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次仁

时间:2024-03-19 10:16:21编辑:coo君

中国好舞蹈里面的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

马丽从小美丽乖巧,每每音乐响起便手舞足蹈。家里不宽敞,却为她留了最大的一间房,并在一面墙上安了镜子。每天她要练上好几个小时。后来,马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岛艺术团,她憧憬着似锦前程。然而,在199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马丽的右臂被轧断。由于骨骼组织感染坏死,她的右臂被迫截肢。那年,她19岁。“看着空空的右边袖子,我懵了。”时至今日,马丽依旧很难用语言形容对那种“空”的惊恐,只记得整个病房都是自己的哭声。她疯了似地抓住每个人尖叫:“我的胳膊呢?我的胳膊呢?”以后再也不能跳舞了?这是她的第一反应。“舞蹈是美丽的,而我是丑陋的。我没有资格再去演绎美丽!”马丽说自己当时这样想,每天都经受着“丧失”的痛苦,一度想到了死。 坚强自信 世界开始恢复彩色一天早晨,母亲像往常一样在门前轻唤她吃早饭,但马丽没有应答。心急如焚的母亲赶忙搬来一个花盆放在窗边踩上去,用一个小铲子费劲地把窗户扒开,恰与女儿空洞的目光对视。“那是我出事后第一次与母亲对视。她的眼神特别复杂,开始是着急,但是看到我的一刹那,她又非常放松、高兴。”正是母亲的眼神与偷偷抹去的泪水,让马丽意识到一个朴素的道理:人活着,很多时候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用左手生活,一切从零开始。要强的马丽开始接受现实并坚强适应,穿衣服、刷牙、洗脸……她都尽量自己做,只是仍需母亲帮忙梳头。马丽自小就蓄着长发,两条过腰的麻花辫非常漂亮,跳舞时盘个发髻,像位优雅的公主。母亲知道女儿爱美,依旧让她留着中长发,依旧每天为她编辫子、盘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马丽那颗脆弱的心。经过妈妈的精心照顾,马丽重新振作起来,在驻马店开了一家叫“向阳书屋”的书店。两年后,媒体报道了她的事迹。2001年初夏,正在书屋看书的马丽接到河南省残联的电话,对方邀请她参加“第五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每天坚持排练10多个小时的马丽,凭借舞蹈《黄河的女儿》夺得文艺汇演的金奖。  怀抱梦想 她找到更大的舞台2002年,马丽怀着梦想到北京打拼。2005年,她重返河南,代表河南省残联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作品《牵手》、《少女与玫瑰》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2007年4月20日,她代表河南省残联参加“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同搭档翟孝伟一起,凭借《牵手》,拿到了二等奖。2008年,有一件让马丽永生难忘的事情,她当上了河南洛阳的奥运火炬手。“一路走来很累,很辛苦,但是看到身边有那么多朋友关心自己,我就会变得很坚强。”马丽说,“我希望大家可以被我的舞蹈感染,希望大家首先想到我是一个演员,而不是一个残疾人。”如今,马丽在台湾设立了工作室,与台湾艺术家合作创作舞台剧《台湾舞娘》,广受好评。


白马次仁的意思

人名
--
中国环保名人录

白马次仁

燃亮西藏的未来
西藏人说他像一支蜡烛,20年来默默地燃烧著自己,为西藏的地质和环保工作照亮了光明的前景。他是白玛次仁。

白玛次仁1980年从事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毕业後,便投身於西藏地热大队的勘探工作。1991年,白玛次仁调到拉萨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任站长。当时,拉萨市地下水资源遭胡乱开采,人为污染严重,而监测站的人员、资金、设备却十分紧缺。白玛次仁四处奔走,落实人员,筹措资金,求购设备,还带领其他同志自制监测工具。他为了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徒步走遍3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沟沟坎坎。很多监测点位於民居,白玛次仁利用自己藏族身份,向居民细心解释,逐步提高了民众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让监测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为使监测资料真实可靠,他坚持到野外现场观察和记录。无论是节假日,还是酷暑严寒、刮风下雨,300平方公里内,58个监测点,他从未耽搁或延缓过观测时间。每次观测多是从早8点至晚9点,一干就是13个小时左右。为了争取时间,他经常随身携带馒头、饼乾充饥,甚至乾脆挨饿。白玛次仁长期野外作业和饮食生活无规律,患有严重的胃病,医生让他住院治疗,他也为了工作拒绝了。

成功是对付出的最好回报。在白玛次仁的带领下,监测站近些年来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业绩,总计完成地下水位、地表水流监测12000馀点次,水质取样1300馀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在他的建议下,拉萨市选择了一些井点作为地下水质污染监测的「特区」。 次年,他根据监测情况主编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阶段报告》,报告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据此开始实行各项具体措施。

「西藏环保问题不如内地突出,但同样不容忽视。为了您和他人的现在与未来,让我们共同拥有一片净土。」白玛次仁说。


CCTV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的简介以及分集剧情都是什么?

