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名,日本战国诸侯

时间:2023-08-06 11:16:55编辑:coo君

1,日本战国诸侯

都是属于幕府将军,是中世纪日本政治实际权力的掌握者。直到明治维新,政治权力才回到天皇手中。日本战国的诸如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等等相当于诸侯,但是不听命于天皇。
战胜了平氏的源赖朝,以鎌仓(神奈川县)为根据地,开始准备支配全国,然后义经背叛了赖朝,而灭了救了逃亡的义经的奥州(东北地方)的藤原氏,1192年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并在鎌仓开始了武士的政治.而这被称为”幕府”.赖朝建立了鎌仓幕府大约持续了140年左右,这段期间,称为鎌仓时代.武士政治(武家政治)从鎌仓时代开始到江户时代一直持续了大约700年左右.

赖朝赐予了在战争中有功的武士结下了主从关系以他们为家来(称为御家人),在当中最强的人使他们成为官员(守护.地头)然后派遣到各地去.守护的工作是指挥御家人保护治安,而地头则是从庄园收取税金并管理.武士平时是住在农村,做农业,并且进行武艺的训练.然在战时时,才能为了鎌仓而战.那是为了报答将军所赐予的官位和土地的恩赐.

赖朝死后,幕府的实权被赖朝的妻子政子的娘家北条氏所掌.杀了3代将军的实朝后,北条氏让在京都的贵族的子弟当上了将军.然后实权却是掌握在北条氏手中,北条氏的职位是执权而且是世袭.

13世纪初,后鸟羽上皇(1180~1239),为了打倒幕府而让实权回到朝廷手中而发起了战争(永久之乱1121).但是上皇这一派被打败,反而使的幕府的势力更强了.在此乱之后,幕府定了贞永式目(御成败式目)这个法律.这是定下了御家人的权利和义务武家最初的法律.

13世纪初,蒙古族的成吉思汗通过朝鲜,二次攻向九州北部(元寇 文永.弘永之役1274.1281).当时执权的是北条时宗(1251~1284),他招集了御家人拼命的抗战,但是当时的日本武士都是一对一较多,而因此也为了元军的集团战法而苦.但是幸好在第二次的战争时,刚好有暴风雨,所以使的元军惨败.这次的战争虽然幕府战胜了元军,但是之后却为了财政而苦.另外,因为是和元军作战,所以没有所谓的战败地可收,所以无法给御家人赏赐也引起了很大的不满,御家人对幕府不满后,也开始不听从幕府的命令,幕府的力量也因为衰退.

最后重整幕府势力的是后醍醐天皇(1288~1339),他连合了对北条氏不满的御家人来打败了幕府,1333年鎌仓幕府被灭.

