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大多数的国产电视剧,都不耐看?
虽然每年有那么多新剧开播,但经常还是觉得剧荒,感觉没有什么电视剧可看。
新剧看不下去,看过的剧也完全没有看第二遍的欲望。
但是以前电视剧产量没有这么高的时候,反而没有这种情况,电视里随便播放什么电视剧,不管是重播了好多遍的,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局面?或许我们可以从网友评分最高的10部剧里找出答案。
《福贵》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2005年开播。
《活着》是余华非常优秀的代表作品,曾经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获奖无数。
之后被改编成电视剧,由陈创和刘敏涛主演。
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的认可度有多高呢?
很多人都说电视剧不输电影,而饰演福贵的陈创,在演福贵这个角色上,胜过葛优(电影版的福贵是葛优演的)。
福贵是一个命运曲折到离奇的普通人,他本是富家少爷,却纨绔贪玩,沉迷赌博输掉家产气死父亲,一夕之间搞得自己家破人亡。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好女人,妻子家珍对他不离不弃,还给他生了一儿一女。
一无所有的福贵痛改前非,老老实实地过起了日子,却无奈时代动荡起伏,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里面,如被裹挟的流沙,一丝一毫由不得自己。
从少爷到佃农,经历被抓壮丁死里逃生逃了回来,女儿生病变聋哑,儿子给人输血输死,找了个好女婿,却在当爹的当晚掉河里死了,女儿之后也出事去世了,妻子家珍劳累过度得了软骨病,也死了。
最后的最后,只剩下小外孙和一头老牛还陪着福贵。
而这个结局,还是电视剧的改编,在小说里,福贵的外孙苦根也在吃豆子时噎死了。
对于熟悉小说的观众来说,他们都非常认可电视剧结局的改编,因为小说的结局太绝望,而电视剧让苦根活着,至少给人留了希望。
陈创虽然不是出名的演员,但他真的把福贵演活了,不管是年轻时的好逸恶劳,傻气天真,还是一无所有后的勤劳朴实,以及之后经历苦难时的痛苦和惶恐,他都表演得十分到位。
而饰演家珍的刘敏涛,也生动地演绎了一个勤劳、智慧的传统女人,事实上,家珍真的是刘敏涛演过的非常出色的角色了。
有人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是:“这部电视剧至少证明内地还是有人认真拍过片子。”
一个好的故事,被用心地演绎了出来,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亮剑》2005年开播后,据说已经重播上千次了。
之所以重播这么多次,自然是因为观众爱看。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如此喜欢看一部抗战剧呢?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观众?
《亮剑》的原著作者都梁,出生知识分子家庭,少年当兵,曾经在坦克部队服役,《亮剑》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
本身的成长经历让都梁对军人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而军人出身也让他在创作过程中要求自己对于军事常识要表达准确,不会出现某些“神剧”里让人啼笑皆非的脑残场面。
主角李云龙在剧里参加的所有战斗都是有原型的,都是通过真实的事例改编,不是凭空想象,甚至李云龙个人的故事经历,也是有原型的。
所以,李云龙这个角色的人物塑造,给人的感觉是丰满且真实的。
剧中其他人物也同样如此,来自现实中真实人物改编。
都梁的这种创作方式,总是让他笔下的角色特别有看头,人物性格突出,形象丰满且层次丰富。
《亮剑》是一部英雄传奇,而这种英雄是观众喜欢看的。
李云龙出身贫寒,没有文化,表面粗鲁,匪里匪气,但他又极有血性,富有正义感,勇猛又理智。
他做事不拘泥于形式,表现在打仗上,常常就是出其不意,声东击西,以少胜多,他身上有一种朴实的智慧,这种智慧在战乱的大时代背景下,更显得突出。
演员李幼斌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表演自然又流畅,非常了不起。
人们喜欢看《亮剑》,是喜欢看李云龙的洒脱不羁,豪气干云,快意恩仇,更喜欢看的是,大时代背景下,军人的铁血和英雄气概。
别看现在《士兵突击》被奉为神作,在2006年它首播时,收视率超级低,很多电视台都拒绝购买。
但是好剧经得起考验,一年后北京台重播,迅速就火了起来,之后就在各电视台循环轮流播放。连续好几年,随时打开电视机,总能找到一个台在播放《士兵突击》。
《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专业编剧,在定下选题开始创作后,两年时间他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之后,他到某装甲团锻炼,每天跟基层战士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训练在一起,不仅切身体会基层战士的生活,也深入了解战士们的内心世界。
兰晓龙将他看到的普通士兵身上的故事和精神进行融合,创作出了许三多这个人物。
电视即将开拍,许三多的演员却还没有着落,陈思诚主动跟导演提出想演许三多,导演直接表示他不合适,给拒绝了。
这时有人想起了《天下无贼》里饰演傻根的王宝强,觉得他的形象就是他们想要的许三多,于是就邀请王宝强出演许三多。
事实证明,王宝强在演许三多这件事上,是无可替代的,没有人能比他把许三多演得更像许三多。
《士兵突击》在影视界绝对是特立独行找不到第二个,全剧没有女人,没有爱情,没有大腕,但却火了十几年。
《士兵突击》为什么会火?
