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中为什么很少出现“中统”?

时间:2024-08-15 16:33:43编辑:coo君

如果您经常看谍战剧,应该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国民党的两大特务机构中,军统的出现频率要远高于中统。以几部高分谍战剧为例,《潜伏》里的余则成是军统天津站的,《风筝》里的郑耀先是潜伏军统的中共地下党,《红色》里的主要配角方长青夫妇也是军统的。《潜伏》里倒是有个叫谢若林的中统人物,不过是个不务正业,靠贩卖情报赚外快的配角。此外,《伪装者》、《叛逆者》,以及最近播出的《孤战迷城》等等,也都是以军统为背景来设计人物。

图源:电视剧《伪装者》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很复杂。首先,大多数谍战剧喜欢以八年抗战为故事背景,因为这段时期的“角色构成”最复杂,除了有中共地下党和国民党军统、中统外,还有日本和汪伪各自的特工组织。人物角色越丰富,就越容易创作出结构精巧的剧情。然后,军统的迅猛发展,正是在抗战时期,并且风头盖过了中统。这就是中统在抗战背景的谍战剧中“存在感”低的原因。那么,曾经对中共地下组织造成巨大威胁的中统,为什么在抗战时期变弱了呢?从表面上看,这是个“分工”问题。中统负责的是“党务调查”,所以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成为了它的工作目标;而军统下属于军事委员会,顾名思义就是为军事服务,所以在抗战时获得的“表现机会”更多。但如果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中统在抗战时依旧保持着数万人的规模,在各大敌占区也都设有潜伏人员,并非全无“表现机会”。所以,中统的没落,除了抗战带来的客观情势外,主因还是在于“人”。决定国民党“两统之争”走向的三个关键人物,便是国民党“老板”蒋介石、军统“老板”戴笠和中统“老板”徐恩曾。杜衡记已经写过几篇关于戴笠的文章了,所以今天就从徐恩曾开始讲起,梳理一下中统没落的“人为”因素。

01

初心

徐恩曾和戴笠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在国民党的特务机构还是“冷衙门”的时候,选择了这条“新赛道”,并通过十数年的坚持,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掌门人”。但两人又有很大的不同。戴笠受限于资历和学历,把特务工作当成了“终生事业”和“立身之本”,或者感性一点总结:戴笠热爱这份工作…而徐恩曾的野心则超出了特务工作本身,某种程度上,现在的工作成为了他向上攀爬的“跳板”,有点“志不在此”的意味。“初心”的不同,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决定“两统之争”结局的关键因素。从徐恩曾的履历背景来看,他更接近于成为一个技术性官僚,而不是什么特工老板。

徐恩曾与陈果夫等 | 图源:百度百科徐恩曾是浙江吴兴(现已并入湖州)人,和著名银行家徐新六有亲戚关系,但并非直系。徐家当时只能算是小康之家,而且和戴笠一样,徐恩曾也是早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1917年,21岁的徐恩曾高中毕业,考上了上海南洋公学上院电机工程科。南洋公学就是后来的交通大学,而“上院”就是大学部。插一句,徐恩曾在南洋公学时有一个同期、同专业、同寝室的同学,名字叫邹恩润,两人被同学们称为“双恩”。邹恩润后来转读文科,去了圣约翰大学,再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爱国志士,笔名邹韬奋。徐恩曾大学毕业后自费赴美留学,于1922年入读匹兹堡的卡耐基工学院。在匹兹堡期间,徐恩曾加入了一个名为“健社”的中国留学生组织,这个组织的领袖人物,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国民党CC系掌门人、中统的“后台老板”陈立夫。陈立夫是徐恩曾的吴兴老乡,据说还是表亲关系。陈立夫入读的是匹兹堡大学采矿系,之前在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读的也是矿业。“健社”里还有两个陈立夫的“双料”同学,一个叫曾养甫,他后来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交通部长,另一个叫叶秀峰,徐恩曾在中统的“前任者”和“继任者”都是他。