武家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自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约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势力不断削弱。1192年源赖朝(1147~1199)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开创幕府,开武家政权的先河。1333年,以后醍醐天皇(1318~1339在位)为首的宫廷贵族用武力推翻了镰仓幕府。次年改元建武。史称“建武中兴”。 1336年武士巨头足利尊氏(1305~1358)攻入京都,开创室町幕府,后醍醐天皇逃至吉野。从此出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时代。1392年南北朝议和,足利氏的室町幕府统一全国。
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封建制不断发展,幕府集权统治逐渐走向封建分权割据。南北朝时代庄园制趋于衰落,守护大名领国制形成。1467年(应仁元年)爆发应仁之乱,此后至1568年出现一个长达百年的群雄割据时期,史称战国时代。守护大名领国制演变为战国大名领国制。在大名领国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爆发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其中有农民反对地主压榨、反对商人高利贷盘剥的“德政暴动”,有各领国内武士为争夺领地而进行的“国人暴动”;还有农民借宗教信仰而进行的反对领主的“一向宗暴动”。
国家统一和织丰政权 战国时代末期,在群雄中崭露头角的武将织田信长于1573年推翻室町幕府,国家开始走向统一。织田信长的继承者丰臣秀吉于1590年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建立的统治,是没有幕府的武家政权,史称“织丰政权”。织丰时代亦称 “安土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在完成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在全国实行“检地”(1582~1598,史称“太□检地”);颁布“刀狩令” (1588),收缴农民手中的武器;固定武士和农民的身份,实行“兵农分离”;为防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查禁基督教。通过“检地”,丰臣秀吉集中掌握全国土地,彻底废除了庄园领主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封建武士领主所有制。原来在庄园制下受层层剥削的小佃农,得以自立为自耕农。丰臣秀吉妄图征服中国(明朝),为此假道朝鲜,于1592和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织丰政权时期,日本开始同西方发生接触,欧洲文化传入日本。1543年以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接踵而至,同日本进行贸易。1549年西班牙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1506~1552)到日本传布基督教。1582~1590年,九州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名也向欧洲派遣了使节。
幕藩统治体制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幕府,是为江户幕府,亦称“德川幕府”。江户幕府的统治制度,史称“幕藩体制”。幕府为集中权力和控制诸侯,除颁行有关法令外,还实行参觐交代制度。为查禁天主教、防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自17世纪30年代起颁行锁国令,至1853年实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锁国政策。

2,日本国的历史

日本国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扩展资料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世界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极高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至今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日本陆地面积约37.79万平方公里。日本东部和南部为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

3,一代军神上杉谦信为何屡屡改名?

对于日本战国时期,相信大家对上杉谦信这个人物并不陌生作为战国时代越后国的大名,上杉谦信一生征战被日本人称为军神,他本人自律如僧侣,禁欲且一生不婚无子,被称为昆沙门天。但是他与一生之敌武田信玄数次在川中岛大战谁也不服谁,空耗实力,导致织田氏兴起,自身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资格。这位上杉谦信,他的小名叫虎千代,也算是很常见,德川家康当年小名就是竹千代。但是,谦信的本名是长尾景虎!这个名字霸气吧,但是为何又变成了上杉谦信呢?谦信的父亲叫长尾为景,祖父叫长尾能景,都是越后国的老大,由此可见,"景"这个字是长尾家的家传字,传承了这个字的才能成为家主。当时的武田家好像也有这个规矩,信玄的父亲叫信虎,而信玄的大儿子叫义信,由此可见信字是武田氏家传,而后来,因为与北条家决裂,信玄干点了自己的继承人义信,仓促立了小儿子胜赖为继承人,而胜赖年纪小又无老臣支持又没有信字家传无法服众,最后兵败身死。关于这个家传字比较著名的还有真田家的幸字。当时管理日本关东的官名叫关东统领,这个官是世袭的,掌握这个官位的是上杉家,在当时日本上杉因为这个官位所以是非常尊贵的姓氏。可是这一代上杉家没落了,关东没啥人听他们的,很没面子,有个叫北条家的欺负了这一任关东统领上杉宪政,这位统领一路跑到越后收到了长尾景虎的招待,一连蹭了好多年饭,最后可能也觉得不好意思,就说,长尾君如此勇猛,如若平定北条夺回关东我就将上杉之名和统领位置奉上!由此长尾景虎出兵关东,正式改名上杉景虎,后来为表示信任,上杉宪政将自己名字中的"政"送与景虎,于是又改名上杉政虎。后来上杉政虎进京拜见当时的天皇,当时的幕府将军足利义辉将名字中的辉字赐给政虎,于是改名上杉辉虎。后因为出家,谦信为出家法号,于是改名为上杉谦信。所以说当时的日本赐名赐姓十分常见,农民出身的羽柴秀吉得到天皇赐姓才成为丰臣秀吉。想看历史军事和冷知识?想看游戏攻略动漫推荐?请关注我!!!!!

4,被誉为长尾景虎的到底是上杉谦信还是上杉景虎?