在我看来,《士兵突击》表达出了中国人群体的理想主义,一群人,不为名,不为利,直面人生的困境,完成了个人的成长。
而更重要的是,在踏上理想之途的路上,他们之间相互成全,相互帮助,看起来铁血的一群人,心里却也是柔软和温情的。
崇高的理想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脉脉的温情,最是打动人。
继《士兵突击》后,编剧兰晓龙和导演康洪雷于2009年推出的诚意之作。
演员也几乎是《士兵突击》原班人马,段奕宏、张译、张国强、邢佳栋、李晨、罗京民……
2007年,兰晓龙和康洪雷来到了滇缅边境的松山。
在松山上,兰晓龙发现了一座墓碑,一块两平方米的墓碑,下面埋了8千人。
松山,是中国远征军松山战役的遗址。
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将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中国大反攻序幕。
结局是好的,但过程极其惨烈,历时95天,伤亡7763人。
这座墓碑让兰晓龙震撼,在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兰晓龙说这部戏是写给活人看的关于死人的戏。
他的主角是墓碑下那8千人,以及更多的连墓碑都没有的普通士兵。
于是兰晓龙的笔下诞生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溃兵,北平“小太爷”孟烦了、东北兵迷龙、陕西军医郝兽医、湖南人不辣、上海军官阿译、不知道是哪里人的团长龙文章和家世显赫的师长虞啸卿。
比起其他的抗战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给人的感觉更真实。
没有什么战无不胜,智谋无双的英雄,更没有先进的武器和恢弘的视觉效果,有的只是一群溃兵。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都很平凡,都有缺点,都不完美,但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战争摧毁了他们的人生和信仰,但他们依然选择为了抵抗敌人不顾一切。
1989年,央视决定筹拍《三国演义》。
制片主任找到王扶林,要求他出任总导演,王扶林服从了安排,不过提了一个条件,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
在王扶林看来,《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剧,作为导演,你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当时人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就这样,王扶林花了一年的时间,研究《三国演义》原著和其他关于三国时期的文献资料。
当他觉得心里有底了,才开始正式开拍。
在选角时,很多人反对唐国强演诸葛亮,在出演诸葛亮之前,唐国强走的是奶油小生的路线,很多人觉得他的形象跟诸葛亮不符,连广电的领导都提出了质疑。
但王扶林坚持用了唐国强,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扶林的判断是对的,唐国强的诸葛亮成为了经典。
为了确定鲍国安是否适合演曹操,在试戏过后,王扶林还对鲍国安进行了家访,他通过与鲍国安聊天,观察他的性格,脾气和可塑性。
家访结束,鲍国安就得到了出演曹操的机会。
鲍国安凭借对曹操的精准塑造,获得了飞天奖最佳男主角。
从唐国强和鲍国安的经历就可以看出,王扶林对原著人物有着他自己的精准把握。
因为尊重历史,尊重原著,所以这个版本的《三国演义》,成为了难以超越的经典。
说到下饭神剧,《武林外传》绝对有一席之地。
2005年,导演尚敬和编剧宁财神凑到一起,想拍一部新式喜剧。宁财神提议拍武侠题材,他从小看武侠小说和电影长大的,对各路大侠如数家珍,于是就有了《武林外传》。
兼具好笑与内涵,是这部剧经久不衰的原因。
就像喜欢这部剧的观众说的:人人都爱喜剧,因为现实太苦了,喜剧能让人笑。《武林外传》作为经典情景喜剧,抓住了一代人生活的痛点,披着古装武侠的外衣,用戏说和反讽的方式,演绎着普通人生活的日常和喜怒哀乐。
笑是一瞬间,笑过也就忘了,让人不会忘的是,它在漫不经心间所传递出来的生活的道理:
关于爱情,秀才说:一旦喜欢上谁,就别无所求,只要能每天见到她,就已经觉得很庆幸了,一辈子很短 、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可这种心情很长、入高山大川、绵延不绝。
关于成功,佟湘玉说:不光是练武,任何事情,如果你不经过刻苦和努力,怎么可能成功?
