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长风渡的编剧劝退了

时间:2023-07-13 00:52:47编辑:coo君

人民网评长风渡不只有儿女情长,还有家国大义,评的对吗?当然对,可长风渡对家国大义的展现好吗?并不好!

我吐槽剧的改编,并不是说我要挖空心思骂它,因为有一句话叫:爱之深,责之切

而且,长风渡也真的也不只是为了家国大义而写家国大义,他写的是人性之初,是选择,是坚守,是君子道,是来时路

人性之初是什么?是仁还是恶?你要走什么道路,你的选择是什么,你又在坚守什么,这些都是靠一个个书中人物来体现的,所以书中的人物总是能让人感觉更立体,这也是为什么剧版人物总是遭吐槽的原因,他们过于的扁平化了,连主角式人物都没塑造好,更何况是配角或群像了(这一点稍后篇吐槽,这里不展开啦)

如果真的是仔细看原著,并且能真正找到原著想要表达的点,改编完全可以做到更好,既能迎合市场观众,又能展现作品立意

上一篇吐槽主要是从整体框架上来说,觉得长风渡的编剧(或导演、或后期剪辑etc)对于整体内容的把控并没有做到想象中的好,为了甜而甜,可是感情线又流于一般古偶剧形式,男女主角的成长线构置粗糙,以及男主角的家国情怀并无一个完整的成长线式的体现,这样就容易让人感觉到生硬,尤其是顾九思!(这一点上一篇已经通过梳理整体内容框架而稍作吐槽,但由于篇幅问题没有展开说清楚)

既然说到了顾九思的完整的成长线家国大义的体现,就又提到了我之前说过的编剧只是从原著里选取自己想要的几个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本身就是名场面)进行改编,而经过剧版改编的成长线和内涵意不可避免的降低了

以扬州篇到幽州篇的逃亡来举例说明吧

扬州时期:扬州时期的顾九思,是不是纨绔,是啊!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整天就想的是闯荡江湖,找一个一生一世一双人,美美的过完一辈子,这就是扬州前期的顾九思;扬州后期的顾九思,经历灭门之痛,对他的冲击太大,他只是被逼着长大,但这时候,家国大义于他而言,还不具备,值得一提的是,剧版在这个地方安排的是柳玉茹一定要他读书,要他科举,他最终也得中解元,怎么样,戏剧化吧,但至少是交代了;原著在这个地方是怎么处理的,是经书典籍都来不及了,但每天要安排讲时政,时政啊,家人们,天下大势,这才是铺垫啊,可剧版再改编啥,在改编他对柳玉茹已经暗生情愫,你是来搞笑的么!

?

扬州幽州:逃亡过程,我把这一段称之为第一个过渡(或转变)时期,也正是这一路才开始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的感情线和成长线开始,在我这里只有这一段改编好,拍好,才是真的男女主人设立得住,尤其是顾九思心历路程,这才是在为家国大义做量的积累,也是顾九思一次次经历人性考验但却是活生生的人的一环。为啥呢?他们逃亡的一路,眼见是什么,是流民失所,是遍地饥荒,是易子而食,这时候一个普通民众不能展现出任何的善意,因为善意会招来恶果,这就是原著中描述的柳玉茹和顾九思几次见死不救,他们知道粮食的重要性,甚至为了保护粮食要与流民短兵相见,他们会饱受良心的折磨,但他们也坚定从未改变过,首先得保证自己活下去啊,他们不是完美的,因为原著中要塑造的是这俩一直就不是单纯的傻白甜,也不是要圣母心,尤其是经过灭门之痛之后,这才是真正的立体的人,是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去思考人性。

但我在这里说的是普通民众,旱情是天灾没错,但你说人相食不是人祸吗?因为没有一座城为他们开门,没有一个父母官为他们放粮,所以这一路顾九思的思想发生了质的改变,他开始想要涉足官场,他知道当手中有权力之后才有话语权,他想做官。可是剧版改编在拍什么,在拍柳玉茹轻而易举的扔下一个饼,在拍为了躲流民继而扔掉几乎所有的粮食,这不是强行降智么,这不就是为了艰难而艰难么?说白了,没粮食是你自己找的!原著中没粮食是因为灾荒来临,买不到粮食,错过了走水路只能走陆路,陆路的时间几乎就是几倍于水路,所以粮食根本撑不到幽州,而这些其实统称为客观原因。

且不说你改编灾荒这一段,内核没抓住,你连灾荒的皮都没编好,你不去展现城郊寸草不生,田里黄土龟裂,不去展现河流干涸,烈阳火热,不去展现毫无生机的眼睛,等死的表情,你去展现男女主角在树林里遇大雨瓢泼,你去展现男女主角跑到茫茫沙漠,可真是够搞笑的,雨下成那样,你跟我说是百年大旱:扬州青州沧州幽州,大致就是从现在江浙穿越整个山东省到河北省东南部,继续北上到北京一带,哪里来的沙漠呢?导演也是真敢拍,就为了那个所谓的漫漫黄沙的布景吗,就为了男女主那个血吻,然后大家一起高呼名场面!

