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祭天

时间:2024-03-15 23:01:51编辑:coo君

请问明清皇帝在天坛祭天时具体过程是什么?

摆好了冬至祭天的蜜供(老北京的一种点心)、果供(5盘水果)、素菜三供和香炉、烛台等供器。主祭人身穿长袍马褂,登坛就位,伴随着古乐《澄清韵》,点燃蜡烛香火,然后主祭人和陪祭人三拜九叩后,主祭人开始读撰写的祭文,表达希望“万国和好、天下太平、普天永庆、共乐雍熙、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祭文读完后,主祭人将供品分发给大家,让大家一起“享福”,随后焚烧了祭文送“神”。
周代就有冬至为岁首的“过小年”习俗,汉代称冬至为“冬节”。明清两朝帝王在京师举行隆重的郊祭大典,民间也祭天消灾祈福。

昔日祭天仪式一般在清晨五更时分举行,地点在各家院子里,主人和客人都席地而坐。清朝满族人在冬至吃馄饨,俗称“元宝汤”,意味着混沌初开,一元复始,招财进宝。

皇帝祭天仪式极其盛大,按照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据说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能使万物滋生繁衍。祭天大礼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献礼等9项程序


堂子祭天是怎么一回事?

昭裢在《啸亭杂录》中对满族的堂子祭天写道:“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诸神祗于静室,名曰堂子,即古明堂会祀群神之义。”女真传统的萨满教。堂子祭天源于女真古老的萨满教。萨满主持各种祭祀,以“天神”附体耸动视听。萨满祭祀时使用神鼓、神刀、神杖、神杆等物。故萨满住地的两则立有木杆数根,称之神杆,用于祭祀天神。萨满自称能占卜凶吉,能为人消灾治病,满人生病,均请萨满驱除病魔,俗称“跳大神”。堂子祭祀制度的制定。早在天命时期,后金统治者曾先后在兴京老城、东京辽阳、盛京沈阳的宫殿内设有堂子。崇德改元(1636年)对堂子祭祀的时间、供品仪式、规模等规定如下:元旦拜天及出征、凯旋均为大祭,“皆帝所躬祭,其余月祭、杆祭、浴佛祭、马祭则率遣有司”;民间不得设立堂子;皇后寝宫外东南角矗立着祭天用的神杆,长两丈,直径五寸;神杆顶部安着锡斗,里面盛着供天神享用的碎肉、米谷。堂子祭祀诸神。主祀为天神。天神系指人们臆念中主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神,又称“吴天上帝”。立杆大祭即为祭天神而设。从祀诸神有释伽牟尼、菩萨、关帝、邓将军、蒙古神穆哩罕、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纽欢台吉、武笃本贝子以及万历妈妈、锁头妈妈两位女神。从祀诸神的神位供奉在皇后寝宫的西间,“所祀日元旦行礼、日日祭、日月祭及翼曰祭、曰报祭、曰大祭、曰背灯祭”。从祀诸神有朝祭、夕祭之别。朝祭在清晨;夕祭在夜间。朝祭以三绾、琵琶为乐;夕祭以腰铃、鼓板为乐。朝祭所祀之神为释迦牟尼、菩萨、关帝。祭祀时“司香预悬黄幔”,将佛祖、菩萨、关帝像移至“东向,左右炕上置低桌二,陈炉、盏各三,时果九,糕十,炕前置献案”。“司俎等进二豕,司香献香”,司祝献酒。夕祭所祀之神为蒙古诸神、万历妈妈、锁头妈妈。因锁头妈妈是裸体女神,祭礼时要撤掉灯火,又称之为“背灯祭”。乾隆十二年(1747年)定“背灯供献”仪式,司俎奉献肉后,“司香敛毡,展青绸幕,掩灯火,众出,阖户留司祝及侍板鼓内监”,“司祝坐杌(音务,小凳)上,振铃杆”,四次致祷辞,“击鼓拍板以和”。祭毕“启扉明灯,司俎撤俎,司香卷幔”。建在长安街的堂子。清王朝迁都北京后,在长安街御河桥东建立堂子,内有祭神殿五间,坐北朝南,房顶为黄色琉璃瓦。祭神殿前面建有拜天圜殿,坐南朝北,“中设神杆石座,稍后两翼分设备六行,行各六重”。东南方向有上神殿三间,祭祀土、谷诸神。堂子四周种植松树,祭天时可充作神杆。清入关后允许满洲官员、八旗兵丁自设堂子,祭天所用神杆,取自建在长安街上的皇家堂子。但需呈报礼部,获允后方可任取一株,同时要补种幼树一株。元旦拜天。