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否喝白酒,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古人豪饮十几坛酒的描述,酒量之大,简直让如今的酒场高手汗颜。不过这事儿可不仅是酒量高低那么简单,古人并非有什么特异功能,那酒量古今如为何如此悬殊?我们来一探究竟。首先当下所说的白酒在古代很长时间是不存在的,2003年在西安市北郊考古发掘出三座西汉古墓葬,在一座青铜器中,发现了50多斤翠绿色的透明液体,这便是封藏了上千年的西汉原酒。根据科研人员的检测与分析,这些封藏在容器中的西汉原酒当时酒精度数应在4度左右,与现在普通啤酒度数相当。在古代酒度的高低是判断酒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酒度越高,酒质则越好,酿造难度也就越大。我们国家从古至今谷物酿酒一直是主流,酿酒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两步。谷物淀粉首先水解为葡萄糖,而后经酵母转化为酒,但难点是酵母在高浓度酒精环境下无法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古人都很难大幅度提高酒精度数。唐代白居易"鲁冰薄如水",宋代杨徽之"天寒酒薄难成醉"等等这些诗句除了文学表达外,也是对古代难以酿造出高度酒的现实反应。为追求高度白酒,古人苦苦努力,但是在宋朝以前都进展缓慢,直到元代酒度才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元朝人从中亚以及欧洲引进了蒸馏酒坊,制造出中国式的谷物蒸馏酒,推动了造酒工艺的变革。元朝晚期蒸馏酒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酒种之一。明清时期中国酒类品种已经全部定型,蒸馏酒也推出了最优良的谷物烧酒,当时人们一般通称为谷物蒸馏酒为烧酒,即现在所说的白酒。清朝全国多个地方酿酒业蓬勃发展,贵州则是其中重要代表,当时黔贵大地上酿酒业空前高涨,一跃而进入中国名酒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突变,其中最符盛名的当属茅台镇,早在汉代,茅台镇一带便有了"枸酱酒"延续至今,酿造历史久远,茅台镇濒临赤水河畔,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独特的水源、土壤、空气、气候与酿酒微生物生态环境浑然天成,造就了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的传奇。话说每一种领袖绝伦的美酒都离不开高贵的产区,可见产区对美酒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再说说茅台镇第二大酒企国台酒,1999年在收购茅台镇老字号酒厂的基础上,国台逐步发展壮大,20多年来国台酒扎根茅台镇,严格秉承茅台镇正宗大曲酱酒,12987酿造工艺与茅台酒相同的自然条件奠定了品质基因。第二大的规模优势让国台具备了酿造高品质酱酒的全部条件。五千年前华夏先民从谷物的发酵中获得了酒,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畅饮,为之陶醉,历经千百年魅力常在。基于对酒文化的长期思考,国台创造性的将中国白酒文化的核心内涵确立为“通”,一个“通”字,回答了人们为何喝酒通贯古今,有通才有达,如果说通达人生就是理想的美好人生,就是人生状态最高境界的哲学表达。那么国台酒追求天地同源,坚持天人之妙酿造的这瓶茅台镇正宗大曲酱香美酒,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饮国台美酒,享通达人生的美好境界。发布于:山东省
古人为何千杯不醉?酒度的发展史酒之家
时间:2022-11-06 13:18:50编辑:coo君
相关文章
-
08月19日
-
08月19日
-
08月19日
-
08月19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