上杉谦信(うえすぎ けんしん ,Uesugi Kenshin )

(1530年2月18日—1578年4月19日)

一名活跃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育有三名养子,名字为景胜、景虎和上条政繁。由于继承了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并先后得到任关东管领的上杉宪政和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赐名,故又称上杉政虎、上杉辉虎。出家后法号谦信。由于他拥有很高的军事统率能力,所以在后世被称为越后之龙,一般通称为军神。官位为从四位下弹正少弼,死后赠回正二位。

5,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还有后代吗?除了德川家康的后代?

武田,丰臣都死光了。
目前各大名姓氏人口情况:
北条氏
目前使用的人口大约两万一千人,就分布上来说全日本都有。如果是神奈川县(相模国)的就多少与后北条的支族有关联。另一个分布较多的则是在大阪府约有近百人,这些则是江户时期河内狭山藩北条家的后代,是后北条的嫡系。末代藩主北条氏恭一家至今仍在,而且与天皇家有往来。原因是北条氏恭在维新后曾担任明治天皇的近臣。长崎一带有些姓北条的人家,依据考证是昔日鎌仓幕府前北条氏派去镇守九州的西国御家人后代。
德川氏
目前约两万人之数。这些大多跟德川的御三家多少有一些关系,其中也不乏御三家与御三姓的后人。东京都内的使用德川姓氏者有近百人则是末代将军德川庆喜的后人。
织田氏
大约有近三万人使用。依据研究其中只有百分之一跟尾张织田(信长一族)有所关联,其他的大部分是其他各地所原本就有的织田氏后裔。织田这个姓氏目前在日本排的上千名以内的大姓。
丰臣氏
只有约四十人使用这个姓。依据考证,这些使用丰臣姓氏的人都是在明治时期允许平民使用姓氏时所选用登记的,与丰臣秀吉无关。会选用这个姓,想必也是想跟秀吉多少沾些边吧?
武田氏
使用者非常多,将近有二十一万人在使用这个姓氏。分布地点从北海道到鹿儿岛都有,但是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才与甲斐武田氏有微薄的血缘关系。另外在关西地区也有一些是但马武田的后裔。
上杉氏
大约有两万五千人使用这个姓氏。目前以关东地区的使用者比较多。据说越后上杉氏(谦信、景胜)的外系分家还留存著,目前住在东京。
毛利氏
目前有三万六千人人使用。日本全国各地都有分布这个姓氏的使用者。目前毛利的嫡系也还留存,住在东京。
伊达氏
目前约有一万八千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关东地区与宫城县仙台市。仙台伊达家目前当主为第三十四世的伊达泰宗。泰宗目前任职於伊达纪念博物馆。而宇和岛藩伊达家的嫡系也是留存著,当主为第十二代的伊达宗礼。两家目前往来都十分频繁。
岛津氏
近三万人使用这个姓,主要都分布在关西与九州。岛津家的嫡系目前当主是第三十二代的岛津修久。岛津家目前在鹿儿岛县拥有一个大规模的综合企业,主要经营项目有观光、幼教、烧陶、琉璃器皿、博物馆、运输、建筑等。这个企业直接以岛津为公司名称。
三好氏
三好-人数众多约有七万五千人。分布状况是全日本都有,各地都能见到使用三好姓氏的人。
松平氏
目前大约八千多人使用。松平这一姓氏的分布范围分散很广,全日本都有这个姓氏的踪迹。爱知县与关东地区较多。松平这一姓氏与德川的渊源深厚,很多姓松平的人或多或少都与德川有血缘关系。据说男艺人松平健(饰演暴坊将军的吉宗者)是三河松平氏的其中一支。
足利氏
使用人数大约三千五百多人。分布的状况是全日本都有,但是仍以关东地区为多。福冈一带也有部分地区聚集较多姓足利的人。
朝仓氏
大约有三万多人此用这个姓氏。分布的情况以畿内地区为主,京都与大阪两地都可以很容易的看使用这个姓氏的人。
浅井氏
目前人数约有八万六千多人。朝仓在姓氏排名上目前有在前五百大之内,算是人数庞大的一支姓氏。分布状况是全日本都有。
今川氏
大约有两万多人使用今川这个姓氏,主要分布都在东海道的静冈与爱知两县。不过使用这个姓氏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明治维新以后平民去登记使用的,与曾经称霸东海道的今川家没有关系。
六角氏
目前只剩一千多人在使用,而且分散在全日本。
大友氏
目前使用者约三万七千人之多。这个姓氏全日本都看的到,但主要的分布地以九州地区与北海道居多。
里见氏
目前仍有一万多人在使用中。主要分布的地区仍不出关东一带。
九鬼氏
约三千六百人使用,目前在全日本分布的很散。
南部氏
目前约有一万两千人在使用这个姓氏,主要分布地也是在东日本的山梨县还有岩手县居多。
大内氏
目前有五万八千多人在使用这个姓氏。这个姓氏只要分布在中国与北九州两个地区。中国地区以广岛县为最多。
长宗我部
这个姓非常稀少,依据纪录目前登记使用的只有三十人左右。而另一个与长宗我部相近的香宗我部则更是稀少,大约只有十来人。

