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
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朗声回答的那份职业,不知道现在的你与年幼的梦想间距离是近是远。
从青葱到而立,从不惑到斑白,关于「工作」的思考往往会伴随我们一生。
这次,他们用四集时间分别记录了20岁、30岁、40岁和60岁不同年龄的,努力生活的普通人故事。
我很喜欢片中提到的一句话,选择了一种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
而这些真实的故事,虽然不会带来生活的答案,却有着化解你内心焦虑的温柔力量。
比如,关于20岁的《起跑线》。
当我们翻开1998年修订版的《新华字典》,第673页中印着例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对于光明前途的定义,在此后数年不断被改写,毕竟每个人对前途的定义不同,通向光明的方法也不止一条。
而在很多人看不到的地方,二十岁的年轻人已然焦虑到剑走偏锋,例如前阵子就看到一则新闻:
因为自觉在毕业季竞争力不如其他同学,想在就业和考公浪潮中保留自己珍贵的应届生身份,大学生选择故意延毕。
在延毕上反向内卷时,似乎忘记,有一种古老的智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位19岁的姑娘,她叫王星星,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星星的人生开局并不算顺利,母亲与姐姐因病去世,自己由爷爷奶奶带大,年少时对学习并不热衷,直到高考前王星星好像醒悟了一些,她奋力补习,突破极限考到了深职院。
不过,尽管深职院是一所全国数一数二的职业教育学院,但在人才济济的深圳,王星星仍然清楚自己并没有优势。
所以她从刚入学起,就制定了非常明确的计划。
第一年,学知识;第二年,打比赛,为日后求职的简历增加含金量;第三年,去实习,积累求职的筹码。
纪录片里,总感觉这个身量娇小的女孩爆发着和外表不相符的巨大能量。起跑时落后的距离,王星星正一点一点努力追赶。
今年大二的她,正在备战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她是队里唯一的女队员,也是「战队」的队长,因为疫情无法训练的时候,王星星在家里对着电路板一点一点的练习。
成绩宣布后,王星星如愿拿到一等奖。她为自己的简历增加了颇具含金量的一笔,尽管此前就已经获得了深圳地铁的实习资格。这个女孩,真正意义上一步步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王星星的经历,真正打动人的是她身上的不服输。
二十岁的我们,正经历着毕业、面试、告别,继而走向社会,扎堆在奔向前途的起跑线上。
这段时期,大概是我们人生中最迷茫孤独的时光,我们可能会做一些让自己遗憾的选择,也会在深夜里emo的羡慕他人的生活。
没关系,继续对未来跃跃欲试吧,即便错误也没关系。
起跑时落后的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王星星”。
那三十岁的我们,告别了青春期的迷茫,奔向不惑之年的成熟,正在不断寻找「落脚点」。
纪录片中,30+的牛森森总是星夜出发,赶最早一班车,穿梭在上海各个医院,不过他并不是一名医生,而是一名「陪诊员」。陪诊员是份怎样的工作呢?
在上海,平均每天就有几十万人需要就诊,有两万多人需要做手术或者办理出院,需求一大,医院人多,路多,科室多,自己看病格外迷茫,也因此,催生了陪诊员这个新兴职业。几年前,牛森森为了大儿子的病,从老家来上海求医,大抵是感受到了求医的不易,后来,他改行专职从事陪诊员。
这份工作比预想中的忙碌。
牛森森笑着说,以前上班时,闹钟不断响好几遍自己还不想起床,现在闹钟响一遍就马上要起来了。
因为白天不能迟到,否则会耽误患者就医。
一整个白天过去,回家时,妻子和几个孩子已经吃过饭,他草草扒拉几口,吃得又快又急,因为晚上还要提前规划第二天的就诊路线。
牛森森的妻子对着镜头佯装抱怨,丈夫以前加班也不过7点就能到家,现在却像半个人都交给了工作。
人们常说,把时间花在哪里,你就是什么人。
牛森森像极了大多数奔波的三十代,家庭,工作,收入,支出,在夹缝中努力生活,但他身上有一种对忙碌的豁达与平和,和对工作的尊重与热爱。
他相信,凭自己的努力可以为家庭创造更好的未来。
无论是二十、三十、四十、还是头发已白的真60后。
哪怕不同职业,不同人生。
他们都有着茂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