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英雄钢笔正走在高档化的道路上,时常化身为馈赠各国政要的礼品,香港特首董建华在97回归之前也收到了一支。可谁也没料到,这才是英雄业绩下滑的起点。
1999年,骆建华将转制成民企的中山榄菊收入囊中,正踌躇满志,打算靠技术研发,挽救这个靠做蚊香起家的“夕阳企业”。
1999年,南孚电池的风头正劲。借着传呼机的火爆,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南孚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年销售额接近6亿元。然而,南孚并不知道,从这一年起,它将迎来一段被外国资本轮番甩卖的辛酸历程。
1999年,张小泉剪刀厂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而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衰落,销售业绩萎缩,外贸业务逐渐中断,资金周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厂里领导虽然盘算着将企业改制,化身私企。但前路何在,仍然没有头绪。
还记得吗?这些你的父母和他们的父母用过的品牌,这些在他们眼中响当当的民族品牌,都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随着市场和消费人群的变迁,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有过什么样的遭遇?我们希望用《老品牌散记》系列向您一一介绍。
老品牌散记之一:80年后,“英雄”已末路?
虽然许多90后、00后大概没有听过“英雄钢笔”这个牌子,但许多85年前出生的人都跟英雄钢笔打过交道,甚至以拥有一支英雄钢笔而自豪。或许这个有着80多年历史的品牌如今已垂垂老矣,但可能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英雄钢笔一度是非常“新潮”的。
创办
上世纪30年代,学西方写钢笔字而非用传统的毛笔成了一种风尚。浙江人周荆庭为了打破“中国人生产不了钢笔”的偏见,创办了华孚金笔厂,即英雄钢笔的前身。从此在钢笔这个领域,为“中国制造”打下了一块基石。
改制
早在1937年,华孚金笔厂就申请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只不过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开始,辗转经过了10年才总算办妥了手续。
1951年,华孚又迅速看清政治风向,主动申请公私合营,撇清了在当时遭到唾弃的“资本家”身份,开始接受国家投资。1966年创始人周荆庭去世后,厂子更名为英雄钢笔厂,彻底转为国营。
这一系列动作都证明了早期英雄钢笔的超前眼光,每次都能准确地选择了与时代相同的前进方向。
英雄“超”派克
公私合营之后,自然要成为振兴国货,扬我国威的生力军。除了国家投资之外,英雄钢笔厂还合并了同行业的绿宝金笔厂和大同英雄金笔厂,可谓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但相对地,国家给英雄钢笔压了担子,下了赶超美国前辈派克的任务,对标的就是当时全球钢笔制造行业最高的标准“派克51”。英雄钢笔也不负众望,老老少少围绕着一支“派克51”,仔细地拆解,反复研究;攻坚9个月之后,大名鼎鼎的100型钢笔诞生。虽然在质量上还赶不上日后二战期间足以当硬通货使用的“派克51”,但毕竟象征着我国钢笔制造行业赶超国际最高水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此,英雄钢笔厂进入稳步发展期,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到80年代时,英雄200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市轻工业局甚至因此要求英雄钢笔厂创立名牌,为扩大出口做贡献。
高光时刻
在钢笔结构中,笔尖前面有个白色合金金属粒,被称作"铱粒",用来焊接在钢笔笔尖的尖端,以增加其耐磨性能。钢笔制造行业中点铱技术的高低,决定了书写是否流畅,钢笔是否经久耐用。
而当时的全球钢笔制造行业的老大派克公司在80年代曾因认可英雄钢笔的点铱技术,一度上门希望英雄为其代工,但被一心做好国货的英雄拒绝。
当时的英雄“骄傲”到什么地步呢?英雄钢笔厂甚至开办了自己的技校,专门为厂里培养制造钢笔的人才,一年就招那么四五十个人,分数不够高根本不让进。那段时间,就连邓小平跟撒切尔夫人签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都是用的英雄钢笔。这可是英雄史上的“高光时刻”。
光环渐散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唐代诗人罗隐
随着90年代改开进一步深化,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创品涌入,顶着“国产品牌”光环的英雄不再具有独家优势。而由于计算机、键盘的普及以及圆珠笔和中性笔等新品类逐渐取代了日常书写的需求,钢笔不再是许多人的必备学习用品。
而此时英雄反应迟缓,还沉溺于礼品化、高端化的迷梦,错过了多样化经营的第一时机;加之技术上缺乏创新,设备老化,精准度下降,在高端市场也被拉开距离,英雄的市场份额连年下降。
昔日总资产超过7亿,巅峰期占据国产钢笔半壁江山的英雄钢笔厂连年减产,终于在2012年时试图将剥离原上市公司的制笔产业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贱卖,期望以250万元的价格公开转让49%的股权。但即使如此低的叫价也并未成功。
据重组后的上海英雄金笔厂称,他们在2015年已经走出困境,营收实现增长。但从市场上来看,英雄彻底放下了尊严,走的是低端、仿制的路线,抄袭德国Lamy等品牌的外观设计,且质量上也有所下降,被怀念老一代“英雄”产品的粉丝口诛笔伐。那个曾经敢于挑战国际龙头的“英雄”形象已经渐渐远去。
在这一节的最后,我们留一个问题:如果说,英雄的衰落是由于误判了市场的变化,兼之放弃了技术,那么坚持走技术路线就一定有出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