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宠”消费问题各地多发,宠物行业瓶颈亟需打破

时间:2024-08-16 07:13:38编辑:coo君

作者:周威

据《法治日报》4月11日报道,近日,多名网友在网上反映,他们在宠物店购买的宠物在一周内就出现咳嗽、呕吐、便血甚至死亡等问题。购买到家迅速就生病、死亡的宠物被称为“星期宠”,围绕“星期宠”产生的消费问题各地多发。这些宠物在购买时看起来都状态良好,但实际上大多暗藏疾病和健康隐患。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类似投诉不在少数。许多网友表示,他们在购买宠物时商家承诺会提供健康保障,但宠物出现问题后,商家却推卸责任,拒绝赔偿。“星期宠”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一些不良商家为牟取暴利,故意隐瞒宠物健康状况进行出售;另一方面,一些宠物店缺乏专业的宠物管理和疾病检测手段。

宠物之于饲养者,是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财产的。它们寄托了人更多的情感和精神投射,有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情绪价值。但是不禁要问的一点是,当前我们的宠物产业做好配套准备了吗?

“星期宠”不是新问题,20年前,江苏南京最大的宠物交易市场就出现过“星期狗”的说法。然而,20年过去了,问题依旧。如今的宠物行业中,有些商家仍把动物当物件一样对待:小猫小狗看起来可爱就行,商家不在乎它们有没有染病就直接出售。此外,现在市场中还出现了用所谓“免费领养”为诱饵,利用分期支付宠物日常开销的方式绑定消费者,推销高利率金融产品的问题。消费者期望从宠物身上获得情感羁绊,可他们实际获得的,却可能是套路和陷阱。

中国的宠物市场今非昔比。仅作为宠物饲养的猫狗数量,据统计目前已超过1亿只,而根据《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2023年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为2793亿元。但令人惋惜的是,虽然宠物行业规模快速增长,但是一些基本的行业自律、经营模式,甚至对待宠物的方式和态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和进步。这与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以及人们对宠物情感需求的投射是不匹配的。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针对宠物行业自身特点设置的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体系。我国目前的动物管理体系,主要是野生动物保护保育和经济动物饲养防疫两点,针对伴侣动物的饲养规范和管理规范相对空白。宠物的基础免疫和进入市场后的流通环节管理,更需要有针对性地补足。

加强宠物幼体的源头管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对繁殖环节实施严格监管,对从事繁育的人员和场所作出资质审核,防止带病宠物流向市场,也是提高动物福利水平的体现。很多国家对宠物繁殖实施准入制度,想要从事相关业务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确保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

对此,多部门不妨联动起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违法违规商家,积极介入宠物活体销售市场,加强部门间协作管理,全面落实《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免疫、检疫、流通监管等手段,遏制“星期宠”问题的发生。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也可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更充足的法律依据。一个行业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行业自律,相关宠物协会组织应自觉培养良性的市场生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促进宠物经济健康发展。(周威)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上一篇:【光明文化周末·大观】我们家的年轻人

下一篇:二线豪华汽车品牌七月销量解析:全线下降,被自主品牌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