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决策

时间:2024-03-15 01:57:09编辑:coo君

三国演义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的主要内容 150字左右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隆中对)
新春来临,刘备不听云长、张飞劝阻,第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下马步行。正遇诸葛亮昼寝未起,刘备拱立阶下,张飞忍无可忍,怒气大发,要放火烧房,被关羽劝阻。孔明翻身向里而卧,刘备不让小童唤起。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悠醒来,又去后堂更衣,半晌才出。刘备敞开肺腑,向他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为刘备礼贤下士之举所感动,遂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决策。诸葛亮说:“天下必定会一分为三。”他送给刘备一幅四川四十一州的地图,说:“将军欲定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刘备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足汉室宗亲,我不忍心夺取。”诸葛亮说:“刘表将不久于人世,刘璋不足成大业之主,不久后必归将军。”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拜清诸葛亮出山相助,亮不去,备泪湿衣。渚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出山。刘备和他一起回到新野,拜为军师,亲密无间,终日与他论天下大事。曹操讨孙权之子入朝,权不给,操有下江南之意。孙权母丧,嘱以后事。黄祖部将甘宁投权,权为报父仇,从甘宁计,领十万大军破江夏,杀黄祖。
思结合“三顾茅庐”故事对比分析刘、关、张三人的性格。
张飞(“一根绳子”“一把火”):耿直、粗犷、暴躁、鲁莽,但又极关心大哥,讲义气。关羽:忠心、理性。刘备:谦恭有礼、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诸葛亮的隆中决策通过什么事情取得了初步成功?

诸葛亮出任刘备的军师不久,曹操即率大军攻取荆州,准备渡江灭吴。刘备败退到夏口,处境危急,诸葛亮前往东呈与周瑜、鲁肃一起,说服孙权结成联盟,合力抗曹。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随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取得了东吴的谅解,趁势攻取了荆州,接着又利用刘璋借兵之机,进军益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取得益州。至此,刘备集团从“失众势寡无立锥之地”发展到雄据荆益,虎视中原与曹魏、孙吴相鼎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三国演义 隆中决策是什么意思?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 “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这个容易:

话说刘备三顾草庐,终于见到了“卧龙”诸葛亮。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并加入刘备阵营。
另一方面,黄祖的部将甘宁投靠了江东的孙权。由于黄祖与江东集团结怨颇深,孙权亲自率军讨伐黄祖。孙权军旗开得胜,直逼夏口。

我数了一下,不算标点100字正好,自己写的,满意的话请支持一下;不满意请另觅良文。

由于本章为提及黄祖的结局,所以不需要提及。【摘要】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简介【提问】
亲,您好!您的问题我这边已经看到了,正在努力整理答案,稍后五分钟给您回复,请您稍等一下~【回答】

这个容易:

话说刘备三顾草庐,终于见到了“卧龙”诸葛亮。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并加入刘备阵营。
另一方面,黄祖的部将甘宁投靠了江东的孙权。由于黄祖与江东集团结怨颇深,孙权亲自率军讨伐黄祖。孙权军旗开得胜,直逼夏口。

我数了一下,不算标点100字正好,自己写的,满意的话请支持一下;不满意请另觅良文。

由于本章为提及黄祖的结局,所以不需要提及。【回答】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翻译

刘备看见诸葛亮身高1。84,脸好像是玉一样,头上戴着纶巾,身上穿着鹤氅,好像神仙一样。刘备先拜,说:“汉室后期的后裔,在涿郡的不聪明的人,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好像雷一样响亮。以前两次来拜见,没有见到你,已经写书信在这了,不知道看了没有?”诸葛亮说:“我是住在南阳的在野之人,懒的已经成了习惯,多次让将军贬低自己来到这,很对不起。”两个人寒暄过后,分宾主之礼坐下,童子献上茶。喝完茶。诸葛亮说:“以前看了信,可以看出来您的忧国忧民的心情。只是恐怕我年轻才能短浅,误了您的问题。”刘备说:“司马徽、徐庶的话,难道是不对的吗?希望你不嫌弃我身份卑微,教教我。”诸葛亮说:“司马徽、徐庶都是世上的有才能的人。我是一个农民,怎么敢谈论天下大势?两个人对您说的不恰当。您为什么不要美玉,而想要一颗石头呢?”刘备说:“有才能的人是这个世上的奇才,怎么能在山林之间呢?希望你为了天下苍生,提高刘备的智慧而指导。”诸葛亮笑着说:“那听听将军您的志向?”刘备叫别人离开坐下说:“汉朝的统治衰落,奸臣弄权,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自己的力量能否过人。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是力量和才能有限,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希望你提高我的短浅智慧,拯救在危难中的汉室,这真是太好了。”求采纳


