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黄权

时间:2024-03-18 02:33:32编辑:coo君

三国里有一个人物叫黄权他是干什么的

后汉三国时期,各种政治势力在华夏大地纵横、驰骋。他们时而相互利用、和平相处,时而勾心斗角、兵戎相见。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剧烈的动荡之中。在这场长达百年的混乱中,不少能人志士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这个巨大的政治旋涡,并在这个旋涡中四处飘零,沉浮难料,只能是随波逐流,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本文的主角------黄权,就是其中的一位。

黄权(?---公元240年),字公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早年事迹不详。仅仅是在《三国志•黄权传》中记载:“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主簿,是东汉三国时期中央和州郡长官所属属官,专门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是个文职官员。是州的属吏,高于功曹书佐,而低于别驾。这个职务,虽然不能证明黄权在刘璋手下很受重用,但至少可以说明黄权在益州还是有一定声望的。在益州面临外有曹操、张鲁的侵犯、内有“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的情况下,以张松、法正为首的一派益州地方势力积极酝酿迎接刘备入川,借此推翻刘璋的统治。而此刻身为主簿虽然没有意识到张松、法正等人的别有用心,但是却一眼看出了刘备入川的巨大危险性。他向刘璋建议说:左将军刘备以骁勇闻名于世,现在把他请到益州,如果把他当作部曲来对待,他肯定会不满;如果把他当成贵宾来接待,那么,一国不容二主。如果客人安如泰山,则主人就会危如累卵。不如关闭边界,以等待时局安定。”(原文见《三国志•黄权传》、《后汉书•刘焉传》及《资治通鉴》)。但是刘璋不但没有听从黄权的劝谏,还将他“出权为广汉长”,这无疑是将黄权降职。但是后来形式的发展果然不出黄权所料,刘备入川后不久,反戈一击,同刘璋展开了益州争斗战。刘璋连战连败,但即便是这样,刘璋也没有想起黄权这位忠心的臣子,更谈不上让黄权在危难时期为自己出谋划策,最后只能是将大好的河山拱手相让。而黄权面对“郡县望风景附”的局面,在广汉据城坚守,直到刘璋投降之后,他才奉命投降刘备。裴松之在《三国志•黄权传》注引中引用徐众的话评论:“(黄)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武王下车,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对黄权的忠义赞赏不已。
不过,对于黄权的投降,也有人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清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就说:“黄权、王累、严颜、刘巴之欲拒先主也,智在一曲而不可谓智,忠在一曲而不可谓忠。奚以明其然也?……料先主之必见夺以为智,知其一曲而不知其大全也,非智也。”笔者认为王夫之的说法未免有点苛刻,没有必要扣上这么一顶大帽子。一则黄权已经为刘璋战斗到最后一刻,算是尽了做臣子的职责;二来自古以来就有“良臣择主而事”之说,面对刘璋这个“暗弱”的主子,实在也没有什么辅佐的必要。所谓“智在一曲而不可谓智,忠在一曲而不可谓忠”实在有些欠公允。
刘备占领益州之后,一方面任用自己的旧部担任益州要职,“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见《三国志•先主传》);另一方面对以前刘璋的部下也是进行了提拔和使用,“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同上)。对于黄权,授予黄权偏将军一职。徐众对这个职务的任命显得有些不平:“先主假权将军,善矣,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见《三国志•黄权传》注引)。其实,笔者以为徐众有点大惊小怪了。毕竟黄权是在一个小小县令的位置上被刘备提拔到偏将军的职务上的,这个任命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从后来的事实分析,黄权对这个职位似乎也是比较满意的。要不然他就会象刘巴一样“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见《三国志•刘巴传》)。不久,黄权就在汉中争夺战中为刘备出谋划策,大显身手了。


