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 电影

时间:2024-03-18 14:21:44编辑:coo君

布拉格之恋 影评

  布拉格之恋——爱比死更冷
    丹尼尔·戴·路易斯的电影从不让人失望。
    尤其是菲利浦·考夫曼编导。
    这次他们两个要震撼并且侵占我们的主题是爱情,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布拉格,原著出自一个颇具争议但是同时才华横溢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
    
    城市差异日益缩小的时代,小资盛行,于是几乎人人都知道米兰·昆德拉,几乎人人都听闻那个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就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生活,我们选择什么呢,是沉重,还是轻松。并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另一半是消极的。那一方是沉重,还是轻松呢?
    巴门德尼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米兰·昆德拉无疑很聪明,他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篇便说“一个作者企图让读者相信他的主人公们都曾经实有其人,是毫无意义的。”那么看来菲利浦·考夫曼深深领悟了这句话,他让影迷们相信,如果《布拉格之恋》这部电影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完全相符合,那是毫无意义的。
    我曾经长时间不愿意去尝试这部电影。我说过,对于改编原著的电影,一定会让人觉得仓促或者轻浮,似乎火候不到,半生不熟的别扭。但是因为菲利浦·考夫曼,因为那天想看看某些沉重的爱情,结果我毫无防备爱上了丹尼尔·戴·路易斯。爱上他的眼睛。有些片刻我甚至有种错觉,以为我就是特蕾萨,甘愿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献给他,直到没有回头路。

    我不知道除了丹尼尔·戴·路易斯,还有谁能出演托马斯。他那浅蓝色迷人的眼睛,只需一秒专注,就能让女人心醉。只是他从不停留。
    电影开头是这样描述的,“在布拉格,有位医生……”。曼妙的陈述方式,缓慢但是不显得罗嗦。
    接着便是支撑电影的五个大的部分:
    托马斯去特蕾萨的小镇和特蕾萨相遇;托马斯和萨宾娜;布拉格政变;瑞士的特蕾萨和萨宾娜;最后,是回归田园的托马斯和特蕾萨。
    整体构架和原著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菲利浦·考夫曼添加进了无法细数的只属于电影镜头的美感,配上背景若有若无的音乐,伴随长时间的人物面部表情定格,模糊的背景,那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构筑人物命运的主线,反而显得苍白而不重要。
    
    米兰·昆德拉在设计托马斯的年龄和阅历上的时候,把托马斯定义成了40多岁的离婚单身男人,家里除了沙发床没有正式的床,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也无法忍受做爱后女人睡在身边。
    《布拉格之恋》中,关于托马斯的性格都没有变,但是他的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丹尼尔·戴·路易斯30多岁,单身,“了解女人比了解脑部结构更加专业”。
    这样设局的好处,一方面更加符合丹尼尔·戴·路易斯的气质,另一方面,就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而言,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更加容易投入。
    而作为女性观众,无论站在特蕾萨的角度还是萨宾娜的立场,在爱这个男人的同时也恨起了这个男人,但是,又是谁也无法阻挠我们逐渐原谅他。

    对特蕾萨而言,她的整个世界是重的,她的重心都在丈夫托马斯身上。她恨托马斯的出轨,但是又不能离开他,她恨自己,却没有解救的方法,于是精神处在混乱的边缘。
    因为她同我们大多数女人一样,永远也无法理解男人的身心分离——他们对你说爱你,但是又告诉你身体不能忠于你。而这一点,恰恰是托马斯已经习以为常的秉性,对他来说,追逐别的女人,同别的女人做爱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和心属于谁一点关系都没有。于是剩下的问题就全在特蕾萨那里,走或者留,看你是不是能最终割舍。
    但是此时此刻,在这样一个男人发现自己竟然和女人有了共眠的欲望,他称之为爱情后,他不知道他自己既是罪人,同时也成了受害者。他,真的就还可以像原来一样心安理得去找别的女人玩性爱游戏么?
    到是萨宾娜,对现实生活中的女人还是男人来说,显得更加洒脱和前卫。
    我一直觉得米兰·昆德拉塑造萨宾娜这样的角色是在暗示些什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萨宾娜的极力不愿媚俗和崇尚自由的个性,使得她的性别模糊起来。或许她也爱托马斯或许她也想过要过正常稳定的生活,但是她都没有让这些想法阻挠过她的自由。她用男性才有的调侃式的玩世不恭来忠于自我,那么她在整个剧情中体现了中性特有的魅力。

    电影毕竟是电影,对于厚厚的原著来说,在萨宾娜身上,还是显得仓促了。但是一点都不影响美感。
    托马斯带着特丽莎和他们的朋友来到小店喝酒跳舞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生命将在第二天的早上就要结束,他们在最后狂欢着,喝着酒,跳着舞。
    菲利浦·考夫曼故意地设计了一个场景,让托马斯与特丽莎来到一个“№ 6”房门前,对应了前面他们一开始在小镇见面的时候的机缘。
    第二天早上,是山间的绿树环绕小道,雨水混合着雾气,托马斯开着车,微笑着看着坐在边上凝视他的特蕾萨。
    朦胧的镜头,充满水气和绿色,伴随着音乐,消失在小路的尽头……
    一切厚重的轻浮的,未解脱的开放的,完成的未完成的主题,也到此随之结束。
    
    我用以前写过的一些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片断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托马斯的隐语,特蕾萨的压抑。
    托马斯是圣徒是好色之徒更是思想者。他说爱情,是同一个女人有共眠的欲望。
    而特蕾萨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到托马斯身边的孩子。河水汹涌,怎么就能把这个放着孩子的篮子往水里放,任它漂呢?
    有时候所谓命定的东西,就是有不断轮回的剧情,即使枯燥,也要上演。
    欲罢不休。身心疲惫。却丝丝入扣。
    这,就是爱情。

