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盛 感人故事
当干部就要富民强村,就要带领老百姓走富裕路”,这是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蒋巷村党总支书记常德盛的“当官”信条。
常德盛22岁出任蒋巷大队大队长,继而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面对的却是地穷水恶,血吸虫病肆虐,“十年九涝一旱荒”的穷乡村。可常德盛知道,要根治贫穷,富民强村,唯一的出路是发展经济。39年来,他坚持不懈地学习先进知识,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带领全村村民发展经济,从本地实际出发制订发展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
20世纪60年代的蒋巷,河浜泥塘星罗棋布,茅草坟堆遍野,田块零乱不平。常德盛喊出了“天不一定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口号,带领全村村民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治水治土系统工程,靠一根扁担两只筐,将1200亩低洼田填高了1米,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吨粮田。
农业上去了,但致富村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九十年代中期,常德盛提出了“三业并举,两手齐抓,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科学发展目标。在发展工业经济的道路上,他摔过跟斗,可没有气馁,在新产品一时难以打开的情况下,发扬“千山万水走,千言万语说”的精神,既当指挥员,又当推销员,一年四季坐辆面包车,常常凌晨一、二点钟启程,本省范围内总是赶在对方上班前抵达。
一次常德盛在来回奔波途中,乘坐的面包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结果一只左眼撞瘪,整口牙齿错位,膝盖骨骨折,当场昏厥过去,安排住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消息传出后,全村人涌到医院前来看望,医院的走廊挤得水泄不通。院长出来干涉了,可劝阻说服都没有用,后来村里不得不动用高音喇叭叫喊,说“不要拥到医院去看望常书记了,这样会影响医生治疗,影响常书记康复!”这样才使医院拥挤的情况有所好转。后来,常德盛的左眼视力一直不能恢复,按照医生嘱咐,一定要在半年后动手术,可他哪有闲工夫呢。直拖了一年多,医生上门,利用晚上时间动了手术。39年来,常德盛每年只在年初一休息一天。每天坚持早上6点半前到村上班。被人誉为“新时代的拼命三郎”。
这几年,常德盛注重工业企业的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施品牌战略和诚信经营策略。自1995年起,蒋巷村每年投入技改资金在1000万元,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开发深度产品和外延产品,逐步形成了以C字型桁条、钢柱等钢结构为主导产品的20多种配套系列产品,走轻重钢结构一起上的发展路子,并在生产能力上迅速形成规模。与此同时,常盛集团走强强联合之路,加盟江苏金土木建筑集团公司和上海市金属结构协会。同时,用现代企业方法管理企业,实行诚信经营,目前已建成江苏省轻质建材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常盛牌钢结构产品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和江苏省名牌产品,并获得上海钢结构项目最高荣誉奖——金钢奖,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去年江苏常盛集团公司销售额达到6.7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亿元。
当年穷困潦倒的蒋巷村,如今集体资产超过2亿元,已建成产品辐射大江南北的工业园、果木苍翠禽畜满园的生态种养园、四季常绿形成规模的蔬菜园、别墅洋楼重迭的村民新家园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迈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村和国家级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圆了常德盛这位村书记39年的富民强村梦
常德盛的事迹简介
蒋巷村原先是一个“野人村”、“光棍村”,历经40余年,今天已成为产值超10亿元的富裕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成为继华西村之后另一个吸引全国各地争相组团参观学习的明星村。常德盛,有人喻之为和华西村的吴仁宝齐名的“当家人”,就在苏州掀起学习他热潮的时候却选择了退休,据说选的接班人还是个外村人。为此,本报记者专门拜访了这个神奇的“当家人”。
常德盛:1000万我不能要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原属任阳镇,现并到支塘镇),40年前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土恶水血吸虫流行、偏僻闭塞的苦地方,河沟坑洼、土地破碎,村民绝大多数住泥墙草房。然而40年后,这里发生了惊天的变化,过去一切旧有的面貌已经荡然无存。