黄权的人物生平

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来州牧刘璋征召他为主簿。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刘璋的别驾张松建议,应该迎接刘备,使他讨伐张鲁。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有骁勇声名,现在请他来蜀,想用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想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下二位君王。如果客有泰山般的安稳,则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现在尽可守紧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刘璋不听,派法正去迎接刘备,而将黄权外放为广汉长。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刘备开始进攻益州,派将领分别攻下郡县,各郡县都望风归顺,而黄权闭城坚守,等到刘璋投降,才去见刘备归顺。刘备封黄权为偏将军。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破张鲁,张鲁逃入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于是刘备以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进入巴中。但张鲁已经回到南郑,投降于曹操。之后刘备攻破杜濩、朴胡,攻杀夏侯渊,占领了汉中。人们只知道攻取汉中主要依靠法正的谋略,却不知道这些计谋都是黄权首先替刘备想出来的。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东吴,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 公元222年(黄初三年),东吴名将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的包围,蜀国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有关部门依照法规,上报要抓捕黄权的家人,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于是仍像以前那样对待他的家人。魏文帝曹丕问黄权:“你放弃叛逆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黄权回答说:“我受过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况且败军之将,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能效仿古人呢?”曹丕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从蜀国投降的人中有人说,刘备已经诛杀了黄权的家人。黄权知道其言不真实,于是对曹丕说:“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还未解,请等待之后的答案。”没有立即发丧,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断的一样。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刘备病逝,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唯独黄权无一丝笑意。曹丕察觉到黄权有器量,想故意吓吓他,于是派人召见他。黄权还在路上,前来催促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在道路上交错奔驰,黄权的下属官员、侍从都吓得魂飞魄散,而黄权却举止自若。 后来,黄权领益州刺史,迁进河南。司马懿十分器重他,问黄权:“蜀国像您这样的人有多少?”黄权笑着回答:“没想到被您如此看重。”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书信中说:“黄权,是个爽快人,经常从坐位上起身,赞叹着谈论你,这种谈论总不离口。” 公元239年(景初三年),黄权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始于黄权。 公元240年(正始元年),黄权去世,谥景侯,儿子黄邕继嗣。黄权留在蜀国的儿子黄崇,为尚书郎,蜀汉灭亡时随诸葛瞻战死于绵竹。

柑橘树上绿油油的衣服之青苔怎么回事?

为什么黄权明明是魏国大将却被《三国志》写进蜀国之中?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以汉室正统自居。但蜀汉的建立颇为艰辛,为了夺取根据地,刘备在庞统等人的帮助下,进攻益州。当时益州牧刘璋,曾派法正等人迎接刘备进四川,刘璋的主簿黄权反对,认为刘备不是一般人容易打发,更何况一山不能容二虎,但刘璋听不进去,还将他外放广汉当县长,等到刘备与刘璋起冲突时,黄权严守城门,力战刘备,最终刘备还是拿下益州。刘备有知人之明,他知道黄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所以极尽柔软姿态与黄权结交,黄权也因此归顺了刘备,成为继关羽张飞之后,受到信任的将领。他向刘备建议夺取汉中稳固益州,获得刘备的认同。刘备称帝之后,情同兄弟的大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并遭东吴杀害,刘备怒火燃烧,发兵攻打东吴。黄权劝阻刘备不要发兵,但刘备听不进去,黄权只好采权宜之计,自愿担任先锋,先探东吴的虚实再做打算,但刘备仍要御驾亲征,并安排黄权任镇北将军驻守江北,防范曹魏阵营的动作。刘备的这场意气之战,连诸葛亮都挡不住。征讨东吴的结果,就是遭到东吴将领陆逊的火攻,在“夷陵之战”中彻底失败,狼狈逃回白帝城。黄权的后路被东吴切断,兵力又不足,在前后施故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曹魏。曹丕非常高兴,认为黄权弃蜀投魏,就像当年韩信、陈平离楚奔汉一样。但黄权回答的很实际,他受刘备厚爱,不可能投降东吴,在回不去蜀汉的情况下,就只能选择降魏,跟韩信、陈平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只是败军之将啊。这番坦率的回答却也获得曹丕欣赏,黄权投降魏国后,蜀汉中有人建议要依法处理叛将,杀死他全家作为报复。刘备却认为,黄权的投降是因为自己意气用事不听劝告,是他对不起黄权,而不是黄权对不起他,不但不追究黄权的背叛,还重用他的儿子。黄权也深知刘备为人,虽然在曹魏阵营,却没有为曹营设谋作战。司马懿钦佩黄权,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快士”,陈寿写《三国志》时,虽然黄权是魏国大将却写进蜀国之中,也肯定他对蜀汉的贡献。

黄权投降了曹魏,为何刘备不但没怪罪于他?

