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被动安全事业部业务涵盖安全气囊、安全带和方向盘,属于传统业务领域,但不像发动机那样会受到汽车行业转型的较大影响,当然也很难像电驱动、智能驾驶等业务那样取得大的突破。在采埃孚的各大事业部中,被动安全事业部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以上半年为例,该事业部销售额为21.6亿欧元,同比增长11%,虽然不及电驱传动事业部(12%)、主动安全事业部(12%)、电子和ADAS事业部(25%),但也超过了其他业务部门。被动安全事业部的销售额在集团中的占比为10%。
目前,在全球汽车被动安全领域,第一大玩家是奥托立夫,而采埃孚排名第二,在该领域占据25%的份额。不过,奥托立夫此前在其2021年财报中给出了另外一组数据,即2017年~2021年,在全球汽车被动安全领域,奥托立夫所占市场份额由38%提升至43%,采埃孚由16%提升至17%,均胜电子由7%提升至17%。从这组数据来看,采埃孚与奥托立夫的差距在拉大,而收购了KSS和高田的均胜电子已经逼近采埃孚。
对于此次拆分,采埃孚CEO沃夫翰宁·施艾德指出:“我们正在推动汽车业务转型,因此,我们计划对旗下安全业务做出调整。”采埃孚认为,通过拆分,可以引入外部投资者,帮助该事业部增长和扩张,巩固其被动安全领域全球第二的市场地位。2零部件巨头拆分成风图片来源:Auto Express网站被动安全事业部自采埃孚剥离后,将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至于其未来,也许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由外部投资者接手,类似于德尔福科技独立后“卖身”博格华纳;二是由老东家继续控股,但保持独立运营,类似于纬湃科技(原大陆集团动力总成事业部)。这也是其他零部件巨头的惯用做法。近年来,随着以“新四化”为代表的汽车行业转型加速,一些传统零部件业务逐渐走向没落,一些新兴业务发展迅猛。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拆分也成为一种惯用的做法,江森自控、德尔福、奥托立夫、霍尼韦尔、大陆集团等纷纷加入了这一行列,希望通过重新排兵布阵,重塑竞争力,以投身到下一阶段的角逐中去。
整体来看,零部件巨头选择拆分的对象,要么是前景不佳或潜力有限的传统业务;要么是发展前景良好的前沿业务。前者意在调整公司发展路线,甚至是甩包袱,典型代表是江森自控、德尔福、霍尼韦尔等;后者则是有意追求1+1>2的效果,比如大陆集团等。
以江森自控为例,其不断精简业务,在2016年将汽车座椅和汽车内饰两大业务剥离出去,使之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安道拓,并出售了安全设备、电池等业务,就此离开汽车行业,转投建筑领域。业务较为多元化的霍尼韦尔也希望轻装上阵,为此将交通系统业务、家具与ADI全球分销业务拆分为两家独立公司,其中前者更名盖瑞特,主营业务是涡轮增压器。
德尔福将其内燃机相关的动力总成业务剥离出去,成立独立公司德尔福科技,待价而沽,最终将其出售给了博格华纳,而母公司则更名安波福,摇身一变,成为聚焦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业务的前沿公司。
另一家剥离动力总成业务的企业是大陆集团,相关业务后独立上市,也就是纬湃科技。不过,与德尔福不同,大陆集团并没有放弃纬湃科技的控制权,而是希望通过拆分,使得动力总成业务独立运营,灵活应对行业转型,且其IPO得到的资金还可用于大陆集团的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研发。3“单飞”后业绩参差不齐时至今日,那些“单飞”的业务发展情况如何?简单来说,参差不齐。本就是以出售为目的剥离出去的德尔福科技自不必说,已经进入博格华纳盘中,至于努力转型的安波福也遭遇了短期挑战,好在前景可期,除了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业务外,还在努力拓展电动化相关业务。
原奥托立夫旗下的电子和自动驾驶部门,也就是后来的维宁尔,在2018年独立后蹒跚前行,持续亏损,最终于2021年被高通和美国投资公司SSW Partners联合收购,相关业务被两家瓜分。
脱离自霍尼韦尔的盖瑞特,称不堪承受霍尼韦尔遗留下来的沉重债务负担和赔偿义务,于2020年申请破产保护,之后抛出重组计划,由私募集团KPS收购。不过,也有人质疑盖瑞特的破产只是商业策略,毕竟通过破产重组,其一举摆脱了对霍尼韦尔的债务及赔偿,并获得大量融资,再加上其在涡轮增压领域的积淀,发展势头良好。
聚焦座椅业务的安道拓发展情况也不错,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座椅供应商,客户涵盖各大主机厂,深厚的底蕴使得安道拓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至于纬湃科技,靠着大陆集团的金字招牌,斩获多个电动化大单,且还在不断调整业务,并将更多资源投向新能源科技相关业务。从纬湃科技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陆集团对其的剥离及独立之策无疑是成功的。
可以看出,零部件巨头们的大部分拆分是成功的,独立后的业务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新公司“单飞”后能否过得好,还是取决于自身,无论是盖瑞特在涡轮增压领域的领导地位,还是安道拓在汽车座椅领域的深厚积淀,亦或是纬湃科技源自大陆集团的技术积累,才是确保其“单飞”后“飞得更高”的底气,而不是简单的拆分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