1998年,蒋巷首次成为“亿元村”,2001年,蒋巷社会总产值达2.5亿元,2003年,总产值超7亿元,预计今年蒋巷的社会总产值将突破10亿元大关。村里还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园林式农民休闲娱乐区,农民剧场、老年之家、迎宾楼、小学、幼儿园、展览馆、图书馆、卫生室、广播电视室,造型别致,竞相争辉。
然而更为人所称道的却并不是这些“无情”的数字,而是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他让蒋巷村民住进了220平方米的农民别墅,而他自己却仍住在集体公寓;他让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2000元,而他却只拿上级核定工资的零头;他把常盛集团打造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却拒绝了应得的1000万元股份。
老搭档:这个人就是朴实
67岁的唐渭清从镇党委秘书的岗位上退休后,就被常德盛邀请来蒋巷帮忙,迄今已经7年,是常德盛的“老搭档”,对常德盛可谓“耳濡目染”。唐渭清娓娓道来的尽是一些“小事”。唐渭清说:“他这个人,就是朴实。到现在为止,一个全国性的名人,仍然是一个农民,他对自己农民的身份、对农村的感情始终没有忘掉,他自己说:‘我是家乡父老乡亲的儿子。’凡是老百姓关心的、凡是老百姓可能会发生困难的地方,他都预先为老百姓想到了。”唐渭清讲了两个关于常德盛的小故事。
一个是常德盛在规划农民别墅的时候,特别设计了一个公共的宴会厅,所有设施都上档次,一次可开40桌宴席,因为农村家庭遇到一些红白事,就不用在自家房子里劳心费神了,在宴会厅,既气派,又方便。
另一个是为村里老人们设计了一个老年公寓,因为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且房子都是极大的独门独院的别墅,不仅不习惯,也会有一些不适应之处,且可能在子女上班时显得很孤单,而搬进老年公寓则可以和许多老人一起唠嗑拉家常。老人选择和子女同住的,给予一定的奖励;选择住老年公寓的,则一切费用全免。
老百姓:蒋巷不能没有你
常德盛在蒋巷几乎成了一种信仰,以至于村里人常常担心常德盛会被上级“重用”,调离蒋巷。因此常常有人在碰到常德盛的时候对他说,常书记,如果调你上去当干部,你千万别去啊,蒋巷不能没有你。
以至于常德盛的一举一动都为村民所牵挂。1995年他的车子和一辆摩托车碰撞,他的牙齿被撞出位,眼睛也陷了进去,这本是轻伤,然而却牵动了全村人的神经。当他被送到常熟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时,村里人自发前来看望,最多的时候竟然挤满了医院走廊,且村民还在纷纷拥进,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秩序。不得已,村里用高音喇叭向各家通知:常书记现在很好,为维持医院秩序,且让常书记更快康复,大家就不要再去医院了。
唐渭清还为记者讲述了常德盛三上北京村民夹道欢送的事情。
第一次,2000年,常德盛当选全国劳动模范,4月28日早上从家出发赴北京,当时天还黑蒙蒙的,村口却已有几百号村民在等着他了。邻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也加入到欢送者的行列。这位老人说:“像这样的人不当劳模谁当劳模?”
2001年“七一”建党80周年,他当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赴京开会。时值大热天,老百姓涌到村委会楼前,有人抱着小孩,有人撑着伞,不少老人则拄着拐杖,工厂里工人停了工来相送,连车间主任都难以劝阻。
2002年,常德盛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职工、群众一直送他到任阳镇,任阳镇的群众也自发地走上大街,加入到欢送的队伍中来。任阳镇第一个亿元厂银洋集团的老总陈必亮还组织全厂职工夹道欢送。
接班人:外村人堪称优秀
2004年12月20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常德盛袒露了自己的心怀。
“我必须尽早退休,让年轻人接班。”常德盛说。常熟市委书记杨升华对他说:“老常啊,接班人的事我同意你,但你得干到70岁。”常德盛说他正式退休的日子是明年,他至多再干一年。
在常德盛看来,如果培养不出优秀的接班人,他只算成功了一半。常德盛说,他40年的“当家人”历程,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是蒋巷人拓宽了市场;第二是提高了蒋巷人的整体素质;第三是规划出了一个未来的蒋巷,这也是当好村支书要做好的三件事。现在他在做第四件事,就是要培养“一个”、“一班”、“一批”三种人。“一个”就是一个接班人;“一班”则是培养一班领导骨干;“一批”就是担当蒋巷创业主体的技术精英、生产力量。
常德盛有一子一女,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其子常惠忠,现任常盛集团四个子公司之一的董事长、总经理,颇有乃父风范。老常对儿子一向要求很严,寄予厚望也是为人父者之常理。常惠忠也没有辜负常德盛的期望,吃苦肯干,凭自己的能力当上了常盛子公司的老总。
然而常德盛却表示,儿子不接他的班。常德盛说:“严格要求孩子是做父亲的责任,但在工作上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共产党员不搞家族制,所以我不会让儿子接我的班。他有本领,他可以自己成长;他没有本领,给他再多也不能胜任,越多越浪费。”
