见过面试吗?尤其是体制内或者事业单位的面试,凡是参加过面试的应该都知道,第一个出场和最后一个出场都是最不利的,因为第一个出场无论你说的有多精彩,都不可能拿到太高的分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一个总是被作为参照标准来的,后面每一个都会和前面几个对照,好的加分,差的减分。
当然了,最后几个面试也是吃亏的,到了最后几个,面试官的耐心早已被消耗殆尽,剩下的都是急切想要结束面试的心情,如果这时候你长篇大论或者找不到重点,自然也不可能得到高分。虽然说不是所有的面试都是这个潜规则,但是大体是差不多的。
这个案例同样适用于职场中发表意见,最好不要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发表意见,第一个容易变成“靶子”,最后一个容易引起反感,这两个都会给人深刻印象,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引来你想象不到的麻烦。最关键的是,如果能不说的话,最好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实在要说,最好在中间顺序说。
举个例子吧,我见过很多刚毕业进入我们公司的大学生,浑身上下充满了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其中小李就是,分配在最核心的市场部,人也阳光健谈,很快就和领导和同事们打成了一片。
但是小李有个毛病,就是无论什么事情,喜欢表现自己,用现在比较潮流的话说就是,小李身上具备“社交牛逼症”,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撑死也就是年轻人爱表现。但是逐渐开始发展到,无论什么会议,在领导说完话后,小李都争着第一个发言,哪怕是很多老同事在场,小李也是积极第一个发表观点。
于是,每当市场部的经理说完什么要求,问大家怎么看的时候,小李就主动第一个说话,先是对经理一番吹捧,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实事求是地说,小李的很多看法确实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且还有很多具备创意的想法。但是小李忽略了一点,就是大家怎么看他,尤其是那些心思不正的人怎么看他。
经理默认了这种行为,很多人都以为小李是经理的心腹,小李也颇为自豪,没有任何人想要去点醒小李。然而好日子没多久,市场部的经理更换频繁,很快新的经理上任了,一些话悄悄地传递到了新经理的耳朵中。
小李遭到了新经理的针对和排挤,很快沦落到了团队的边缘位置,他很不解,明明自己很努力,为什么会遭到排挤。在于心不忍的情况,我告诉小李一句话“你长期第一个表态,大家都以为你站了队,然而你既没有享受到站队的资源,也扣上了站队的帽子”。
至于小李能不能理解,我也就管不了了,我知道的是,小李没过多久就离开了公司。有人说,有这种文化的公司注定发展不起来,但是实际上,我所在的企业是行业内部前五的集团。所以说,任何行业都存在站队,经常性第一个发表意见,就很可能被别人认为你已经站队了。
然后,就会像小李一样,既没有享受到站队的资源,也扣上了站队的帽子,引起另一方的不满,这是最麻烦的。
所以,职场人要明白三条准则,才能有效保护自己。
01 敏感性事项能不发言就不发言涉及到钱、权和人的事项,除非你地位够高说话够分量,或者是严重侵害你的权益,否则千万不要发表意见,能不说就不说,这种事是领导关注的焦点,往往也是上层争斗的焦点,你发表意见,那不是傻吗?你真的以为,领导问大家还有没有意见,是真的想让大家提意见吗?
别惹祸上身,别给自己招惹麻烦,保护好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这种敏感性场合中不说话。
02 不在对方队伍里就别站队职场中,不在领导队伍里,不是领导心腹的时候,不要站队;任何领导都不可能因为你发表两句好话就拉拢你,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价值,也就是你的核心本领,能带来互利共赢的价值。
如果实在想要站在某一方,记住先成为那一方,再说那一方的话。这个顺序千万不能搞反了。切记,这是职场潜规则,没人会主动告诉你,但是你得明白。
03 不要陷入被动什么是被动,第一个发表意见和最后一个发表意见都是被动,一个是引导思维,一个是总结思维,都是领导最关注的两个思维,第一个人的意见会引导大家的思路,要么赞同要么很多人反对,反正会成为大家的“靶子”。最后一个人的意见,说多了,会被领导特别关注。
说得好也就罢了,说不好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够说得让领导十分满意,因此,规避风险很重要。我以前一个领导,在参加没有席卡不重要的会议时,都会特别留意自己的位置,就是为了避免成为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发言的对象,这也是一种职场智慧。
写在最后就像我说的那样,不做首先发言和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在职场中是一种细节,但是细节往往最要命,不注意细节的人,都不可能在职场人走得稳,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让自己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