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缶是什么?
缶是干嘛的,当代估计没有几个人能说对。
其实缶可不是一种专用乐器,而是一直乘食品的容器,而且这种食品需要捣碎、搅拌,就像我们舂米捣蒜一样。这个我们从象形文字中就可以看出,击和缶都是这个动作与容器组合的样子。
在没有标准的乐器之时,人们闲暇的时候可以就地取材,用缶打拍子,毕竟缶比其他的餐具和物品更耐敲,因为缶就是用来捣食品的,这样慢慢地缶就成了一种乐器,但可惜是最低档次的乐器,因此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后,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而不是去演奏标准乐器,一是因为形势严峻,就地取材,二是要恶心一下秦王。
缶还可以当祭祀之器。但古代在正式场合祭天用樽,祭地用簋,如果家里面穷得屁股都用瓦片盖了,那也可以用缶来替代,因为在日常用具中,缶还是比锅碗瓢盆更厚重庄重一些。
易经中在坎卦、离卦中都用到了缶,大家细看,那都不是把缶当好词用。并不是上了易经,就是高档次的东西,要不然易经中的“凶”、“吝”、“厉”也是好词了。
从乐器排名来说,缶列第二,可惜是倒数第二,第一是家都没有的人,击瓦盆或破碗而歌,而家徒四壁的人则击缶。相对富足的家庭,只是把瓦盆和缶当餐饮用具,规规矩矩做饭吃饭,想听音乐有各种专用乐器,而吃饭的时候敲碗击缶,是你没有吃饱还是对主人有意见,你啥意思!
张艺谋是个好导演,但是拍基层题材还可以,抖了抖头上的高粱花子,搓搓脖子后面的泥,就来登大雅之堂搞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要闹出笑话来。
因此,我们在奥运开幕式上看到2008个傻哥们击缶,不仅恶心了一下全中国人民,还恶心了一下全世界人民,顺便也恶心了一下巍峨的奥运标志建筑鸟巢。后来又有一群附庸风雅的傻大姐、暴发户去拍卖场去高价收藏缶,楞是把一个难等大雅之堂的玩意整成了高档文化的三个代表。
在传说中,怀念死人,鼓盆而歌,哀叹穷困,击缶而歌。你没有看到,2008个人击缶以后,世界经济马上就开始下滑,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头。趁着有钱买一个也不错,等那天赔光了,可以没事在家敲着唱歌玩。
奥运缶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朱大可先生雄文《“黄钟毁弃,瓦缶雷鸣”--奥运缶究竟象征了什么?》深刻揭示了缶的文化含义,可以解答你的问题——
1、关于奥运开幕式击缶而歌的公案,最近点燃了舆论的神经,闹得沸沸扬扬,争议很大。你说它是一种丧器,究竟有什么学术根据?
中国历史上的缶,一直有两种用途:一为盛器,《说文解字》形容它是装酒浆的,《鲁语》甚至说是放米的。第二个用途是乐器。乐器又分两种,一种是贱器,《说文》称“秦人鼔之以节歌”,据说这还是从西戎那里学来的。《楚辞·卜居》说:“黄钟毁弃,瓦缶雷鸣”。淮南子记载说:“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说明“击缶”不仅是民间低级娱乐样式,而且是低贱之物的文化象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就是意在用这种低级乐器羞辱对方。其二是丧器。《周易·离》九三爻辞说:《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的余辉下,要是不击缶而歌,垂暮老人是会发出叹息的,而这是一个凶兆。《庄子·至乐》中还记载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说庄子在妻子死了后鼓盆而歌,这个“盆”,学界一致认为就是缶。这足以证明“鼓缶”与丧礼之间的逻辑关联。
2、既然存在这民间低级娱乐方式和丧乐之器这两种用法,那你为什么还要坚持缶是一种丧器的观点呢?