  男人的轻和女人的重
  第一次读昆德拉小说的时候我没有读懂,看到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时才好象明白了,而且非常喜欢。可能电影重新诠释了小说的内涵,删减了其中的哲学成分,更多着墨于男女之间的关系。看片子的过程中最饶有趣味的是象男主人公TOMAS那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何最后为另一人牵绊。如果他注定要为一个人停留,那个人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了解他给他无限自由的SABINA,而是天真无邪的TERESA。
  故事开始TOMAS是一个女人迷,但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住,孤单的时候去到某个喜欢他的女人那里,从不在女人那人留宿也从不让女人到他家。他很坦然,所有一切都基于双方自愿,他不觉得欠任何人什么。女人对他是玩具,而他象一个贪玩的小孩。他不向她们敞开心扉,也不去了解她们的感受。也许他怕她们,怕她们缠上他,怕承诺,怕长久的关系连激情都没了,紧锁心灵的他一个人很安全。
  SABINA是和他走得最近的女人,她也曾问他是否想过停下这种玩乐游戏,他说不,她也就由他而去。她想也许互不拥有才可以永远拥有,在这一点她和他很象。
  TEREZA象一个纯真的孩子一样闯进他的生活。他们萍水相逢,她偏相信是命中注定,这让他觉得有点可笑。后来她到布拉格找他,孤身一人又病着,他没理由不让她留下,于是她成了他家中的女人。她把他视为唯一的依靠,病中的她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他不习惯这种依靠感,可是他的善良让他无法把她推开。

  他为了她向SABINA请求帮助,这是绝无仅有的事情,SEBINA开始很惊讶,但她答应了,帮助TEREZA发掘她的摄影潜质,为了TOMAS。两个女人见了面,SABINA知情TEREZA不知,但女人的直觉让她在梦中感到嫉妒并痛苦,他用谎言安慰她的痛苦。
  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必然产生归属感,THOMAS看到别的男人对TEREZA献殷勤感到不舒服。和TEREZA结婚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他自己,一只搞笑的小猪出席并见证了他们的婚礼,他差不多暂时把SABINA忘了。
  婚后的TOMAS并没有减少与其他女人的交往,但他不得不隐藏并扯他不擅长的谎。不管结婚的理由多么不充分,他有了负责任的义务,而她有了更充分的感到嫉妒和痛苦的权力。她极力让自己相信他爱她但根本无济于事,TOMAS和其她女人在一起的幻象让她不堪忍受,而她的痛苦让他不堪忍受,他们都厌倦。

  苏军的入侵拯救了他们的婚姻。面对社会的动荡,两人把感情放在一边,在同侵略者的斗争中找到了共同点,一个用相机记录事件,一个负责照顾安全,最终选择流亡。在国外陌生的环境中两人都百无聊赖,没有了共同的事业二人的矛盾再度凸现,TOMAS恢复和早已在国外的SABINA的交往。
  为了摄影谋生计TEREZA去找SABINA,开始了两个女人最有张力的一场戏。TEREZA洞悉了丈夫的私情但她用平静维护自尊。尽管不认可她和他的婚姻,SABINA必须尊重TEREZA作为妻子的权利不能嘲笑她的忠贞,而她只是一个偷情者。但她并不满足这个简单的定位,在被 SABINA拍照后,SABINA争取获得同样的权利,两个女人不知该为自己还是为对方感到可怜。最后两人都选择离开,SABINA去了美国, TEREZA决定只身回捷克。
  在留给TOMAS的信中,TEREZA试着解释分手的原因:他的生活太轻,而她的生活太沉重,让她不堪忍受。在异国他成一她唯一的依靠但她对这个依靠没有信心,无法想象若他离开后自己如何生活所以她只能回到熟悉的故国。尽管有受迫害的危险至少让她知道这世界除了他还有别的,没有他后她仍然尝试能够活下去。

  轻和重的说法是这部电影的点题之处,似乎可以比作中国文化中的阳与阴。作品也许想用这种比喻诠释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男人崇尚自由而女人重视归属。TOMAS象一只风筝,婚姻让他把线交给了TEREZA,他不知道自己除了牵绊还得到了什么。
  TOMAS又象没人管的孩子开始一个人的日子,孤独,在异乡。在失去她的陪伴,在不再需要担心她的嫉妒和痛苦后,他开始不习惯,于是他回去找她。
  分离后的重聚让他们彼此感到从未有过的依赖,他们又在反对虚伪上取得一致。TOMAS不能忍受自己的文章被曲解和被当局利用,拒写悔过书,她坚定地支持他的立场。处在恶劣的社会环境这种信任弥足珍贵,更让他们珍视对方的陪伴。
  TOMAS由医生降成清洁工,他对女人天生的魅力让他又回到原来唐璜般的生活,这又成了逃避生活苦闷的一种方式。她想要相信他人可以没有爱而做爱的解释,甚至尝试象他一样“轻”,可一时的放纵只让她感到羞辱和恐惧,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她要逃离,他不理解但依了她,因为生活的经验已让他感到他们不可分割。

  他们到了乡村。生活尽管单调,但辛勤的劳动让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找到心灵的平静。他们度过了最快乐的幸福时光,无需担心他人的干扰,没有谎言和欺骗,没有伤害。
  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小狗卡列宁临终的时候,TERESA非常认真地对TOMAS讲述她对卡列宁和对他的不同的爱。TOMAS没有生气,他懂得 TERESA言语中的真诚和信任,这信任曾被他视为一种负担,现在已经是一种享受。似乎这时他们才真正相爱,他们相依为命,相互取暖,为此所有的牺牲都变得无足轻重。
  影片最后他们葬身于一场到邻村跳舞返回的车祸中,出事前TERESA问正在驾车的TOMAS在想什么,他说他只感到很幸福。能在这样的状态下一起进行另一个世界,是幸福的。

  故事让人感慨生活中太多的时间错位。当一个人还不懂得爱的时候,身边再好的对象都是多余。TEREZA的爱让TOMAS从抗拒到接受另一个人进入他的心灵,彼此交换拥有和被拥有,让他懂得爱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幸福的,并值得为之放弃自由。生命中的轻和重的调和,就是爱。


