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透了,内娱流量毁了「惠英红」

时间:2023-01-11 04:24:18编辑:coo君

从来没有一档综艺,让人如此无语过。

选手,轮番上演抓马大戏。

这边刚泪失禁;

那边又开始自我吹嘘。

导师,在演绎对内娱的逆耳忠言。

时而怒斥流量爱豆太听粉丝的话;

时而感慨女演员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

情到浓时更是甩台本走人,留下一众人等瞠目结舌。

《无限超越班》。

这部一开播就携无数热搜敲锣打鼓的综艺,势要在这个平平无奇的岁末,一举夺下本年度的流量年冠。

起初看这个阵容,她姐真的期待了一秒。

成龙、尔冬升、惠英红、吴镇宇、汤镇业、赵雅芝、许绍雄、张可颐、邓萃雯、车保罗,第二期还多了一个佘诗曼探班。

一众影帝影后视帝视后坐镇。

他们都不需要张嘴,光是坐在那里都让你感受到演技之光的普照。

有人说,这是港圈下凡来整治内娱了。

更有甚者,看着导师们对选手的严厉指教,更是拍手称快——

“哈哈,终于有人来治一治内娱这帮208w们了!”

「港圈vs.内娱」,无形中被摆到了天平两端。

当然,这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图源:豆瓣剧评

你甚至都不需要吹响比赛的口哨,就可以预判港圈的全面胜利。

毕竟,他们代表的,可是TVB的全盛时期。

是那个高压内卷环境下人才辈出的黄金年代。

让他们来教内娱人演戏,教他们什么叫真正的敬业,什么叫凭实力获得尊重,再合适不过。

“港圈TVB之光照进内娱。”

《无限超越班》看似是想书写这样的爽文情节。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是大佬们带过最差的一届

《无限超越班》的学员阵容,大概是历届演技类综艺里最差的。

跟导师阵容的华丽相比,学员的素质可谓参差不齐。

放眼望去最有资历的,除了因41岁引起女演员转型之争的薛凯琪,就是6岁出道、演了23年配角的郭晓婷。

演技或许能打,但话题度实在麻麻。

要说自带话题度的学员,也有——甜妹专业户沈月,演过初代腐剧的许魏洲。

虽然算得上有作品,但依然比较青涩。

一个在面试环节紧张到泪洒现场,一个一嘴蹩脚粤语让导师笑到飙泪。

戏也没少拍、印象真没有的演员——何与、郑业成、范世琦。

隐约记得范世琦上半年还在披荆斩棘呢,不知道为何现在又要专攻演戏了。

还有爱豆三连——刘耀文、周洁琼、周柯宇。

虽说影视唱跳多栖发展的艺人在港圈并不少见,但自我介绍是白纸,这份“坦荡”也算罕见了。

内娱艺人时常给我一种梦想无所谓的感觉,原因就在于此。

他们可以昨天热爱唱跳,今天热爱演戏,明天又去带货。

职业规划跟着综艺主题走,梦想做什么不重要,能趴到活儿最重要。

整个面试环节,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天降奇兵赵樱子。

虽然自视“出道即巅峰”,但再多演艺经历都抵不过她一句「迪幂孟扎」的自我点评。

虽然还没有凭借作品大火,但综艺世界的规律,已经被她摸透了。

图源:新浪微博

往届演技综艺里,还一大把有演技没名气的宝藏演员,现在这波学员挨个儿看过去,似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连她姐都想替在座导师说一句:“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你指望他们专业不够,态度来凑?

可悲的是,这批学员的态度也堪忧。

在学员选择导师的环节里,名气较低的车保罗一开始无一人选择。

场面一度很尴尬,车保罗擦了擦眼镜为自己解围,详细分析了《鹿鼎记》的经典,还主动发出邀请:

“那你们有谁愿意跟我这个小老头一块玩?”