承德避暑山庄淡泊敬诚殿腊月二十六,内务府官员赴皇后寝宫,把神位移至“神舆”内,由“内监舁行”,神舆前有“御仗八,灯四,司俎官六人,掌仪司一人,侍卫十人,导至飨殿供奉,朝夕献香”。除夕之日,将堂子内原有神杆及所悬纸帛等焚烧,另将新神杆竖上,新纸帛挂好。元旦之日清晨,“帝乘舆出宫,陪祀王公等随行至堂子内门降,入中门,诣圜殿,就拜位,南向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毕回銮”。正月初二,内务府官员去堂子取回诸神牌位,送还坤宁宫西暖阁。清朝皇帝在此日于坤宁宫内,赐蒙古王公、满汉大臣吃祭神肉,把祭堂子所用的白煮肉分赐诸臣。诸臣依次而入,先向供奉在神幔后面的神位叩首,再向坐北朝南的皇帝行跪拜之礼。司俎官将祭神肉呈上,君臣席地而坐,用刀割肉而食。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帝令“罢汉官与祭堂子”;康熙二十九年(1680年)“谕令皇子随行礼”。出征、凯旋祭堂子。凡较大的军事行动,在出师之前及凯旋之后,清朝皇帝都要亲祭堂子。“届期,兵部建大纛,具祀纛篇,帝御戎服”,“法驾卤簿为导”。“帝入堂子”,“诣圜殿就拜位,南向立,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角螺齐鸣,出内门,致礼纛神,礼成乐作,车驾启行”。迨至大军凯旋,清帝“率大将军及从征将士诣堂子告成;若命重臣经略军务,以讨不庭,亦如之”。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帝再次重申:“兵戎,国之大事”应“先礼堂子”,“恪遵旧制”。立杆大祭。每年春秋二季举行。于二月、四月、八月、十月上旬择吉立神杆祭天神。按照崇德年间的规定,“亲王、郡王、贝勒祭三杆;贝子、镇国、辅国公二;镇国、辅国将军一”。所用神杆以三丈长、五寸直径的松木,在祭祀的前一天竖在石座上;“司香预悬神幔炕上,置漆案,陈碟三”;“司俎二人赴坤宁宫请佛亭及菩萨、关帝像,舁至堂子”;“神杆间悬黄旙挂纸帛”;“飨殿北炕案上陈打糕、搓条饽饽盘九,酒盏三”;“圜殿高案则盘三,盏一”。“卒事,司香卷幔撤香,奉入宫”。如皇帝亲与立杆大祭,“殿内敷采席,覆红毡,甬道布棕荐。届时乘舆出宫,满大臣随扈至堂子”,“帝降舆入中门,诣飨殿前,东向坐。司祝献酒,举神刀祷祝,奏绾拍板,拊掌歌鄂哕罗”。皇帝在一跪三叩圜殿后“升座”,“赐王公等炕前坐。尚膳正、司俎官进胙糕,尚茶正献酒;帝受胙,分赐王公”。月祭。每月初一举行,祀神为田苗神,祭祀地点在堂子上神殿,“神案上盘一盏”,一份“时食醴酒”。“司俎挂净纸杉柱上,诸王护卫依次挂之。内管领一人入,除冠服,解带,跪叩”,祈田苗神“贶以嘉祥”,“升以康宁”。浴佛祭。每年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日祭堂子,称之浴佛祭。祭祀之前,“赴坤宁宫请佛亭及菩萨、关帝圣像”。祭礼之日“不宰牲,不理刑名”;祭品有“椴叶饽饽、酿酒红蜜”;祭祀地点在拜天圜殿。马祭。马祭在春、秋二季择吉举行,“为所乘马祀圜殿”。祭品“打糕一盘、醴酒一盏”,祭祀地点在拜天圜殿。司香上香后,牧长牵十匹白马“立甬道下”,“司祝六献酒”,祝辞曰:“抚肤以起兮,引鬣以兴兮,嘶风以奋兮,嘘雾以行兮,食草以壮兮,啮艾以腾兮,沟穴其弗逾兮,盗贼其无忧兮,神其贶我,神其佑我”。祷毕,把拴在马鬃上的细条取下,放到香炉附近熏少许,再将细条交给牧长,“系之马尾”。马祭除在堂子举行外,另在马神室举行朝祭、夕祭,由内务府大臣去坤宁宫请神位。朝祭“陈香、酒、食品”,“司俎进二豕,熟而荐之”,夕祭仪式同朝祭,唯“别置神铃案东,展背灯布幕,振铃杆,摇腰铃”,祝辞为“牧群繁息”之意。上驷院的官员以及各牧马厂的官员均在马神室参加马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规定,萨满要参加马祭“叩头”、“致祭”。拜天与郊天并重。清王朝定鼎燕京后,在保持堂子拜天的前提下,承袭朱明王朝所有祭天盛殿——祈谷(亦称祈年)、雩祀、冬至郊天。乾隆时期,对天坛中的祈年殿、皇乾殿、皇穹宇、圜丘坛先后进行改建、扩建。清朝统治者把祭堂子作为维系本民族的手段,把承袭汉民族传统的祭天仪式,作为巩固在中原地区统治的精神支柱。

北京有5坛,都是古代帝王家祭祀的地方,分别指的是哪五坛?

