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之路

时间:2023-04-13 18:17:43编辑:coo君

13名贵州大学生的艰辛创业之路

他们是大学里的莘莘学子,又是一个特殊的创业团队—由13名在校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贵州大学盛达创业团队。

从一个人闲暇时的胡思乱想到而今的小有名气,从刚开始的2人发展到今天的13人,成功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痛苦和艰辛。

2004年11月,贵州大学大三学生罗俊、陈华等人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团队。

陈华说,这一切都得益于自己的创业情结,“勇掘第一桶金”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将来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打下基础。

个团队要生存,首先要资金。资金的短缺问题成了他们们创业路上的一个“拦路虎”。

为了让团队能够正常运作起来,陈华和罗俊从每个月家里给的400元生活费里拿出300元作为团队运作资金,而自己的一日三餐就和方便面打交道,连3块钱一个的炒饭都不舍得吃。

尽管省吃俭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认识到仅靠生活费来维持团队的运作是不科学也是行不通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俊听说贵阳市科技局有一笔专项扶持资金。他欣喜若狂,跑到科技局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第一次去,罗俊碰到的只有怀疑的目光:“大学生?你们有经验吗?先把资料放在桌子上吧。”

然而,自信和创业的热情支持着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去找。终于在第10次的时候,他们碰到了科技局王局长。在了解他们的情况后,王局长被他们的执着打动,专门拨出16000元专项扶持资金,还找到市知识产权局为他们免费申请了8项国家专利。

资金解决了,但是团队在开发新产品道路上却没有因此一帆风顺。

起初,他们打算在贵州找商家合作,但几个月下来,没有一家公司愿意。他们决定在网上发布招商信息,把目光投向其他省份。

三个月过去了,不少商家打电话给他们,但一听说他们是在校大学生,都纷纷退却了。只到有一天,郑州汇豪科技集团公司从网上看到招商信息后,主动联系要求合作研发“家庭面部保养天然果蔬面膜加工机”。

研发的过程也是艰苦卓绝的,一次又一次地被否定,一次又一次地改进与完善,一遍又一遍地在工作室里模拟论证,直到他们研制出第5台样机,才终于通过。

前不久,该团队又和河北霸州市胜芳镇三星玻璃钢家具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智能扫地机器人”。该产品可以在室内进行全自动螺旋线导航吸尘、扫地的功能。为了该项目,从2006年4月15号开始,盛达创业团队13名成员每天除了上课,其余时候都泡在工作室里,每天晚上都要到十二点才回寝室。

“我们的团队不同于其他创业团队,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敢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在于我们充分利用信息的,整合现有资源,配以团队创新的思维,开发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陈华说:“团队现在仍面临资金困扰的问题,但我们一刻都没有怀疑过自己,我们始终相信会做得很好。”

在创业这条路上,他们的团队走得很坚定也很艰辛。虽然他们正朝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的逼近,但是作为在校大学生,他们也体会着“创业”与“学业”之间的冲突。

陈华川这样诠释他们的尴尬:“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立足于书本,多学点理论知识;而作为一名创业者,我又要摆脱书本的束缚,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于是我们每天都在这样的矛盾中徘徊。”

为了完成创业梦,他们不得不整日泡在狭小的工作室,甚至差点荒废了学业。为了能够考试过关,他们13个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寝室都必须要看两个小时的书,如果没有看的第二天就要主动为大家擦皮鞋,还要打扫一个星期的卫生。凡是补考的同学一律不准在里面做事情。

技术部的姚华伟告诉,到目前为止,团队里还没有补考的现象。

对于他们,贵州大学一些教师表达了担忧:“毕竟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这样整天只顾着创业,会不会浪费他们的才能,成为古时的仲永?!”曾经有一次,陈华把刚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拿去请老师指教,当他兴冲冲地说明来意后,却被老师泼了一盆冷水:“你不要每天不务正业,干些乱七八糟的事,将来毕不了业,老师可帮不了你。”当时陈华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老师的话不无道理,自从团队成立这一年多来,自己只顾着工作上的事,根本无暇顾及课本,一学期好几门功课都差点亮起了“红灯”。

就在校大学生学业与创业的问题,也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MBA、共青团贵州省委员会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团导师徐锟。徐锟不主张大学生因创业而影响学业。他表示:“我比较推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如果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又能去创业这是很好的,我很欣赏这样的做法。”

徐锟说:“社会应该给这样的大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积极为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开手去做。”

上一篇:hr经理

下一篇:就业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