黄权在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有才干但却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一生可谓十分坎坷,在刘璋处不为重用,后归刘备却也遭到猜疑;刘备夷陵惨败,黄权因归途受阻而降魏。小说演绎中,对黄权的态度多是责备,如《三国演义》中就引用了两首诗来谴责黄权不能坚持己见而改换门庭的做法:其一:“倒挂城门捧谏章,拼将一死报刘璋。黄权折齿终降(刘)备,矢节何如王累刚!”其二:“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然而历史却对黄权似乎抱有同情,徐众以“既忠谏於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的评论肯定黄权,陈寿则评价黄权“弘雅思量”。在笔者看来,黄权确确实实是一个有才且不失德行之人,其一生艰难的背后或隐藏着刘备入蜀后用人之失当。▲黄权(?—240年4月),字公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一、黄权其人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黄权其人不乏能力。首先是其战略眼光。刘璋迎接刘备入川,黄权曾经鲜明地反对过,他向刘璋指出:刘备素有骁名,如果入川,以部曲对待刘备则刘备必然不满意,如若以宾客对待刘备,那么一国不容二主,故而不应迎刘备入川。如此分析可谓一针见血,然而刘璋并未听从,反而将黄权降职。刘备入主西川后,曹操旋即出兵进攻汉中张鲁,黄权指出:汉中是蜀地的门户,如果丢失汉中,则有如砍断蜀地的腿脚一般,因此必须重视并尽快争夺汉中。之后的事实证明,黄权的看法是十分正确的,汉中的得失,关乎蜀汉政权之安危。▲刘璋(?-220年),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其次是其军事才能。《三国志先主传》和《三国志黄权传》记载,曹操进攻汉中,张鲁奔走巴中,此时刘备让黄权率领人马前往迎接张鲁,而之后张鲁投降曹操,黄权虽然没有完成预期的迎接任务,却也顺手击破了杜?C、朴胡等少数民族部曲,取得了小的胜利。能够在已然徒劳无功的情形下,见机出击、寻求战机、取得战果,足见黄权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黄权作为极少数有谋略和战斗经验的人员随同,在兵势顺流而下的情形中,黄权指出:如此进兵,进易退难,希望刘备坐镇后方,自己代替刘备在前方探听吴军虚实。而刘备却认为黄权有意阻战,将他打发到北面防御曹魏。最后的结果证明,黄权的担忧和意见是有道理的,刘备此次用兵过于急躁、失于计较,最后遭受惨败。▲夷陵之战最后是其人品德行。黄权并非是孟达那样的政治投机者,也非法正那样的睚眦必报者,他有着自己的原则和操守。刘备入川时,他曾劝谏刘璋却被刘璋降职外放。刘备夺取益州时,其部下分定诸郡县,不少郡县望风而降,而黄权却不计前嫌,始终闭城坚守,直到刘璋出降后,黄权才跟随刘璋归降刘备。黄权降魏后,曹丕调侃黄权问其之所以归降是否是要效仿陈平、韩信,黄权正言道:受到蜀主的恩遇,不能降吴,又因道路阻绝无法返回,因此才投降曹魏,哪里称得上效仿古人?后刘备去世,魏国群臣都互相庆贺,而黄权却无一丝喜悦,曹丕欲吓唬黄权,一连派遣好几个使臣责问,黄权的侍从都很紧张,而黄权仍然十分镇定。由此可见,黄权有底线、有坚守,能够坦然面对对待是非,其为人处事算得上磊落,没有什么可苛责的。▲三国地图二、降魏始末《三国志黄权传》描述了黄权降魏的过程,即“(先主)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吴将军陆议(逊)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这里的记载指出,黄权降魏是因为黄权归蜀的路途受阻,因此被迫投降曹魏,这是历史明面上的记载。田余庆先生曾经提到,黄权降魏,除了归途受阻,还有是时东三郡的守将、叛逃蜀汉而归曹魏的孟达所诱降的一种可能。笔者认为,田先生的看法有道理。第一,就地理位置而言,刘备打发黄权到北面防御曹魏,其首当其冲要受到来自东三郡,即西城、房陵、上庸的威胁,而此时东三郡由于孟达叛逃,皆属曹魏,那么黄权防御的对象即是孟达,二人的距离很近,有机会接触。▲益州位置所在第二,就黄权的处境而言,身为益州本土人士的黄权在归顺刘备后似乎不受信任。