这才有许魏洲自告奋勇。

可当车保罗主动邀请范世琦的时候,连请三次都被不同话术搪塞过去。

“因为《鹿鼎记》太牛了,所以没敢碰。”

“因为春哥很熟,更不敢碰。”

“我有我心目中的第一选择,我希望让导师们看到我的更多可能性。”

最终范世琦得偿所愿演了《使徒行者》里的爆seed。

但成色如何,应该没有他想象中那般呈现出“更多可能性”吧。

和他搭档的沈月,也没有好到哪去。

虽然有着6年戏龄,却仿佛初出茅庐一般演技青涩。

而白纸演员刘耀文搭档吴镇宇拍戏,结果也不出意外。

泪点都在吴镇宇身上,刘耀文的表演就如同所有搭档老戏骨的流量那般。

平淡,朴实,毫无惊喜。

两期节目看下来,最圈粉的居然是导师车保罗。

学员们粤语稀碎,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学员们眼高手低,他不卑不亢认真邀请。

甘草演员老来翻红,靠的就是这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打的业务能力。

相较之下,机会颇多的内娱人却是给多大的舞台,丢多大的脸。

看完两期,很难不让人感慨:我们内娱好像真的完蛋了。

无线训练班,无法被超越

《无限超越班》,从名字就能看出对标的是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艺员训练班。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创立以来,这个港圈的“黄埔军校”就源源不断为香港演艺界输送了大量人才,撑起了华人演艺圈的半壁江山。

周星驰和梁朝伟这对好兄弟,就曾相约一起报名第11期的训练班。

结果周星驰落选,梁朝伟被录取。

多亏了好朋友戚美珍的介绍,周星驰才进入夜训班学习。

戚美珍回忆起当时向老师求情的场景,“这个人是我朋友来的,他很有演戏的潜质,不如你就收他啦”。

老师犹豫周星驰适合什么风格时,戚美珍又大力举荐:“星仔打功夫好叻,而且好幽默搞笑十分适合演喜剧”。

谁能想到如今已是星爷的周星驰,也曾有过被人挑选的时刻。

同样的经历,刘嘉玲也大差不差。

早年刘嘉玲从大陆去香港发展,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粤语实在不过关。

她跟校长打赌:“一年后我保证再回来”。

果然第二年,刘嘉玲再次出现在考场上,粤语说得比普通话还好。

电影《阮玲玉》中的刘嘉玲

还有如今已经成为导师的吴镇宇,早年为了走进无线训练班也吃了不少苦头。

他应试了三次,但都以失败告终。

考到关键时刻,更是在面试官面前紧张到斗鸡眼。

在第四次考试前,为了解决食宿问题,吴镇宇还去寺庙里借住一周,为此剃了度、烫了戒疤。

在考场上,面试官问他学佛和演戏的关系,他鬼使神差答了一句:“都要忘记自己的存在”。

就靠着这样的神来之笔,吴镇宇才终于成为学员。

综艺里的学员即使小白到什么都不会,也不至于惨遭淘汰。

但被挑选和被淘汰,才是当年训练班艺员的常态。

无线训练班每年招生一次,每次训练六个半月。

看时长的话好像并不难熬,但这短短半年时间中,还要实行末位淘汰制,每隔三个月淘汰三分之一的人。

这里多的是梦想做演员的年轻人,你要么比别人更努力,要么趁早转行。

那时,香港演艺圈是高度内卷化的。

艺员从训练班毕业后,多数要从龙套做起。

不管是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再巨的巨星,都是从龙套做起。

只有跑够了龙套,才能晋升配角,演足了配角,才有机会做主角。

《喜剧之王》里有个桥段,尹天仇在剧组被别人叫“死跑龙套的”。

才引出他那句经典台词:“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彼时的周星驰还做过六年的儿童节目主持人。

“节目组都想要一个做捣蛋的角色,我出难题,别人再来解题。觉得我最合适,于是我就当上了儿童节目主持人。”