布拉格之恋评论

布拉格之恋周五的欧美电影赏析课上作为爱情片的范例,老师让我们看了《布拉格之恋》,尽管老师说这片子我们不好看进去,但是我觉得还是比上次《哈维最后的机会》有意思,再怎么说这也是历史框架电影,而不是单独的为了讲故事的故事。但在此地我不得不说下,这片子实在深邃,我并不认为我看懂的了多少,但是我感觉又确实理解感悟了许多,所以写下来,为再看做个思想上的积淀。另外由于本片长达三个多小时,我也并没有完全全神贯注的看了进去,中间还是时有跑神或者聊天的事情发生的,但尽管我在课堂上坚持到底,但是过于长的片子令老师自己都没放完,所以我的观感其实也是不完整的。老师教导我们,这片儿是1988年拍的反映1968年历史的片子,如今已有三十+的岁月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魅力,可能,这就是历史框架类电影的魔法…开头就是很赞的,平铺直叙,迅速的交代了男主人公的大致情况,并通过了一些细节表现出他的性格,于是冗长的背景就迅速的结束了,剩下的都是发展了。怎么评价男主人公托马斯这老小子最贴切呢——大种马!托马斯貌似是个专业技术异常强大的脑部医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家伙对女人的了解已经超过了他的专业。他多情、滥情、甚至是饥渴,他是一个多情而自由的主义者,他喜欢和女人进行各种交流,但是又不愿意令任何一位女性束缚着自己,但至少我是佩服他的,特别是他的眼光,因为和他有关系的女人有很多,他最后选择了最适合做老婆的人做了自己的妻子——特蕾莎,而不是萨宾那。萨宾那好像最初是一位和托马斯属于同一医院的护士,他们很快就搞到了一起,但是双方又都是洒脱的,双方都有自己的生活,特别是萨宾那貌似能看开托马斯的所作所为这一点,就十分的不简单。其实萨宾那也曾许多次尝试抓住托马斯,都以失败告终,但萨宾那都不在意,因为她清楚的知道,她和托马斯走的最近,这么一直的走下去总会有一天他们迥乎不同的人生道路是会要相逢的,她等的起。但是特蕾莎的突然出现打乱了这原本美好的一切,可能是源自女人的直觉吧,萨宾那从特蕾莎出现的第一刻起,她就知道这可能是夺走原本会属于自己男人的女人,她也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无论是在她家的床上摆托马斯的帽子,在挂架上放托马斯的袜子,带特蕾莎看托马斯所拍不同的女人的裸照,她原本认为她所做的这一切足以击退这个青涩的女孩,但她又着实低估了爱情的魔力和特蕾莎的坚持,于是萨宾那完败了,以后她再也没有得到过托马斯,其实之前她也没得到过。其中有一个很棒儿的细节,萨宾那故意把托马斯的袜子藏了起来,而把自己的长筒袜给他穿上了,当托马斯穿上的那刻,萨宾那笑的那叫一个灿烂,仿佛她已经赢得了正常斗争的胜利,但是我也认为这是一个伏笔,说明萨宾那必定面对的失败。而在这以后的岁月里,萨宾那一直在努力的调整着自己的状态,努力的完成自我的救赎。她开始变得无与伦比的洒脱和前卫,而正是她的极力不愿媚俗和崇尚自由的个性令她得到了许多优秀的男人的钟情,代表人物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法兰斯。她可以毫无讳忌的跟法兰斯上床,但是当她看见听到法兰斯热切的眼神和他和他妻子离婚的消息之后,她又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他,尽管她深知他是个好男人,但是不管是什么都不能阻碍她获取和保证自己的自由。她正是用这种男性才有的调侃式的玩世不恭来忠于自我,也正是如此她在整个剧情中才体现出了中性特有的那登峰造极的魅力。 萨宾那的代表性和象征意义比特蕾莎更真实,她的经历代表着现实生活中那些注定无法完美的感情,但是萨宾那显然比大多数人都强,她没有陷进去,而是选择了远走高飞,但这并不代表她就能无视这段感情,因为哪怕到她离开之前的最后一个画面上,托马斯的和她第一次见面时的那顶帽子都一直在最显赫的地方。不管怎么说萨宾那是败了,而且是完败,没有任何余地。那这场女人对决中的胜利者就是胜利者么?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因为特蕾莎自己也是备受煎熬和折磨的,而这种折磨,从她见到托马斯的第一眼起,一直持续到生命的尽头。而缘起为六,命终为六也算是一种生命轮回的诠释……其实关于特蕾莎的问题确实是值得讨论的,特蕾莎在遇见托马斯之前是一个纯洁天真善良的好孩子,我们可以说是托马斯玷污了特蕾莎,但是反过来讲,也是托马斯让特蕾莎从无知变成了知性,从而令特蕾莎实现了其原本人生轨迹里或许不能实现的人生价值。所以托马斯对于特蕾莎就具有了双重性的身份——破坏者和启明星,但是当这两者合为一体化身成丈夫的时候,特蕾莎就不能忍受了。特蕾莎不能忍受自己的丈夫在和自己生活的同时,和许许多多的女性保持不正常的关系。(据老师说小说的原名貌似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托马斯是轻的代表,他渴望自由,需要通过肆意妄为的行动来填补欲壑,于是他放浪形骸。而特蕾莎则是重的代表,她坚持社会契约的存在,社会中任何一个公民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要为他所在的这个位置付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她不能容忍托马斯的所作所为,她已经产生了幻觉,她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说托马斯其实是应该感谢苏联人发动的尤里的复仇,因为正是这场变革,挽救了他的爱情,成了真正的永恒的布拉格之春。面对社会的动荡,两人把感情放在一边,在同侵略者的斗争中找到了共同点,一个用相机记录事件,一个负责照顾安全,最终选择流亡。(其中有一点令我记忆深刻,就是苏联军官拿枪指着特蕾莎,但特蕾莎还是用照相机不停的拍着,要是中国的电影,特蕾莎已经死了很多次了,这里的特蕾莎还是活的好好的,但是这确实体现出了特蕾莎的勇敢和对侵略者的愤怒,以及苏联士兵自己的迷惘和外强中干。再往后就是流亡瑞士日内瓦的桥段了,从这时起,他俩就又没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于是她们之间的分歧再次出现,托马斯再次花天酒地,而特蕾莎在生命所换来的照片变得一钱不值之后为了生机,不得不去拍仙人掌和光女郎。为了生计,特蕾莎找到了萨宾那,进行了关于裸照的拍摄,这段戏是我认为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按说本应是敌人的人却是一对朋友,现在又因为一些特定的原因不得不走到一起进行合作,她们其实都清楚对方到底对自己喜欢的在乎的男人都做了什么,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是她们依旧没有撕破脸皮。她们俩进行了一段相得益彰的配合,很精彩很紧密,在这段戏中既展现出来了萨宾那的洒脱也表现了特蕾莎的羞涩。她们俩互相的进行着拍照,然后是肆意的张狂的流出了眼泪的大笑,这个笑算是个相当有感觉的地方,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但是我感觉这夸张的笑里,包涵这同情、理解、嘲讽、得色。甚至还有解脱和退让…这个笑容结束以后,萨宾那远走高飞,而特蕾莎则回到家乡,她们都离开了托马斯,但一个是暂时的一个不是,尽管她们对托马斯的爱都毫无减少。在留给托马斯的信中,特蕾莎试着解释分手的原因:他的生活太轻,而她的生活太沉重,让她不堪忍受。在异国他成一她唯一的依靠但她对这个依靠没有信心,无法想象若他离开后自己如何生活所以她只能回到熟悉的故国。尽管有受迫害的危险至少让她知道这世界除了他还有别的,没有他后她仍然尝试能够活下去。 这之后托马斯又象没人管的孩子开始一个人的日子,孤独,在异乡。在失去她的陪伴,在不再需要担心她的嫉妒和痛苦后,他开始不习惯,于是他回去找她。分离后的重聚让他们彼此感到从未有过的依赖,他们又在反对虚伪上取得一致。托马斯不能忍受自己的文章被曲解和被当局利用,拒写悔过书,她坚定地支持他的立场。处在恶劣的社会环境这种信任弥足珍贵,更让他们珍视对方的陪伴。 托马斯由医生降成清洁工,他对女人天生的魅力让他又回到原来唐璜般的生活,这又成了逃避生活苦闷的一种方式。她想要相信他人可以没有爱而做爱的解释,甚至尝试象他一样“轻”,可一时的放纵只让她感到羞辱和恐惧,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她要逃离,他不理解但依了她,因为生活的经验已让他感到他们不可分割。 他们到了乡村。生活尽管单调,但辛勤的劳动让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找到心灵的平静。他们度过了最快乐的幸福时光,无需担心他人的干扰,没有谎言和欺骗,没有伤害。 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小狗卡列宁临终的时候,特蕾莎非常认真地对托马斯讲述她对卡列宁和对他的不同的爱。托马斯没有生气,他懂得 特蕾莎言语中的真诚和信任,这信任曾被他视为一种负担,现在已经是一种享受。似乎这时他们才真正相爱,他们相依为命,相互取暖,为此所有的牺牲都变得无足轻重。 影片最后他们葬身于一场到邻村跳舞返回的车祸中,出事前特蕾莎问正在驾车的托马斯在想什么,他说他只感到很幸福。能在这样的状态下一起进行另一个世界,是幸福的。 这部电影又是一个轮回的客观反映,同时它也是社会契约论的有力支持者。它向我阐述了错误的时间里遇到正确的人是痛苦的,反之亦然,只有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人才是有可能会幸福的。同时本片也讲述了潜移默化和温水煮青蛙的伟大(特蕾莎正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改造了托马斯,这让我想起了苏打绿所说的“要温柔的改变这个世界),其实真正改变托马斯的是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令托马斯重了些,也令特蕾莎轻了些,他俩为了共同的责任都放弃和改变了一些自己过去的特质。责任成了伟大的调和剂,而它调和出来的就是爱。 而责任,代表、包含着责任的爱,就是布拉格之恋告诉我们的,双方只有真正的负到了责任,爱情才会有可能比布拉格之春长久……


