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变染乎世情

时间:2023-08-08 14:01:29编辑:coo君

1,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什么意思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变”二句,是引用梁代大文论家刘勰的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的《时序篇》。大意为:文学的变化会受到社会情况的影响,其兴衰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文心雕龙》一共50篇,《时序》一篇是专门讲文学和社会时代的关系的。在本篇中,刘勰详细地追溯了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与时俱变的情况:他指出,唐虞时代歌谣的质朴无华、心乐声泰,是当时社会“政阜民暇”的写照;战国时期文章恣肆奇诡,是适应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纵横雄辩之风。汉代辞赋争奇斗艳,是当时社会上层“润色鸿业”的政治要求的体现;汉末建安诸子,作品往往“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当时社会动荡,“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反映;晋以来文学内容空泛乏味,“篇体清淡”,与当时社会清玄风气的流行极有关系。从文学史上的这些生动的例证出发,刘勰总结出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那就是,“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质文沿时,崇替在选”,概而言之,就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扩展资料对文学发展的时代性特征的认识,在我国整个文学思想史中是一脉相承的。先秦的《礼记·乐记》在总结乐歌的历史变化情况时就说过:“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意谓:乐歌之情调是时代的反映,治世之音乐安详和乐,缘于时代清平、政治和顺;乱世之音乐悲哀怨愤,是因为当时的政治乖戾无道,百姓困苦。这也就是说,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时代风貌的一面镜子。魏晋时阮籍在《乐论》中论述了这一观点,并直接提出“礼以变俱,乐与时化”的论断。其后的魏收提出“文之为用,其来日久,其流广变,诸非一贯,文质推移,与时俱化”;孔颖达提出“诗迹所用,随运而移”;欧阳修讲“历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这些都强调的是文学与时俱变的规律。后来,明代的李东阳曾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过这个道理:“天地间气机所动,发乎音声,随时与地,无俟区别,而不相侵夺;然则人囿于气化之中,而欲超乎时代土壤之外,不亦难乎?”当时文人中有一股泥古的风气,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是一位对抗复古逆流的英雄,而他也正是立足于“文随时变”之理来反击泥古之风的:“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貌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文心雕龙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结合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的立场上看问题的,其文学发展观以“通”(继承)为基础而以“变”(革新)为旨归,以“通”求“变”,以“变”葆“通”,初步建立起了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学史观。就像刘勰自己所说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变》),这样一种文学史观,不说在当时,即使放在今天,仍能给我们留下诸多的启迪……

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出自哪里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出自刘勰《文心雕龙》
意思:文章的变化受到时代情况的感染,不同文体的兴衰和时代的兴衰有关。

【原文】

元皇中兴,披文建学,刘刁①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逾亲②,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③勃兴,渊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淡思浓采,时洒文囿。至孝武不嗣④,安恭已矣;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干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⑤足用。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⑥,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刘:刘隗,东晋文人,受到元帝器重,任命为丞相司直,主管刑法。刁:刁协,东晋文人。
②庾:庾亮,东晋作家。他是明帝穆皇后之兄,明帝即位后委任他为中书监,他上书辞让。逾:愈、益。
③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元帝子,清虚寡欲,善玄言。
④孝武:晋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子。不嗣:孝武帝开始东晋皇权就落入刘裕手中,帝王成了傀儡,所以说“不嗣”。嗣,继承。
⑤璋:玉器,比喻人的才德。
⑥迍邅(zhān):艰难。