而后来的TVB台柱子欧阳震华,还曾因为外形原因险些转行做幕后。

直到无线签约他的时候,依然把他当作后备军。

在接拍《壹号皇庭》之前,收入几乎无法覆盖生活:“人工低到几千块一个月,那时候做售货员都起码有一万块……”

太多不被重视的演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厮杀出来。

高度激烈的竞争环境,练就了辉煌的TVB,也成就了港圈昔日的繁华。

每一个成功的演员,背后都是一个充满血泪的励志史。

然而内娱呢,正如刘耀文轻松靠着几下软绵绵的挥拳就拿到了与成龙合作的机会。

多的是刚开始表演就当主角的案例,真叫一个“得来全不费功夫”。

也难怪那么多人面对机会却不懂珍惜,因为一切名利都来得太容易。

如此悬殊的时代背景下,所谓的《无限超越班》,拿什么超越呢?

一档综艺,拯救不了内娱

不过,光是看到昔日香港演艺人的辉煌,就宣告这场港圈vs.内娱的胜利,还为时尚早。

节目播出至今,从惠英红和赵雅芝的戏路之争,到吴镇宇怒斥小鲜肉,再到赵樱子的一系列黑红词条。

正向的讨论寥寥无几,而抓马的戏份却屡屡霸屏。

这是她姐感到最悲哀的地方。

这类综艺打着训练演员的旗号,但真正在乎的,从来不是演技。

自2017年《演员的诞生》之始,能让我们记住的演技片段甚少,但流传甚广的段子颇多。

细数那些年火爆网络的综艺名场面,从“蚂蚁竞走十年了”;

到“海娃”的鬼畜走位;

再到章子怡跟刘烨互呛扔鞋。

《演员请就位》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演员精湛的演技,而是郭敬明和李诚儒旷日持久的口水仗。

在这个舞台上,好演技,永远没有抓马的剧情吸睛。

就连我们观众都心知肚明,打开这样一档综艺,就是为了看导师和学员联手献上一出抓马大戏。

作品中表现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成为综艺的棋子,产生冲突,制造话题。

所以,我们看到一众星光闪耀的导师,来到这里贡献着一个又一个让人脚趾抓地的画面——

影帝变成不怕得罪人的互联网嘴替,影后变成了情绪失控怒而离席的drama queen。

综艺世界,本就运行着和演戏完全不同的逻辑。

对表演的追求,更像是演技类综艺叙事的外壳。

人们佯装培养新演员,扶植好作品。

但他们真正在做的,依旧是放大矛盾,靠热闹吸引来围观群众,加入他们的“战争”。

好作品、好演员是目的吗?

不,收视率和热搜才是目的。

图源:新浪微博

如今,这个外壳换成了TVB,那些位高权重的导师换成了老港星。

你不得不承认,那个璀璨的TVB黄金年代,真的变成了明日黄花。

你不得不承认,时间大跨步向前,并非所有事情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TVB的黄金年代被时代浪潮淘汰,但换来的,是愈发萎缩愈发混乱的内娱。

什么港圈碾压,什么TVB教做人。

她姐只能看到,无一人是胜者,我们收获的只有满盘皆输罢了。

或许,我们期待看到的“超越”,从来不是一档综艺能实现的。

又或许,企图在一档综艺里看到内娱的诚意,是痴心妄想了。

好在,这届观众没有那么好糊弄。

满屏的差评里,都是对节目组套路的不屑一顾。

图源:豆瓣短评

观众的诉求很简单——

多点真诚,少点套路。

真诚对待表演,真诚对待作品,永远是唯一的答案。

好演员不会是热搜和话题堆叠起来的,更不是从综艺里制造出来的。

「挂演技综艺的羊头,卖抓马大戏的狗肉。」

这个逻辑,是时候失效了。

上一篇:“美强惨”张咪:内地首位封杀歌手,她的故事远比想象中还要坎坷

下一篇:为什么你练的功夫不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