6,日本战国时期十大名将有哪些

日本战国时代之十大名将一、织田信长织田信长(Oda Nobunaga,1534年7月2日-1582年6月21日)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胜幡城(一说那古野城 ,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二、武田信玄武田信玄,生于1521年12月1日(大永元年十一月三日),卒于1573年5月13日(元龟四年四月十二日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日本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三、上杉谦信上杉谦信(享禄3年1月21日(1530年2月18日)—天正6年3月13日(1578年4月19日)),日本战国时代名将。越后国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四、德川家康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武将、战国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英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五、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 庆长3年8月18日,即1537年3月17日- 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六、真田幸村真田幸村(1567年-1615年6月3日),本名真田信繁。以真田幸村、真田左卫门佐之名闻名于世 。是日本战国末期名将,战国乱世最后的英雄。真田幸隆之孙,真田昌幸之次子,真田信之之弟。七、毛利元就毛利元就(假名:もうりもとなり;1497年4月16日(明应6年3月14日)-1571年7月6日(元龟2年6月14日) ,是日本战国时代雄踞山阳山阴地区的超强大名,为毛利弘元次子,幼名松寿丸。八、本多忠胜本多忠胜,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时称"战国第一强将"、"鬼之平八",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井伊直政及榊原康政),德川十六神将、德川三杰及日本七柱枪之一。德川氏家臣。九、直江兼续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上杉氏家老。人称文武兼备、内外皆能之才将。父亲是长尾政景家老、上田执事樋口兼丰,母亲是上杉家重臣直江景纲的妹妹,兼续后来继承直江氏,与伊达家臣片仓景纲并称为“天下第一陪臣”。十、伊达政宗伊达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时代奥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户时代仙台藩始祖,人称“独眼龙政宗”。幼名梵天丸,元服后字藤次郎。

