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一个还想开,根本停不下来” 专家:引导孩子开展健康娱乐活动避免集卡成瘾

时间:2024-08-13 19:34:21编辑:coo君

本报记者 赵丽

小卡牌好像有大魔力。暑假期间,部分学生痴迷于集卡,他们通常是从一整盒卡牌中随机抽取卡包,每包里有5张至6张卡牌,便宜的10多元一包,“高级”的款式几十元一包。卡包不透明,玩家在拆开前无法判断卡包内的卡片角色或等级,如同抽盲盒,需要“赌运气”。

一些未成年人“集卡成瘾”,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

根据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虽然一些商家在盲盒外包装上明确标注“本商品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出售”或在商品销售区域张贴“8周岁及以上的未成年人购买本产品,须征得监护人同意”,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并未询问未成年人的实际年龄就将商品售出。

未成年人“集卡成瘾”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规范盲盒销售市场?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随机性刺激分泌多巴胺

“开了一个还想开,根本停不下来。盲盒抽卡为什么让孩子们如此上瘾?盲盒抽卡其实就是盲盒的一种,是一种随机性非常高的产品。为了集齐所有款式或者获得自己想要的某种款式,通常需要不断复购。这种随机性开盲盒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给人一种愉悦和满足感,进而形成上瘾倾向。”在北京从事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陈静说。

在接触了一些沉迷于此的未成年人后,陈静发现,盲盒拆卡之后大概率是平平无奇的普通款,但也有小概率是隐藏款或限量款。虽然这个概率并不高,但偶尔获得一次这样的体验会让人难以忘怀。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的间歇性强化,导致未成年人对隐藏款或限量款有所期待,从而投入大量精力购买盲盒,严重时可能导致成瘾障碍。

陈静发现,目前盲盒抽卡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社交行为,孩子们会在朋友圈或社交平台分享自己拆卡、“端盒”的经历和心得,展示自己的收藏。这种社交因素会让未成年人更愿意购买盲盒,以便参与更多社交互动。

“还有好奇心。”陈静说,未成年人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而盲盒正是利用其“不确定奖赏”的特点,吸引个体拆盲盒卡一探究竟。比如抽到自己喜欢的卡片或者“稀有卡”,对抽卡者来说是一种正向强化,会促进个体继续采取这种行为。盲盒抽卡的随机奖励机制导致个体被强化的行为在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较高,消退较慢,容易形成成瘾行为。

陈静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针对“盲盒成瘾”的判断标准,但可以根据“在购买盲盒上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难以控制购买盲盒的冲动”“耐受性提高,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购买更多的盲盒才能达到期待的兴奋感”“难以减少或停止购买盲盒,一旦不买盲盒就感到寝食难安或情绪低落”“购买盲盒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造成了经济压力或诱发不道德行为(如欺骗、偷窃等)”这四条来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盲盒成瘾”的倾向。

抽卡套路导致玩家成瘾

商家套路也是导致未成年人“集卡成瘾”的原因之一。

“盲盒抽卡的销售模式有类似于赌博的功能,仔细查看商家单方设定的规则,可以发现其中有诱惑消费者上瘾并进行循环消费的功能,这是很典型的商家引诱深度消费的一个套路。”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吴景明说。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对记者说,目前盲盒抽卡的生产商、销售商制定并使用的销售手段具有诱导性,利用未成年人的好奇心理来制定抽卡规则和售卖规则,刺激未成年人不断获得奖励和满足,从而反复购买,甚至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任海涛认为,“集卡成瘾”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有不少危害,浅层次的可能是财产损失,有的孩子会将大量零花钱用于抽卡消费;更深层次也更需要重视的是对未成年人心理上的伤害,如果未成年人沉迷于此,花大量心思去抽卡记卡,可能会影响身心发展。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产品、商品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都应该被禁止。从立法目的来看,针对未成年人的盲盒抽卡、集卡以及类似的让未成年人上瘾的商品都应该在禁止之列。”任海涛说。

多管齐下规范盲盒市场

为规范盲盒经营行为,推动盲盒经营者加强合规治理,《指引》从四个方面予以规范:

制定负面销售清单。对于不适宜进入盲盒领域的药品、医疗器械、活体动物、易燃易爆物品等,提出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对于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的化妆品、食品,作出限定性表述。

明确信息披露范围。要求盲盒经营者将盲盒内物品的商品价值、抽取规则、抽取概率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前知晓真实情况。

鼓励建立保底制度。鼓励盲盒经营者通过设定抽取时间、抽取金额上限和次数上限等方式引导理性消费,自觉承诺不囤货、不炒作、不直接进入二级市场。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对盲盒销售对象的年龄作严格限制,要求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要求盲盒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鼓励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保护性措施,推动净化学校周边消费环境。

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看来,要真正推动《指引》落地,关键在于有关企业要积极主动按照相关要求,诚信守法经营,自觉落实主体责任;有关盲盒行业组织要制定相关自律准则,引导行业自律;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监管执法职责,一旦发现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要坚决依法查处,并且公开曝光。

“目前《指引》只是一个规范性的指导文件,并没有规定相应的处罚。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厘清盲盒的法律边界,推动盲盒行业规范发展。”陈音江说。

“需要强调的是,类似于抽卡的盲盒消费想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摒弃低级趣味的营销手段,而是在提升文化品位和价值方面下功夫,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抽取盲盒卡牌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陈音江说,以一种娱乐或游戏的形式,诱导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付出高额费用,却得不到与其付出相匹配的这种典型的畸形消费方式注定不会长久。

他提出,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继续发布一些相应的指导意见,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以一种柔性监管对盲盒抽卡等经营模式进行规范,以此引导盲盒抽卡的生产者、经营者诚信经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

“地方有关部门可以出台保护性措施,对中小学校园周围的盲盒销售进行具体规范,对校园周边区域的商家增强监督和检查频次。”陈音江说,“学校也要发挥课堂优势,老师在课堂上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引导其进行积极健康的消费行为。家长也要尽到监管责任,引导孩子开展更加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让他们知道玩乐有度,避免沉迷。”

来源: 法治日报

上一篇:1-7月份,鄂尔多斯新建5G基站1762座

下一篇:聆听《归来》:陶笛之声,触动心灵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