简介:
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高度人为制造的环境。能够在城市生活的野生动物,一定是将自己嵌入到了城市运转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否正常运转具有指示作用。它们和人类一样,也是城市里的居民,它们的存在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本片以城市里的野生动物为主要观照对象,以启发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思考更为合理的城市发展之路:怎样的城市规划及运转方式,才会为人类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分集剧情:
《我们的动物邻居》 第一集 立足之地 闹市
本集主要内容: 对动物来说,城市绝不是什么好地方,这里一切都依照人类的意志运行。这和人类难以在野外正常生活同理,是普遍的规律。城市的人造景观越多,野生动物越少。在摩肩接踵的闹市,似乎已经没有了动物的立足之地。但总有一些动物,可以在水泥森林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的动物邻居》 第一集 立足之地 闹市)
《我们的动物邻居》 第二集 进退之法 园林
本集主要内容: 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不像城市的地方,园林,是人类在城市中复刻的自然。这些公园,不仅为人而存在,有的动物喜欢住在公园,因为这儿有城市中最稀缺的东西——食物和栖息地,但公园里同样有城市最常见的东西——人类的干扰。(《我们的动物邻居》 第二集 进退之法 园林)
《我们的动物邻居》 第三集 来去之间 古城
本集主要内容: 俯瞰北京,我们很容易忘记,眼前这座城市经历过多少变迁。比起人类的健忘,动物总是对世代生活的老地方充满留恋,比起人类的恋旧,动物又总是以更快的速度适应新的环境。这并不矛盾,它们只是遵循自然的感召,适应城市的变迁。有一些只能离开,有一些注定要回来,无论城市如何改变,动物总是严格恪守着古老的自然时间表,和这座古老的城市相遇重逢。(《我们的动物邻居》 第三集 来去之间 古城)
《我们的动物邻居》 第四集 共存之道 郊野
本集主要内容: 这里虽然没有水泥森林,但依然属于城市。北京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人烟稀少的山地。在城市的边缘,没有人潮拥挤,动物可以有更多机会和人类共享自然的馈赠。但随着城市触角的延伸,这种机会正在逐渐变少。身处在两种文明的边界,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由敌对到利用再到共存。我们都在学习如何适应彼此的存在,因为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和它们都不会离开这片土地。(《我们的动物邻居》 第四集 共存之道 郊野)
.
参考资料:tv.cctv.com/2019/10/29/VIDAxjynDthqsLOJ8nSlXoMT191029.shtml