先是黄权归顺刘备后,刘备并未给予其重要的职位,只是授予其偏将军的位置,徐众在评价这一事件时指出:“武王下车,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先主假权将军,善矣,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说明刘备虽然知道黄权有才干、有德行,但却仍然对其十分猜疑、不肯重用。因此,夷陵之战开始时,当黄权敏锐地指出刘备在战斗部署时有问题时,却被刘备认为是阻战,以此被打发到北面防御曹魏。故而,黄权此时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明知伐吴必将受挫却不能作为而被卡在北面动弹不得。▲孟达(?-228),字子度(小说《三国演义》中字子庆),本字子敬第三,就孟达而言,其在蜀汉有类似黄权的经历,因此孟达在听闻黄权被打发到北面防御曹魏时必然深知黄权的处境。所以,政治投机者孟达为邀功会想方设法和黄权接触并鼓动其投降。第四,就形势而言,夷陵惨败加速了这一进程。黄权虽然能够预见夷陵之战蜀汉一定吃亏,但是却没有料到蜀汉居然败得如此狼狈,导致北面蜀军归途道路受阻,在这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情况下,黄权回天乏力。因此,形势、地理加之自己的处境,给了孟达以诱降的机会。不过,在笔者看来,无论是被迫降魏还是诱使降魏都只是看到了黄权降魏的一方面。黄权降魏的原因应当是多方面因素综合所造成的。归途受阻自然是直接促成了黄权降魏,而因在蜀处境尴尬被打发至北面防御,又从地理、人心上给予了魏国东三郡守将、自己原来的同僚孟达以引诱的机会。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黄权左支右绌,最终投降了魏国。▲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三、刘备入蜀后用人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黄权降魏的背后表明刘备入蜀后用人的失当。刘备入蜀后虽然善遇归降和刘璋的部属,但对蜀籍官员、名士存有戒心、缺乏坦诚,常有挟嫌抑用之事,对蜀地、益州人士的重视很不足,征辟也较少,对原任官员也极少予以提拔和重用,上述对黄权的任用就能证明这一点。此外,刘备亦有纵容旧部肆意妄为甚至于欺压新降的将领。上述提到了原属刘备的东三郡守将孟达就是例证。孟达曾奉刘备之命收取东三郡,然而刘备在孟达即将大功告成之际空降自己的义子刘封以统领孟达,刘封仗势欺凌孟达致使孟达事后反叛。刘备的这些举措都使得尚不稳定的蜀汉政权逐渐失去了益州本土人士的支持。▲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孝怀皇帝,又称后主黄权降魏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后,蜀汉的大部分元老旧将相继过世,却又缺乏新人才的补充,蜀汉陷入了人才严重匮乏的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刘备最终不因黄权降魏而收监黄权的家人,反而说出“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的话,是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刘备此言不仅仅是说黄权,而很有可能是为了安抚大战后益州本土人士之心。但是,刘备虽然有所意识,但最终并没有真正改善对益州本土人士的态度,以至于到诸葛亮和刘禅在之后蜀汉的执政中还是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点。公元263年,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黄崇,在随诸葛瞻抵御邓艾入侵时同样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却不被采纳,最后,黄崇毅然随军战死沙场。在笔者看来,黄崇的结果虽然多了一份惨烈,与其父不尽相同,但其所受的不信任大抵与其父当年类似。黄权父子皆有才德却屡不为当政者所重视,在笔者看来,这对父子所遭受的坎坷似乎也在隐隐地预示着蜀汉发展的坎坷。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文:陈思