7,日本战国大名的历史概述

家臣团的建立战国大名在建国之初,对领国内的小领主,一般都采取渐进的控制政策,逐步把他们纳入自己的统治体制。只要小领主表示服从统辖,则对其领有的土地、财产实行保护,对其原来拥有的一切权利不予剥夺。这就减少了战国大名与小领主之间的摩擦。当然,这种对小领主的保护政策,只不过是立国之初稳定局势的权宜之计。战国大名站稳脚跟之后,就着手削弱或剥夺小领主的经济和军事实权,通过“家臣制”,把小领主原有的领地,转化为大名的直辖领地。虽然领地的经营管理仍由小领主负责,但已成了大名恩赏始他们的“封地”。有人曾这样形容战国时期主臣之间的关系:“君是船,臣是水,水涨船浮,水涸船也难行”。关于家臣团的组织,虽然情况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结构则大同小异。家臣一般都分为上层家臣和下层家臣。上层家臣称“寄亲”,下层家臣称“寄子”。“寄亲”包括与大名关系较亲近的领主、大名的血缘亲属和追随大名有过功绩的亲信,如武田氏有“武田二十四将”,北条早云有“家老众二十人”等。大名主要依靠这些人控制领国,他们有的被安置在大名的近侧,作为“中央”机构的官吏、军师;有的被分配到分国和要塞,作为大名的代理人实行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统治。他们既是各级行政官吏,又是军事指挥音。“寄子”隶属于“寄亲”,大多是地方上的国人。他们的义务是:平时治理乡村,战时从军出阵,一般都是军团中的骨干。平时,家臣一般都集中住在大名的城下町,其所管辖的乡村,交给代理人或下司管理。 战国家法的制定战国大名把领国内的原有领主纳入家臣制之后,便开始制订战国家法,详细地规定君主与家臣之间的关系和家臣必须遵循的法规。据现存史料可知,制定过家法的战国大名有十二家。其条文虽有详有略,但核心思强都是为臣者必须忠于君主。家法中除各自的特殊条款外,普遍都具有下述内容:(一)禁止领有土地的买卖和转移; (二)实行长子继承法; (三)婚姻和财产继承,必须得到君主许可; (四)家臣不得相争;(五)凡违法者,处以锯、火烤、车裂、串刺、釜砍等酷刑,并株连一族一村。此外,如周防国(在本州西部)商业比较发展,其家法中对麻布尺寸,金银成色等都有具体规定。越前国大名朝仓孝景是一个笃信孔孟学说的人,因此在《朝仓孝景条》中,专门规定家臣必须以儒学修身。战国家法一览表战国大名 所辖领国 家法名称 条数 制定年代大内氏 周防 大内家壁书 50 1439-1495朝仓氏 越前 朝仓孝景十七条 17 15世纪北条氏 伊豆、相模 早云寺殿二十一条 21 15世纪相良氏 肥后 相良家法度 7-21 1493-1555今川氏 骏河 今川假名目录 32 1526伊达氏 陆奥 尘艾集 170 1536武田氏 甲斐 信玄家法 55 1547结城氏 下总 结城家法度 106 1556六角氏 近江 义治式目 67 1567长宗我部氏 四国 长宗我部元亲百条 101 1597三好氏 阿波 新加制式 22 16世纪吉川氏 安艺 吉川氏法度 不详 1617 安抚农民的措施为了使国内民心稳定,统治巩固,战国大名十分重视对农民的安抚。他们安抚农民的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积极谋求农业人口的增加。镰仓幕府末期以来,由于租赋沉重,农民纷纷逃亡。战国大名明确宣布允许逃亡农民返回故乡(“人返” “还住”)。凡返归乡里者, “可免除以往的一切债务”。而且,限制农民自由迁移,对逃亡者实行严厉惩处。(二)不误农时。战国时期虽然战争不断,但也不是毫无节制,一般情况。农忙季节是不进行战争的。从“应仁之乱”到德川家康时期,有名的大会战有几百次,但大部分是在八月、十二月、 —月农闲期进行的。这种共同遵守的农忙期不发动战争的不成文准则,在日本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三)整顿赋税制度。南北朝时代以来,农民们的赋税、徭役日益加重,除了固定的地租(年贡)、户税(栋钱)外,还有数不清的苛捐杂税和杂役。战国时代,多数大名都在不同程度上改革了旧税制。如北条早云占领伊豆后,便宣布实行四公六民的租税制,除年贡外,“不再加征公役,若有违背此法者,百姓等可向上告发。地头违法,当罢免职”。1550年(阴)四月,北条旱云之孙北条氏康又对杂税杂役实行整顿,宣告“以往所定之诸公事.悉皆赦免”,并以“反饯”代替杂役。“每百贯之地,交纳六贯”,亦即每反土地抽产值的百分之六,分别于六月、十月交纳入库。闰五月,又实行“悬钱制”,代替以往的杂捐(“万杂公事”)。“悬钱”的税率是抽产值的百分之四。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在北条氏的领国范围内,农民每年所负担的地租、户税、和杂捐杂役,比以往明显地减轻了。这一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以统一的租税代替了繁杂的苛捐杂税,抑制了乱征乱役,固定税率,固定交纳日期,使农民能够不失农时地耕耘收割。赋税制度的整顿,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四)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战国大名要想维持强大的军事实力,提高领国的经济水平,就不能不重视水利灌溉事业。因此,不少战国大名亲自抓治水事业,陆奥的伊达政宗挖贞山渠,北条氏房在武藏国井草村辟荒川堰,上杉谦信的养子景胜在越后国别羽郡的鲭石川建藤井堰,最上义光在出羽国开凿从立谷泽川引水的北盾大学堰。治水最突出的还是武田信玄,他在甲斐国内的河川沿岸,建造了不少河堤(一般称“信玄堤”)。由于兴修水利,使大批沼泽地和其他荒地辟成了新田,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室町时代初期,日本全国水田面积为九十四万町步,而到了战国时期的十六世纪末,达到了一百六十三万町步,约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三。