电影《布拉格之恋》想要表达什么?

表达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托马斯和女招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剧情简介:在布拉格,有一位年轻有为、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叫托马斯,他有两个红颜知己,分别是女画家莎宾娜和女招待特丽莎。特丽莎用真诚的爱情感化了托马斯。于是托马斯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观念,决定与特丽莎结婚。然而,托马斯风流成性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在“布拉格之春”时期,托马斯因为遭到迫害而逃亡到了瑞士,莎宾娜则去了美国。托马斯和特丽莎返回捷克后被开除公职。于是,两人隐居于乡下,并且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之后,他们在一次车祸中双双丧生。扩展资料:影片花絮:片中莎宾娜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住在美国的一所房子里,实际上这个房子的主人是该片的剪辑师沃尔特·马秋。该片在“布拉格之春”那段使用了捷克导演詹·尼梅克的资料镜头,此外,影片还使用了曼·雷和比尔·布兰蒂的摄影素材。该片原计划在南斯拉夫拍外景,但是由于军方不愿意在南斯拉夫拍摄坦克入侵的镜头;于是,剧组改在法国里昂及日内瓦等城市拍摄外景。为了使3位主角在展现自己的肉体时没有负担,导演特意起用了没有好莱坞背景的欧洲演员。朱丽叶·比诺什在片中饰演特丽莎,她是导演菲利普·考夫曼从上百位候选者中挑选出来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拉格之恋

电影《布拉格之恋》的主题曲?