中国屈辱的历史故事

1、南京大屠杀1937-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2、鸦片战争十九世纪初期,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1839年6月,林则徐排除万难,在虎门公开销毁鸦片,引起英国人的震怒。1840年6月,由45艘战舰和5000名士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气势汹汹进入中国东南沿海,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还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3、《辛丑条约》的签订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及亲信臣从仓皇出逃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求和。4、靖康之难公元1120年,宋金两国结盟,商量好金攻辽中京,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余国土归金。后来金兵攻破辽中京,而宋则大败。随后,燕京被金人所攻占,辽国灭亡。在金灭辽之役中,金人发现宋军腐败羸弱,于是金国统治者决定趁势追击,南下攻宋。公元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在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北宋军队兵败如山倒,一路溃败。1127年3月,金军攻破开封,北宋宣告灭亡。金兵开始大肆抢劫财物,屠杀平民。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将其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如此大辱,中国史上罕见。5、隋军远征高丽惨败公元611年,隋炀帝发动了远征高丽的战争。开战前,隋炀帝亲自动员全国上下做出征前的准备工作。隋军渡过鸭绿江,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隋炀帝得意洋洋,认为高丽不堪一击。殊不知这是高丽的诱敌深入之计,更糟糕的是,当时朝鲜北部连下大雨,高丽军队趁此机会开始反击。结果人生地不熟的隋军乱作一团,死伤惨重,隋炀帝被迫下令撤军。此次远征高丽,隋王朝的军事力量损耗殆尽,有10多万人战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史

西安历史的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曾用名: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9大区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别是我国历史上较辉煌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主流。大西安有汉长安城、阳陵、茂陵等文化遗址。汉开辟了“丝绸之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汉承秦制,在长安建立了持续200余年的西汉政权和空前强大的西汉王朝。汉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因此,外国把研究中国的学问叫汉学。大西安有唐皇城、大明宫、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等文化遗址。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唐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唐王朝延续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所以,以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扩展资料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参考资料:西安-百度百科

历史年代表

中国历史年代表∶1、原始社会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2、先秦时期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3、秦汉时期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汉朝∶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4、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魏∶220年-265年(45年)蜀∶221年-263年(42年)吴∶222年-280年(58年)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西晋∶265年-316年(51年)东晋∶317年-420年(103年)南北朝(420年—589年)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5、隋唐时期隋朝∶581年-619年(38年)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武周∶690年-705年(15年)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7、宋元时期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元∶271年-1368年(98年)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8、辽金夏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9、明清时期明 ∶1368年-1644年(277年)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11、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扩展资料∶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一、原始社会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二、奴隶社会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三、封建社会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三国演义中的所有人物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有:1、曹操,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人生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2、司马懿。经常与曹丕谈论大事,研究谋略,深为曹丕信服。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时把辅佐曹睿之重任交给了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马懿病死,但由于他攻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3、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为替关张二人复仇发兵出击东吴,被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因此惨败使汉国元气大伤。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4、诸葛亮,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建兴三年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自统大军10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六出祁山,于建兴十二年春统军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所率20万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八月,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5、孙权,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汉军。252年病逝。其他人物:曹魏: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张辽、徐晃、夏侯惇、夏侯渊、庞德、张郃。蜀汉: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庞统、法正、许靖、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关平。孙吴:陆逊、张昭、张紘、鲁肃、虞翻、周瑜、吕蒙、甘宁、太史慈、程普、黄盖、韩当、周泰。扩展资料: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毛纶,字德音,号声山,明代文学评论家。与金圣叹是同时代人。他在当时也颇有文名,但一生穷困不仕。中年以后,双目失明,乃评《琵琶记》、《三国志演义》以自娱。评书时,由他口授,再由其子毛宗岗校订、加工和最后定稿。毛宗岗(1632~1709),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是现存《三国演义》的修订者,其情节上有一定的变动,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人物都有谁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刘备、关羽、曹操、周瑜、孙权、张飞等等。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2、刘备: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3、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4、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5、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6、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开国君主(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军事统帅。简介: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刘家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鲍国安 饰)、公孙瓒、袁术、袁绍、吕布(张光北 饰)、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唐国强 饰)等各路豪杰不断涌现,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三国演义》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lc9_6fQWcahL2pqPG9kCg?pwd=iweb 提取码: iweb

上一篇:安徽农业大学高军

下一篇:绵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