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宠物这件事,大家褒贬不一,贬低者居多。
刘伯温写了一个“灵公好狗”的故事,说春秋时的晋灵公,很喜欢狗,专门修建了狗窝,还配备了华丽的衣服。
奸臣屠岸贾投其所好,总是给狗点赞,让晋灵公开心。
晋灵公还下令:“谁触动我的狗,我就砍他的脚。”
晋国人听了命令,都害怕遇到狗,更怕伤到狗,因此出门都小心翼翼。
忠臣赵盾提出治国的建议,晋灵公不听,还放狗去咬赵盾。
赵盾的族弟赵穿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就刺杀了晋灵公。晋国人迅速出击,把所有的狗捕捉了。
历史上,还有懿公好鹤的典故,都体现了玩物丧志的悲剧。
当然,也有一些令人羡慕的宠物故事,如“梅妻鹤子”。
那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要不要养宠物呢?尤其是老年人,用行动告诉大家,这宠物是非养不可。
别急着讨厌老人养宠物,先看看其中的好处,你就会改变态度了。
养宠物,能减少晚年的孤独。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人与动物互动中心主任、教授南希·吉在大量实验之后,认为人对其他生命体,有四种依恋。
其一,我们依恋他人的时候,会觉得他人是在让人变得愉悦。
其二,觉得他人是令人舒适的。
其三,他们不在的时候,我们会很想念。
其四,我们心情低落的时候,会想去找他们。
老人在儿女离开家,去外地工作的时候,会有思念,牵挂,并且因为这样的情愫,自己也很开心。
到了过年过节,又会想去寻找儿女,期待儿女回家。
如果把他人,转换成“猫狗”,也是可以的。动物和人互动,会有亲近感;分开的时候,会舍不得,期待重逢。
回归现实来了,老人和儿女不可能随时在一起,分开是不能避免的。要儿女随时回家来陪伴,满足“重逢的期待”也不太现实,但是养的猫猫狗狗是可以做到的。
老人家中有了宠物,就增加了一些烟火气,也让孤独感减退了,适当少了对儿女的依恋。
养宠物,能转移夫妻的矛盾。
人老了,最好的日子,应该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想法很不错,但是夫妻两个在家,大眼瞪小眼,这矛盾就很容易滋生。
但矛盾来了,吵起来了,儿女又不能随时回来劝架,真的令人担忧。
如果家中有宠物,夫妻的关注力,就会转移到宠物身上,而不是集聚在爱人的身上。
南希·吉说过:“我们和动物接触,焦虑和孤独感下降了,并且心情有所提升。”
美国滨州大学经过研究,也发现宠物对消除生活压力,有很大好处。人在紧张的时候,看到宠物,会缓解很多。
在快节奏的社会,不仅是年轻人存在焦虑,老年人也焦虑。比方说,老人担心儿女工作不顺,婚姻不顺,外出的安全环境不够好;老人还担心自己出门,应对不了各种复杂的局面。
因为焦虑,夫妻就更容易争吵了。一些老年夫妻,开开心心出门,没多久就因为去哪里逛,如何看病等,吵起来了。
宠物的出现,恰好转移了视线,让人可以短时间放松精神。焦虑就慢慢减少了,夫妻的矛盾,也缓和了。
养宠物,能带来社交的和睦。
在战国时期,赵简子养了一匹白色的骡子。
有一个小吏生病了,医生给他的处方中,有“白骡的肝”这味药。
小吏找到赵简子,希望能够帮帮忙。
赵简子说:“我的骡子,能够救人一命,太好了。”
晋国的人,都给赵简子点赞。为后来赵简子建立赵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真是,得道者多助。
可以说,这是很古老的“宠物社交”故事。
教授南希·吉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如果你在遛狗,并且遇到一个不很熟的人,不会很尴尬,大家可以聊一聊狗。”
宠物是社交过程中的“润滑剂”。
如果你知道某个亲戚朋友,有某个宠物,你去送礼的时候,就可以送出宠物的衣服,宠物的食物,让亲友互动更温暖。
你外出的时候,带着宠物,很容易和同样带着宠物的人,聊得来。
在一些小区,我们还会看到老人们,相约在傍晚,一起去遛狗。很快,一个愉快的傍晚就开始了。
唐朝的刘长卿,被诬陷之后,贬到睦州做司马。
带着郁闷的心情去赴任,半路上遇到了大学,更加难受。他忽然听到有狗的叫声,朋友苗丕顺势开门。
他挥笔写下:“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心情就好多了。
可爱的宠物,在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时候,也会给他人带来美好情愫。这样的社交,无不裨益。
当然,宠物再好,别忘了做一个有教养的老人。
我们真正讨厌的,不是宠物,而是养宠物的人,没有教养。
再可爱的猫猫狗狗,一旦被主人随便抛弃,就不可爱了;再好的环境,一旦有猫狗的粪便,就不好看了。
老人把宠物打扮漂漂亮亮,及时清理粪便,让宠物有好习惯,不攻击孩子,不破坏公物。老人和宠物,就相得益彰,成为风景线。
同时,老人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尽量不养消耗钱财太多的宠物,太凶猛、奇葩的宠物。避免管束不善,带来灾害。
作为年轻人,看到带宠物的老人,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指责,谁都有老年的时候。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