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期间,名企的offer,特别是一线大厂,招聘人数和简历投递量的比例可能达到1:100甚至1:500。
以腾讯为例,根据2018年的数据显示,光是腾讯运营岗位,接收的简历投递数有将近20w人!
于是,很多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感到焦虑,觉得竞争太过激烈,觉得工作太难找。
毕竟在很多人眼里,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叫工作。
而这个“好”的定义就是:企业知名度高、薪资福利好,这样的工作说出来贼有面子,但这样的工作背后意味着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这和父母期望我们进国企、当公务员,其实是一个逻辑。
通勤者在地铁站台等待他们的工作特点。
其实很多企业知名度高是得益于企业本身的产品和业务体系,因为处于炙手可热的互联网行业,因为产品本身的受众就是C端用户。
这样的企业在招聘时,一定是有天然优势的,可以说是老天爷赏简历,对于求职者来说,看到竞争这么激烈,可能就会简单的判断“嗯,这份工作一定是个好工作”。
但其实这个世界真的很大,机会很多。
三大热门行业(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以外,很多看似冷门的行业里面也隐藏着很多大佬企业。
比如教育、环保、新能源等行业里的有些企业,可能你完全没有听说过,但不代表这份工作不够好。
所以,在选择企业时,不要一味的把目光局限在“地球人都知道的企业”上,也不要天真的因为offer上那个好看的数字就产生优越感,这些外在的价值观会让你忽略了“好”工作的真正标准。
职前菌认为,一份好的工作必然是能满足以下2个要求的。
①和自己的兴趣相匹配的
这点是最难的,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热爱。
职前菌有个朋友,一本大学毕业,但她没有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样进入企业工作,而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找了一个私教工作室。
在我看来,她的工作非常辛苦,大概和996也没差。
一周工作6天,工作时间是早11点到晚10点,高峰期间,每天要上7-8节课(每节课1小时)。
课余时间,要监督自己每个学员的一日三餐、作息规律、体重变化。
换作是不爱运动的我,会觉得这份工作好痛苦。但她却做得十分开心,她的目标是能自己开一间工作室。
没有热忱,世间便无进步。
②在你的能力范围内或者你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完成的。
如果这份工作日常超纲严重,你不断的逼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你看到的结果可能不是自己有多么优秀,而是绝望和自我怀疑。
你会发现原来不是每件事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回报。
但如果这份工作是你感兴趣的,是你擅长的,你就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你就有机会成为KOL。
也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个“选择”,不是选择风口,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
等你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做到了极致,再去考虑迎风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