徐恩曾

叶秀峰

曾养甫

1925年徐恩曾学成归国,在上海南市自来水厂当工程师。这一年陈立夫也回国了,工作单位是黄埔军校,职位是蒋校长的机要秘书。而徐恩曾加入CC系,是在两年后。

02

跳板

1927年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蒋介石决定筹建无线广播电台。这项工作的推动者,是时任国民党组织部代部长的陈果夫。无线广播电台在当时还是个高科技的新鲜玩意儿,但陈果夫的“嗅觉”很敏锐,发现这是个做党政宣传的好东西,于是力推建台。徐恩曾的本专业便是电机工程,属于稀缺的高科技海归人才,于是就被筹建组选中,成为了三名筹建干事之一。当然,“专业对口”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便是“老乡关系”,不仅陈果夫是徐的老乡加表亲,上级单位“建设委员会”的主任张静江,也是吴兴人。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揭幕启用,徐恩曾当上了首任电台主任,年底升任无线电管理局局长,正式成为了CC系的一员。

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 图源:网络电台建设不仅要讲硬件,还得依靠“软件”,也就是人才培养。于是,无线电管理局在同年开设了无线电培训班。中共著名的“龙潭三杰”,潜伏路径都和这个培训班有关。据李克农回忆,最先考上的是钱壮飞,然后是他和胡底。钱壮飞后来成为了徐恩曾的机要秘书,李克农升任无线电管理局电务股股长,胡底则被调往天津,在国民党情报机构“长江通讯社”任编辑。

“龙潭三杰”肖像画| 图源:网络严格来说,无线电管理局虽在广义上属于CC系的情报机构,但1928年的徐恩曾还和“党务调查科”,也就是“中统”的前身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里说明一下,中统的成立是在1938年,前身是1928年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后升级为“党务调查处”,1935年又改组为军统局一处,即“党政处”,1937年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还临时用过一个名字:大本营第六部第四组。徐恩曾在入主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前,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总务科长。当时的中央党部秘书长正是陈立夫,从组织架构来说,中央组织部下属于中央党部。1930年初,党务调查科主任叶秀峰和陈立夫闹矛盾,请假回老家休息,于是陈立夫就安排徐恩曾兼任了科主任一职。不久后,徐恩曾被“扶正”,从此开始了对“中统”长达15年的统治。徐恩曾的这一段官场之路,其实很能说明问题。简言之,这人颇有野心,且懂得钻营。首先,他放弃了专业对口的无线电管理局,到中央党部当了一个分管后勤、杂务的总务科长,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然后,他又放弃了实惠多多的总务工作,选择了当时还是“冷衙门”的党务调查科。但这个“冷衙门”的前四任主任,除了叶秀峰外,都升迁得非常快。第一任陈立夫就不用说了,第二任张道藩升任中央组织部秘书,第三任吴大钧升任中央统计处处长。所以,如果不是一年后的“顾顺章案”,党务调查科极有可能只是徐恩曾的一个官场“跳板”而已。

03

文攻

关于顾顺章的叛变,很多人都比较熟悉,本文就不详述了。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看杜衡记三年前的另一篇文章《中共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叛变》。顾案对中共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波及”到了后来的长征。同样,此案对国民党的影响也很大,因为它引发了蒋介石对特务工作的重视。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一个错觉:徐恩曾的机要秘书钱壮飞居然是中共地下党,这导致了周恩来等中共重要领导脱身,让徐恩曾很丢脸,并引起了蒋介石对他的不满。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徐恩曾丢脸是真的,但蒋介石却没有不满,因为,从蒋的角度来看,这算“瑕不掩瑜”。徐恩曾这个小科长第一次被蒋介石接见,就是在顾案之后,以表彰他为党国立下的,前所未有的“反共”奇功。于是,从1931年开始,蒋介石加强了对党务调查科的支持,“冷衙门”变成了实力单位,徐恩曾眼中的“跳板”已经是“香饽饽”了。同样,戴笠的“密查组”入编,成为正儿八经的特工组织,也是在1931年。1932年4月,复兴社特务处成立,戴笠任处长,这便是军统的前身。但当时特务处的规模不足百人,和已经壮大的党务调查科没法比,真正的国民党“特工老板”毫无疑问是徐恩曾。徐恩曾不仅有“先发优势”,还有“团队优势”。“中统”系的人员构成以文化人为主,而“军统”系则是军人和帮会成员。在与中共对抗的间谍战中,“文人”往往比“武夫”有用。当年中共在上海、江苏、广州等地的地下组织遭到大量破坏,都和徐恩曾的“文攻”手段有关。如果说哪个特务头子手上的血债最多,那一定是徐恩曾。写到这里,很多朋友应该已经明白了。中统在抗战时期的没落,和它的团队特质有关。“文攻”这种策略,以强对弱的时候可行,但抗战打的是强敌,中统这一招就不灵了。不仅不灵,中统的“优势”直接沦为了巨大“弱点”。