三国演义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的主要内容 150字左右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隆中对)
新春来临,刘备不听云长、张飞劝阻,第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下马步行。正遇诸葛亮昼寝未起,刘备拱立阶下,张飞忍无可忍,怒气大发,要放火烧房,被关羽劝阻。孔明翻身向里而卧,刘备不让小童唤起。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悠醒来,又去后堂更衣,半晌才出。刘备敞开肺腑,向他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为刘备礼贤下士之举所感动,遂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决策。诸葛亮说:“天下必定会一分为三。”他送给刘备一幅四川四十一州的地图,说:“将军欲定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刘备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足汉室宗亲,我不忍心夺取。”诸葛亮说:“刘表将不久于人世,刘璋不足成大业之主,不久后必归将军。”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拜清诸葛亮出山相助,亮不去,备泪湿衣。渚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出山。刘备和他一起回到新野,拜为军师,亲密无间,终日与他论天下大事。曹操讨孙权之子入朝,权不给,操有下江南之意。孙权母丧,嘱以后事。黄祖部将甘宁投权,权为报父仇,从甘宁计,领十万大军破江夏,杀黄祖。
思结合“三顾茅庐”故事对比分析刘、关、张三人的性格。
张飞(“一根绳子”“一把火”):耿直、粗犷、暴躁、鲁莽,但又极关心大哥,讲义气。关羽:忠心、理性。刘备:谦恭有礼、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东汉徐州琅琊郡阳都县(山东沂南)人。他少怀大志,虽隐居隆中(湖北襄樊北)躬耕于陇亩之间,却博览群书,关心天下大事,他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将相管仲、乐毅自比,可见其抱负所在。诸葛亮自二十七岁起辅佐刘备创立基业,后为蜀国丞相,直至五十四岁病死军中。近三十年期间,他一直是三国中左右局势、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历史作用仅次于曹操、孙权和刘备,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卓越政治家,也是我国军事史上的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东汉末年,封建王朝在黄巾起义的冲击下已是摇摇欲坠,豪强地主,富室军阀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伐,混战不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怀有雄心大志但屡遭挫败的刘备在荆州新野地区聚集兵马,寻访人才。在名士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来相辅。诸葛亮对刘备提出了著名的,后人称为“隆中对”(也叫草庐对)的战略。诸葛亮首先概述天下纷争之势:“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指出:自汉室日渐衰微,群雄起而相争以来,曹操击破袁绍,平定北方,挟制天子,号令诸侯,已拥有百万之众,成为势力最强者;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其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有贤能之士辅佐,可以为援而不可相图。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志,自然与曹操势不两立。只因曹操过于强大,暂时无法相争。而孙权虽不及曹操强盛,但其江东基业已成,不能与其为敌,只可结盟为友。诸葛亮在这里已确立了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战略格局,这一联合抗曹的战略格局是刘备利用曹、吴矛盾,争取自身生存的关键所在。此后能否恰当地处理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保持已经确立的战略格局,始终影响着刘备集团的兴衰存亡。诸葛亮接着分析了荆、益二州的地理位置:“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位于南北要冲,交通便利,是用武之地,而其主刘表无力据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称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刘邦据此而成帝王之业。其主刘璋和北面汉中的张鲁昏庸软弱,那里的智士能人愿求明主。诸葛亮选择荆州、益州为刘备攻取的战略目标是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地理、人物等各方面的因素之后做出的综合决策。以形势论,曹操和孙权所控制的中原及江南地区都是刘备无法与其争夺的。但荆、益二州却是曹操、孙权尚未抢到手而相对空虚的。以地理论,荆州连接四方易于向外扩展;益州土地肥沃便于建立基业;若将荆、益二州连成一片,进可乘势相攻,退可据险自守,足以与曹操、孙权相抗衡。以人物论,荆州之主刘表徒有虚名,益州之主刘璋,昏庸无能,汉中之主张鲁也难成气候,正是夺取其地的天赐良机。诸葛亮最后说:“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指出:刘备有忠义之名,又求贤若渴,如能占据荆、益二州,安抚民众,励精图治,并与孙权结为联盟,待天下有变时,则以荆、益两路人马,兵分两路进取中原。诸葛亮提出的这个战略规划是要刘备在曹操占天时,孙权居地利的形势下,充分发挥“人和”的长处,聚拢贤才,夺取荆益,内修民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统一天下。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个具有初步战略体系的决策系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重益轻荆,导致了后来蜀国失去荆州拘于一隅而不能进争中原的局面。实际上,“隆中对”作为一个预测型的大决策系统,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不可能是非常精确的。从后来的战争进程看,应该说“隆中对”是当时刘备所能选择的最佳决策系统,是基本符合客观现实的。对于实现这一战略体系的最终目标——复兴汉室,统一天下,“隆中对”规定了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联合孙吴,共抗曹魏;二是拥有荆、益二州及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实力;三是“天下有变”的可乘之机,这三者缺一不可。而在整个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从未同时具备过这三个基本条件。因此说刘备集团有夺取中原,统一天下的可能只是一种空想。至于荆、益二州孰轻孰重,谁正谁奇,只能待取得二州后再依势而决,因机而变,又怎可预先据此判定蜀汉一国的终局。“隆中对”作为一个战略决策系统,充分显示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在我国战略发展史上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诸葛亮出任刘备的军师不久,曹操即率大军攻取荆州,准备渡江灭吴。刘备败退到夏口,处境危急,诸葛亮前往东呈与周瑜、鲁肃一起,说服孙权结成联盟,合力抗曹。