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世界杯赛程已过半,32个国家对16个决赛名额的角逐接近尾声。与此同时,在赛场内外,也是各大品牌的商战世界杯,在这个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赛事中,中国元素已经遍布各个角落,并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除了过去常见的球衣及周边商品制造,本届世界杯的球场和交通设施都有中国人的参与,其中决赛场地卢塞尔体育场更是由中铁建承建。如果说这些角色还都属于世界杯的“幕后力量”,那么在台前,中国品牌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体育舞台的中心。
中国团队承建的卢塞尔体育场。
在国际足联官方赞助商的序列中,中国品牌以约14亿美元的总金额,成为了世界杯背后商业力量的第一大国,而在国内,已经有近百家品牌以各种方式来间接参与世界杯相关的营销。从数字来看,这样的竞争可能比绿茵场上的比赛还要激烈。
足球世界的最高舞台,自然对品牌提出了更高的国际视野、认知格局的要求。从2010年中国英利赞助南非世界杯以来, 中国品牌已经从简单的场边曝光,发展到深度参与;从单纯面向国内消费者的营销,到承担出海、推动体育商业发展的角色……品牌如何理解体育内核、体育又怎样与观众产生共鸣等,是品牌决策者绕不开的话题,而这些品牌的战略战术以及其带来的效果,值得体育产业深入研究。
核心资源,决定话语权
除去打“擦边球”的品牌不谈,本届参与世界杯相关活动的中国品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官方赞助商、国家队赞助商、运动员赞助商和转播平台赞助商。
具体而言,赛事官方赞助商有4家中国品牌,其中万达层级最高,是国际足联7大官方合作伙伴之一;蒙牛的合作形式最具“开创性”,品牌从上届世界杯开始成为官方乳制品赞助商,而此前国际足联并没有这一品类;此外,海信、vivo同样在国际足联的全球赞助商行列,雅迪、BOSS直聘则是压哨成为亚太区赞助商。“官方”字眼最简单的含义,在于能够出现在赛场边的广告牌上。延伸来看,这意味着品牌有机会与世界杯这一IP深度绑定和融合。
国家队方面,广汽三菱、盼盼食品、华帝、TCL等十多家中国品牌有参与。相比之下,运动员个人赞助商里的中国品牌数量相对较少,仅有蒙牛、TCL、沐潼等个别品牌身影。原因一方面在于有巨星效应的明星球员数量少、单价高;另一方面,赞助国家队可能更符合品牌的“押注”心态。
虽然寄希望于球队成绩给品牌带来短期拉动,但从长期来看,现代足球中,球迷与球员的情感连接已经越来越超过对国家队的追随。投资明星球员,更有利于品牌结合球员特质、讲好品牌理念,而这恰恰是体育营销的真正奥义,品牌逻辑比“押注式”的流量逻辑更重要。
如果说以上体育资源已经是全球体育商业发展到现在的固有框架,那么在国内,转播渠道的迭代正在带来新的变化。本届世界杯,除了央视之外,咪咕、抖音同样获得赛事直播版权,其中抖音更是第一次成为短视频转播平台。在产品形态的优势下,新媒体平台正在占据更多品牌的青睐,抖音、咪咕都已经收获超过20家品牌客户。
总体而言,赛事官方赞助商依然有最广的辐射范围,运动员相较于国家队会有更强的粉丝粘性,而新媒体渠道也在获得更多重视。以上资源决定了品牌能够在世界杯的舞台上获得多少话语权,但与世界杯结合后讲什么内容,则是同样重要的战略。在这方面,近两届世界杯里,中国品牌已经出现了三种代表。
2018年,BOSS直聘的“洗脑式”广告虽遭受争议,但确实在传播力方面大获成功,对于一个初创品牌,在世界杯进行“洗脑营销”确实可以快速拓展知名度,虽然与体育本身毫无结合,但对于品牌发展有作用,也算成功借势,这点从他们今年继续上届的营销套路也能获得印证。
今年最具争议的品牌可能是海信,初版“中国第一 世界第二”的广告有强烈引导性,关注度很大,但也同样伴随法律争议。本质上这依然是在借助世界杯,讲品牌自身。
“体育性”最强的,当属蒙牛的“要强”理念。品牌既是官方赞助商,也是梅西、姆巴佩的个人赞助商,同时在三大转播平台都有关键露出,最关键的是,蒙牛在将自身对体育的理解,与品牌精神、IP特质深度融合。尤其是梅西从儿时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到现在成长为球王的故事,正体现出其外表内敛背后的“要强”的核心精神。经过几届大赛的历练,终于有中国品牌在世界杯营销的“体育性”上取得突破,确实是个值得欣喜的案例。
就像足球场上有攻势足球、防守反击等战略一样,品牌决定与什么IP合作、讲什么样的故事,接下来就是更具体的战术层面,来完成大的品牌战略。
玩法多样,但“共情”制胜
本届世界杯之于中国球迷的最大特点,在于距离。由于疫情以及卡塔尔当地接待能力等原因,本届世界杯前往现场观赛的中国球迷数量不到上届的十分之一,再加上观赛渠道从电视到新媒体的迁移,这可能成为中国球迷第一届真正的“线上世界杯”。
数字营销时代,许多品牌都已经充分理解“互动”的重要性,但对于体育赛事,这种“互动”的核心在于伴随观众的情感起伏,随时随地与观众共情。