04

骑墙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两统之争”的一个分水岭。戴笠在上海,联合杜月笙成立了苏浙别动队,冲到了抗战前沿。这一步既顺应了抗战大势,又借机壮大了军统,展现出了戴笠把握机遇的能力。徐恩曾在南京,忙着中统这一大摊子的撤退工作。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节节败退,而在情报战领域,同样是完败。一门心思反共的徐恩曾,对此是难辞其咎的。近乎毫无准备的徐恩曾在忙着后撤的同时,也在仓促间安排了潜伏人员留守敌占区,但效果差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第一个出事的是中统江苏站,主任跑掉了…不是投敌,而是趁乱卷了10万元特工维持费跑了。紧接着,中统南京留守处、东南督导区南京分区接连被日军破坏,导致中统在上海、南京地区的潜伏活动一度处于真空状态。再后来,中统在武汉的潜伏组织也几近全军覆没…更糟糕的是,中统内部叛变投敌的人数远超军统,日伪特务机关“76号”初期的三大头目:李士群、丁默邨、唐惠民全部出自中统。以至于“76号”还有另外一个别称:汪中统。

丁默邨(左)与李士群| 图源:网络李、丁、唐三人早年都加入过共产党,徐恩曾把这些叛徒留了下来,并委以重任,最终自食其果,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昨天刚上线的谍战剧《孤舟》,反面人物的背景便是“汪中统”。张颂文演的那个角色,在“顾案”后背叛了中共,又在抗战时背叛了中统,加入日伪机构。中统特工的大量叛变,和徐恩曾的疏于管理不无关系,或者说,中统前期的发展太顺利了,这帮人完全对残酷的抗日谍战没有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相比来讲,戴笠在抗战之初大搞特工培训班,就显得棋高一招了。大量的中统叛徒投靠日伪后,又创造了谍战史的一个“奇观”:产生出一大批“双面间谍”。这些叛徒一方面为日伪机构工作,另一方面又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就反过来联系“老东家”,向中统提供情报。与其说这是“双面间谍”,不如称之为“骑墙间谍”。更夸张的是,徐恩曾竟然“顺势而为”,让这批“骑墙间谍”成为了中统的“救命稻草”。一方面,中统在抗战时获得的不少情报,即来源于此,充实了“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到底是“大量中统特工叛变”,还是“大量中统特工打入敌人内部”,就成了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了。所以你看,《潜伏》中的谢若林是多么的传神:表面上看人模狗样,实际上是个没有原则,没有立场,左右逢源,一心想靠着贩卖情报发财的利己主义者。真的就是中统特工的一个缩影。

电视剧《潜伏》中统的没落,除了抗战爆发这个客观原因外,主因便是徐恩曾的无能。或者说,我们不怀疑这个人的智商和专业能力,但在特工领域其实天赋有限。戴笠成就了军统,而徐恩曾则是被中统成就,这就是区别。但这还不是中统没落的最终原因,因为徐恩曾毕竟“反共有功”,随着抗战日益临近胜利,蒋介石再次重用中统是可预见的。更重要的是,军统发展得太快,蒋介石在抗战后期已动了削弱军统的心思。所以中统的“翻身”已是呼之欲出。葬送这一大好机会的,是徐恩曾自己。

05

谋官

蒋介石有心“动一动”军统,始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道理也简单,有了美国人撑腰,蒋介石对抗战有信心了,对整治国民党内部也硬气了。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信号”。一是徐恩曾受到了提拔,出任交通部政务次长(兼)。当时的缉私、货运、邮检等与特务工作相关的公开机构,都在军统手里,所以蒋介石让徐恩曾涉足交通部,有明显的制衡戴笠的意图。二是侍从室六组组长唐纵被任命为了军统局帮办(兼)。唐纵虽然出身军统,但没有什么个人野心,在侍从室恪守本职,属于“两统之争”的中立派,所以深得蒋介石的信任。

