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生就业创业铺就一条“星光大道”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大三学生王肇天一直被同学们看作“异类”。
很多人调侃说西工大是“学霸”的天下,就业前景肯定不成问题。而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王肇天放弃了这份前景,选择了自主创业。“身边很多人嘲笑我们做这些小玩意就是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虽然我们历经两次失败,但仍然相信,在创业的漫漫征途上,情怀远比利益更重要。”
好一个情怀远比利益更重要。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被王肇天这一句话感动了。“对于一个处在创业阶段的团队来讲,肯投入、肯付出是非常重要的,执着的情怀比眼前的利益更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直面挫折,这也是当代青年应当具备的一种气魄。”陈晓光鼓励王肇天要持有情怀,继续前行。
王肇天是民盟中央2014年度重点调研“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优化”途中,调研组遇到的诸多怀揣创业梦想的学子之一。这些“王肇天”们或初尝盈利滋味,或仍在泥沼中挣扎。民盟中央这一年里栉风沐雨奔走调研,凝心聚力建言献策,为这些有志青年的创业之路铺设一条“星光大道”,成为民盟人在过去这一年中堪称闪亮的集体记忆。
■组织盟内精锐开展多路调研
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创历史新高,面临空前就业压力。自主创业虽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但一直比较薄弱。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率,成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建设的重要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大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领衔的调研组,在每一地调研与座谈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性是一以贯之的开场白。
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意义重大。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更是牵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陈晓光把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关注当做民盟的“分内事”。他说,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参政党,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建言献策,是民盟的职责所在。
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各地不一,影响效果不同,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摸清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以及政策实施的情况?“我们此次调研组分成南、北两线,兼顾东、中、西部,涉及4省。张宝文和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温思美率南线调研组,于4月在江西、广东两省进行调研。陈晓光和民盟中央副主席龙庄伟、葛剑平则率北线调研组,同一时间在陕西和辽宁进行调研。”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吴会劲全程参与了“北线”调研,他介绍说,为了确保调研情况的全面客观,除了南北两线,民盟中央还委托民盟天津市委、民盟安徽省委、民盟四川省委、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就同一课题进行辅助配合调研。“所以确切说,这个调研课题,民盟中央调动了‘六支力量’共同完成。”
■创业成为就业的另一种选择
2014届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严慧娟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半月就打算提前回山西老家了。
“年前北京各单位基本就没有招聘计划了,一般年后才开始招人。”严慧娟在这半年里没有确定一家单位,只能拖到年后再战各大招聘会。“高不成低不就”是严慧娟给自己就业失利因素的解读。“创业?”严慧娟瞪大了眼睛,“我从来就没想过,太难了。”
严慧娟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态。调研中,调研组在各地多所高校与大学生们进行了推心置腹的座谈。就业基本是大家的首选,没有第一时间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们宁可选择延迟就业,也不会轻易地进行创业。
“分开来讲,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反映的是经济和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发展、大学生就业体系三方面长期形成的深层次问题。”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表示,这个深层次显示的是这三方面的“断层”。
调研组在大学的考察发现,现在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培养的学生其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与市场不接轨。所以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企业很难招到合适人选的“两难境地”。而要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除大学生本身需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和转变择业观念外,还需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就业难,创业是不是可以成为另一种选择?
全国大学生创业率目前尚没有统计数据,但民盟中央调研组对此次所涉及的几个省的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统计,目前这个数字也就是1%左右。创业难上加难,使得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创业”退避三舍。
而这难能可贵的`1%生存状况如何?据201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调查,全国97家成立比较早的学生企业,盈利的仅占17%。2012年4月,杭州市工商局经开分局发布的经开区现在册大学生创办企业生存现状报告称,863家大学生创办企业,生存时间最短的不到半年,多数企业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让“创业教育”落地生根
值得庆幸的是,在西北工业大学从事校园文化产品创业的王肇天熬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
“一直以来,我们都只能维持保本经营,直到去年年底才赚到第一块钱。我觉得创业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品格的锻造,情怀则支撑我们在质疑和嘲笑中阔步向前。”王肇天的自信又回到了眉宇间。尽管他依然属于那“可怜”的极少数。
2014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创业环境与政策》指出,2002-2012年间,中国创业环境条件总体上在逐步改进。相对于排在前面的瑞士、芬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中国的创业环境条件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方面亟须改善。
调研组大部分专家认为除了中国创业的客观环境不够成熟,根本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包括大学生本身缺乏基本的“创业意识”。
“社会尊重创业、促进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急需加强创业文化建设。”葛剑平认为,我国社会传统中缺乏对创新与创业的鼓励,未形成良好的尊重创业、促进创业的社会氛围。
对此,调研组认为,要在整个社会尤其是高校中增加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教育地位,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相关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对应用型高校的评估制度,由重学术理论成果转为重社会贡献率。“要构建纵横交错的创业教育网络,拓宽高校创业教育覆盖面,增强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建立校企创业合作机制,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与成功率。”民盟中央1.7万字的调研报告中写道。
此次大调研中,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市场和人才交流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各类企业21个,召开座谈会18次,掌握了较为翔实的基层第一手资料。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优化问题上,民盟中央在大调研后继续进行了多次讨论分析和征求意见,给出最后建议:要细化大学生创业政策,加强政策执行的协调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扩充政府创业项目涵盖范围,加强创业的专业化培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拓宽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持续性支持,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宣传、执行力度。减少大学生创业的进入壁垒,出台风险分担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创业文化宣传和建设,营造创业友好型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