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无疑是行业最需要提气的时刻。
上海电视节是电视行业在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大型活动。在此期间,无论是在展厅、论坛,还是发布会,当从业者们再次聊起业务,都会以一句“好久不见”开头。这句“好久不见”也是目前行业的现状——有些项目,筹备好久,但是在平台降本增效的大策略下,就真的不见了;而有一些项目,则是经历了疫情期间的搁置,终于可以再次提上日程。
当然,经过了这两年的沉淀,影视行业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在白玉兰奖的舞台上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和肯定。
【新国剧访谈录】陪伴着影视行业的沉淀和再启航,来到了第4年——2021年时,导演张永新分享了《觉醒年代》中他一以贯之的坚持;演员陶虹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会哭就是好演员”,导演傅东育、编剧唐尧、制片人马韬也都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
今年,我们依旧会从行业最关切的话题、现象入手,去共同探讨从业者们最关心事情。
【新国剧访谈录2023】的第一期嘉宾是阅文集团旗下新丽传媒高级副总裁、新丽电视总裁于婉琴。在《人世间》大获成功之后,严肃文学、传统文学的影视化改编成为行业热门话题,入局者不少,相关作品也被抢购一空。
新丽传媒作为在传统文学改编赛道上持续发力的代表,从早年的《白鹿原》《父母爱情》到如今的《人世间》,再到正在开发的《张居正》《千里江山图》《尘埃落定》,一直在该品类中持续深耕。他们如何挑选IP,如何操盘此类项目,无疑都是值得行业内的创作者们去学习的。
传统文学IP的改编是对影视公司的考验
娱理: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学IP在影视行业市场的热度持续上涨呢?
于婉琴:其实市场大环境一直在改变,但是新丽在传统文学改编赛道的坚持没有变,比如当年我们拍完《白鹿原》后,很快又购入了《尘埃落定》《张居正》等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影视化版权,目前都在开发筹备中。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特别是获得主流认可的严肃文学作品,是能够给影视提供很好的故事基础、人物关系以及时代背景的,这些都是我们影视化改编中值得挖掘的富矿。
虽然在整体市场中,这类偏向严肃文学的改编作品产量较少,但在过去几年,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情感需求也在变化,影视作品提供给他们的情绪价值有所变化。我觉得观众的兴趣可能仍然会回到现实主义作品或者是温暖的、跟生活更有清晰情感共鸣的内容上来。
娱理:《人世间》的成功给了行业很大的信心,从公司层面来看,这部作品留下了哪些宝贵经验?
于婉琴:回忆一下,中国电视剧近十年没有《人世间》这样题材的作品了。其实过去这样的题材挺多的,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渴望》《金婚》《父母爱情》等等,都是上个时代的故事,且时间跨度都在四五十年。
但是近十年来,在影视创作中,大家更关心的是现代都市、女性情感,以及年轻人究竟喜欢看什么,反而忽略了那些没有活跃在社交媒体的40+、50+、60+、70+,甚至是80+的观众,他们也需要有影视剧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情绪价值。
我们当时看到《人世间》的剧本时,对这部作品的市场价值和商业回报并没有做多少预判,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剧本,是当下市场稀缺的,且观众很久没看过的年代情感史诗故事。这个故事的深度和广度足够,即便年轻的观众可能没有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但是依旧能够在这部剧里面找到情感的共鸣。再加上《人世间》在春节期间播出,中国人注重家庭亲情关系,每年都会聚在一起,会让一家人产生很多共同话题。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人世间》让一些创作者看到了严肃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改编内容,是可以被当下市场认可的。这是一个好的示范,开了一个好头。
娱理:据您了解,《人世间》的成功有带动传统文学、严肃文学IP版权价格的上涨吗?
于婉琴:我们了解到的是,传统文学IP的价格相较于之前是有一些上浮的,但也在一个合理的幅度之内。
我们认为,对于影视公司而言,首先要有筛选此类IP作品的能力。相较于网络文学,严肃文学或者传统文学本身作品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这些作品也缺少像网络文学有各大排行榜数据的支持,需要专业的人对于内容有专业的判断。
另一方面,这类作品的改编难度比较大,严肃文学有很多内容是带有一定的批判性的,这些批判性的内容,如何在尊重原著精髓的前提下,去做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的改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作家不断迭代,编剧也在迭代,年轻的编剧是否能理解老一辈作家的表达也是一个难点。
商业性先往后放,艺术性、观赏性更重要
娱理:既然说到了“改编难”的问题,在传统文学和严肃文学IP的改编上,新丽影视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于婉琴:梁晓声老师说过,“文学就是人学,我们就是在讲人的故事。文学也好,影视化改编也好,核心不能离开的就是人的故事。人现在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能够是什么,这几个点是现实主义作品里一定要去关注到的,也是对文学改编的一个要求。在理解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之后,改编和剧作时的方向把控上才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这是我当时记下来的话,也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
影视剧本身是一种大众艺术,而严肃文学与影视观众之间是有一定断层的。通过影视改编,让观众看到严肃文学的精神气质和美学价值,这是我们影视化的目标之一。严肃文学的改编,要保留原著灵魂的同时,还需在制作上还原原著的气质,做到情节和细节上的真实,达到艺术性、观赏性、商业性的三性统一。商业性往后放一点,因为这类作品的受众对于审美要求比较高,所以首先要把艺术性和文学性保持住。
那么如何保持呢?我举一个例子,原著中提供的文本上的描述,比如天气、环境、房子、服装、道具,这些细节的地方都应该尽量保持,把文字的内容变成画面。
比如在《白鹿原》拍摄制作中,为了还原书中的白鹿原,剧组实景搭建不少一比一还原的场景。其中,在拍摄《白鹿原》中“吃面”的场景时,剧组一共准备了将近两千斤面粉,全剧大概做了五千到六千碗面。为了保证做出来的每一碗面都冒着热气,剧组特意在白鹿原影视基地做了一个特别大的灶台和锅。
娱理:改编难,也就意味着剧本创作的时间很久,影视公司应该如何把控开发节奏呢?
