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章来源于瞎说职场 ,作者Sean Ye。
”
认识一位微软出来创业的大咖,长我几岁,讲过一个有趣的求职故事:
他毕业那会儿,班上同学里
最出色的去了IBM,微软这种外企;
普通的做了公务员,国企;
最差的很难找到好公司,最后去了阿里百度。
如今,最差的同学好些都财富自由了……
事实就是如此,选择本身,往往比你为选择付出多少努力更重要。
在接近2020年的今天,拿offer难,挑offer更需要谨慎。
一个不慎跳错了坑,不仅会错失原有的机会,还浪费了时间精力……从错的坑里出来难上加难。
挑offer的学问里,避不开的话题大概就是「大公司和创业公司之争」。
对毕业生来说,创业公司有“创业梦想”和“光速的成长”,对资深从业者来说,在那里充满打破规则的可能还有财富自由的希望。
今天,我们来聊聊如果接到这种offer,究竟要不要去?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这样的机会?
一个公司是否值得去,不仅取决于公司本身,也取决于职场人自身的情况。
这里提「新成立公司」,我们先预设它是小公司、创业公司。独角兽和BAT重新开设了一家子公司,讲道理,是不能算作新成立公司的。
职场新人
先说新人,我认识一个小伙伴,985硕士,有才华也有拼劲。
毕业时,她手里既有知名大企业的offer,也有小公司的offer。
有家小公司老板特别看重她,力劝她:
“我们公司在风口”,
“在僵化的大公司做螺丝钉,不如我们这里学得多,成长快”
“有期权,有财务自由的希望”
考虑再三,抱着创业梦的她,毅然决然的去了这家初创公司……
一年后,我们吃饭时,她讲述了这次历险记:
刚入职,“最佳拍档”创始团队就散伙了;
公司的全部资源只够砸一两个项目,无法承担失败的压力;
跑路的创始人带走一波亲信,剩下的人压力翻倍,薪资并没有;
员工离职,各种扯皮克扣工资补贴的丑事出来。
其实这许多破事,是新公司无法避免的问题:
变数太大,无法容错。
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环节出错,全盘秒崩。
如果是个资深职场人,一方面见过世面,发现趋势不对,就会立马撤退。
这种打击,对一个刚刚毕业的新人来说, 可能是致命的。
2019年里,我见到过太多职场人咨询关于被裁员的问题。
其中,刚刚毕业的应届生是最慌乱无助的,刚刚毕业半年被裁员,直接导致他们既不能和应届生在一个平台上竞争,也不能和常规职场人在一个层面竞争。
缺乏经验的新人,无法应对这种剧烈的变化。
我在过去的文章里念叨过好些次:
1. 个人成长方面
新公司,相比成熟的大公司,缺乏足够的员工培养和成长体系,新人做得事情杂,成长慢。
我毕业时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初创企业,我就是所谓「小公司学得多,大公司螺丝钉」理论的最大受害者。
2. 跳槽背书方面
你从苹果跳槽出来,和从锤子跳槽出来,猎头和HR对你的热情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大企业和新成立企业给你提供的背书。
3. 潜在风险方面
新公司,乃至新部门的稳定性,远远不如成熟公司的成熟部门。成熟的团队有一套已经被市场验证是成功的业务模式,照搬就行了。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就是常规的打野刷经验,循序渐进,等待时机成熟上C位主攻。
相反,在新公司新部门,所有的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确定因素太大。
就算把你直接推到C位,要经验没经验,要资源没资源,很难让新人学到成体系的技能和知识。
在初创公司工作几年的年轻人往往勤勤恳恳,啥事都做。
但是你问他,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企业愿意为你的哪些能力和经验付出高薪?
他往往答不上来。
4. 收入回报方面
理论上说,在招募同一个人才的时候,小公司应该给钱更多,因为在职业发展和企业背书方面,小公司都提供不了大公司的平台价值。
事实上,小公司反而给不了大公司的报酬。
期权什么的,就不要想了,雷军财富自由后创立的小米算是创业公司中的佼佼者了,09年成立,18年上市,你得在小米坚持9年。
可是,怎么评估你加入的新公司,会成为小米这样的顶级公司呢?
再补充一个问题,你作为一个新人,有什么特殊的才华,能让创业者为你拱手送上期权呢?创始人肯,投资人估计还不肯呢。
《How Google Works》里谷歌创始人Eric Schmidt给过一个非常诚恳的职场建议:
在职业生涯初期,能获得的股权激励很有限,因此在正确的行业磨练技能要比在某家公司赌上自己的命运更加合算。在此之后,随着经验(以及年龄)的积累,挑选合适的企业变得越发重要。那时,股票在你的薪酬构成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应该将挑选公司放在优先位置。
当然不是所有新人都能机会去选择大公司,那么同样在选择小公司的时候也有窍门,比如:
风投背书——选择B轮融资后的企业
项目背书——选择承接优质大客户项目的企业
人脉背书——选择有优质背景的创始人
……
资深职场人
对于资深职场人来说,选择新成立的公司,情况有所不同。
新成立公司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风险。
但对资深职场人来说,我们识别风险的能力更强,能力更强,对新公司的价值更重要,完全有资本要求更多回报(期权股权)。
选择新成立公司,成为创始人身边的创业伙伴,完全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如果把职场看作一座山,30岁之后,资深的职场人已经爬到了一定高度,积累了一些势能(包括技能、知识以及人脉等资源),接下来就可以思考:
选择继续爬山积累势能;
还是借势收割,能力变现?
