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就业也难 解读“两难”现象因素
在最近几次招聘会上,我们发现,一边是求才若渴的企业招不到人,一边是就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现象,近年来已有显现,但在今年春节后这种“两难”现象更为明显。为什么会产生“两难”共存现象?就此我们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等。
原因一:市场结构性矛盾
在前几天举行的新春——“春风行动”公益性招聘会上,不少企业推出不少“普工”岗位,招的人数虽多,且没有文化水平要求,可就是招不到人。
“一方面普工短缺,一些企业没办法开工;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非常困难,也不愿填补普工空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张车伟说,普工所需技能比较简单,大学生无法充分施展才能。他认为,劳动力市场面临结构性矛盾是“两难”现象并存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供求关系不匹配
在劳动力市场和招聘会中,记者发现技术人才最为抢手。“随着近年来产业转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与求职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有差距。”省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认为,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门技能人才需求急增,可难以找到对口适用人才。
“职业院校学生因为技能性、专业性较强,求职比一些大学的某些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还好找工作。”该负责人说。
张车伟认为,过去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一直上升的阶段已经结束,现在基本上呈现负增长,但劳动力需求并没有减弱,这两年就业新增岗位创新高,尤其去年和前年,城镇就业岗位都是近十几年最多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作用在增强。“这种供求关系的根本性变化,也是造成招工难的深层次原因。”
原因三:供需信息不对称
在省人才市场的调查中,周边县(市、区)用人单位会更多地出现招工难。“用人单位需要人,如果信息不能完整、及时地传达给求职者,两者也会出现擦肩而过的现象。”省人才市场相关负责人说。
他举了个例子,去年省人才市场组织了一批周边市县重点企业与杭州高校学生对接,学生们才知道湖州还有全球500强企业,签约很踊跃。
“求职者往往把眼光放在大城市,对周边市县了解较少。”该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努力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人才供需不对称,努力改变一些不恰当的择才、择业观念。
劳动力仍然供过于求
珠三角是我国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东莞添迪电子五金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李鹏远告诉记者,比起以前,招工确实有点难。李鹏远说,由于人民币升值、欧美订单减少等原因,今年订单确实比往年难做。同时,国内生产成本也有所增加。
“以前招工就挂个牌子,工人任你选,现在我们要到处做广告;以前我们只招18岁至28岁的女工,现在放宽到18岁至45岁,男女不限。”李鹏远说,“招工成本上升了,条件也放宽了,招工基本上还是能够招到。”
记者在东莞调研时了解到,受今年外贸形势恶劣影响,当地有些企业陷入困局,甚至有些小企业倒闭。但与此同时,由于当地加快结构转型,加大扶持力度,又有一批新的企业在诞生,总体看来,就业形势尚好,但在就业结构上仍存在“就业和招工”不对接的矛盾存在。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所谓的“招工难”,严格来说应该叫“青壮年员工招工难”,实际上是用工“歧视”造成的。“不少企业的劳动力消费模式,是招收二十岁左右的单身青年男女,让他们吃住在集体宿舍,一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休息两天。”周天勇说,“一些企业在招工时,年龄、性别甚至地域歧视十分明显,严重限制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空间。”
实际上,从当前中国劳动力状况来看,劳动力仍然供大于求。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告诉记者,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劳动力在2500万左右,而每年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是1200万,中国的就业市场仍然是供大于求,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培训不足导致结构性难题更加凸显
东莞市宏威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刘真义告诉记者,对于这家高科技企业来讲,很难在劳动力市场招到对口的人才。该集团的员工大部分是从学校“订购”而来,专业主要是机械和电器自动化,进入集团后还要进行3至6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意愿与岗位条件不符。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技能,这一问题就越发凸显。
“过去我国的产业层次较低,对工人技能要求不高。”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顾问赵湘平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工作都需要劳动者具备越来越高的技能。比如,当保姆也需要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器。因此要有计划地对劳动力进行培训。”
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鸿斌告诉记者,目前社会上技能型人才十分匮乏,以哈尔滨市场为例,缺少专业的车、钳、水、电、焊各类技术人才,而且断档了相当长的时间。
与此同时,“就业难”“蚁族”“高不成、低不就”似乎成了社会对毕业大学生找工作的关键词。虽然很多人指责大学生不愿放下身段,但投入产出比的确很难让大学生做出一些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教授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不在扩招,要革除就业难的症结,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等方面下功夫。
“现在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占的比重很小。这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郑功成说。
“需要得到培训的不止是学生,还有已经工作的人员,例如农民工。”周天勇提醒,“对于农民工来讲,一年免费培训3、5天解决不了结构性失业问题,要设计专门课程,编写专门教材,进行长期培训。”
社会保障亟待解决
“‘招工难’的关键是我们的就业工作、就业政策没有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民工群体。”赵湘平直言,“农民工没有享受到一套系统的就业扶持政策,比如社会保险政策。”
据统计,现在的农民工接近70%都是“80后”“90后”,他们大多没有种过田,也不愿意回家种田,而是想要留在城里生活、发展。
“而现在的农民工政策还是沿袭以往让农民工找到个工作就行了,一个月挣千把块钱,大不了加点工资,这是行不通的。”赵湘平说,“政府、企业、社会要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想成为市民,而我们没有做好吸纳这部分人进城的准备,包括各种政策和待遇、就业和社保的优惠等。”
“社会没有给他们准确的定位,他们自己也没有准确的定位,他们总是融不进城市里。一方面,孩子的教育无法满足,另一方面,自身的价值无法实现。”姜鸿斌说,“社会和企业要把农民工作为发展的一部分,不能当成工具,想用就用、压榨性使用,这当然影响了农民进城就业的积极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人才流动机制:比如,县级地区很多单位缺人,但在这些单位即使干得好也没有顺畅的途径发展至更高级的地方,没有稳定的预期,自然不会有很多人选择这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