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消失的她》
近年,在悬疑类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种的“人格障碍”,比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其中热播电影《消失的她》就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它让我们置身于一个悬疑和心理剧情交织的故事中。
这部影片的亮点在于其完美构建的剧本,紧凑有序的节奏把控,接连不断的转折,将故事情节一次次推向扑朔迷离的高潮。而在悬念的迷雾之后,人性的善恶难辨也赋予了电影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
角色何非是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出身平凡怪父母,长大后工作能力一般怪社会,结婚后还不上赌债怪老婆不给钱。
这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出了问题是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他会把一切错误归结到别人身上。这类人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共情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性格。
所以,他能在认识妻子不久,就能镇定自若地和朋友制造一起车祸。后来,在蜜月期间杀死妻子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犹豫,把妻子一个人关在海底时,连回头都没有回头。杀死妻子之后,他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愧疚感。
如果按人格大类分,那自恋人格障碍处于边缘人格障碍的上面,两边很多症状是共通的,只是严重程度不同。所以有时能看到一些边缘人格障碍如果往好的方向发展了,很多表现会变得更像自恋人格障碍,反之则会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那么到底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呢?
在《告别紊乱的人生》这本书中将会告诉我们答案。这本书感性又充满科学知识,是一本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概述性书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
想知道什么样地表现才算是边缘型人格障碍,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它的症状,书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9种,我们可以针对这些症状对自己或身边的人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如果有人具备了至少5种症状,那么她(他)或许就是边缘型障碍患者。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外在的具体现象判断出来,比如他(她)可能具有夸张做作、高度情绪化和情绪不稳定的外在表现。
作者将这些判断方法我们在书籍的第一章做了详细的描绘与概述。让我们相对直观地了解到一旦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症状,患者以及家人通常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疾病的确存在,并未是他(她)经受困难遭受生活折磨的主要原因。
假如孩子有预兆
日本知名作家山田宗树的著作《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了松子渴望爱、渴望被爱而坎坷曲折的一生,由于早年的经历造成了她的低自尊,甚至是卑微,她对于爱和归属感有着强烈的追求,却屡屡受挫被人践踏。
些与她的早年经历息息相关:松子从小就有一个从出生就卧病在床的妹妹,父亲将全部的爱,甚至所有的笑容都给了妹妹,而无论松子如何努力乖巧讨好,都无济于事,得不到父亲的任何关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扮鬼脸会博得父亲一笑,为了讨好父亲,她便养成了扮鬼脸的习惯。
这预示了她在后来的生活中,她为了讨好别人,会不惜践踏自己的自尊,这也奠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基础。她一生都在追求爱,甚至说出“两人的地狱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好”,让人打心底里心疼这个无助的、渴望爱的灵魂。
这部电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松子是所有缺爱但又得不到爱的人的化身,童年的不被爱,不被重视,使她积累了严重的自卑感和自贬情绪,她深信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是得不到幸福的。所以一个孩子在早年经历中安全感不足,以及在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自我价值感偏低,是发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元凶。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为我们讲解展示疾病的发展历程,如影响个体是否容易发病的特定基因或环境风险因素,发病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病情预后或常见的可能后果等等。了解这些作为家长我们便能在第一时间对孩子施以正确的干预。
说在最后
总之这本书为我们解开了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神秘面纱,它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方方面面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教我们掌握其妥善的关键要素,使我们在面对自己或是家人患上此症时,可以参考“家人的十项准则”来做出正确的应对,不仅是一本边缘型人格障碍研究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书籍,也为此症患者及家人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