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一、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工作的需求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恶劣,地广人稀。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及欠发达的经济和较小城市规模与中央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的跨越式发展一直贯穿于西藏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表现出来的地质环境问题明显增多,主要有城镇生活饮用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地下水环境和矿山环境的保护、城镇建设的外扩带来地质环境的不适应性、自然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他地质环境问题,还有城乡二元结构面临的贫困山区的地方病,这些问题在首府拉萨和几个地区所在地城镇及乡村表现得各有不同。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成效1.青藏高原(西藏)重点区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玉树地震之后为了解决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解决供水问题,支持西藏地区开展青藏高原(西藏)重点区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2010年主要选择了重大工程布局比较集中、城镇供水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建设遭受或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比较多的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昌都地区所在地昌都县、阿里地区所在地噶尔县等3个行署所在地,作为重点区开展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调查技术人员克服了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通过近1年的努力,在3个县发现了具有供水意义的地下水富水地段5处,初步评价这些拟选水源地日供水能力能达到50000米3/日,可有效改善工作区内主要城镇生活用水的紧张局面,也将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建设性的科学依据。那曲县、昌都县长期以来是生活饮用水十分缺乏的县,以往多次开展了以找水为目的的水文地质工作,结果均不是很理想,而本次调查工作在那曲镇北9千米(图1)、昌都县城关镇北4千米地带分别寻找到了1处可作为城镇供水水源地的富水地段,初步计算可达到5000米3/日、31000米3/日以上的日供水能力。水文地质工作也向一些有发展潜力的重要乡镇及重要工程地区(如火车站等)进行了延伸,所发现的其余3处水源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好了水资源贮备。工程地质方面,着重解决了经济建设工作所面临的地质环境条件的适宜性问题,详细论述了工作区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及场地的稳定性,以及软弱地基、冻土等工程地质问题的分布特征。环境地质方面,查清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规律、生活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途径及程度,对如何保护当地地质环境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图1 那曲县那曲镇北侧9千米处的巴鲁盆地水源地2011年选择了城镇供水问题比较突出、当地政府要求比较强烈、城镇建设遭受或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比较多的芒康县、错那县、定结县、改则县、尼玛县、日喀则市等6个县市作为第二批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区。对每个县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寻找水源地的同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研究专题,如芒康县设置寻找以地下水或地表水作为供水的新的水源地并进行初步评价及纳西族乡(盐井地区)卤水地下水地球水化学环境地质专题;尼玛县设置地质环境退化专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改则县设置干旱区地下水找水专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定结县设置“江嘎湿地东侧沙漠化土地的研究”专题;日喀则市设置地下水质污染环境地质专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错那县设置寻找地下水以及地热水作为供水的新的水源地并进行初步评价。2.西藏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项目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承担的西藏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项目,组织四川地勘局91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山南地区桑日县增期乡卡乃村施工的一口改水示范井中打出了地热水,抽出井口热气蒸腾的热水(图2)。水井施工至35米时开始出现热水,从井中抽出的热水温度为56℃,无色、透明,水位埋深2.6米。流量稳定,现场用压风机抽水,每小时出水量为45立方米。已经取水样送有关部门化验。该热水井距离桑日县城约80千米,距离增期乡约5千米,距离拉萨-林芝318国道约50千米。该热水井现已封闭,具有供热供暖、洗浴、温室种植等多种用途,随时可以开发利用。西藏大骨节病区桑日县实施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项目时,对当地缺水学校进行了兼顾,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图2 抽出井口仍热气腾腾的热水井桑日县绒乡一小、二小是桑日县大骨节病区的异地育人学校之一,这两所小学位于雅砻河畔,地势较高,学校师生饮水较困难,主要靠土井取水为主,其水量严重不足,水质较差,枯水季节常饮用河水,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较低。该校曾多次向县教育局、水利局、乡人民政府等部门申请解决学校师生供水问题,由于地方资金紧缺,两所学校的供水安全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西藏大骨节病严重区供水安全示范项目的实施,解决了这两所学校期盼己久的供水问题。由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四川省地矿局91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这两所学校分别实施了供水安全示范井1口,其中绒乡一小单井出水量达到了2106立方米,二小达到了1140立方米,可解决两所学校700余师生的供水安全问题。供水安全示范工程的实施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安全、洁净、卫生的饮用水源。2011年9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组到西藏大骨节病区进行项目质量检查时,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情欢迎,示范工程效果明显(图3)。图3 西藏大骨节病区学校师生热情欢迎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组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12个市级监测站(均隶属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成,从业人员共计1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9人(高级职称者30人,中级职称者61人,初级职称者38人),其他人员43人(见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续表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原名为广西环境水文地质总站,于1981年成立,1991年更名为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同时挂“广西环境地质研究所”、“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两块牌子,2006年11月曾挂“广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牌子。1998年以前,总站隶属广西地质矿产局,1998~2000年隶属广西地质矿产厅,2001年以后,总站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为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直属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业务指导与服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国家和全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调查和综合研究。为政府制订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务。从左至右:副站长施杰、纪检书记兼工会主席李永坚、站长何小明、党委书记张如放、总工程师王举平、副站长聂乐昌广西12个市级监测站均隶属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进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目前,广西在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地热、地质遗迹等方面开展监测工作。1981年至1990年,广西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主要以地下水动态监测为主,20世纪90年代仍以地下水动态监测为主,配合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参与地下水资源开发管理,90年代中后期起,增加矿泉水资源管理工作。