《布拉格之恋》的主题曲是《忧郁的星期天》
中文名称:忧郁的星期天
外文名称:Gloomy Sunday,Szomorú Vasárnap
谱 曲:鲁兰斯·查理斯
编 曲:鲁兰斯·查理斯
歌曲语言:匈牙利语,英语,法语,德语
别 名:黑色星期天
乐曲内容:
匈牙利文版(原版)
Ôsz van és peregnek a sárgult levelek
Meghalt a földön az emberi szeretet
Bánatos könnyekkel zokog az öszi szél
Szívem már új tavaszt nem vár és nem remél
Hiába sírok és hiába szenvedek
Szívtelen rosszak és kapzsik az emberek...
Meghalt a szeretet!
Vége a világnak, vége a reménynek
Városok pusztulnak, srapnelek zenélnek
Emberek vérétôl piros a tarka rét
Halottak fekszenek az úton szerteszét
Még egyszer elmondom csendben az imámat:
Uram, az emberek gyarlók és hibáznak...
Vége a világnak!
中文翻译:
秋天到了,树叶也落下
世上的爱情都死了
风正哭着悲伤的眼泪
我的心不再盼望一个新的春天
我的泪和我的悲伤都是没意义的
人都是无心,贪心和邪恶的……
爱都死去了!
世界已经快要终结了,希望已经毫无意义
城市正被铲平,炮弹碎片制造出音乐
草都被人类的血染红
街上到处都是死人
我会再祷告一次
人们都是罪人,上帝,人们都会有错的……
世界已经终结了!


《布拉格》和《布拉格之恋》是不是同一部电影?

  不一样。
  布拉格
  ◎译 名 布拉格
  ◎片 名 Prag
  ◎年 代 2006
  ◎国 家 丹麦
  ◎类 别 剧情
  ◎语 言 丹麦语/英语/捷克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6.4/10 (170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855975/
  ◎文件格式 RMVB
  ◎视频尺寸 720 x 304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92 Min
  ◎导 演 欧尔克利斯汀梅森 Ole ChristianMadsen
  ◎主 演 马德斯米克尔森 Mads Mikkelsen... Christoffer
  Stine Stengade ... Maja
  Borivoj Navrátil ... Lawyer
  Jana Plodková ... Alena
  Josef Vajnar ... Doctor
  Thomas W. Gabrielsson ... Christoffer's father (voice)


  ◎简 介

  Awards:3 wins & 9 nominations
  http://www.imdb.com/rg/title-tease/awards/title/tt0855975/awards

  参展 /得奖纪录:2007丹麦影评人奖最佳摄影、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提名;2007丹麦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声音

  事业有成的克里斯佛特突然收到通知,他那自幼离家出走二十五年,从此音讯全无的父亲已经过世了。
  他与老婆从丹麦赶往布拉格,想尽快处理完父亲后事,好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在陌生的环境中,他必须重新面对儿时缺少父爱的伤痛记忆;同时,他发现了老婆外遇的残酷事实。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来,令他心力交瘁,疲於应付。

  在《007首部曲:皇家夜总会》中饰演大反派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马德斯米克尔森,以沉稳内敛的压抑演出,展现其复杂的演技层次。导演将场景选在布拉格是因为它神秘又富有文化。维斯.康提的《魂断威尼斯》带给导演很多启发,因为它描述了主角受困在城市里,并注定走向灭亡之路。本片在某些程度上也是讲述主角受困於陌生城市的故事。而在一个视觉景观优美、历史资源丰富的城市里拍片,环境与氛围本身就是影片的主角之一,也替电影奠定了颓美感伤的基调。
  http://msn.mtime.com/movie/46976/

  布拉格之恋
  影片资料
  * 国家/地区:美国
  * 类型: 爱情 / 剧情
  * 片长:171 分钟
  * 上映日期:1988年2月5日 美国 更多>>
  * 对白语言:英语
  * 发行公司: Aquarius TV...更多>>
  * 官方网站: MGM
  更多中文名: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沉重浮生
  * 布拉格之春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更多外文名:
  * A Insustentável Leveza do Ser
  .....Brazil / Portugal
  * Insoportable levedad del ser, La
  .....Argentina / Spain
  http://msn.mtime.com/movie/10307/
  一个是丹麦的,一个是美国的。


电影|《布拉格之恋》——轻重不可解

电影《布拉格之恋》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事实上,如果撇去书中所有充满哲学意味的论述不看,这本书,似乎就只是在讲述一个世俗却又不世俗的爱情故事。


男主人公托马斯(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是一个浪荡公子,一个真正享受“生命之轻”的男人,他游走于众多女性之间,却从不与她们中任何一个人过夜,绝不付诸真心,潇洒至极。

他遇见女主角特蕾莎(朱丽叶·比诺什饰)时也许有一丝成分叫做“一见钟情”,在温泉疗养院里,偶然看见如一尾鱼般得灵动少女,他眼底有讶异。但依然是那套花花公子的手段,尾随,盯视,吸引注意却若即若离。特蕾莎迅速陷入他的罗网。

“我们一定会再见的。”特蕾莎毫不顾忌地表示她的倾心。而托马斯微笑,小轿车绝尘而去,“再见。”

这部电影中的人们,似乎都是芸芸众生中走在矛盾极端的人。托马斯游戏人间,骨子里却又极为冷漠;特蕾莎与世无争,却又拥有一颗炙热坦诚的心;而托马斯的情人兼知己莎宾娜(丽娜·奥琳饰)渴望爱,却又始终在用背叛来逃避责任。

“我很喜欢你,因为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的王国,你会是个恶魔。在任何一部美国片或俄国片里,你都只是那种让人嫌恶的角色。”莎宾娜如是评价托马斯。他们既是情人又是知己。而特蕾莎在嫉妒着莎宾娜的同时却又和她保持着奇妙的默契和羁绊。