8,战国4大名将是哪几位呀?

1.李牧 2.廉颇 3.白起 4.王翦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后。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前 234年),秦大将桓(齿奇)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齿奇)兵败潜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齿奇)(又称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赵正迁七年(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统帅.秦国,原来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参见长平之战)。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白起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也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将领。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

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但白起能够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张打歼灭战,这是非常难得的。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王翦 战国末年秦国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幼习兵略,仕秦,深受重用。为将持重,老谋深算。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与桓(左齿右奇)等攻赵,取阏与(今山西和顺)等九城。十八年,趁赵饥,率秦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兵与杨端和所率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兵夹攻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因秦军屡败于李牧,遂施反间计,除李牧,迅取邯郸,尽占赵之东阳(今河北太行山以东),虏赵王迁,进而屯兵中山,临燕南界。二十年,受命攻燕,败燕军和赵公子嘉的代军于易水西。次年,率大军破燕太子丹军,攻下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二十三年,秦王政在李信攻楚失败后,不得不纳王翦之议,命其率60万大军灭楚。王翦因手握重兵,出征时向秦王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消除秦王疑惧之,心,确保出师必胜。率军进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北)驻屯,采取稳扎稳打,坚壁固守,消耗疲惫楚师的作战方针,趁其无所得而撤师东还时,挥军追击,大败楚军,追至蕲(今安徽宿州东南),杀楚将项燕。次年,攻下楚都寿春(今寿县),虏楚王负刍。二十五年,平定楚之江南地,乘胜征服百越。

然善始者未必善终,李牧,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廉颇客死他乡。唯有王翦终老。

9,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是什么?

简单的说,大名就是指藩主. 大名日本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名田(登记入册的土地)的大领主。平安时期由庄民、公民分化出来占有名田的人称为名主,按占田多少分为大名、小名。南北朝时期随着庄园制衰落,幕府向各“国”(古代日本地方行政单位)派出守护,向各庄园派出地头。守护和地头成为守护大名。战国时期家臣权势增大渐成新大名,他们互相攻伐,各霸一方,庄园制彻底崩溃,形成封建领主制,一些地方领主与武士发展为战国大名。江户时期采用“幕藩体制”,地方各国设藩,潘国主称大名,并依据与幕府关系的亲疏分为亲藩六名、谱代大名、外样大名,各藩国大名承担军役、工程等项费用。为加强对各地大名的控制, 幕府采用“参觐交代”制度,1615年制定《武家诸法度》,规定各地大名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江户参谒幕府将军,大名妻子必须经常居住江户,类似人质,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19世纪中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西南部萨摩、长州、士佐、肥前诸藩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业。明治维新时期于1869年实行“版籍奉还”,取消大名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大名被任命为藩知事,成为政府的地方官。1871年实行“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统治仅。1872年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大名改称华族,领取俸禄。1876年实行“秩禄处分”,取消华族终身年俸。

