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被创业专家称应准备吃苦
大学生创业,是否 技术+资金=成功?昨天发布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复旦分基金白皮书显示,在书生老板中,失败者可能原因各异,成功者却往往具备相同特质。目前我国在大学科技园中创业的大学生已近万人。究竟怎样的企业能在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学校、社会扶持发展,如何用力才恰到好处?这些,成为在实践中不断求解的思考题。
企业:紧跟市场,学会微调
《白皮书》中分析,复旦分基金支持下40家运行良好企业最大的共同特点是自我调节能力强,当发现最初的盈利模式设想与市场难以对接时,能迅速调整,不断寻找技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基金有关负责人说:创业学生应该像向日葵一样,扎根深厚的技术土壤,同时追寻市场商机的阳光。 由复旦博士团队领衔的上海复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最初希望凭借电子标签技术,打开酒类流通、旅游导览领域的市场。然而实际操作发现,由于准入这一市场的技术壁垒不高、竞争十分激烈,公司资本又有限,勉强做下去,这块业务收入将难以支撑市场开拓和技术研发成本。怎么办?博士们调查市场后,依旧看好电子标签技术的前景,但他们同时意识到,必须开拓出新的具有更高准入门槛的应用领域,才能保持业务稳定增长。如今,他们将电子标签技术成功应用于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导览中,已先后与杭州萧山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等合作,市场拓展初见成效。 创建上海健元生物科技的化学系博士朱化星和他的伙伴们认识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研发,若要顺利完成新药的研发,就必须调整业务构成,采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干扰素alpha2b融合蛋白的高新技术研发,一方面寻找与蛋白提取相关的短、平、快项目,稳定营业收入,保证现金流。
学校:善于放手,鼓励独走
采访中,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学生创办的通讯企业需购买一台10万元左右的服务器,却没有像大多数公司那样主动选择厂商、对比性能价格,而是第一时间找上大学创业园的老师,希望由他们出面选产品、谈价格。一位高校创业部门负责人直言,这样的小事都如此过度依赖,怎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专家指出,相对于庞大的年轻人群,目前选择创业者仍是凤毛麟角。这种少数派身份,客观上也容易引来过度呵护。大学生创业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帮上尽量帮,总不能眼看着他们走弯路,在这种心态下,有些原本应由创业者自己体会的甘苦艰辛,都被好心者代劳。这样的创业,可能会有一时的成功辉煌,却难以可持续发展。 许多创业园区为大学生提供的孵化服务,都应该坚持大学生是创业主体的原则,学生需要的时候不能缺位,不需要的时候也不能越位。如在申报经费、项目评审等学生不熟悉的领域可以给予大力协助,而在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务性工作上,也不可越俎代庖。园区可将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列成菜单,让创业大学生自主、冷静选择,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早以创业者身份,而非被扶持者身份应对难题,逐步培养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素质。
个人:边当水手,边学做船长
多位高校科技园负责人坦言,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不少学生前来咨询、申请项目,动力不是来自于创业激情,而是将其作为找不到工作的最后一条路。如此被创业,显然属于仓促上阵,结果可想而知。 专家指出,大学生创业,只有充分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过硬的技术准备、细致的市场准备,才能走得更稳。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小俞创建了一家软件公司,刚刚获得多家风投注资,而这距离他毕业已有3年多时间。当年,小俞有三个选择:一是办软件公司,凭借已被业界认可的编程能力,圆创业梦想;二是接受对毕业生颇具诱惑力的过万月薪,就职于小型软件公司;三是投身业内大型企业。踌躇再三,他最终决定:一个编程天才,未必能当得了好老板。用一个管理者来衡量自己,我还差得太远,要学的`还太多。他决定先在大型企业中边工作边学习,学习一流的开发经验和大型项目的管理模式。 3年修行,收获良多。在大公司工作,让他学会了精确评估开发项目所需的时间,然后将时间拆分,做到哪一天该干些什么都心中有数。自己做老板后,这种严谨的观念和精确的时间管理模式,让他和团队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边当水手,边学做船长。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王佩华老师说,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可能会遇到资金、经验不足等问题。通过就业,可以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企业运作的一些基本规律,这同时也是一个原始的资金积累过程。只要不损害原来工作企业的利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意识地先就业后创业的模式是可行路线之一。据悉,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去年推出新政,大学生毕业五年之内,若有意创业,均可申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