所以这部电影绝不仅仅在叙述一个平俗的爱情故事。

浪子爱上单纯女孩的赤诚,与她结婚,与她逃亡,又与她一起在幸福的幻梦里死去。

似乎平俗。但是它的矛盾就在于浮于表面的“爱情”,和深海下涌动的暗流:爱情里的灵与肉。

托马斯像大多数男人一样,信奉灵与肉分离的爱情观,他不认为肉体的出轨是对婚姻、对特蕾莎的背叛,因而他在“责任”之重下仍保持着灵魂的轻。而特蕾莎却如同大部分女人那样,坚信灵与肉不可分离,也正因如此,她始终活在这段爱情的“不能承受之重”下。但他们灵魂相依,灵与肉是否分离的争论也不得不继续下去:托马斯深爱着特蕾莎,在特蕾莎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承受猜疑,想要寻回自由之轻,她留下一封信,回到好不容易逃出的祖国。托马斯义无反顾地也回到了捷克,即使被扣下了护照。托马斯和特蕾莎始终在追寻一种和谐,相互的和谐,灵肉关系的和谐。

最后他们确实找到了,离开城市,放下过去的种种,留在乡村生活。

乱世里未被打扰的净土,延伸至天际的旷野中似乎只剩下他们二人,日子变得简单而幸福。

即使他们最后双双死于车祸,可在电影结尾那一段美好的梦境里,他们看起来那样幸福。

似乎是一个有些复杂的爱情故事。



但是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在1968年,发生在苏俄入侵捷克时期的布拉格。这注定不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里有一种东西始终在牵引着我们,它极微妙。造物者也无法预料的大概就是人类的情感。有人爱上与自己相似的灵魂,有人却为陌生而稚嫩的生命魂牵梦绕;有人因为害怕停留而放弃爱情,有人却愿为了爱情抛下一切;有人活得赤诚固执,有人却能同时生活在停滞和游离之间。生命何其之轻,最后空余一纸书信。

爱也罢,恨也罢。人与人之间如此微妙,爱恨之间往往了无界限。特蕾莎与莎宾娜,明明爱着一个男人,却能在灵魂里找到相依存的角落,默契难当。

人与时代亦是微妙至极,《布拉格之恋》把动荡处理得很巧妙,仿若黑白的历史影像投影在若干年后。对比时代,一个人何其之轻。一声枪响也许就是终结。但是,当时代放在那两个年轻人的身旁,历史的一粒灰尘落地也几欲震耳。

如此微妙。无关造物主,人像是化学元素,从未知到已知,在众多的人们形成的溶液里震荡、反应,从家至国,直至描绘出整个“时代”,皆为未知。

但这重量叫人如何承受,人生数十载,心脏跳动数百万次牵引血液汩汩流动,一颦一笑皆动荡,生命如苇叶顺流而下,细薄纤弱,浮浮沉沉,却承载着无数奇妙的,不可解的爱恨。

《布拉格之恋》另一个关乎轻重的命题,就是精神的轻盈与肉体的沉重。并非是虚无与实物的对比显示其轻重的差别,而在于“人”的自我评判。正义与生活、性命与追求、责任或爱情、安定或流浪……

生命里,究竟孰轻孰重?如果说生命本身最为沉重,那么亲情、爱情、信仰、所认为的正义是否为轻?

所以这轻无法承受,特蕾莎不愿留在温泉疗养院,即使那是她母亲的愿望;托马斯宁愿放弃脑科医生的工作,去作擦窗工,也不愿签那一份撤回声明。时代的洪流里,轻如苇叶的可以随波逐流,但坚若磐石的,却能屹然不动。就像特蕾莎身处黑白的历史,踏过硝烟炮火,却还高举相机,去记录那些枪口后的面孔和未凝固的伤口。

生命本身没有多少重量,所以超越生理超越血肉之躯超越造物者的那一部分才显得格外沉重。每一个抉择都是艰难,因为结果不可预知,人只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生命究竟是轻些好,还是重些好,没有人说得清。

