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不光大企业在快速往智能转变,在中国更多的是中小企业也开始加入到这一趋势之中。”
“这个用什么词来形容好呢?”曲道奎反复琢磨了十几秒钟,“简单地说就是好上加好”。
作为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让曲道奎感到兴奋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智能+”。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倡导“机器人+”,而如今提出的“智能+”,在他看来可以把各个业界提出的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等等概念统一起来为制造业服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都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
或许让曲道奎和实体经济从业者感到兴奋的不止于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10次提到制造业、6次提到实体经济,相较之下2018年这一数字分别是4次和3次。这些数字的变化预示着,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些优惠政策有针对性给了制造企业,例如提出“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有制造业代表表示,这些政策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数亿元的实惠。
3月10日,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
从制造工厂到智造工厂
“不够酷”,这成为很多人眼中过去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身上的一种印象。
为工厂生产机器人的新松,正在见证着中国制造业的变迁。新松机器人成立于2000年,并在2009年成为最早一批登陆深交所创业板的公司,但新松机器人在市场上真正的发力期始于2013年。“2013年中国才真正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在这之前中国市场难以支撑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曲道奎回忆。
在2012年之前,新松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是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这些企业经历了国外机器代人的过程,对于机器人的接受程度也就更深。
“近几年,不光大企业在快速往智能转变,在中国更多的是中小企业也开始加入到这一趋势之中。”曲道奎说。
几年前,一家生产电源电器等产品的民营企业主动找上新松,原来这家企业是流水线工人的生产方式,在进入欧盟市场时发现自己的产品经常很难达到欧盟的标准,公司于是去欧盟的企业考察,才知道原来那些企业使用的是工业机器人流水线,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有不错的保证。而自己一个畅销产品的装配环节,常常就需要数千名工人。
回国之后,这家企业找到新松,提出将自己的“制造工厂”升级成为“智造工厂”。经过新松的改造,新的数字工厂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产品的生产装配速度、一致性都获得了相当大的提升。
另外一家液晶面板制造工厂引入新松一百多台自动搬运配送机器人,直接替代了几百位工人。而在此前,这些生产的液晶面板常常需要工人们推着小车穿梭运送,常常因为操作问题导致整块屏幕受损遗弃。如今这些问题都得以解决。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约为25台/万人,2017年上升到88台/万人。
而这背后,每一个机器人的应用都意味着一个传统制造业岗位新的升级,这让新松突然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客户,“几年前我们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问有没有焊接农村大棚的机器人。那时候突然间感觉机器人的用量一下子起来了。”新松机器人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说。
照亮“黑盒子”
2015年,曾在美国亚马逊、雅芳等公司担任云计算转型事业部负责人等职务的田野,在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时候发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而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同时也面临着传统制造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他随即选择回国,创办数途信息,为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服务。
在田野看来,以往一家工厂,在财务、人力、行政等各个支持部门,以及采购、仓储、销售等环节都有各种产业互联网软件的支撑,唯独当原材料进入车间再到生产完成这个环节像是一个“黑盒子”,在传统制造工厂中,企业主常常很难把握制造进度与质量。
一家长三角的民营企业恰恰为此感到烦恼。这家企业从一个小型机床厂起步,后来向国外飞机发动机厂商提供零部件,采用了很多高端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等装备。但由于飞机发动机零部件的小批量、定制化等特点,拿到订单开始生产后,管理者不知道零件生产进入到了哪个工序,不够精细化的管理导致设备闲置率也非常高。
田野要做的,就是将每一台机床等原本孤立的设备接入到网络之中,对其产生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实时监督生产进度,并运用数据对操作工人进行考核,提高生产效率。
在与众多制造企业打过交道后,田野发现这些实业家们非常务实,都愿意尝试改变。“中国的企业家现在都勇于尝试,如果有产品真的打动他,他们的决策周期会非常短,非常有效率。”
一则数据也印证了田野的判断。早在2015年,一项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85%的企业未来一年内有意向引入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智能制造设备,22%的企业未来一年智能制造设备的投入占总预算的20%以上。
中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创业者们跟制造业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不久前,百度、腾讯等纷纷宣布加码产业互联网,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商汤科技等创业公司也正在或计划将其人工智能等技术落地于制造产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不久前一次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列举了不少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如何与人工智能等企业合作的案例。
比如吉利汽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此前需要30个小时的碰撞仿真缩短到了10小时;苏州一家光伏公司,利用阿里巴巴开发的工业大脑,监控生产线上上千个参数,流程优化后良品率提了1%,单是一年带来的效益就超过了1亿;华星光电与腾讯进行合作,用机器视觉的办法自主质检,分类识别准确率是88.9%,节省人力60%。
“到2035年,人工智能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会高于其他的行业。”邬贺铨院士表示,他预测2035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大概为6.3%,而如果用了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望我们的GDP提到7.9%,相当于增加7.1万亿美元”。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深刻改变每一个行业,制造业在提高效率上有很大的空间,比如手机组装中很多小的零件合格不合格,炼钢厂的钢板有没有瑕疵,以前都是用肉眼来看的,未来可以用机器视觉来检测,将会大幅提高效率。”全国政协 委员、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全国政协 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总结了一个字母歌“IMABCDE”,分别是IoT、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在他看来,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下半场,数字化的主角将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公司和它们之间应该是全力合作的关系,“对传统行业来说,没有必要发明‘轮子’,互联网公司已经在过去的技术上做了很多沉淀和积累,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
全国人大 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今年提交七份议案,这其中就包括发展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关键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等等。
“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这是我们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发展产业互联网,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实体经济才是主角,我们作为互联网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扮演好连接器、工具箱和生态平台的角色。”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但挑战也不容忽视。
“在过去一些年里,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去了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并没有进入到制造业领域,这可能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田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