常德盛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据说得到了常熟市委书记杨升华的肯定,他究竟是谁?常德盛说,他叫陈建忠,一个外村人。据了解,陈建忠是南京农业大学大专毕业生,现任蒋巷村常务副总支书,常盛集团副总董事长、总经理,他有过村支书的经历,也当过任阳镇党委委员,现在还担任任阳街道办事处主任。常德盛说,此举打破了蒋巷“村”的束缚,可以让蒋巷走出蒋巷。
常德盛简短地解释了选择陈建忠作为接班人的原因:“除了他的经历之外,他在七八年前来到蒋巷,我一直看着他成长,经过多年的考察,我认为他在思想品质、工作能力、热情各方面都堪称优秀,完全符合担任蒋巷村当家人的条件。退休之后,我会扶持他一年,一年之后,这个担子将会完全压在他的肩上。”
常德盛:退休后还老伴的账
退休之后的常德盛,想要做些什么呢?在记者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先问了另外一个问题:“常书记您平时都有什么爱好?”常德盛思索了半天,终于抬起头,很木讷地笑了一笑。“我没有什么爱好。撮麻将、打扑克牌,我一样不会。”
那么,你退休后有些什么打算呢?记者问。
常德盛这才重新舒展眉头,描绘起他梦想的晚年生活:“我要好好休息、锻炼、学习,做好力所能及为社会服务的工作,担任集团工会主席、村老龄委主任,为工人、老人说说话,做点事情。”
“我欠了她的‘账’,我要还的。”常德盛的夫人患有关节炎,由于住的房子颇为潮湿,大大影响了老伴的身体,不能换个环境,常德盛的老伴只好以锻炼身体的方式来对抗病痛,为此她还组织了一支老年健身队。
常德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个人简历 常德盛,1944年7月生,江苏常熟人,1960年毕业于任阳农业中学。1963年任蒋巷大队第10生产队会计,1966年5月入党,1966年9月至1973年8月任蒋巷大队大队长,1973年9月至今任常熟市蒋巷村党支部书记,19 90年兼任任阳镇党委副书记、江苏常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编辑本段所获荣誉 常德盛2002年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荣获2001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家,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1990年、1996年省劳动模范,1991年、1996年省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省人大代表,1996年省党代会代表,1997年省政协委员,1998年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 同时,常德盛同志荣获苏州市劳动模范、优秀党员、明星企业家、十佳新闻人物、勤政廉政好干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称号;荣获常熟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农业实干家、优秀企业家、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共产党员等称号。编辑本段共产党员 勇挑重担——常德盛同志在1965年挑起了建设蒋巷村的重任,当时,他年仅二十出头,常德盛同志有一个信念: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施,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蒋巷村当时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山恶水吸血成行的苦地方,人民都背井离乡,人丁稀少,当时的蒋巷一点也不起眼,但是他们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意志和决心,硬是把全村的海拔增高了一米多,解决了地势低洼,传染病盛行的问题。改变了生活环境的质量,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第一步。几十年后,他成就了他的伟大梦想。蒋巷村建设成了闻名遐迩的富裕村、文明村。 清正廉洁——常德盛从不吃请,从不收礼。一次,邻村孙浜村在插秧季节面临着断电的困境,常德盛得知后,立刻派人送去二万元交电费,又支援资金帮助孙浜村购置发电机。孙浜村领导十分感激,送去一只羊腿,可常德盛却说:“对邻村给予一点帮助是应该的。”随后又把羊腿退了回去。几年来,常德盛先后退回价值五万多元的现金与礼品。然而,他却扶贫救困,1998年抗洪救灾时,一次就捐了2万元。 兢兢业业——常德盛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为了拯救一度陷入困境的企业,常德盛没日没夜地奔波着,身体累垮了,从不叫苦。终于,极度的疲劳使他病倒了,当时体温已达39.5 度。可他带病继续辛劳地工作着,后因支撑不住到医务室输液。他忽然想起海门有一笔业务要谈,便又拔去针头奔赴海门……编辑本段2、民国将领 常德盛 字子新,1878年生,热河朝阳人,人称“常八爷子”。少入毅军,累升马队统领驻热河。后随赵倜入河南,任豫皖毅军总司令。1922年5月11日—1922年9月12日兼署归德镇守使。1922年5月,孙中山二次返粤,任非常大总统,派李烈钧率北伐军入赣,连克赣州、万安,大军沿赣江而下,直指南昌。