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打造人才洼地 剑指“创业之都”
2009年6月10日上午,成都西部智谷一派喜气洋洋。投资10亿元、总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的武侯区大学生创业产业园暨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在这里破土动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出席并宣布项目开工,副省长黄小祥,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致辞。
据悉,该园区于明年年底建成后,将成为1000家中小企业的“创业家园”,也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不过,它只是成都市首批大学生创业园之一。实际上,金牛区下月就将建成成都首个大学生创业园,而高新区也已落实近万平方米场地,锦江区则引入专业营运公司入园提供管家式服务……按照计划,到2010年成都的每个区(市)县都要建立一个大学生创业园。
而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配套功能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大学生创业园,正是前一天成都刚刚公布的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意见》的重要内容。在该《意见》中,成都希图在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打造青年“创业之都”,为成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为试验区建设提供雄厚的智力支撑,并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人才格局的战略思路清晰可见。
搭平台,成都面向全世界
——大学生创业园契合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
也是在6月10日下午,在共青团成都市委创业组办公室见到范才全时,他刚从媒体接完创业就业服务热线回来。他说,热线出人意料的火爆,短短一个小时,就有50个热线电话咨询有关创业就业的政策,“青年学子们的创业激情和梦想被点燃了!”
本来是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范才全,目前兼任团市委创业组副组长。该组于5月初成立,背景正是成都市委、市政府有关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人才计划。团市委副书记冯炼说,市委常委会就此问题分别于5月7日、5月20日和5月27日进行了专题研究,李春城书记都作了重要讲话和指示。
李春城说:“要把解决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我市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新三最’目标结合起来。”而“新三最”目标,就包含创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
显然在这里,解决大学生就业已经不只是一件事关千家万户、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工程,更是如何激活和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促进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以创业带动就业,正是这一重要举措的实现途径。
创业需要平台和有形的载体,大学生创业园的有关规划应运而生。按照《意见》要求,一二圈层的12个区(市)县(包括高新区)要依托本地产业发展建设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三圈层的区(市)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资助开展园区建设。
“依托本地产业发展”是大学生创业园的鲜明特点,也高度契合了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早在2008年初,成都就按照“全域成都”理念,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提出了“一区一主业”要求 。大学生创业园与这样的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这不仅可以整合园区资源并从中受益,还能对当地主导产业形成有力的智力支撑。
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园的产业布局也体现出成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比如:软件、动漫、数字娱乐、装潢设计、电子商务等成为培育重点。按照冯炼的说法,这些依靠智力和创意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更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成都也希望通过大学生创业,培育出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创业园的这种产业孵化功能不言而喻。一个可资为证的大学生创业典型是,现年22岁的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王鑫,早在2006年还是在校大学生时,他就创办了成都莱利克斯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并入驻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园,由此获得快速成长。目前,该公司直接创造了9个就业职位,还被高新区评为 “2008年度优秀创业企业”。
当然,大学生创业园的平台搭建后,首先要能吸引人才的到来。按照李春城的说法,就是要“通过降低门槛甚至是免费提供平台,面向全世界吸引各类人才”,让成都真正成为“一个汇聚创业人才的洼地”。
造环境,培育成都的“阿里巴巴”
——大学生人才汇聚促城乡一体化长远发展
成都市人事局是《意见》的牵头起草单位,在副局长罗建民看来,金融危机是成都吸引人才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以前都是孔雀东南飞,现在孔雀也要向西部飞了。”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人才从东部流出,而高校毕业生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据初步统计,2009年成都面临就业的应往届大学生,总数预计突破7万人,较去年净增1万人。
而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要让成都成为“一个汇聚创业人才的洼地”,就要抓住这个难得机遇,制定一套管理办法和服务机制,打造良好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到创业园中创新创业。作为国家级的创业型试点城市,成都计划2009年到2010年,重点扶持1500名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个数据是按照就业大学生中1%的创业成功比例来计算的。
成都市人事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王永会分析了《意见》吸引人才创业的种种举措。首先是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因为“大学生缺的就是钱”。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贷款,合伙经营的甚至可以放宽到20万元,且3年内由政府全额贴息。这样的资金扶持力度,在成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具有成都特色的“银团互动工程”以及团中央、全国青联发起的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也可以提供风险资金方面的支持。在政策环境方面,则放宽创办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规定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注册资本中,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70%;创办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还可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这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为大学生创业大开方便之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优惠举措面向的是全国大学生。这意味着,无论是否是成都生源的大学生,只要怀揣创业的激情和梦想,成都这座城市都欢迎他们来大展身手,并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空间。这反映出成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求贤若渴。
