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 展翅腾飞

时间:2024-08-16 22:58:10编辑:coo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在西部省份,越来越多的各类人才主动从城市回到农村,在田野上磨炼本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这些人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是一次怎样的“双向奔赴”?近日,记者在贵州走访了多个返乡就业创业的群体,试图从他们在家乡发展的实践中找寻答案。

砺沙成珠,学以致用投身乡村振兴

“千好万好不如自己的老家好。”安龙县龙山镇纳赖村正在“与蜂共舞”的26岁“新农人”毛胜雄说。

2020年7月毕业于山东青岛理工大学的毛胜雄在青岛工作一年后,因考虑父母年迈体弱,还是想回到家乡。

但现实难题摆在眼前,回到家乡后拿什么养活自己?

“我现在掌握的繁育虎头蜂群整套技术都是师父教的。”毛胜雄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镇里的王吉光繁育虎头蜂群年纯收入30多万元,当即前去拜师学艺。

毛胜雄口中的繁育虎头蜂群整套技术,是指当地以种植的黑麦草为饲料养殖大棚蚂蚱,再以蚂蚱为饲料繁育虎头蜂的一整套技术。

“毛胜雄有技术、有想法,又是大学生,村民都很信任他,很快就成了我们村的技术指导员。我们就想帮助他把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村民增收就业。”纳赖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峰说。

2023年,毛胜雄繁育700窝虎头蜂群,收入17.5万元。今年,毛胜雄繁育1300窝虎头蜂群,不仅自家收入超过30万元,还带动100多户乡亲增收1300万元左右。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许许多多像毛胜雄一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用智慧和汗水砺沙成珠,将原本不起眼的资源转化为闪耀的财富。

2023年6月,怀揣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证,陈星星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下院村,继承母亲的非遗手艺,当了一个“豆腐西施”,成了村里第一个研究生毕业回乡创业的人。

“我的女儿回来卖豆腐,每天起早贪黑很辛苦,我们看在眼里,很心疼她,希望她找一份轻松的工作。”母亲王秀芬说。

父母的劝告并没有动摇陈星星的决心。“我的妈妈是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豆腐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一定要把母亲的传统手艺发扬光大。”陈星星说。

“首先是要把市场打开,在市场稳定以后,我们再发动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最后才能带着布依族更多的周边产品一起走出去。”陈星星表示。

晚上做豆腐,早上赶集直播卖豆腐,下午剪辑视频……每一天,陈星星都把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

以乡村振兴事业为“画布”、手机为“新农具”、短视频直播为“新农技”,怀揣着带领乡亲们做大灰豆腐产业的梦想,陈星星申报注册了商标“布衣星”,开始着手建立灰豆腐制作规范流程、开发衍生产品。

“短期来说,我希望把灰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然后把我们布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长远来看,我希望打造出一个具有布依族特色风味的豆制品美食品牌。”陈星星说。

“在泥土里扎下根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产业,蹚出一条新路来,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希望,有更多像陈星星这样的年轻人,能够带着毅力、技能和热情,在农村抛洒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偏坡布依族乡党委书记陈邓说。

聚沙成塔,青年力量引领乡村振兴

“上坟莫把香烛烧,鲜花祭奠有情操,种地不要烧渣渣,烧起山火要着抓,男女老少要听讲,不要觉得手杆痒,山火烧起特别凶,不要拿当耳边风。”……这是记者在盘州市大海村采访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启发向记者展示抖音号“陈阿河”上发布的森林防火顺口溜。

“这个视频有98万浏览量呢!都是我们村委会几个大学生拍的。”杨启发说。

杨启发口中的大学生,分别是陈专、黄春艳、王文道、陈银河和徐稳萍,他(她)们都曾在外地读书、工作,最终却都选择回到了大海村。

“我们用短视频来记录村里的工作和生活日常,展示我们村的美丽风光和淳朴民风,其中的一条视频获得9.9万的点赞,这给了我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心。”陈银河自豪地告诉记者。

如今的大海村,在5个年轻人的帮助下,利用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农文旅一体化,推出集旅游、采摘、观光、住宿多功能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发动群众,提升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并利用短视频平台提高知名度,成功吸引3000余人次的游客。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一个个返乡人才的努力和付出,正像一粒粒沙子,逐渐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之塔。

在福泉市牛场镇西北街村,一个熟悉的身影常常穿梭在田间地头、村户之间,她就是深受村民爱戴的村党总支副书记谢小丽。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党员,谢小丽放弃城市的诱惑,选择回到乡村,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小丽是3年前是作为西部志愿者来的我们这儿,她们同批来的8个人,最后只有她一个人留下来了。”福泉市牛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谢小丽三年的志愿服务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和了解了家乡发展的难处,同时也与村民们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服务期满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留在基层,回到她的家乡——西北街村。

“没有小谢,我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慢性病证。”村民朱强说。谢小丽在走访时,了解到朱强有先天性心脏病并想办理慢性病证后,主动到相关单位咨询了办理流程后到朱强家整理所需资料提交给相关部门办理。

回到西北街村,谢小丽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事关群众生活和乡村发展的事情上,耐心解答村民的各类问题,关心五保户、脱贫户、低保户以及老龄和残障人士的生活状况。在她的推动下,地萝卜种植、辣椒种植、生猪养殖一系列的项目在西北街村村发展壮大起来。2023年,西北街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4.5万元,带动253户共810人就业增收。

淘沙取金,博士农场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位于息烽县养龙司镇坝上村,看到的是山清水秀的景色,听到的是悦耳动听的舞曲,漫步于村寨里的长廊步道,看着和村庄合为一体的600亩桃园,让人流连忘返。

坝上村,一个曾因种植技术落后而贫瘠的山村,如今却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一位“90后”青年的不懈努力与坚持。雷涛,这位心系家乡的年轻人,在2016年选择回到这片土地,带领村民发掘出一条以桃子种植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们村原来的桃子缺肥、缺管、缺护,雷涛回来后,他和他的老师同学研发出了高效的微生物菌剂,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桃子产量与品质。”原坝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秀江说。

“2016年刚开始创业时,面对技术匮乏的现实情况,我愁得睡不着觉。”雷涛回忆道。

在面对低产量与劣质果实的困境,雷涛意识到必须引入科技与创新。在贵州财经大学专家教授的支持下,雷涛联合学校的硕博研究团队,成立了“博士农场”,共同研发出高效的微生物菌剂,以改善土壤质量,融入先进的原位有机肥堆制技术,用“新农人”思维,全力打造“坝上吉桃”品牌,推动“吉桃”产业发展,提高了桃子产量与品质。

“来到这里的第一印象就是空气好、交通方便,还可以逛桃园,吃烧烤,打糍粑,我准备7月份再来摘桃子、吃桃子。”五一劳动节来坝上村游玩的游客张琴说。

如今的坝上村,依托村里的自然景观,围绕600亩桃园,建立了以“坝上吉桃”为主导,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工回流,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上一篇:四川“夏游大礼包”亮相西安丝路旅博会

下一篇:“买前心动 买后无用”盘点我那些吃灰的数码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