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 | 暑假要不要给孩子玩手机

时间:2024-08-14 07:58:53编辑:coo君

“手机,原来就是为了方便人的,没它的时候,人挺自由,有了它人成风筝了。”这是2003年的电影《手机》里的经典台词。

20多年过去了,手机不仅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更是成为了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议题”。每到暑假,很多家长就如同风筝一般,人在单位,心里那根线,还被牵扯在家里孩子的手机上。

对孩子来说,平时要学习不能玩手机也就罢了,难道暑假还不给?而家长的忧虑则是,不给怕影响亲子关系,给了怕影响孩子成长。在给与不给之间,这场“手机大战”每年假期都会在不同的家庭反复上演。

那么,暑假到底要不要给孩子玩手机?

现代社会,成年人的工作生活已离不开手机,但一想到自己的孩子要玩手机,心里却满是矛盾。

一方面,手机是家庭中避无可避的东西,孩子的部分学习任务要用到它,跟同学、朋友的社交要用它,接触广泛的互联网世界也要用到它。如果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家长担心影响的不仅是学习,还怕他们脱离了互联网,未来融入不了学校和社会。

另一方面,连很多成年人都容易沉迷手机难以自拔,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就更甚了。他们一旦拿起手机,就很可能沉迷于游戏或者短视频,玩到停不下来,不仅影响学习效果,也影响专注力的养成。更让家长担忧的,是手机里真假难辨的信息、良莠不齐的内容,难免给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从生理角度来说,长时间玩手机还会造成颈椎病、近视眼等。

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下,当暑期没有了学习作为挡箭牌,部分家长与孩子在“手机大战”中开始斗智斗勇,甚至用上了“兵法”。

比如“瞒天过海”。当父母都去上班之后,一些孩子单独或者跟老人在家,就放心大胆地开始玩起了手机。如果父母打电话过来询问,他们就以看书、做作业等理由搪塞,主打一个只要没有被抓现行,就不会承认。在父母下班回来前一两个小时,有些孩子还会主动停下,让手机散热,这一幕像极了部分80后、90后小时候偷看电视的场景。

比如“暗度陈仓”。如今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书面学习,上网课、查资料、与同学交流,都离不开手机。当孩子以正当理由将手机拿去之后,有些家长会发现,说好的半小时使用时间,结果半小时复半小时,问起来就是在学习,问多了就是不信任,实在是左右为难。当然,有些孩子也会觉得委屈:因为真的是在学习!

比如“空城计”。当年,诸葛亮以虚虚实实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现在,有些孩子也用这招获取了手机的使用权。前期,有的孩子在使用手机上很有自控力,说用多久就用多久,说用手机学习就绝不用来玩游戏,从而赢得了家长的信任。然而,当家长放松了警惕之后,这个“正当”的名义就成了孩子玩手机的“幌子”,还不易被家长发现。

面对假期的“手机大战”,采用“一禁了之”的粗暴手段,只堵不疏,只会加剧矛盾,即便当下依靠“血脉压制”禁止了,今后也有可能导致报复性反弹。这一代孩子成长于数字时代,对孩子的教育考验着家长的智慧。笔者有三点看法。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要有因人而异的引导。家长需要正视的是,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来说,手机等电子产品已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与前辈不同,他们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和知识,从互联网中认识世界。因此,在“手机大战”中,一味地堵,也不是办法,找到引导的良策才是关键。家长们不妨转换视角,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视角,一起以“玩”的心态,用好手机这个工具,或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有的孩子自制力较好,可以适当放手;有的自制力较差,必须严格控制。也可以因时制宜地给,当孩子和同学出去玩,带上手机,给他充分的信任;进入学习时间,上交手机,暂时代为保管。尤其是在孩子对于手机的使用规则提出异议时,一定要给他阐述理由的机会,听不听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但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和信任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总是有样学样,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带个好头。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如父母都爱看书,孩子大概率也是一个爱书之人。一个家庭中,如果规定孩子不能长时间玩手机,而父母则捧着手机不放,夜以继日地刷着短视频、电视剧、购物平台,还不时笑个不停,这样的“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在孩子面前就失去了说服力。

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要想让孩子放下手机关注更广阔世界,作为父母长辈,首先得放下自己的手机。

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除了付出爱和耐心,没有捷径。手机本身并无对错,相比手机的争夺,对孩子危害更大的是冷漠、疏远的亲子关系。“手机大战”的激烈程度与亲子关系的健康程度成反比,关系越健康,发生“大战”的几率越小。父母要想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需要日常花时间和精力多进行亲子互动,和孩子建立起比较友好、稳定的亲子关系。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天生就该明白某些道理,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就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咋就不明白呢”,于是暴力相向。其实,只有坚持不懈地付出爱和耐心,孩子才会逐渐成长和懂事,对家长有越来越多的认同和信任。比如隔段时间和孩子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远足,看一次博物馆的展览等,在增长见识、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能增加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互动。这样,当父母劝告孩子少玩手机、保持规律作息等,孩子才更能听得进去。

有人说:“如果你爱他,就给他一个手机,那里有无穷无尽的信息,如果你恨他,也给他一个手机,那里有一个会让人沉迷上瘾的虚拟世界。”

如何缓解这场“手机大战”?走出小家庭,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内容更健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手机大战”,除了时间的争夺外,更多是注意力的争夺。游戏、直播、动漫、电影……手机里的东西犹如一个万花筒,打开之后,你不知道孩子会看到些什么,这才是家长最为担心的。

内容供给方和平台运营方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内容制作和发布者不可为了流量,搞擦边、传谣言,传递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平台运营方则要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及时清除不健康的内容,对屡教不改的博主重拳出击,坚决封号、取缔,合力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

技术更优解。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手机甚至上当受骗,国内主要社交、短视频、手游平台陆续推出“防沉迷系统”或“青少年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很难有效识别未成年人身份,部分孩子很快就掌握了“一百种方法”来绕过系统。有的不法商家甚至通过向未成年人兜售破解技术来牟利。

互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防青少年沉迷的技术也应及时跟上,使之成为一道真正起作用的“防火墙”。比如是否可以探索在手机中嵌入AI系统,辅助未成年人健康使用手机。

行动更有力。近年来,网络娱乐管理体系臻于完善,对于网络直播、手机游戏的内容等有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在互联网的隐秘角落,总还会存在不健康的内容,因此,需要通过更有力的治理行动,对低俗网络内容的生产者坚决说“不”,合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更优质的互联网世界。

是否给孩子用手机、怎么用手机,已经不只是一个家庭教育议题,也是一个社会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全面协同、统筹谋划,从治理的角度给出系统性的回答。

家庭不是战场。重视而不恐慌,沟通而不回避,每个家庭才能在“手机大战”中获得双赢。

上一篇:24年买什么数码产品?真实感受,手机相机笔记本都不用买太贵的

下一篇:动画和动漫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