?

幽州阶段:顾九思回到幽州后吃的第一顿饭,餐后的剩饭剩菜是怎么处理的,原著柳玉茹说不要浪费了,外民如果有需要的人,分了吧。剧版改编怎做的,顾九思说留到明天再吃,乍一看,没什么。但仔细想来,原著里他们从进入幽州吃上这顿饭开始,就是幽州首富了,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人了,分出去而不是留着明天吃符合身份,但更多的是什么,是不在仅仅只想着自己,是对处于更下层人的悲悯,可剧版改编能体现什么,留着明天吃,这话永远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至多算是对食物的珍惜!(剧版改编还有很多地方,都是一些细小的台词,乍一看没毛病,可堆起来后就发现,比原著LOW的不是一点半点,比如说周烨接到顾九思时的台词等等,我真的觉得无一处改编不是在我的心尖上反复拉扯,我就是不明白,这编剧脑子是不是有病,就是为了凸显改呗,改的意思应该是让文字性作品适合于屏幕性表达,而不是要改内核吧,明明可以更好)。

下面重点说幽州篇的改编,顾九思在幽州的成长,尤其是政治上的谋略显现无疑,这也为他以后进入东都朝堂在做铺垫,但这一趴改的最烦人,真的是巨烦人,屁都没体现出来。

顾九思到幽州后主动捐出全部身家,对应的是什么,是扬州时期,他们顾家是怎么遭灭门的。天下将乱时期,钱财是保不住的,说白了,他此时就是要先发制人来博一个好名声,进而进入官场,这就是顾九思,他就是要做官,非常明确,这一阶段是他政治能力经前期扬州铺垫,扬州到幽州逃亡的过程中磨砺的情况下,到幽州迅速觉醒的阶段,幽州后期围绕顾九思的情节都是在体现这一点,剧版在那里藏着掖着不说,去展现那个什么主仆情深,去展现那个什么街头家长里短的断案,再回到扬州时期的傻白甜似的纨绔少年,我真想yue;再次的重头戏就是筹集,对应的是什么,是扬州时期,洛子商王善泉他们是怎么做的,是屠杀,是暴力掠夺。而顾九思要想在官场走下去,这一步是他必须要解决的,是他想要改变这样的乱世,就得手中有权力,可是若想手中有权力,稍有差池就会走上洛子商王善泉的道路;这是一个两难,这就是对人性的考验,所以顾九思逼着自己想出来幽州债,这不是最完美的,但至少他不是血腥的,这才是选择,是坚守,是君子道,是来时路,这才是高光点啊!(当然幽州债思想太先进了,剧版改编改掉了我可以接受,可我就想问,如果幽州债觉得太过先进,那么柳玉茹去扬州收粮用做空市场的经济手段为啥又能保留,不一样是现代经济思维么?)

那么接下来柳玉茹收粮的一路对应的是什么,我们看她的路线,是幽州沧州青州扬州,熟悉吗?这不就是她和顾九思当初逃亡路线的折返吗?为何要这样安排,这不是就是命运的轮回和人为努力的重要性吗?原著中,沧州旱情,所以他们就少收,青州灾情不严重,他们就多收,其实青州完成后,已经差不多了,她再狠一点,完全可以直接收完。可柳玉茹一直在权衡,既要收粮,又要不至于紊乱民生,这是什么,这和顾九思是一样的成长,是她站在幽州的立场必须要完成收粮,否则,顾九思没官做,没官做就影响不了更多人,想要影响人开创政治道路又必须有牺牲,她陷入了顾九思一样的两难,所以她只能把牺牲降到最低,尽最大可能不伤及百姓。铺垫完沧州、青州的收粮方法,才能在扬州的时候和洛子商做其他的纠缠啊,为什么柳玉茹一定要去扬州,因为扬州是伤心地,是她好顾九思的心魔,必须去,当你可以勇敢面对这个地方并战胜恐惧的时候,新生才真的开始!

剧版个垃圾,沧州、青州完全不提,一个镜头带过,到扬州才把这个方法用上,结果叶韵叶世安的出逃,柳玉茹和洛子商的博弈,顾九思月夜奔驰救玉茹,这些看的人肾上素狂飙的点TM全没了,战时粮食多么紧张,王善泉洛子商SB到让柳玉茹在长风渡口明目张胆的把粮食全运出去!

柳玉茹收粮,顾九思就负责想玉茹想玉茹,原著里顾九思解决流民安置,开垦荒田,与民同耕的画面到剧版全没了,咱就是说你全没了后顾九思的民心就一个望都保卫战,有点子单薄了啊,挥几下锄头,指挥着流民挥几下手,拍几个镜头,又不占时长,不比你在那想玉茹想玉茹一脸陶醉样来的香吗?

我累了,就先写到这吧

?

上一篇:成都58岁大爷,在网络上晒自家“酒柜”,引发网友热议:真会喝!

下一篇:斗罗中以凡人之躯对抗神祇的四位角色,仅有唐三侥幸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