2001年起,总站成为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拓宽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领域,增加监测内容,工作涉及广西全境,与地方政府及社会的联系表现为服务型及技术支持型,各分站成为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实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助手与参谋。1.广西地下水监测面积5437km2,监测点总数561个,其中按监测点级别分为:国家级监测点10个,省级监测点274个,地市级监测点277个;按监测内容分为:水位长观点157个,水位统测点325个,水质监测点156个,水温监测点156个。2.为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工作,总站下属的各分站均成立有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应急分队,分别负责相应的管辖区域,当管辖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奔赴现场进行调查,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全站每年调查突发性地质灾害约300起。每年汛期,指导地方编写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协助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每年配合地方巡查约90个县(市、区),巡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100多个。同时,还负责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技术指导及技术服务,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为各县(市)举办地质灾害知识培训班50多期,培训地方干部达4000多人。3.抓好地质遗迹的监测保护工作,对区内13处地质遗迹资源制订了监测工作计划,及时掌握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1.交通:总站有越野车10台、12个分站中有5个分站各有1辆越野车。2.野外作业主要设备:全站仪、经纬仪、GPS定位仪、数码相机等。技术人员在野外使用In silu水质监测仪野外用MALA ProEx地质雷达探测滑坡滑体厚度3.地下水监测:20世纪80年代,少数点曾使用过上海产的红旗牌机械式自动水位仪,该种仪器在野外需有专门的保护房子或铁箱,后来厂家已不生产该类仪器,原有的几台水位仪因缺乏维修零件已无法使用,现在,水位监测工具为皮尺、万用表、测钟、测绳等。4.地质灾害监测:有地质雷达、激光测距仪、土壤水分测量仪、9800RIKGPS移动站等仪器设备,一般监测还使用皮尺、测绳,进行手工操作及目视观测。5.水质测试仪器:原子吸收仪、光谱仪、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示波极谱仪、测汞仪、多功能水质检测仪、离子计、测氰仪等。6.办公设备:技术人员基本上每人1台台式电脑,另外全站有60多台手提电脑,总站机关配备了复印机、扫描仪、绘图仪等。地质环境实验室水质分析仪器四、信息化建设情况(一)广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远程会商系统建设自2003年至今,广西使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为专家经验型预报系统,根据环境地质条件及大气降雨与地质灾害发生的相互关系的经验判断,依据历时降雨资料及降雨预报,作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预报。广西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远程会商系统,与区气象台的会商,主要是通过QQ进行。(二)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及效果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台及手机短信向社会发布,同时每天的预报结果在广西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信息发布效果比较理想,起到了及时通报有效信息的作用,使得全区各地能够及时获得地质灾害信息,及早进行预防和防范,起到了有效减少因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作用。(三)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广西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主要有:广西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1:50万广西地质灾害遥感空间数据库、1:50万广西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1:100万地下水污染调查空间数据库、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数据库、广西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地质公园数据库。五、主要成果和服务(一)地下水动态监测通过20多年的地质环境监测,取得了大量的监测资料,其中,1981~1990年的监测资料已以年鉴的形式出版监测报告5份,1991年以后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建立了数据库,编写了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玉林5城市的1991~1995年地下水监测报告各1份。每年均编报7市(镇)的地下水水情通报和编报南宁、柳州、桂林、北海4城市地下水水情预报,编写地质环境监测及分析报告,并及时汇交上级主管部门。利用监测资料,认真研究分析,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报告。(二)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自200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气象局合作(2007年又增加水文部门)开展了全区汛期(5~9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到2008年,南宁市、柳州市、贵港市、贺州市、钦州市、玉林市、桂林市、贺州市、来宾市、河池市等市也相继开展了市一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日常工作由总站下属各分站承担。2003年以来,通过广西卫视发布3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439次,其中4级以上预报102次(均不包括各分站的市级预报),为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预报结果通过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发布。预警预报精度一般都在50%~60%之间,最高可达85%。近年来,成功预报了百色市城西东笋造纸厂滑坡、浦北县外贸站存在滑坡、鹿寨寨沙龙江村滑坡、龙胜和平乡黄洛村滑坡等15起地质灾害,避免了181人伤亡和近200万元的经济损失。(三)地下水资源评价根据国土资源部的部署,2001~2002年,全区进行了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提交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资源与水环境图》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等成果。对广西地下水资源进行的新一轮评价,为广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四)矿山地质环境调查2004~2005年,对全区4757座矿山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明了广西矿山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等。提交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报告》、《广西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等成果,为广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监测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五)地下水污染调查2007~2008年开展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地下水的水质取样及水环境的调查,遍及全区108个县(区),共收集资料124份,水样670组,已完成了成果报告的编写。(六)地质环境监测服务典型事例主要有:广西河池市城东水厂砷污染调查、广西宜州龙头锰矿六潮泉泉水枯竭水文地质调查、合浦县常乐镇地下水污染勘查、平果铝排泥库泉泉水干涸与污染水文地质调查等,为政府解决污染治理、污染纠纷等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六、法制建设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于1999年3月29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1999年4月19日政府令第3号发布。2.《广西壮族自治区钟乳石资源保护条例》,于2002年7月1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3.《广西壮族自治区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2001—2015)》,于2003年12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于2006年3月30日由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于2006年5月1日起施行。5.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6年11月20日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并于2006年12月1日实施。

上一篇:risingsun

下一篇:陈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