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随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取得了东吴的谅解,趁势攻取了荆州,接着又利用刘璋借兵之机,进军益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取得益州。至此,刘备集团从“失众势寡无立锥之地”发展到雄据荆益,虎视中原与曹魏、孙吴相鼎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三国时期极为重要的一年,其风云变幻之莫测,形势转化之急速,都是令人惊诧不已的。试看:正月,刘备率军进逼定军山,老将黄忠力斩曹军大将夏侯渊,迫使曹操放弃汉中。七月,关羽领兵围攻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甚至曾想“迁都”,以避其锋。其时蜀汉大有西迫长安,东进许昌,扫荡中原,复兴汉室之势。但正当樊城危在旦夕之际,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仓促回防,已然为时过晚,终于败走麦城,被擒而死。荆州为东吴所占。益州之军出秦川,荆州之兵向宛洛确是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战略规划,可这应在“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基础上实施。刘备攻取益州后,诸葛亮在“安民治蜀,足食足兵”方面很有成效。但对于荆州方面的处理却疏而不当,隐患极深。荆州为兵家必争之地,魏、蜀、吴三方对此都很清楚。孙权曾听从鲁肃“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的主张,将荆州的南郡“借”与刘备,是希图刘备为东吴抵御曹操。后见刘备取得益州,已自成一方之势,孙权便要索回荆州。当“结吴为援”与“占据荆州”这两个隆中对策所要求的基本条件相互冲突起来时,如何使二者兼容并存,是刘备能否实现其进取中原这一最终目标的关键环节。由于存在着抗拒曹操这个共同点,而且东吴的主将鲁肃(其时周瑜已死,由鲁肃代之)也是极力主张联合的。所以如果处理得当,筹划巧妙,那么以共抗曹操来转化孙刘之间的矛盾,保住荆州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但刘备诸葛亮却未能把握住这个关键环节,竟以取得凉州后再还荆州为借口拒绝了孙权的要求。同时驻守荆州的关羽对东吴的态度也十分恶劣,使得孙刘两家由相联变为相争。而对于战略格局的这种重大变化,刘备及诸葛亮又没有应变之策。等到孙权派吕蒙收降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及诸葛亮方才急忙率兵东下,欲与东吴争夺荆州,然而已是“当斯之时,进退狼跋”。后果然因为曹操进军汉中,刘备及诸葛亮恐益州有失,只得与孙权平分荆州。此后,孙权仍一直想将荆州全部夺回,刘备及诸葛亮也并非不知,但仍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反而在孙权伺机进兵,荆州地位未稳的情况下,让关羽攻打襄樊,犯了兵家的大忌。此是刘备之意?诸葛亮之谋?或是关羽自作主张?史无记载。刘备在失去荆州后,决意东征伐吴。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允,结果在夷陵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回。蜀国自此元气大伤,刘备也一病不起。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将嗣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望他能辅佐刘禅完成大业。刘备取得益州后,未能抚慰东吴,将其战略矛头引向曹操,同时对荆州的防务重视不够,留守兵力不足,先失三郡,后又轻率出兵攻曹,导致荆州失守,已是大错。接着刘备又率军伐吴,从根本上破坏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格局,更是错上加错。诸葛亮先没有补荆州之失,后未能阻东征之举,(史书上仅说他在伐吴失败后曾叹息:“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其间自有许多客观因素在内,或是违背他的本意初衷的。但无论如何,蜀汉希图统一天下的大业就此夭折了。刘备去世以后,其子刘禅继位,改元建兴。诸葛亮执掌军国大事。时值蜀军新败,国弱兵疲,刘备身亡,人心恐慌。而且外有魏吴相伺,内有南中,(即今云、贵、川交界处)叛乱,正所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面临危局,处置有方。他练士养民,不动干戈。对内采取抚安劝降的政策,希图和平解决南中叛乱;对外实行联吴抗魏的方针。遣使修复吴蜀联盟。蜀国的局势得到了稳定,国力逐步有所回升。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决定南征平叛。他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降服了蛮族首领孟获,平定了南中地区,改善了民族关系。随着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统一的加强,经济力量的发展,诸葛亮开始作北伐的准备。“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建兴四年(公元226年)夏,魏帝曹丕死。秋,孙权亲率大军围攻江夏,又遣诸葛瑾出兵襄阳。而魏新城太守孟达也有叛魏归蜀之意。诸葛亮认为时机已到,向刘禅上“出师表”。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亲率大军进驻汉中,相机北伐。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不用将军魏延奇兵出子午谷攻长安之策。命赵云、邓芝据其谷为疑军,与魏军曹真相拒。诸葛亮自率大军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降蜀,关中震动。后因马谡失利于街亭而退军。当年冬天,诸葛亮得知东吴陆逊领兵大破魏军曹休于石亭,魏军东下,关中虚弱后,上表说魏军“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遂即率军出散关,围陈仓,久攻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蜀国诸臣认为蜀汉是正统,要与吴国“绝其盟好”。诸葛亮力排众议分析得失指出:“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于是遣使至吴庆贺并订立攻魏盟约。由此可见,联吴抗魏是诸葛亮一贯的指导思想。从蜀国方面看,荆州失去后,欲取中原,只能吴、蜀联盟,东西并举。当时蜀有诸葛、吴有陆逊,皆具谋略。若能联合攻魏,且以吴军为主力,尚有成功的希望。但一来双方虽是盟国,却各有猜忌疑虑。二来,诸葛亮以北伐中原为己任,而陆逊以稳保江东为其责;所以吴蜀两国空有“共交分天下”的盟约,可从未真正进行过有统一计划的联合作战。即使形成夹攻之势,吴军也是稍有失利便收兵罢战。因此诸葛亮只能以吴国作为“犄角之援”而满足。后来诸葛亮又几度率军北伐,创制了木牛流马转运粮草,并“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间虽有取胜之役,但始终未能击败魏军进入中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后人评论不一,有“以攻为守”之说,有“疲师劳兵”之说,都有一定的道理。简要的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准备比较充足,同时魏国曹丕刚死,人心慌乱,而且外有东吴相攻,内有孟达反叛,正是所谓“天下有变”之时,诸葛亮如能迅速进兵,与孙权、孟达相呼应,并采用魏延兵分两路,直取长安的作战计划,形势可能会有转机。但蜀国后来的几次北伐都不具备应有的条件,一是魏蜀实力强弱悬殊;二是蜀攻魏守,劳逸不同;三来魏国司马懿老成持重,深谙兵法,所以诸葛亮已尽心而为,却难以取胜。徒耗国力,无所成就,从战略全局看,是得不偿失的。明知无成功之望,仍要报“知遇之恩”,这正是诸葛亮的悲剧所在。《后出师表》是这个悲剧最清楚不过的自我解说。

