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危机

时间:2023-05-05 04:47:53编辑:coo君

“35岁危机”不仅影响求职者,也是在职者的心结。

“为什么招人的都要求35周岁以下?”我的朋友小欧,最近很苦恼。

本科毕业于南方某名校的她,曾在一外企做过几年翻译,生娃后做了全职妈妈。今年,孩子两岁,她决定再入职场。因为从小就梦想当老师,大学期间也有过在教育机构兼职的经验,她决定转行从教。但一浏览所在区的公办教师招考公告,发现社会人员报考,一是要有两三年教师经验,二是年龄要在35周岁以下。小欧已经32岁了,考教师资格证还要半年以上,她感觉希望渺茫。

我的同学小何也有类似经历。她在某省一家报社做记者。考虑到生二胎,她想跳槽找个相对轻松的工作。但一看招聘条件,也都有“35岁”这一限制。最后,只有去年还未满35岁时报名的一家企业同意她去面试,但在外地。她又犹豫了。

这确实是现实。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会明文规定只录用35岁以下的人员,35岁似乎已成为职场生死线。这就是所谓的“35岁危机”。

“35岁危机”不仅影响求职者,也是在职者的心结。前段时间,某著名民企“劝退34岁以上工程师”事件,以及另一著名民企“42岁工程师跳楼”事件刷爆朋友圈,曾让多少35岁和即将迈入35岁的职场人心惊。

要问一句:35岁以后,就只能感受到来自职场的恶意了吗?谁剥夺了这一群体再就业、择业的权利?

有人分析过用人单位拒招35岁以上人群的原因:第一,这是上级规定;第二,35岁以后的人群普遍精力、激情衰退,创新能力更将退化;第三,35岁以后的人要求的各方面待遇普遍比职场新人高,从效益和成本角度考虑,用人单位更偏向于选择“物美价廉”的年轻劳动力。

看似很有道理。但,恕我不能苟同。

现代社会,35岁仍属青壮年,精力、激情即便比不上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也远未到走下坡路的阶段,仍处于上升或平稳期。这个年纪,正是很多人的事业发展和转型期。

说用人成本高的,那是没有看到35岁及以上的员工能创造的价值,值得用人单位付出更多成本。这个阶段的人,在阅历、经验、心态上往往更具优势。

至于说是“上级规定”的,规则也是人制定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为何还要固执地抱着这一规定不放?

招工与找工,说到底,都是你情我愿的市场行为,只要应聘者能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工作,用人单位认可,不就行了么?先入为主地、僵化地设定一道年龄门槛,以年龄论英雄,合理吗?

况且,在延迟退休的语境下,将离退休还有25-30年之久的35岁以上人群拒之门外,这一群体如有换工作或重入职场需求——尤其是必须工作的单身或家庭负担重的人群,除了失业、失望,还能怎么办?

实际上,改变也正在悄悄发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团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废除公务员招考年龄35周岁的上限,不拘一格选人才。

《北京青年报》近日报道,在某知名招聘平台举办的首届猎头见面会上,7家顶尖猎头机构集体现场“收割”35岁高端人才,年薪最高达400万元。据见面会的负责人透露,35岁以上的求职者占到总量的60%左右,企业对这类人群的需求量也很大。

但尴尬的是,人大代表的建议似乎并未引起媒体与公众的足够重视,也未见到相关部门有后续动作,而高端人才毕竟也只是少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35岁之后,职场之路可能越走越窄。用人单位似乎忽略了,广大中下层的35岁以上人士也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他们才是大部分单位不可或缺的“底座”。

而且,也不是任何领域的任何岗位都是吃“青春饭”。对于教师等职业而言,甚至是越“老”越“值钱”。在这些领域设置35岁的门槛,更是让人无法理解,阻碍了大批优秀人才入行,还直接关系到国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当然,若说35岁真的成为问题,可能有经济压力、社会保障方面等方面的考量。但这些只能寄希望于相关制度的修正与完善,而不是以年龄为由的逃避与抵制。

说到底,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哪怕只有19岁,也形同槁木;如果奋发昂扬,哪怕年已八旬,也能绽放光芒。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在这个平均寿命高达七八十岁、退休年龄也将延迟的社会,尤其如此。

正当盛年的35岁群体,正青春,路还长。他们有意愿、也有能力拼搏的时候,为何要人为设置不合时宜的年龄关卡,将他们过早地拍死在职场的沙滩上?这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作者:陈沙 来源:澎湃新闻)

上一篇:软件工程师简历

下一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