电视剧《风筝》中的唐纵根据唐纵日记的记录,蒋介石当时给他的任务是:加强第六组组织,担任对各情报机关及考核机关之考核业务。虽然这个命令针对的是“各情报机关”,理论上也包括中统,但唐纵被安排进了军统,足以说问题。在这种明显不利于军统的情势下,戴笠和徐恩曾这两位“掌门人”的应对态度,决定了“两统之争”的最终结局。戴笠可谓是殚精竭虑,多管齐下。首先是整顿军统内部纪律,绝不能在这个非常时期让蒋介石抓到“小辫子”。戴笠对军统的控制力本来就很强,为人又凶狠,所以这事不难办。其次是拉拢唐纵。这事其实挺难办,但戴笠对此很用心,策略就是“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不大,比如每月给唐帮办千把块车马费,唐纵这人一直挺穷,所以就收了(太多钱可能就不收了);“大棒”也不大,比如在日常办公的一些小事上不给唐纵行方便,按现在的话说,戴笠PUA了唐纵…好比“温水煮青蛙”,唐纵最终被弄怕了,只能选择尽量不去惹戴笠这个“瘟神”。戴笠的目的也简单:不求你向着军统,不故意找茬就行。再次,是戴笠的“大招”:在宋子文的支持下,与美国海军情报署合作,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并且办得风生水起,得到了美国人的好评。这一下,就又让蒋介石刮目相看(投鼠忌器)了。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 图源:网络最后,就是抓中统的“小辫子”,而且一下子就抓了三个。一是假钞案。中统手里有一批假的“真钞”,被戴笠抓到了。啥意思呢?这批钱本是真钞,被中国银行在撤离武汉的时候弄丢了,结果阴差阳错让中统捡了去…徐恩曾因为一时的贪念,就把这批钱留在了中统。但谁曾想,当时的押运人员为了逃避责任,谎称钱被销毁了,于是中国银行将这批钱销号,真钞变出了假钞。二是伪钞案。这起案件更夸张也更复杂,如果略去前因,只讲结果的话是这样的:徐恩曾利令智昏,默许手下人从敌占区购买日本人印的伪钞,然后用伪钞在国统区购买物质,再贩卖到敌占区…三是走私案。也就是徐恩曾的前妻王书青(王素卿),通过滇缅公路走私,大发国难财一案。此案名气最大,被认为是导致徐恩曾倒台的最后一击。其实,王书青走私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戴笠早就知道,但戴笠出手的时机掌握得非常好,选择了在前述两案相继发生之后,于是成了压垮徐恩曾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徐恩曾是被戴笠一手扳倒的吗?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内在原因”往往才是这类事件的本质所在。徐恩曾最大的失误,其实是他的不作为。戴笠在战战兢兢约束军统纪律的时候,徐恩曾则当起了“甩手掌柜”,他的大多数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谋官”这件事上。兼任交通部政务次长并没有让徐恩曾满足,他又盯上了经济部长一职。经济部是政学系的“势力范围”,所以徐恩曾此举是很得罪人的。不仅如此,他为了尽快实现目标,又搭上了吴铁城这条线。比如他的交通部次长一职,就是先勾兑的吴铁城,然后吴才和陈果夫一起向蒋介石保荐。所以,陈果夫兄弟那时对徐恩曾也已经有看法了。徐恩曾放弃中统的“大好江山”,冒着里外不是人的风险,一心谋官,看起来很不明智。但正如本文开头所言,中统一开始就是徐恩曾的“跳板”,15年过去后,他竟“初心未改”…又或许,徐恩曾早已看明白,自己在特工领域的天赋有限,迟早不是戴笠的对手。所以他要在优势局面下放手一搏,只不过,赌输了。1945年年初,徐恩曾被革职,蒋介石下令:永不录用。

上一篇:十五部韩国大尺度电影:窥探人性的深渊与欲望的迷途

下一篇:第十五届中华少儿电影配音推广展示活动 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