【译文】
晋元帝中兴建立了东晋王朝,提倡文章写作的事业,兴建了经学考试的制度。文人刘隗、刁协由于是精通礼法的官吏而受到皇帝的尊敬;郭璞因为文思敏捷而被皇帝从优提拔。到了晋明帝的时候,天资聪明,向来爱好文人学士的会聚,他从立为太子到继承皇位,都孜孜不懈地讲求六经,在写作诰书、策书上注意研讨,在辞赋上发挥文采,庾亮因为有写作的才华越发得到亲近,温峤因文思敏捷而越发受厚待。晋明帝这样对待文才,确实算得上那个时代的汉武帝了。到了孝成帝康帝寿命短促,穆帝哀帝的在位时间也不长。简文帝时文学事业勃然兴起,气度深沉,风格清俊,微妙的语言,精深的道理,常常充满了玄学清淡的讲席;道家的思想,浓厚的文采,时时流布到文学园地上来。到了孝武帝的时候,政权逐步被刘裕篡夺,没有人继承,到安帝和恭帝,东晋就完结了。这段时期文学家兼史学家的有袁宏、殷仲文诸人,孙盛、干宝等辈,他们的才智虽然有浅有深,但也像宝贵的玉器一样,足够朝廷使用了。自从晋朝看重文学清谈,到东晋偏安长江以南便更为流行了,这种清谈玄学的风气影响到了文学,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文风。所以世道虽然极度的艰难,而文辞却写得平静宽缓,诗歌一定以老子庄子的思想作为宗旨和归宿,辞赋只能是老子庄子著作义理的解释。所以知道文章的变化受到时代情况的感染,不同文体的兴衰和时代的兴衰有关,探究它的开始,总归它的终结,即使是百世的文学流变也是可以推知的。

4,《文心雕龙》的贡献有哪些?

寓意用一颗文人的心写书,写一本巨作,文人眼里的书就像木匠手里的雕刻,雕龙是寓意杰作。《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dx39ge0wxfcmQA_qFd6Dw 提取码: 8ujt

5,刘勰与《文心雕龙》简介?

刘勰(约466~约539),中国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原籍东莞莒县人。关于他的生卒年,诸家说法不一。少孤、家贫,无力婚娶,曾依靠沙门僧祜居上定林寺10余年。他精研佛理,饱览经籍,于南齐末年写成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世称刘舍人。晚年出家。此外刘勰还有《灭惑论》等流传后世。《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从第1篇到第4篇是全书的总论,首先提出“文原于道”的原则,其次说明写作必须学习儒家圣贤的经典,最后指出“纬书”的不可信。从第5篇到第25篇,分别讨论了骚、诗、乐府、赋等35种文体,诠释每种文体的名称和特征,说明他们的起源和演变,评论作家作品的优缺点,指出写作的方法。这是关于文体论的探讨,也是前任创作经验的总结,为建立自己的理论打下稳固的基础。从第26篇到第49篇,深入地分析了有关创作和批评的重要问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两方面的理论,是全书中最主要的部分。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了这部书的名称、写作动机、全书的基本内容、对过去一些文论的意见、对后代读者的期望等等。《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其一是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其二是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情采》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其三是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神与物游”的重要,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对偶、用典、比兴、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其四是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致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

精华总结

雨露,是万物生长的灵丹妙药,它能让万物欣欣向荣,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起名,是给孩子取名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好的起点。那么,旸字取名呢,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及含义?

1、旸是五行金之字,五行属水,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

根据五行属性来取名,金能克水,就像是金被水淹没了,所以会出现水变少,阳气不充足的情况。而旸字五行属水,表示有希望的样子,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有爱心之义,对人非常友好,人缘非常好。由于在起名时需要注意五行八字,所以名字要避开太多不利因素。例如孩子取名为旸这个名字时,可选择五行属金且与水相冲或水火相济或金水相济等字面寓意相搭。

2、旸字是木之金之字,五行属木,为金之态,寓意孩子金木水火土五行协调,和谐发展。

雨露的滋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旸,字音shèng,寓意着孩子有一颗包容和感恩之心。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旸给人带来欢乐、吉祥的同时,也寓意着孩子金木水火土协调发展……

3、旸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字,可形容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旸】有光明、温暖、明朗的意思,可用作名字。【阳凯是太阳之意。【阳阳阳】阳代表明亮,阳代表光明及温暖。用阳代表光明的事物,表示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阳欣可表示欣欣向荣之意。【阳和】可表示温暖的意思。

4、旸字取名,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

旸字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另外旸字取名还有着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幸福美满等美好祝愿,其寓意吉祥。而且旸在中国汉字里是非常多见的一个字,我们可以将这个字用在名字中来表达。旸字取名代表着孩子未来很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将其用于起名中,则代表着孩子未来会有很多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会有所成就。

5、旸作为名字有吉祥富贵之意。

旸这个名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寓意,因为它在名字中的意思很多。所以有很高的吉祥富贵之意。这个名字将孩子命名为【旸】具有美好的寓意。

上一篇:哪吒之魔童降世 动画片

下一篇:游戏女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