关于工作,佟湘玉说:不会干可以学嘛,没有人可以笑话你,做事情要靠手而不是嘴,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做起事情来啥都不会,时间一长,谁还会信任你提拔你,谁还会给你机会证明你自己呢?
能让观众笑,又有内容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投入情感,也难怪这部剧能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神剧。
道具简陋、画面粗糙、不专业的演员,《毛骗》占全了,但依然不妨碍每个看过这部剧的人,赞一句:“神剧”。
《毛骗》的神,神在剧情。
导演李洪绸是中国网剧的先锋人物,2010年开始,他花了5年时间,拍摄了《毛骗》系列。
因为穷,一切都很简陋,一切都很粗糙,没有明星,粗制滥造的画面,真的让人很难看得进去,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剧评分这么高,却很难火起来的原因。
毛骗,意思是街头的小骗子,所以《毛骗》讲的是街头小骗子的故事。
五个小骗子,机缘巧合之下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骗术高超,分工明确,往往算无遗策,行骗总是能成功。
职业是骗子,却又有自己的正义原则,那就是不骗老实人。
每集一个骗术,但一个个骗术又由一条主线牵着,分而不散。不仅骗术新奇,而且逻辑严谨,剧情多次反转,极其扣人心弦。
有人说,看《毛骗》有意思的地方,是可以试着跟编剧比赛,猜一猜剧情发展,也是让人着迷的原因。
19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播出,从此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无法被超越的国剧经典。
1979年,导演王扶林提出把古典名著《红楼梦》拍成电视剧,得到中央电视台的支持。
为了能完美地呈现经典,剧组成立了一个阵容极其强大的专家顾问团,包括沈从文、曹禺、启功、周汝昌等多位文学大师和红学研究学者。
为了让角色贴合人物,还举办了学习班,要求演员学习原著,分析角色,学习琴棋书画,增强艺术修养。
整部剧从立项到拍摄完成,剧本改编就花了2年零两个月,演员选拔和培训花了一年时间,拍摄过程持续3年。
追求极致,慢工出精品,花这样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一部作品,在今天的影视圈,是难以想象的。
1982年,《西游记》开拍,历经3年,拍摄完成11集,于是1986年的春节,《西游记》前11集在央视开播。
又过了两年,后面的剧集拍摄完成,25集全部播出。
也就是说,25集的电视剧,拍摄用了6年,现在的人老说什么工匠精神,中国从来不缺工匠精神,只是现在的人选择了快捷和便利。
6年,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磨,才有了这几十年不褪色的经典。
开播时轰动全国,这么多年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它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在很多人贫瘠的童年,它带来的快乐无可比拟。
对《大明王朝1566》的评价,网友是这么说的:看完这部剧,感觉《权利的游戏》只能叫《权利的斗殴》了。
还有人评价:有人说这部剧是中国版的《纸牌屋》,我认为这是高看《纸牌屋》了。
也就是说,在网友看来,两部美剧历史上最获好评的权谋类电视剧,在《大明王朝1566》面前,根本不够看的。
也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剧胜在编剧。
编剧刘和平,长期从事历史学研究,舞台剧和电视剧创作,他的代表作主要有:《雍正王朝》、《李卫当官》、《沧海百年》、《北平无战事》,以及《大明王朝1566》。
历史学界评价刘和平的历史剧创作:在对史实的研究和对历史本质真实的把握上,已经达到学术研究的前沿。
当然,如此有力量的剧本创作,更需要演员的演技去呈现,陈宝国、黄志忠、倪大红、王庆祥、张志坚、郭广平、郭东文、王劲松、赵立新……这些低调的实力派演员,都通过精湛的演技,立住了自己的角色。
这10部得到网友高度评价的电视剧,大多都是十多年以前的,有几部甚至是三十多年前的,为什么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反而没有这样高分评价的剧了?
现在的电视剧,评分能上8分就已经很高了,六七分算过得去的,六分以下的比比皆是,更有电视剧评分低到3、4分。
近来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这几个月新出的一些剧,已经不敢放开评分了,不放开评分,就不会出现低分。
这种行为实难评价,拍出的电视剧不敢接受观众的评价,又何必把它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