在《意见》中还有两个具有“成都标签”的举措是,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资源库”以及组建“创业导师团”。“因为很多大学生徒有创业愿望却苦于没有好点子,或者徒有满腔热情却创业经验不足。” 范才全介绍说,“项目库”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征集。自从6月4日发布征集消息后,截止6月9日短短几天里,已经征集到了9大类400多个项目。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到菜单式的项目库中挑选自己合适的项目,并寻找有关的风险投资。而导师团则由来自各个领域的企业家和专家组成,他们可以为初次创业的大学生指点迷津,扶上一程,以规避更多的创业风险。
成都对于创业环境的营造,可谓不惜成本。但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因为它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的人才储备,而不止于眼前的可以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王永会说,“谁说这些大学生公司,将来就没有一个世界500强呢。”李春城书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电子商务有一家阿里巴巴,说不定成都将来会冒出一个“阿里爷爷”呢。
这种人才储备的意义,同样适用于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解。比如,让大学生劳有其位,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才储备。通过1年或者2年缓冲期后,他们提高了技能,增长了见识,就是这个城市更加丰富的人才资源。如果他们失业,不但谈不上人才储备,相反还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意见》中对于招聘成都生源大学生的各类企业,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意见》还在年初推出“就业培训券计划”的基础上,对参加培训后在成都就业的毕业生给予最高4000元的培训补贴。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创业具有双重人才储备的意义,因为做大做强的企业可以招聘更多的大学生。
夯基层,注入人才新鲜血液
——大学生下乡构建城乡一体化人才格局
对于大学生张勇来说,他在金堂县赵家镇创业的西瓜基地,不只是带动更多大学生就业,而是带动更多大学生创业,以及带动更多农民的就业。
张勇2005年9月就加入成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在2007年10月被公推直选为三烈社区党支部书记后,他召集赵家镇“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一起,经过半年的调查分析和精心策划,搞起了200亩蔬菜基地。基地共筹资金95万元,形成了4名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团队,还解决了当地41人就业。
这样的自主创业实现了倍增效应。据目前掌握的部分区(市)县50个创业项目的粗略统计,参与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共有96人,共为社会开发就业岗位1171个,其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186名,实现土地流转5797亩。
成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从2005年开始启动,目前已经实现全市满覆盖,项目总人数达4092人。无论从启动时间,还是就业规模、覆盖面来说,都在全国领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开展,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还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周围农户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农民增收,也带来了人才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比如,张勇创业团队流转了土地200亩,形成了种植早春大棚西瓜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带来了农民增收,基地聘用的当地农民,每月可以通过务工得到700-800元工资。
与此同时,成都还于2007年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特设教师岗位计划”,2008年启动了“基层卫生机构大学生志愿者(支医)计划”,促进了更多大学生人才资源的城乡流动。目前,在成都城乡基层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5322人,从农村社会管理领域扩展到公共服务领域,既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矛盾,也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正是在这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此次的《意见》提出,“一村(社区)两名大学生计划”等四大计划,要在2009年分别招募2600名、2000名、1500名、6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农村中小学、乡镇公立医院、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就业,使得在城乡基层服务的大学生达到12000名。
归根结底,统筹城乡的人才流动,打破了城乡二元的人才格局,这同成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一致,同时对破解“三农”难题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王永会说,原有的人才二元结构下,城乡人力资本的失衡,正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根源。因此,要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改变这种人力资本流向、对农村进行“人才反哺”。这对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都,尤其重要。因为,现在农村的硬件越来越好,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了,标准化的学校、卫生院也建起来了,对“软件”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才的补给。
“我们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目的是什么?”罗建民说,“是要为农村和基层输送一批人才、培养一批干部、缓解一批就业。你看缓解就业的目的,其实只是排在第三位。”这样的序列,其实正好反映了成都有关人才战略的前瞻性与长远性。“其最大特点不仅着眼当前问题,甚至不仅解决2009年到2010年的问题,而是作为城乡一体化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向成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博士在接受采访时,高度评价成都的《意见》。他认为,这是成都提升城市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因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通过这一举措,不仅留住了本土人才,而且吸引大量的外来人才,从而改变以前那种东部和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的“马太效应”,并与本土文化结合而生成一种新型的创业文化。这对西部城市的长远发展,作用不可估量。同时,他还认为,成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推手”。因为大学生不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还是联结城乡关系的一种纽带。大学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技术、信息、观念,甚至新的人际关系,这将更有力地促进城乡全方位的融合。
“毕竟统筹城乡,关键还在人。”李佐军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