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市场红利等资源禀赋下快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是时候重新审视创新问题了!
过去40 年,中国企业共同创造了多个值得夸耀的第一:经济增速、制造业体量、专利数等等都成功登顶全球榜首。
中国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迅速得到提升,最明显的就是得益于巨大的市场扩张空间等“大国红利”,中国企业非常擅长以较低成本让一些新商业模式迅速流行于整个市场,让其走向“大众”并成为“主流”, 即商业模式创新,典型如现在已经泛滥的共享模式;另一个突出代表是“二次创新”,最大的例子就是传统制造企业借此将中国制造体量做到世界第一,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基础的技术积累。
不过,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严重的短板,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仍在持续中的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让大家更清晰的意识到了核心技术才是真正支撑一国之强的关键力量。
如果做个简单划分的话,过去40 年中国企业整体上是一个“要创新和有创新”的阶段,基本可以归纳为“追随型创新”,而依靠“追随型创新” 完成“原始技术积累”的中国企业,接下来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创新?
在要创新和有创新之后,进一步思考未来如何能够在研发阶段就更多的发现价值方向并创造新的价值,在核心技术和核心价值创造上摆脱受制于西方的局面,通过更多原创的基础性创新在核心技术和核心价值创造上占得先机,我们可以将这称之为“硬创新”。
补齐创新的短板
过去一年中,因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缘故,芯片成了最惹人关注的行业,仿佛一夜之间,全国人民才醒悟过来,原来我们在芯片上是如此的“技不如人”。其实,如果放到全球市场中比较,此前经常所说的“大而不强”一词一样适用于当下中国的整体创新水平,翻看过去5 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在O2O、P2P、共享等风口的大量创新, 无一不是集中在模式创新上,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微乎其微。
当然我们有在全球领先的扫码支付、共享经济和电子商务,还有放在国际市场也毫不逊色的以腾讯、阿里等为代表的科技公司。
但深入分析的话,支撑这些成就的背后依旧主要是国内巨大的市场体量,其中并不涉及多少核心科技的突破,腾讯和阿里早期的成功也主要是依靠商业模式创新和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而且两者早期的模式也都是源自国外。
为什么中国当下进行中的产业升级进展缓慢、甚至大部分企业根本无法开展转型,这跟中国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有很大关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在接受《酷谷网》专访时就指出,中国现有技术创新的来源主要都出自西方,且中国企业又只是掌握了西方技术的一些“皮毛”,所以中国当下的产业升级进展艰难,在未来加速推进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重视基础性技术创新。
须知,最尖端最核心的科技永远不可能靠引进来掌握的。
纵观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在光电芯片、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发动机等严重依靠技术突破的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企业整体上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技术创新突破,长期受制于国外企业。
因为众多产业链中的核心价值环节和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中国国际经贸发展和企业的自主性也一直很被动。
以我们一直都引以为豪的国际贸易为例,长期以来,中国对海外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都是顺差,但是有一个点却被大家长期忽视,那就是一直以来,我们对欧美国家的技术贸易都是逆差。
陈劲在接受采访时就向《酷谷网》指出, 关键还是要看贸易结构,中国现在的国际贸易依旧主要是靠产品和劳务的输出,相当于靠勤劳赚钱,而不是靠技术赚钱,得到的附加值也低,而就技术贸易而言,中国向欧美发达国家支付了大量知识产权费用。
诚然,中国企业过去集中在商业模式和应用型技术创新领域的创新优势不足以支撑中国企业接下来的转型发展,未来更需要具有原创的基础性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
借用牛津大学技术管理发展中心创始主任、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教授傅晓岚的观点来说的话,中国企业过去一直很擅长于“价值捕捉”, 即基于已有技术再次创新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能力,但是长期处在创新链的下端;而未来的创新之路需要逐步升级为“价值创造+ 价值捕捉”, 重点提升在创新链前端方面的能力。
硬创新“自造”新红利
在政府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巨头科技公司愈发重视研发投入的带动下,中国企业对创新问题的认识也在加速改观,越来越重视原创性的技术研发实力。
华为对研发的高度重视一直就是所有中国企业学习的一大“样本”,根据欧盟委员会不久前发布《2018 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显示,华为2018 年研发投入位列全球第五,高达113.34 亿欧元,也是榜单中研发投入最高的中国企业; 阿里加速打造达摩院,立足基础科学、颠覆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腾讯将新一轮转型方向对准产业互联网,其中新技术的研发、落地和应用是重点;百度一直就强调自己对技术创新的重视, 也确实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很多……
每一个科技巨头都在加速推进公司内部的科技革命,因为大家对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艰难转型的拐点期这一点并无异议,而且各个行业中头部企业对未来竞争格局的重塑也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靠巨大的经济体量“红利”扩张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企业未来发展和扩张的“红利”要靠自己的“硬创新”能力去创造,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重塑期,既是一个新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拐点机遇期。
挑战在于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必须提升在基础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否则熬不过转型期就会被淘汰;机遇在于这是一场全球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一旦成功,就有机会占据产业链中的最核心最顶端的环节,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
但是,仅靠几个头部企业的成功并不能解决中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短板,以过去最受瞩目的芯片产业来说,整个产业上下游是由几万甚至几十万家企业共同组成的,单个企业的成功并不能解决一个庞大产业的问题。
在陈劲看来,“首先肯定是要靠企业自身的转变,对原创创新要敢于冒险和加大投入;第二, 国内的企业应该形成联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大企业或者小企业都该形成一个共同的联盟。”
陈劲认为,要打破传统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争论谁为主的怪圈,或者大企业小企业谁为主, 企业之间一定要形成共生的状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共生,特别是要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角色,中小企业做一些细分领域的创新,它比大企业更加能够承担创新的风险和承担相应的成本, 中国下一步就是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培养一批“隐形冠军”。
而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也开始走出了自身的“蛮荒期”,资本对于未来的价值判断越来越有远瞻的意识,正视技术创新堡垒,尤其是基础性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对于未来竞争的重要性,逐步专注到芯片半导体、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一些重要的产业和新一代技术领域,积极迎接全球竞争格局重塑背景下的产业升级挑战和勇于参与其中以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另外,在已有的“赛道”上奔进突破同时, 也没有忽略未来突破性技术的创新竞争上,中国这几年兴起的“创业精神”也正成为未来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新动力,新创企业更多的将目光放在未来的突破性技术上—生物科技、量子计算、3D 打印、机器人、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和新一代通信技术等。
不过,要成为产业中的“隐形冠军”,关键还是要敢于把财富用于原创创新上的冒险,因为从投入成本、成长周期和失败风险等关键维度都要有高度的耐心,也需要企业有足够的决心、开阔的视野和注重长期发展的战略部署。
陈劲在《酷谷网》的专访中指出,一是企业自身要改变观念,注重创新基因的植入,加强全公司对创新的了解和认识,完善创新体系, 比如增加创新部门,形成全员创新的环境。
二是文化的改变,要建立创新管理的体系。创新和营运不一样,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关键是要引入创新管理模块,以前中国企业只有质量管理和运营管理,但现在缺乏创新管理模块,ISO 50501 创新管理体系马上就要出来了,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导入创新管理的体系, 让企业能够持续挑战未来。
对企业来说,或许没有高低之分,很多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也可以生存和发展,但是从国家和地区的完整工业体系来看,技术创新的附加值和影响力是模式创新所无法比拟的,在原创创新这一“短板”上逐步摆脱于外部的掣肘,中国经济在国际经贸上才会更具自主性,也才能在全球产业和科技的新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原创的基础性创新和核心价值创造上占得先机—这就是新时代改革的“新红利”,也是中国未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