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了,运动却是越来越多!
上学就开始接触体育,只是以前一直运动得不多。体育课,上了不少,也一直是自己学生时代先长个子长成“豆芽菜”的最大的痛苦。记得初一时当不上“三好学生”的原因,班主任特别约谈,给出的理由就是体育不好。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玩得不怎么样,但经历过那些时间节点,也会跟着疯狂与追赶。家里的购买的第一台彩电不是为了结婚,而是为了世界杯。亚运会、东亚会、奥运会,亚洲杯、世界杯、锦标赛,自己的年轻生活也因为“旁观”运动员的拼搏而丰富。
做教师三十年,学校运动会、市运动会也参与不少。竞技体育一直影响着自己,终于有一天,自己才发现体育应该还有一种打开的方式,不是为了比赛,就是为了锻炼与快乐。慢慢的,“趣味体育节,全员体育节”在校级层面越来越多。自己也慢慢地不再对男足、男篮指手划脚,不再做用嘴去参与竞技体育的人。温饱小康后,准确的说是我们在走向温饱小康的过程中,会“玩”的人越来越多。小小县城,各式运动都会有自己的圈子,形成自己的民间组织。半官方的乒乓、篮球运动协会也慢慢地回归民间;受资本市场影响的武术、围棋、体育舞蹈协会也不再一家独营。草根味很浓的业余足球队、长跑协会、钓鱼协会等也大有后来至上的感觉。
以前一提到体育比赛,就是官方,或者学校,或者政府。现在很多的民间协会,经常搞民间比赛。自筹活动经费,引入行业指导,坚持自娱自乐。群众体育回归了原来应该有的模样,大众体育的氛围真的已经形成。体育有了群体基础,民间竞赛、日常拉练乐在其中,好苗子就会不断地被发现,“大神”也一次一次地登场展示。冠军就这么简单!高手就在自己的身边!只有到了现在,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非洲的长跑、巴西的足球永远这么厉害?因为这些就是他们平时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走过这个阶段,我们才能明白“体育竞技”与“竞技体育”的区别。小康使得体育真正成为全民生活的一部分,14亿人口的体育红利才能发挥出来。只是一些高大上的体育项目要走进寻常百姓家还不太可能,如高尔夫、赛马等。其实对于这些不可能有大众基础的项目,我们基于平等的认知,完全可以放弃参与。只是当下参与体育运动的孩子还是太少,学校体育的格局以及社会体育的体系还要进一步完善。现在民间体育的热情很高,但目前还有被资本操纵的危险。
体育,为了快乐,为了健康。本就应该简单。为了体育而竞技,而不是为了竞技而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