但是生而在世,若不向自己的生命里多填充些什么,爱情、亲情、友情、信仰……无论什么,总归不能在死时还像出生伊始那样轻。

所有这些,都被巧妙地揉进一段爱情故事里。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布拉格之恋》该片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编著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述了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托马斯和女招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范文1   想想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是在4年前,当时的感觉是故事情节变得不重要,情节只是为了将作者的哲学思考编串起来,现在看完电影才发现原著没有看懂。电影的改编剧本是成功的,略去了哲学思考,将情节放在第一位,让人看懂了这本书的内涵。   托马斯以前的生活中他逃避责任,不愿被束缚,周璇与众多女人之间而不愿陷入任何一段关系,对他来说,生命是如此之轻,没有包袱,不用认真对待,在得到感官享受后潇洒的离开。在短暂的对抗专制后他选择了离开,去日内瓦过着以往的生活。泰瑞莎的出现让他不自觉的陷入一段他自己都无法抽离的感情中,在泰瑞莎回国后他不得不回到祖国,面对专制时他的高傲让他宁愿放弃原来体面的生活,在与泰瑞莎归居田园后,他成了一个农夫,生命此时对他来说已不再是轻的,在直面苦难后,面对着沉重的生命,在死前,他说,我很快乐。胳膊脱臼被接回原位,象征着他已完成了转变,从前的他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现在的他不再逃避,最终他获得了更大的快乐。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泰瑞莎原本是个小镇出身的普通女孩,她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却与小镇格格不入,在遇见托马斯之后仿佛找到了解救她的梯子。她去布拉格找托马斯,在托马斯的帮助下她展现了自己的不凡,一步步证明了自己,作为附庸,她时时刻刻担心自己被托马斯抛弃,终日活在这样的恐惧之中,终于有一天独立的意识觉醒了,她离托马斯而去,回到祖国。当她向警察交出自己的照相机时,她没有迟疑。托马斯回去以后,她欣喜万分,因为此时他们终于可以平等相处了。为了追求平等,她甚至会以同样不忠的行为报复托马斯。   萨宾娜的帽子象征着男权,喜欢那顶帽子象征着她对男性角色的渴望,这种渴望决定了萨宾娜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她只能被欣赏,而不能被拥有。托马斯喜欢她戴帽子,托马斯平等的对待她,欣赏她,从未想过独占她。弗兰兹不喜欢她戴帽子,他把她当做普通的女人,希望与她厮守终身,但只能导致萨宾娜离开他。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范文2   影片《布拉格之恋》里的托马斯医生职业是艰辛的。正在他有点不大讲究规范守则之期,紧之后电影银幕上出现了第二条字迹:“但是最明白托马斯的女生是萨宾娜……”。然后接下来,这些字幕一个跳切,直接进入另一组画面,是托马斯医生和他的女友萨宾娜同床共枕的情节。接在这些共爱的视听画页之后,第三条字幕跟着到来:“托马斯被派往往一个温泉疗养地做一个手术。”上方这三组字幕及其配合画面,有机并且浑然地构成了这一部电影开章以来的独有视听。这样一种跳立于电影画页之外叙述方法,在上一个世纪末叶的西方艺术影片中,也属于是比较别致的。   更加别致的还有,这个恍然物外的叙事者,除了讲完这三段话之后,就消声匿迹了,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位叙事者的身影。拍摄这部《布拉格之恋》之际,小说原作者米兰昆德拉正值身为布拉格国立电影学院教授,想必这样的电影创作安排,一如米兰昆德拉特出的文字写作,必须是情有独衷的。透过浏览六七十年代东欧电影的基本范式,我们大约知道了,原来《布拉格之恋》的创作起点大致是这样的:六十年代捷克纪录电影和捷克新浪潮电影的.模式,影响和制约到了艺术影片的发展。其间也包括艺术电影的原创音乐等等专业化格式。   欢悦的小提琴曲伴送着托马斯医生从城里至乡间,八方纵情的个人生活,突示着一位专职人士在特定情局下方的生命之轻。我们观众知道,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摸式,一但进入故事情节,便不会多有另类的肢节异变。然而这一部《布拉格之恋》,属于典型的欧洲化的影视作品不一样于美国,《布拉格之恋》的电影叙事开头之余,便不再沿续巳有的叙述技巧,而是另起户头,从打锣鼓。   这种有些间离叙事的作法,或者能够说采用不一样视点讲故事的叙述,一般是不太好挥发的。除非才气过盛的大手笔。记得好莱坞只有一位导演胆敢试法,这位名导他是伍迪艾伦。至于欧洲的此类样式的电影编导俯瞰皆是,比如罗曼波兰斯基,比如法斯宾德,再比如伯格曼,又比如大名鼎鼎的罗西里尼等等数不胜数。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非要打破即定的电影的程式化规范,进行多重角度的叙事格局呢?影片《布拉格之恋》开端的优点在于,一个开局一但预热了全片发展的走势,然后一泻千里。想收也收不住。   是不是这个样貌呢?恐怕一部电影走向终局的成败,这便是电影故事本身好看与否的要求所在了。说得更加妥协一点,那就是电影创作人依朝着电影情节本身所规定的脉络,固执地走了下去。那里的每一桢画面是否倒底好看不好看,是不是也有一个轻与重上的审视问题呢?我们当然能够从这样一部长达约三个小时的电影故事深层获取更多枝节上的眉目。由此看来,我们也并不好按照一般的电影常思路规来看待这一部影片《布拉格之恋》,正因它的电影主题,恐怕也是应当拥有多重意境的。   倘若单用一个所谓平常的猎艳之类的润词,怕是根本涵盖不了托马斯医生在他个人生活里面的那些生生死死以及悲欢离合。同时也无法承受得了托马斯大夫年轻多情的短促春华中的彷徨与无奈。其实认真观看了《布拉格之恋》之后,我们也必须能够蓦地发现,那位盛情广大的托马斯大夫在他自己的生命终结之前,必须还是审慎地选取了个人的爱与情的。从而也该在一番选取当中,随手抛扔掉了那个所谓的性自由?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范文3   从不写影评,只是简单记录一下自己观影的感受。因为记性很差,不写下来,就一定会忘记,或早或晚。曾经那么心动那么心醉,有一天就忘记了,多可惜。   大学毕业那年,我读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喜欢这个老版的书名,据说后来新版的名字变成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不过没关系,我的书橱里,是老版的那本,不会变。   22岁,那是个适合读昆德拉的年纪,百无禁忌,一切皆有可能。然而那也并不是个适合读昆德拉的年纪,生命之轻与重,人类之灵与肉,我什么都不懂。可以说,书读得浑浑噩噩,却莫名的神魂颠倒,似乎有什么东西,偷偷植入了我的世界。   好吧,现在来说电影。阴天,不开灯的房间,独自一个人看《布拉格之恋》,一切都刚刚好。电影的英文原名并非“布拉格之恋”,而是同书名的“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我喜欢它的原名,因为,根本就不只是“恋”而已。   看电影,我从不喜欢先做背景资料调查,所以,我甚至事先都不知道编剧就是昆德拉本人,更不知道这是一部由美国拍摄的电影——看完电影后才得知这一点,令我很惊讶,因为整部电影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太欧洲了,一点都不美国。   比诺什是我比较喜欢的女演员之一,她的长相说不上特别美丽,喜欢是因为她恰好主演了好几部我钟爱的电影,比如《英国病人》,《蓝》,《新桥恋人》,《浓情巧克力》。男主角丹尼尔,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不过这部戏这个人物,他演得精妙。很喜欢女配角,演萨宾娜的那个,不知道她叫什么,很美,充满不可抗拒的魅力,也许书中的萨宾娜就是这样的女人吧。   画面极美丽,却又自始至终带着沉重的阴郁色调,正是我喜欢的类型。想象中,布拉格这个地方,就应该是这样的吧。这份美丽与阴郁酿造了极好的张力,让人觉得有什么东西就要走到极限从而爆发出来了,可是最终没有,这就是所谓张力的极致吧。   情色镜头亦充满张力,远非其它一般般的情欲戏可以相提并论。最喜欢的是两个镜头,一个是萨宾娜和弗兰茨坐火车,窗外正下雨,萨宾娜忽然拉开车窗把头伸出去,然后满脸都淋上了雨水,脸上还莫名地欢笑着,弗兰茨就捧住这张脸亲吻起来。另一个是汤马士与萨宾娜久别重逢,互相问候着近况,充满试探,充满感情的激荡,却都压抑着,故作轻松愉快(直到压不住)。压抑本身就体现着一种张力吧,比上来就扑要有看头得多。   很多画面都妙不可言。比如俄国人入侵,战争爆发,泰丽莎拿着相机冲到街上去拍照,汤马士如影随形地陪在她身边,混乱的人群,暴力的场面,这时已经没有对白,画面全部变成了浓郁的黑白色,男女主角此刻好看得不可思议。   萨宾娜和弗兰茨坐火车那场戏,窗外的景色也几乎处理成黑白色,烟雨蒙蒙,竟很像中国画里的水墨江南,美极。   泰丽莎迷上摄影,在广场上拿着相机到处拍照,背景音乐响起,是《Hey Jude》,整个氛围完全是六十年代风情,让人心醉神迷。   还有最后汤马士、泰丽莎和其他人开车去小酒馆跳舞,微醺的汤马士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泰丽莎,同样微醺的泰丽莎巧笑嫣然地向他走过来,太美了。   能写出来的,大体也都是关于演员、画面、故事,写不出来的,是更难以言表的情绪,算了,懒得费力去想。其实,生命到底是轻盈还是沉重,灵魂与肉体到底是该结合还是该分离,这种命题是永恒的痛苦。嗯,想也没用。   翻了翻别人写的观影感受,喜欢这一句: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当然这话远未表达电影的全部,她是站在泰丽莎的角度说这句话。   那,我要为萨宾娜说一句:未必我就不深情。

