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国家网信办指导各大网络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到2024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网络沉迷防治建设不断走向深化和细化。
目前,在社会管理层面,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主要做法有哪些?有效防治网络沉迷还存在哪些难点?未来将如何推进“防沉迷”,更好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制度建设——“防沉迷”规定渐成体系
“你看,卸载之后重装,软件自动进入‘未成年模式’。”家住北京海淀区的黄女士边向记者演示边说:“国家‘防沉迷’规定越来越严格,对孩子使用时段和时长都作了具体规定,许多网络平台‘防沉迷’系统的漏洞也补上了,这个暑假,省心不少。”
黄女士的儿子今年升初三,孩子喜欢打网络游戏,为了不影响学习,她和丈夫没少跟孩子“斗智斗勇”。如今,各种未成年网络保护规定越来越细化,网络平台的“防沉迷”措施随之更加严密,黄女士终于放心把手机交给孩子用于上网课。
防治网络沉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已久,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敦促各网络平台针对未成年人使用时长、时段、功能和内容等制定较成体系的限制和保护措施。
以网络游戏为例。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实名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并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充值消费作出限制。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又称“830新规”),在原有规定基础上,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
“自‘830新规’落地以来,针对未成年游戏超时的相关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成年过度游戏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和在线视频平台也从2019年起陆续采用“青少年模式”开展“防沉迷”工作。2022年5月7日,中央文明办等4部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严格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等职业,并取消网站平台的打赏榜单,加强对青少年上网高峰时段的管理。
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网络沉迷防治作为单独一章节被纳入其中。司法部、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条例》从多方面对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进行了规定。包括加强学校、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细化网络游戏实名制规定,严禁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
“防沉迷”建设运行至今,成效如何?根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六成以上未成年网民认为当前限制游戏时长的管理方式让自己或同学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
行业规范——平台责任进一步压实
随着监管政策逐步深化和细化,游戏厂商也积极升级“防沉迷”措施,未成年网络保护体系愈加严密。但有家长反映,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钻实名制和身份认证的空子。《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指出,仍有两成以上未成年人存在超时游戏问题,需要多方持续关注背后原因并协同解决。
“租号、卖号等不法行为,帮助未成年人绕开网络‘防沉迷’系统,继续访问平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冯晓青告诉记者,“这干扰了‘防沉迷’系统中的实名认证体系,使网络沉迷防治效果打了折扣。”
此前,南京警方在江苏、河南、安徽、湖南等地捣毁了多个通过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进行游戏账号租赁的犯罪团伙,涉案人数达40多人,涉案金额逾百万元。一些不法分子还打着低价出售游戏账号和装备的幌子,诱导未成年人交易,骗取钱财。
“防治网络沉迷的一大难点在于未成年人比家长、老师更熟悉网络,他们甚至会加入隐蔽性较强的网上社群,专门用来买卖账号。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网络支付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引导。”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许苗苗说。
第三方平台租售号服务无疑加大了“防沉迷”难度。一些游戏公司推出对策,比如设置“黑产实名举报”渠道,一键点击即可举报。还有的公司针对疑似由不法商户代为通过人脸识别的高风险账号,上线“升级版人脸识别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用户必须在首次识别过人脸的设备上完成识别,一有切换其他设备识别人脸的情况,账号就会受到限制。网易旗下手游此前就宣布在全渠道接入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人脸识别的机制,累计拦截超500万次疑似未成年用户越过“防沉迷”系统的行为。
国家有关部门也注意到相关问题。不久前,国家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6个环节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针对“未成年人模式”落实情况的治理,如提供“虚假模式”,用户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无内容、无法使用等。
“清朗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健全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生态。”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强调。
多方协同——提高综合防治效果
以租号等方式破解防沉迷系统,不仅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还给网络和数据安全带来隐患——租售账号背后,可能存在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要讲求系统性,用法律手段加大对网络黑灰产的关注和打击力度,强化‘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性。”冯晓青说。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单有严密的“防沉迷”系统还不够。数据显示,网络对未成年人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不断增强,超过60%未成年人玩手机游戏。这意味着,网络沉迷防治在加强平台监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采用疏堵结合的策略,提高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的综合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认为,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的用网时间,不能在孩子面前搞双重标准。同时,还要注意换位思考,认真体察孩子的上网需求,合理引导。”方增泉说。
社会层面的引导同样必不可少,要培养未成年人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感受到现实世界比虚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比如以社区为单位,组织针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或兴趣小组,组织各种课外体育或郊游活动等,都是有效的办法。”许苗苗说。(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何欣禹)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