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海难得放晴了几小时,第一缕阳光,温柔地将我唤醒,心情大好。
早餐时,拿出杯子,倒入 250 ml 温开水,想舀点蜂蜜,增添点幸福的能量。
只是这蜂蜜,太麻烦了……
盖子早就粘住了,费了好大劲儿才能拧开,打开后,手还黏糊糊的……
舀一勺倒入水里,嗯,有点淡……
想再来一勺,发现勺子在水里涮过,不能用了,只好重新再拿一根……
如果吃蜂蜜的方法,能更简单一些,那就好了。
于是大开脑洞,也许能让甜蜜更容易。
—1—
包装脑洞:罐装变管装
大多数蜂蜜,是液体,浓厚而粘稠,好不容易才能倒出来。
小麻烦,可能隐藏着大需求。
你是从麻烦上踩过去?还是掀开它研究呢?
蜂蜜的麻烦,让我想起一种很类似的东西——枇杷膏。
在香港,念慈庵的枇杷膏有很特殊的便利装,不是一罐一罐的,而是一管一管的。
是的,你没看错,是“一管一管”的枇杷膏。
想象一下,对准,撕开,一个小口,只有一面流出液体,张开嘴对着直接喝就行。
不费劲,不沾手。
如果蜂蜜也是这样的包装,也许会方便许多。
不想直接喝蜂蜜的,也能挤出来,像挤牙膏一样,很简单,很干净。
可能以后买蜂蜜的消费习惯都因此改变了,不再买大包装,而是买小包装。
妻子会和丈夫说:“帮我去楼下买一筒蜂蜜吧,要 20 根包装的那种。”
—2—
形态脑洞:液体变固体
改变了产品的包装,不如再试着改改产品的形态?
比如说……把液体变成固体?
现在已经有专家能在不添加任何物质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水分和低温诱导,把粘稠的蜂蜜结晶为固态。
我记得在私董会里,就有同学是在东北做蜂蜜的。她家的蜂蜜,不是流出来的,是嚼出来的。
冬天,采蜜完窖藏在山洞里,技术处理后放一段时间,蜂蜜上竟然覆盖一层薄薄的“雪花”,很漂亮。
这层漂亮的“雪花”,就是结晶。
这款蜂蜜,有一个更漂亮的名字——洞藏雪蜜。
能有用手抓着吃的蜂蜜,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变成幸福的小熊维尼?
—3—
场景脑洞:蜜糖功能化
这固体的蜂蜜,有的人还是不喜欢,放在瓶子里,还是要用勺子舀,还是黏……
好吧,那我们再改改。
比如……改成“大白兔奶糖”那种怎么样?
把固体的蜂蜜,分成一块一块的,变成像方糖一样的蜜块,包上一层浅浅的、薄薄的糯米纸,蜂蜜就不会粘在一起了,吃起来更方便了。
不仅食用方便,携带也方便。
再给这些“大白兔蜜糖”,加上一个漂亮的硬纸盒,就变成礼品了。
送父母,送闺蜜,送朋友,送自己。
这颗小小的蜜糖,还能配合不同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主张。
——
蜜糖比一般的糖果更好吃,更有营养,做成“能量蜜”,给小朋友吃吧。
妈妈买给孩子,每天放两颗在孩子的书包里,上午 10 点,吃一颗,补充能量,下午 3 点半,再吃一颗,补充能量。
还有还有,能给孩子,那能给大人吃吗?
嗯……也许可以试着做成“咖啡蜜”,给白领。
放在餐桌上,茶水间,不同口味的“咖啡蜜”,专为咖啡而生,替代方糖,更好吃,更健康。
再来再来,能做成“咖啡蜜”,能不能再拓展一个品类,变成“牛奶蜜”?
我看行!
一款蜂蜜,三种场景——
下午三点半补充能量的“能量蜜”,为白领而生的咖啡伴侣“咖啡蜜”,以及能让牛奶甜到心里的“牛奶蜜”。
—4—
“脑洞”可能就是创业方向
不知道这些脑洞,能不能让吃蜂蜜变得简单一些,有趣一些。
也许有些脑洞,能成为创业方向也说不定。
有一些改变,只需要像加减乘除一般,做点微小的创新,也许就有令人惊叹的效果。
不需要上大规模机械,不需要翻天覆地改变生产流程,成本太高,负担太重。
如果能很好地改变包装和改变消费场景,哪怕是一杯小小的蜂蜜,都有许多新的方向。
——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我起床之后,置入温开水的,是摆放在桌边一颗专门为我定制的“能量蜜”,我看着蜜糖块化在水里,把这幸福的能量一饮而尽。
它不会黏在手里,粘在勺里。
而是化在嘴里,甜在心里。
甜蜜,会变得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