有一部外国动画片,主角是两个机器人,有一个叫EVA,很感人的一部片子,有谁知道叫什么名字?

片名:《机器人总动员》影片《机器人总动员》是2008年一部由安德鲁·斯坦顿编导的科幻动画电影。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进行制作,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电影公司负责发行。安德鲁·斯坦顿执导,本·贝尔特、艾丽莎·奈特和杰夫·格尔林等联袂献声配音。影片于2008年6月27日在美国上映。故事简介——公元2700年,地球早就被人类祸害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已经到了无法居住的地步,人类只能大举迁移到别的星球,然后委托一家机器人垃圾清理公司善后,直至地球的环境系统重新达到生态平衡。在人类离开之后,垃圾清理公司将机器人瓦力成批地输送到地球,并给他们安装了惟一的指令——垃圾分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一个接一个地坏掉,最后只剩下惟一的一个,继续在这个似乎已经被遗忘了的角落,勤勤恳恳地在垃圾堆中忙碌着,转眼就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寂寞与孤独变成了围绕着他的永恒的主题。然而,一艘突然而至的宇宙飞船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它还带来了专职搜索任务的机器人伊娃,当瓦力经历了几百年的孤独,终于见到了另一个机器人时,他觉得自己好像爱上她了,伊娃在经过了精确的计算之后,数据显示出;看起来漫不经心的瓦力很可能是关乎着地球未来的关键所在,她通过宇宙飞船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人类,收到了将瓦力带离地球的指令——人类正想尽办法重回地球,所以他们不会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于是瓦力追随着伊娃,展开了一次穿越整个银河系、最令人兴奋、也是最具有想象力的奇幻旅程。扩展资料:角色介绍——1、瓦力地球上的最后一个机器人,用于收集和压缩地球上的垃圾。瓦力是一款太阳能机器人,双眼之间装有激光切割仪。当出现故障时,他会从其他报废机器人身上获取替换零件。当感知到危险时,他会将头部和四肢收回躯体从而形成一个立方体。700年后,瓦力遇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小麻烦,那就是开始具有自我意识,变得极其好奇并觉得有点孤独,只好与他的宠物蟑螂哈尔相依为伴。瓦力每天都在勤勤恳恳的处理垃圾,并沿途发掘和收集人类物品。一次他通过音乐,了解到爱情和与情感交流的存在及表达方式。因此,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就是找到这种感情互动的对象,并牵到她的手。2、夏娃光滑而精巧的会飞行的探测机器人,她的任务是勘测地球上的植物,以确定是否适合人类生存。她的右臂上装有扫描仪和可收回式电离枪,后者可以让她应对一些小麻烦。伊芙一直无暇他顾专心工作,直到有一天,她邂逅了瓦力,两个机器人在朝夕相处间萌生了情感。3、船长飞船上的唯一指挥官,每天都在按部就班的例行公事,反复检查飞船状态。和瓦力一样,他也希望摆脱这一成不变的乏味生活。得知探测机器人的新发现之后,他内心中作为船长的勇气终于被唤醒,随即带领人类踏上了新征程。船长的卡通形象与其配音演员杰夫·格尔林如出一辙。

有一部电影,外国的,讲的是一个男主人公每天起床都在昨天,重复着昨天的事,叫啥名字??

土拨鼠日,又名偷天情缘

在传统的土拨鼠日这一天,主人公陷入了一个偷天陷阱(这部片子的另一个译名),每当他第二天醒来,都是相同的一天:土拨鼠日。这永恒的一天中,永远都是相同的人与事。必然有一个人要在路上相遇,必然有一个人要被汽车撞死。在起初的一段痛不欲生的阶段之后,这个倒霉鬼发现自己即使四处捣乱被关进监狱,即使从十层楼顶跳下去,第二天清晨还是舒舒服服的躺在自己床上,开始又一个阳光灿烂的土拨鼠日。他开始大彻大悟:原来没有明天也就意味着一切行为都没有后果。没有明天也就意味着对于未来的全知全能


上一篇:jon jones

下一篇: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