于婉琴:《叛逆者》是中篇小说,当时是三任编剧接连创作,大概创作了五到六年;《人世间》从购买原著版权到播出,前后应该也是五年的时间。从影视公司的角度来看,版权期限是一定要考虑的问题。但好在严肃文学或者一些获奖的经典小说作品是有跨越时代的能力的,也经得住审美的变化。
从影视公司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类作品的剧本创作时间起码需要两年起步,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把小说研究透,去做解剖工作,区分好哪些精髓是完全保留不做改编的。严肃文学,或者说传统文学作品,每一部都有它的文学气质,这个就是它的独特魅力,要争取保留住作品本身的文学气质。另一方面就是提炼和提升精神立意,要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主流价值体系。
其次,就是要在创作时丰富和填充内容情节。文学作品更注重文学性和文字的表达美感,情节上往往没办法支撑长剧集的内容体量,所以围绕着原著,还要有一些原创情节的加入,形成改编方案和故事大纲。最后才进入到分集剧本的创作阶段。
作家在创作出这些小说的时候,经过了生活的摩擦和历练。所以,改编严肃文学作品的编剧也需要有生活的积淀和阅历。但目前,行业中编剧人才储备相对较少,想找到合适的编剧还比较难。
娱理:除了改编难之外,传统文学IP改编还有哪些难点?
于婉琴:我认为做传统文学改编的人首先要热爱文学,要有把文学名著影视化表达的愿望和热情;第二就是理性的判断,是否适合改编,要考虑这样的题材有没有受众,哪些人爱看这样的故事;第三就是改编的技术问题,是不是符合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是否用昂扬向上的基调,让观众感受到美好和希望等等,如果一部小说的主要人物设定和人物线索缺少了积极的底色和基调,那很难再去做改编适配。剩下的就是策划团队和编剧团队的工作了。
我觉得这类IP影视化的过程,对于影视公司整体的制作和把控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有愿望和爱好。在这个赛道中,正是由于新丽传媒一直在坚持,也愿意承担可能没改编出来的风险和艰难的等待,我们才能积累到这些改编经验,创作出了像《父母爱情》《白鹿原》《人世间》这样的经典作品。
要有生活质感,要经得起等待
娱理:演员的选择也很重要,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总结吗?
于婉琴:首先还是要考虑演员的适配度,严肃文学的改编很大一部分作品会归类到现实主义里面去,而现实主义的要求就是尽量真实。
“真实”有的时候除了演员的表演带给观众的真实感之外,还有其外形的代入感,比如《人世间》的故事发生在东北,我们就希望找到东北籍的演员;目前正在筹备的《尘埃落定》,我们也在考量一些藏族或者少数民族演员,这样才会给到观众真实和代入感。
除真实之外,就是对演员演技和表演能力的要求,这也是最核心的考量。所以在做演员选择时,我们也更倾向具有表演能力且契合人物的演员去呈现。
娱理:在传统文学和严肃文学IP改编的赛道上,新丽传媒仍在深耕,可以透露一下这些项目目前的进度吗?
于婉琴:《张居正》的版权已经买了五年了,目前剧本已经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重大历史题材的立项备案,我们已经在筹备拍摄的阶段了。
张居正是历史上特别有名的改革家,个人也有一些争议,功过明显,这些部分是我们在剧本创作期就要做判断的。剧本通过之后,接下来的制作环节也会更加谨慎,美术细节都要把控到位。
在制作的各个环节,值得我们学习的作品也有很多,比如《觉醒年代》中,辜鸿铭的演讲就是将历史书中的演讲稿原文放到了剧中,这些地方做得严谨,观众是会认可的。再比如我们看明史的时候,看到嘉靖年间连年灾害,天气不好总是在下雪,冬天特别长。那么在《大明王朝》中展现这段历史时,就会出现总在下雪、年年赈灾的场景和情节。
在制作态度上,我觉得是要拿出100%的精力和状态去投入到电视剧的拍摄细节中的。只有在尊重原著精髓的前提下,做到情节真实、细节真实,观众才能有代入感,这类作品才能经得住观众的考究和市场的考验。
在和于婉琴的对谈中,她多次提及了“热爱”。能打动观众的内容,一定会先打动创作者自己,无论什么类型的IP处在风口浪尖,专业的判断力都是影视公司需要时刻保有的。如何能在填平作品创作周期和观众审美、情感需求变化之间的时间,让作品能在播出时和观众产生共鸣,需要大量的尝试和经验的总结,于婉琴在【新国剧访谈录2023】的这次分享,也可以给从业者一些方向。
此外,【新国剧访谈录2023】下一位嘉宾是第28届白玉兰奖评委,著名编剧王三毛,他将继续从实操方面,讲解文学IP在改编电视剧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作为编剧,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除此之外,大家关心的编剧与影视公司的合作方式;如何看待舆论对内容的影响等等,都会详细给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