陈光远兵败下野,北京政府任命蔡成勋为江西督军,率中央第一师自绥援赣。吴佩孚提升常德盛为河南暂编第一师师长,令其率毅军旧部随蔡赴赣。常德盛师在赣仍不改毅军旧习,不但对赣战事无补,而且还专以滋扰地方为能。 1922年10月,福建督军李厚基被皖系大将徐树铮推翻,10月18日,直系把持的北京政府任命常德盛为援闽军总司令,率豫一师入闽驱徐。常德盛率部由江西黎川入福建境内。一路奸淫掳掠,百姓备受其害。后由许崇智派军驱逐,常部被迫回江西。 1924年11月9日,广东北伐军攻占赣州,常德盛降,被委任为建国奉军总司令。 1925年春,已经当上赣督的方本仁下令赣军各部解决常师,将其缴械,以其中一部在吉安改编为江西补充旅,由中央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刘宝题暂兼旅长(后裁编入其他各部)。4月,常德盛率残部自江西走皖南婺源,旋被皖军王普缴械。此后下野闲居,封将军府典威将军。
常德盛的事迹简介
当干部就要富民强村,就要带领老百姓走富裕路”,这是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蒋巷村党总支书记常德盛的“当官”信条。
常德盛22岁出任蒋巷大队大队长,继而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面对的却是地穷水恶,血吸虫病肆虐,“十年九涝一旱荒”的穷乡村。可常德盛知道,要根治贫穷,富民强村,唯一的出路是发展经济。39年来,他坚持不懈地学习先进知识,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带领全村村民发展经济,从本地实际出发制订发展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
20世纪60年代的蒋巷,河浜泥塘星罗棋布,茅草坟堆遍野,田块零乱不平。常德盛喊出了“天不一定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口号,带领全村村民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治水治土系统工程,靠一根扁担两只筐,将1200亩低洼田填高了1米,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吨粮田。
农业上去了,但致富村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九十年代中期,常德盛提出了“三业并举,两手齐抓,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科学发展目标。在发展工业经济的道路上,他摔过跟斗,可没有气馁,在新产品一时难以打开的情况下,发扬“千山万水走,千言万语说”的精神,既当指挥员,又当推销员,一年四季坐辆面包车,常常凌晨一、二点钟启程,本省范围内总是赶在对方上班前抵达。
一次常德盛在来回奔波途中,乘坐的面包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结果一只左眼撞瘪,整口牙齿错位,膝盖骨骨折,当场昏厥过去,安排住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消息传出后,全村人涌到医院前来看望,医院的走廊挤得水泄不通。院长出来干涉了,可劝阻说服都没有用,后来村里不得不动用高音喇叭叫喊,说“不要拥到医院去看望常书记了,这样会影响医生治疗,影响常书记康复!”这样才使医院拥挤的情况有所好转。后来,常德盛的左眼视力一直不能恢复,按照医生嘱咐,一定要在半年后动手术,可他哪有闲工夫呢。直拖了一年多,医生上门,利用晚上时间动了手术。39年来,常德盛每年只在年初一休息一天。每天坚持早上6点半前到村上班。被人誉为“新时代的拼命三郎”。
这几年,常德盛注重工业企业的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施品牌战略和诚信经营策略。自1995年起,蒋巷村每年投入技改资金在1000万元,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开发深度产品和外延产品,逐步形成了以C字型桁条、钢柱等钢结构为主导产品的20多种配套系列产品,走轻重钢结构一起上的发展路子,并在生产能力上迅速形成规模。与此同时,常盛集团走强强联合之路,加盟江苏金土木建筑集团公司和上海市金属结构协会。同时,用现代企业方法管理企业,实行诚信经营,目前已建成江苏省轻质建材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常盛牌钢结构产品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和江苏省名牌产品,并获得上海钢结构项目最高荣誉奖——金钢奖,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去年江苏常盛集团公司销售额达到6.7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亿元。
当年穷困潦倒的蒋巷村,如今集体资产超过2亿元,已建成产品辐射大江南北的工业园、果木苍翠禽畜满园的生态种养园、四季常绿形成规模的蔬菜园、别墅洋楼重迭的村民新家园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迈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村和国家级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圆了常德盛这位村书记39年的富民强村梦
列宁的事迹简介?