对于自己现在的事业山,依然是我想要爬的吗?我有机会在这里爬到山顶吗?
是不是有更有前途的山,等待我去征服?
大公司的优势,在于体系。
完善的体系,帮助我们搭建关于职场的框架式思维,教会我们如何一板一眼的打大规模战役,这种打法通常不会输。
没待过大公司的人往往更野路子。
他们善于在某个细节有一些奇思妙想的游击战策略,但没有成体系的思维,胜负充满巧合,这次奏效的办法,下次却很难说,
野路子如果不总结出成体系的方法论,就很难坚持下去。
很多职场新人会感觉到小公司的老板反复不定,老换想法。
这其实也不怪小老板,因为他没有体系,他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
但对资深职场人来说,职场游戏发生了变化:原来帮助我们成长的大公司体系如今成为了敌人。
熟知大公司的人都知道,大公司往往不死于敌手,而死于内部症结。
大公司的体系,实在是太强大了,限制了我们的继续成长也限制了公司前进的脚步。
30多岁,希望在大公司做出点事业的职业经理人,往往需要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与体系做斗争。
在这个时候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脱离体系。
加入创业公司,把精力花在更有前途的方向上,去爬那些更值得我们爬的山,未尝不是个好选择。
互联网圈子来看,我见过资深职场人选择继续在大公司爬山,继续积累势能的,BAT里不乏这样的老资历前辈;
有些人选择新的山,重新开始征程。比如程维离开阿里、李开复离开谷歌;
有些人选择去河边(传统行业)走一走,传统行业希望变革,希望吸取互联网的经验,所以也会高薪招募互联网行业专家来帮他们实现变革——也就是用钱来买你的经验。
哪种做法是对的?
因人而异。
不同人有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生活范围,有不同的性格,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虽然做出的选择不同,但做决策的思路应该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其实就是我对30岁+资深职场人择业的建议:
1. 忧患意识
大公司的30岁+职场人,要有忧患意识。
你在公司的地位可能很高,但是一旦脱离公司,拿掉你的地位,你还能提供什么价值?
除了工作年限之外,作为中年职场人,你还有什么得到市场青睐的稀缺能力/资源?
2. 不要刻意追求稳定
回想这两年进入互联网领域做创业项目的经历,我常常很感叹。
如果我留在外企,看到市场上这么一片哀嚎,我一定会很庆幸自己没有离开外企创业。
但是,当我身处这片哀嚎之中,我意识到其实也就这样,没啥大不了的。
通过这两年的磨砺,无论是收入,还是成长,都要远远超出过去10年。
我一直认为:
30+的职场人应该更追求梦想,因为我们手头的资源更多,我们经历得更多,我们能够应对困难。
稳定的工作环境,是我们上一辈人最为期待的事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都看到了,上一辈人中,很多并没有享受到稳定。
随着VUCA时代来临,稳定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越是追求稳定的人,反而会越容易焦虑,越容易恐慌。反而越敢于合理冒险的职场人,会发现稳定并没有那么难实现。
写在最后
有舍,才有得
不同的人有不同诉求,有些人追求事业,有些人喜欢朝九晚五工作平衡,都没有错。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30岁那一年,我决定要离开传统行业时,很难。
我做的规划是从自媒体入手,通过自媒体渠道接触互联网公司,寻找创业机会。
但我在咨询公司的工作基本是饱和的,在家里除了带孩子之外,空闲时间并不多。
至于给自己的放松时间,也就是周末的一些聚会娱乐活动,和朋友下下围棋、玩玩桌游、德州扑克之类的。
我没有整块的时间腾出来写文章、做分享,出课程。
有一次,我把这个苦恼分享给了一位资深人力资源总裁洪老爷。
他一句话点醒了我:
你期待40岁的自己是怎样的,在满40时,你希望有哪些成就,怎么实现这些成绩,需要花多少时间,这些时间不是省出来的,是你要从其他现有可以放弃的时间里腾出来的。
如果不放弃现有的时间,到40岁你依然和现在差不了太多,你可以接受吗?
于是我做出了现在的选择。有遇到挫折,但绝不后悔。
这职业规划,是我要的。
在做公司选择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要什么?我能放弃什么?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