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时间 - 「荐书」 奥林匹克:体育和体育之外

时间:2024-08-18 09:17:22编辑:coo君

(文/叶开 邓军 编辑/高莘)

2024年巴黎奥运会激战正酣,这场全球盛宴不仅是体育竞技的巅峰对决,更是人类精神的集中展现。

一本优质的奥运知识书籍,无疑是打开人们体育视野,感受奥运魅力的钥匙。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节,《67枚奥运奖牌》《业余选手》《奥运会的全球史》等多本与奥运会相关的书籍,可以让人在火热的赛场之外,深入了解奥运盛会背后的故事,从更多的角度感受那些超越国界、种族、文化的精神力量。

1.《67枚奥运奖牌》

若昂·梅代罗斯著

湛庐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

在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英国只获得一枚奖牌,在奖牌榜上排名第 36 位,落后于阿尔及利亚、比利时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这是他们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成绩,逼得英国政府不得不有所作为。经过多年努力,在 2016 年的里约奥运会上,英国获得了 67 枚奖牌,位居奖牌榜的第二位。为了振兴奥运项目,英国政府做了什么?在崛起的背后,还有哪些人在默默贡献?

本书不仅介绍了英国运用国家资源支持奥运项目发展的基本情况,还将关注视角对准英国奖牌榜翻身仗的幕后英雄——体育科学家,讲述了20余个运用科学手段解析运动表现,帮助运动员避免失利,打造强大竞技实力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英国体育崛起的脉络。

2.《业余选手》(The Amateurs: The Story of Four Young Men and Their Quest for an Olympic Gold Medal)

大卫·哈伯斯塔姆著

蓝灯书屋

热门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生活在聚光灯下,拿下巨额代言、赚取高额薪水,而小众项目的运动员却并不能以此为生,他们长期游离在大众视线之外,为自己的奥运梦想默默付出努力。是什么驱使这些出身优渥的人,忍受如此多的苦难?难道仅仅是因为微薄的经济回报?

大卫·哈伯斯塔姆给出了答案“运动员们想这么做,他们除了享受获胜之外不求其他回报。”本书将目光对准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单人双桨资格赛,讲述了4名赛艇运动员为了赢得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忍着身体的痛苦,放弃社交,甚至在职业规划上做出妥协,只为追求胜利的感人故事。

3.《运动基因》

大卫·爱普斯坦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当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竞争时,坐在屏幕前、天赋平平的我们会自问,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优秀?运动员们给出的答案是严格自律和刻苦训练。毫无疑问,努力当然很重要,但记者爱普斯坦在本书中指出,顶尖运动员一开始就拥有非凡的身体素质。例如,近60%的职业棒球运动员天生就具有“超强”的深度知觉,而普通人群中只有约 20%的人拥有这种能力。

更典型的例子来自芬兰越野滑雪传奇选手耶罗·门蒂兰塔。他在三届冬奥运会上斩获了包括三块金牌在内的七块奖牌。研究显示,门蒂兰塔遗传了一种基因突变,这让他拥有更多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强有氧能力。当然,本书也指出,单靠基因并不能成就伟大,艰苦的训练也很重要。

4.《奥运会的全球史》

大卫·戈德布拉特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这本由英国作家大卫·戈德布拉特所著的奥运历史专著,追溯与探究了从1896年雅典奥运会到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现代奥运会发展历程。当然,奥运历史绝不仅仅意味着体育,透过奥林匹克的棱镜,读者不仅能窥见不同时期大国的角力,还可以感受人性的光辉,看到人类为消除不平等现象做出的努力。

在听上去稍显沉重的编年史之外,作者还将一些生动活泼的元素穿插其间。例如,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期间,马拉松运动员希克斯的教练为其准备了加入士的宁(番木鳖碱)的白兰地鸡尾酒。这种原始的兴奋剂帮助希克斯赢下了比赛,但也让他在撞线后肌肉僵硬,需要人搀扶才能站稳。

5.《狂胜:欧文斯和纳粹奥运的故事》(Triumph: The Untold Story of Jesse Owens and Hitler's Olympics)

杰米里·沙普著

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

1936年,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不断鼓吹种族主义,西方主要大国采取绥靖政策,欧洲大陆即将陷入战争和种族灭绝的动荡之中。出生于佃农家庭的非裔美国人杰西·欧文斯克服了国内外多重压力,在柏林奥运会上史无前例地赢得了男子100米、男子200米、男子4×100米接力,以及男子跳远四枚金牌,用成绩驳斥了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

令人遗憾的是,为美国赢得巨大的荣誉后,欧文斯仍要生活在歧视下。例如,回到美国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没有在白宫接见他,也没有祝贺他取得的成绩,而是只接见了有关白人运动员。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读书的欧文斯,依旧不能住在校园宿舍,也依旧不能进入当地的许多餐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AI+卫星互联网双轮驱动,5G通信再迎布局窗口

下一篇:让手机“拿得起”“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