概括诸葛亮隆中决策

诸葛亮隆中决策主要内容: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扩展资料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大概内容:诸葛亮遂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来,各地豪杰并起,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是汉室宗亲,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时年27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与诸葛亮有关的事

实在太多,就演义里面提到的我随便说说
三顾茅庐,隆中决策,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遣关羽放走曹操(相当有远见的智谋),三气周瑜,智辞鲁肃,计收马超。蜀汉政权建立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收姜维,出师表,木牛流马,连弩,星落五丈原,死诸葛走生仲达。
不过历史真实的孔明并没这么神,相反,小说里并不重点提及的内政方面诸葛亮的功劳相当大,系统地提出依法治国,可以说是法治社会的雏形。而且对蜀汉政权在西蜀扎根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如果没孔明,个人觉得蜀汉政权在刘备死后很快会陷入混乱并瓦解!


诸葛亮、徐遮相关的故事情节(所有)要简洁,如:刘备三顾茅庐。拜托了,急用。

诸葛亮:
三顾茅庐、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v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六出祁山 、空城计、巧布八卦阵、丞相归天
就是这个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火烧新野
第四十三回 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六十三回 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七十二回 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九回 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班师 伐中原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骂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取胜
第九十九回 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显圣定军山

徐庶:
刘备拜单福,举卧龙凤雏,进曹营


上一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下一篇:430不锈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