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于4月3日(公历4月16日)回到了俄国。针对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为党和无产阶级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和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路线,接着,他在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发挥了“四月提纲”中的原理,从4月到7月90天的时间里,列宁一面领导中央委员会的工作,一面直接指导《真理报》编辑部的工作。先后写了150多篇文章和几本小册子,宣传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方针,从而武装了布尔什维克,增强了他们对革命的必胜的信念。 列宁是十月武装起义方针的制定者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1917年7月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平示威的镇压和接踵而来的对布尔什维克的打击,使俄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七月事变”打破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和平发展的前途已经断绝。列宁也被迫转入地下,在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着革命斗争并撰写《国家与革命》一书,8月9日列宁离开俄国到达芬兰,继续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并关注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迅速被粉碎,使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布尔什维克的威信大为提高,很快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苏维埃中占据了优势。列宁分析了新的革命形势,在9月12日到14日给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指示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起义把政权转归苏维埃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方针。为了便于加强领导,10月7日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正义的决议,并指导了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24日夜间列宁到了斯莫尔尼宫,亲自担负起指导起义的重任。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革命工人、兵士和水兵执行了起义的战斗命令。深夜攻下了冬宫,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列宁不仅胜利地领导了俄国革命,而且指导和鼓舞了当时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他的倡议下创建了共产国际,他亲自主持了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领导了二、三、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从二大起任执行委员。 列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在一个农业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里变为现实。在这样的国度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新课题。苏维埃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为发挥人民群众的才智,建设社会主义 开辟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资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镇压了白卫匪帮的叛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并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并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和符合经济规律的新经济政策。列宁坚信俄国有一切必要的和足够的条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在他的领导下,拟定了纲领性的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拟定了通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机械化以改造分散的小生产者,并吸引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列宁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工作,他把发展文化教育,进行文化建设计划时代的主要任务。他强调说:“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列宁所说的文化建设包括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造就经济建设及其他方面的专门人材。提倡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改变愚昧不文明等广泛的任务。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列宁经常提醒党的组织和干部要充分发挥教师和专家的作用,检查在使用和团结专家方面存在的问题。 列宁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克服官僚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对苏维埃国家机构中的拖拉作风、文犊主义深恶病绝,认为它是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敌人”之一。列宁是改革国家机关的推动者,在他看来,要有效地克服官僚它义,就必须改革国家机关,使其密切地联系群众,选拔优秀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到重要的经济岗位上去,还要建立起明确的职责和民主检查、监督制度,对于因官僚主义造成重大损失者,应分别情况给以处分,而克服官僚主义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 列宁极端厌恶个人崇拜。他认为工人领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而是普通人。他坚信:“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都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列宁十分谦逊质朴、极端关心党的事业,模范地遵守党的集体领导原则,经常作自我批评,随时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一向反对突出他个人。他多次拒绝艺术家为他绘制和塑造肖像,也反对人们为他祝寿。
镇守使的镇守使名人
马良,字子贞,河北省保定人,回族人.著名武术家,民国初年任北洋皖系军阀中陆军第四十七旅旅长兼济南卫戍司令官,后任济南镇守使。陆军中将,后投日,任日伪山东省省长兼保安总司令。李拔可(1876-1953年),名宣龚,号墨巢,家住光禄山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出宰桃源县、泗阳县,候补知府,有政声。民国时期,入商务部书馆,与张元济、鲍咸昌、高凤歧等合称“商务四老”。能诗,工书法。著有《顾果亭诗》、《墨巢词》。陈衍(1856~1937) 近代诗人。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二十四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政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与沈曾植相识。二十八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后为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