10,日本战国时的大名是什么?(麻烦详细点)

大名 是日本封建时代对一个较大地域领主的称呼,由“ 名主 ”一词转变而来。 在日本古代,统一的国家武力建立以前,土地或庄园的领主为了保护自家产业,大多拥有自己的武力,以武士为骨干。所谓“名主”,就是土地或庄园的领主——武力较强、领地较大,甚至管辖一整个令制国的领主就是“大名主”,简称“大名”,有些势力范围广达数个令制国的大名,又被称做“大大名”;否则即为“小名”;全部大小领主可以合称为“大小名”。日本各时代对“大名”的资格定义不尽相同,不过同样都是指一个较大地域的领主。 发音演变 室町时代的辞书《节用集》中收录了“たいめい”(Taimei)与“だいみょう”(Daimyou)两种发音,前者所指的是守护、大领主之意,而后者是指有钱人。在日本战国时代,对大领主仍以“たいめい”称呼较多;17世纪初期,《日葡辞书》中依旧收录了两种念法,不过在语义上已无明确区别,两者都是大领主的意思,直到经过江户时代,才统一以“だいみょう”称呼大领主。 历史 室町时代 在室町时代,大名是由幕府任命,又称为“守护大名”。他们在经济上掌控一个到数个分国的庄园与公领,以扩大守护领国的势力。对于地方武士(“国人”),大名对他们支配能力则有限。大名掌握领地过大时,会任命家臣为“守护代”协助掌管部份分国。 战国时代 在战国时代,无须幕府任命,只要支配数郡到数国势力,能稳固支配国人者,就是大名。战国时代的大名一般被称为“战国大名”,出身背景以守护、守护代、国人和平民四种为主。 江户时代 在江户时代,知行一万石以上者便称为大名;当时全日本有超过200家大名,在江户幕府的统治体制下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类。 亲藩大名 亲藩大名是与德川家有血缘关系的藩领,在这之中有着御三家之称的尾张、纪伊、水户藩最为重要。御三家制度由德川家康所创,其义在于当将军家没有后继者之时,以水户家作为大名继承人产生的监督,而继承人则在纪伊、尾张两家产生。在初代将军德川家康生前创设御三家之后,第8代将军德川吉宗时又让自己的次子德川宗武创设了田安家、四子德川宗尹则创设了一桥家,之后的第9代将军德川家重又让次子德川重好成立清水家,此后即确立了御三卿的体制,其家格仅次于御三家。 谱代大名 即世袭的大名世家,是指在1600年的关原之战以前一直追随德川家康的大将。谱代大名地位仅次于亲藩大名,大多位居幕府要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权力,俸禄却很少,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邻等。德川家康设计幕府统治必须完全由亲藩和谱代大名操控,外样大名不得参与。 外样大名 外样大名则是在关原之战被迫臣服的大名,他们有的拥有雄厚实力,如加贺藩的前田利家有一百零二万石领地、萨摩藩的岛津忠恒有七十七万石领地、仙台藩的伊达政宗有六十二万五千石领地,三者皆外样大名而又是全国领地最多的诸侯,不过,却没有亲藩或谱代大名的权力,又常被幕府监控,即使有心要反抗德川家,也无法成事。因为外样大名的领土多在偏僻的外边,在锁国时期反而最容易跟外国势力结合,成为倒幕的主要动力。

上一篇:7712,s7712交换机最多能带多少终端

下一篇:免费公司起名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