北京的五坛分别为先农坛、天坛、日坛、月坛、地坛,都是古代帝王家用来祭祀祈福的场所。一、先农坛——祭祀先农神明清两代时每年立春,皇帝都会带领文武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先农坛是现在我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二、天坛——祭祀皇天上帝冬至的时候,皇帝通常会在天坛举行祭天。而祭天仪式非常隆重,通常由天子亲自主持,体现了人敬畏天地尊重大自然的情怀,表达了皇帝为自己的子民和天下苍生祈求风和日丽美好天气的愿望。冬至是一年里最冷的时节,有着阴极阳升、万物开始复苏生长的寓意,祭天仪式在冬至举行,寓意国家复兴、与民同乐。天坛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建造,后来经过不断的修缮扩建,在乾隆年间最终建成。三、日坛——朝拜太阳神春分在日坛朝拜太阳神,祈求阳光普照带来一年的丰收。1949年前,日坛大部分不幸被毁,1951年后开始重新扩建,才有了今天的日坛景观。四、月坛公园——祭祀星月神古代帝王秋分在月坛祭拜夜明神(也就是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祗的地方,原名“夕月坛”。因为曾经被毁,又经过修复,所以月坛拥有大量的古遗迹和独特的新造景点。分为南园和北园两部分,南北两园建筑风格迥然不同。五、地坛——祭祀皇地祇神地坛是五坛中的第二大坛,是明朝和清朝的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地方,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的建筑风格严格按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现在的地坛也非常具有参观价值,秋天地坛的银杏大道非常美丽,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北京有“五坛、八庙、颐和园”五坛、有那五坛…八庙、又有那八庙?五坛又叫九坛、其他四坛又是什么?

八庙: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九坛: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1、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的地方,是北京一日游的必选景点。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2、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侧,依邻北二环与雍和宫隔河相望。3、日坛:日坛是北京著名文物古迹五坛之一,始建于明代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朝拜太阳神的地方。坛西向,四周是圆形围墙,四面有棂星门,西门外有燎炉、瘗池;北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具服殿。4、月坛:是中国古代祭月的场所,又称“夕月坛”。早在周代,即已有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制。目前仅存的月坛地处北京城西,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重修,是北京九坛八庙之一,到民国初年废弃。5、先农坛: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神及举行耕籍典礼的场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宣武区东南部,永定门内大街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山川坛,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钟山诸神,并在钟山之下加祀天寿山神。

北京天坛古代的时候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

祭天。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至清末,一直举行祭天典礼,绵延约五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0年),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明永乐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祭天礼仪即从历史角度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展示中国的祭天历史即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扩展资料天坛重修后,盛京当地官员才将天坛的维修保护重视起来,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东巡时,皆亲谒天坛,盛京官员每年都按时在天坛举行祭祀活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沙俄入侵盛京,对盛京城内各处烧杀抢掠,天坛也难逃厄运。此后,象征着清朝天子与天地之间沟通桥梁的天坛,渐渐隐没在历史的硝烟之中。到了1924年,由于没人维护,天坛彻底坍塌毁坏,被附近村民占为农田。1962年,当地生产队将天坛剩余土堆推平,辟为菜地,天坛遗址再难寻到。最后一次冬至天坛祭天,是在1914年冬至,袁世凯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这可以说是为他策划中的登基称帝做了一次彩排。尽管复辟帝制遭到了可耻失败,但在此之前,袁世凯希望通过天坛的祭天仪式唤起国人的拥戴。当时许多国外记者对这次祭祀进行了拍摄报导,也为后来的世界遗产天坛记录了最后一次典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古时候是用来干什么的?

北京天坛是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求雨、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天坛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扩展资料:天坛内主要建筑1、圜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2、七十二长廊长廊在祈谷坛之东,呈曲尺形,连缀着祈谷坛东砖门与神厨院及宰牲亭。明清时期,长廊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古代仪礼规定,宰牲房应距祭坛二百步以外,为了使供品不被雨雪风沙所污,因而建有曲折长廊。长廊宽5米,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前窗后墙,连檐通脊。3、百花亭原建于北京东城李鸿章家庙内,是“慈禧皇太后御碑亭”,1978年迁建于天坛百花园,该亭重檐六角黄琉璃瓦兰剪边,梁、枋彩绘均为花草,定名“百花亭”。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天坛公园官网-公园简介

上一篇:魔力女孩

下一篇:蚁哥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