具体而言,这种共情主要体现在赛前预热和赛中互动两部分,分别考验品牌整体内容策划和即时互动能力。在预热方面,世界杯前有几个预热视频曾被广泛转载,国外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都结合了虚拟科技概念,让历代球星或“不同时代的梅西”同时出现,引出大赛将至的氛围;而蒙牛的内容则更关注中国球迷的视角,用往届世界杯观赛“回忆杀”来引发大家的强烈共情,也从队长视角,用“要强出征”推动大战情绪。
而在即时互动方面,“陪伴”和“追热点”成为最有效的两种策略。美团外卖与加纳队合作,在后者进球后改编出“美团外卖,进球也快”的口号,此外,宵夜与熬夜观赛天然结合;蒙牛则用追热海报,以及“无论谁进球,都来找蒙牛”的活动,通过送奶的方式,将比赛的即时情绪带给中国球迷。在难以现场观赛的情况下,这些即时互动无疑拉近了中国球迷与世界杯的距离。
此外,年轻球迷除了胜利与失败外,“玩梗”也成为重要的情绪出口。有些情况下,品牌广告甚至也成为了球迷的素材。例如当阿根廷落后时,“梅西开始慌了”这类评论能迅速引起传播。同时,蒙牛的“要强”口号已经从上届比赛开始以各种方式广为流传,这次,品牌干脆直接下场“二创”,用网友恶搞的“要墙”讲述了新版的品牌体育理念。在体育泛娱乐化的大趋势下,品牌放下身段,主动融入年轻球迷的语境,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线下产品依然是体育营销不容错过的一部分,尤其在冬奥期间瑞幸咖啡的谷爱凌同款大获成功后,“定制包装”越来越成为品牌的必选项,几乎所有赛事官方赞助商、运动员、国家队赞助商都在采取这一策略。但在玩法趋同的情况下,覆盖度成为了一大差异点。以蒙牛为例,作为赛事官方赞助商,推出了32支球队的定制包装产品,也获得了相当多球迷的关注。相比之下,其他几家赛事官方赞助商由于产品类型、单价的原因,很难在这方面玩出花样。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球迷还有一大情绪痛点在于,中国队长期未能出现在世界杯舞台,对中国足球的期待需要得到回应。在这方面,继2018年后,蒙牛再一次在全国范围选拔喜爱足球的青少年前往卡塔尔,在当地组织足球比赛,近距离感受世界杯和顶级足球文化的魅力。目前的中国国家队还无法出现在世界杯舞台上,但世界杯的窗口,可以因此向未来的中国队开放,这一方面与品牌“要强”的理念相通,另一方面,对中国球迷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情绪投射。
总之,在具体战术层面,品牌们已经比较充分地结合了当下球迷的观赛方式,在赛前预热、即时互动、线下陪伴等方面找到解决办法。而这些“战术”的核心在于,通过与球迷的情绪共振,拉近球迷与赛事的距离,品牌能在其中起到连接作用,自然能获得消费者好感。
中国参与,角逐全球体育商业舞台
经过近些年各大体育赛事的“磨练”,不少中国品牌已经完成体育营销的“原始积累”,在推动全球体育赛事商业发展的路上开始寻求突破。归根结底,这在于提升品牌格局和全球视野,并围绕它们部署自身传播活动。这方面,蒙牛等品牌已经取得实质进步。
世界杯官方赞助商里的中国品牌,逐渐成为推动体育商业的重要力量。
一开始,中国品牌赞助世界大赛的目的,只是通过赛事影响力,触达更多中国消费者;后来,越来越多品牌通过体育大赛完成出海,通过赛场广告牌可以看到,中国品牌已经逐渐开始以英文形象示人,蒙牛通过世界杯展示由苹果logo设计师操刀的品牌全新logo;而到了现在,中国品牌已经在扮演更复杂的角色。
今年在卡塔尔引起大众关注的中国身影,除了“京京”、“四海”两只大熊猫,还有世界杯球迷生活的一些基础设施,例如承担公共交通的宇通客车、代表“中国味道”的蒙牛“随变”冰淇淋。这些产品的出现,已经不只在于出海的功能,而是通过全场景的参与,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当代商业和文化的魅力。
而这一切,都要基于中国品牌对体育赛事场景的理解。体育营销必定更注重“品”而非“效”,而在品牌理念上,“热血”、“拼搏”等简单解读已经越来越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共情,品牌需要与相关IP、自身品类特点结合,找到最恰当的解决办法。世界杯对新品牌的流量价值仍然存在,但在核心资源愈发稀缺的情况下,对体育的理解将是未来体育营销的胜负手。至少在今年,蒙牛“营养世界的每一份要强”,无疑是一次重要尝试,带领中国品牌在国际体育营销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也称得上是中国品牌的一次“要强”。
世界杯并非这个“超级体育周期”的终点,明年夏天亚运会将来到杭州,紧接着还有女足世界杯。今后中国品牌参与世界大赛的机会无疑更多,希望如今的经验,能够帮中国品牌连接消费者的同时,在体育商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