这个要从中国历史沿革来看。先秦之际,确是两种用法并存。但汉以后,秦音散失,丧器的用法就逐渐占了上风。唐宋以后更是如此。唐人李建勋在诗歌《田家》里形容当时的丧礼民俗说:“木船擎社酒,瓦鼓送神钱。”这已是明确的祭奠仪式了。宋代又出现了“鼓盆之戚”的说法。元明杂剧《蝴蝶梦》,戏说庄周鼓盆故事,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庄子休鼓盆而成大道》,把庄子鼓盆和死亡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了通俗的叙述。在我看来,冯的小说对缶是丧器的传统,起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因受其影响,“鼓盆歌”和“鼓盆悲”从此成为民间丧礼主流,直至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历史演变过程:击缶与鼓盆,由先秦和中古的双义用途,逐渐集中和归流到了丧礼这个单一主题上来。(右图:奥运开幕式上的“击缶而歌”)
奥运开幕式是一个全球狂欢的庄严仪典,一边打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一边却反常地使用这种含有丧器或贱器意义的符号,无异于在自扇耳光。好莱坞当然可以这样玩,中国人则应有起码的历史常识。但假如导演是用它来追禳数万汶川大地震的遇难亡灵,倒是件值得赞美的大功德。如果我能从导演本人那里得到证实,我将为此公开道歉并向他表达敬意。
3、有网友称缶是小口器,盆是大口器,说你混淆了这两种器型,不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中国古代典籍里对缶的形态从来就有两种描述,一种与盆和盎相同,一种是与瓮相同。《康熙字典》引【急就篇注】称:“缶卽盎也,大腹而敛口。”但《尔雅》则称“盎谓之缶。”《说文》进一步解释说:“盎,盆也。”2004年无锡鸿山出土的越国贵族墓葬中发现过三件盆状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就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它的器型是宽口窄底,跟盆完全一致。显然,缶就是盆和瓮的合称。(右图为无锡鸿山遗址出土的缶)
4、有民俗学家说湖北土家族的“跳丧”并非一定要用鼓盆?不知你指的湖北丧歌队,是那一个地方的民俗?
我从未说湖北丧歌队就是土家的跳丧舞。虽然土家族的丧礼延续的正是庄周的传统。一个更为鲜活的例证,是湖北沙市的“鼓盆歌”。当地老人去世后遗体均存至三到七天,夜间守灵时邀请鼓盆歌班,演唱古人事迹或故事传说。鼓盆歌使用的“鼓盆”,是“鼓”非“盆”,但却坚守着“盆”的名分,原因在于它要标明自己的来历。歌师们明确宣称,这个习俗源于庄周。“鼓盆歌”的功能就是安慰亡灵和家眷,而内容大多则越出吊丧主题,有某种娱乐性,俨然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民间说书。这正是中国丧礼自身的精神分裂,它起源于庄周的道家哲学。在中国乡村,大多数丧事都具有事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白事”和“丧事办”。这是中国人超越死亡和悲情的独特方式。但你不能因此就认为丧事就是喜事,而“鼓盆”就不是丧器。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常识,否则就无法讨论问题。
5、湖北出土的冰鉴缶,是奥运缶的器型复制对象。它难道也是丧器吗?
奥运缶的问题还不止于丧器喜用。这个被叫做“缶”的东西,其实根本就不是缶,仅仅是鉴而已。湖北出土的冰鉴缶,是一种复合器,外部是鉴,内置一缶,但两者也可以分离和独立。而奥运缶恰恰去掉了作为内胆的缶,而仅仅复制了鉴的外形,而且还发出了“鼓”音。这才是典型的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之举。这种概念偷换加剧了民众对传统器物符号的认知混乱。所以,在我看来,奥运缶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提供了一个伪缶,其次是把丧器当做了喜器。这两个问题都值得拿出来讨论一下。(左图为曾侯乙墓的冰鉴缶,左为鉴,右为缶,显然是可以分离的两个独立器物)
6、这批奥运缶拍卖成绩十分骄人,引发了收藏热,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目前中国民间的多数藏品都是墓葬之器,多少都跟死亡有点关联。我自己就收过一对东晋的绿釉骨灰瓮,雕刻非常精美。我认为丧器和冥器都不妨碍收藏,当然也不妨碍有人出高价收藏。这是藏家的自由选择。但在收藏之前,最好先弄清它的文化含义。
7、为什么你在谈论中国文化危机时要援引奥运缶作为例证?缶的滥用跟文化危机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这场讨论不应当限于缶器本身,而是应引向文化断裂和历史启蒙这个大命题上来。正如《楚辞》所描述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缶”一作“釜”),这段两千年前的警句,预言了奥运缶对于当下中国的象征意义。我谈论“缶”的出发点,就是要“小题大作”,借用《楚辞-卜居》的隐喻。在我看来,奥运缶的唯一价值,就在于它以“雷鸣”的方式,深刻喻指了文化溃败的现实。
【作者附注】
“黄钟毁弃,瓦缶雷鸣”,一作“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古文中“缶”与“釜”是两种器皿,彼此不能互训,但在历史上却常被混用,而用“缶”更能彰显其低贱、暗哑之义,时而用以暗喻”小人之道”。此处瑰集部分“缶”的出典如下——
战国·楚·屈原《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在楚辞的各种版本里,“缶”与“釜”往往交替出现)
唐·范摅《云溪友议》:“虞韶九奏,非瑞马之至音;荆玉三投,伫良工之必鉴。且鸿钟运击,瓦缶雷鸣;荣辱纠绳,复何定分?”
宋·释智愚《次踏碛韵》:“宜有明珠酬白璧,空惭瓦缶间黄钟。”
宋·释智愚《送鄱阳复道者》:“当今祖道薄如纸,瓦缶雷鸣闹人耳。”
宋·王谠《唐语林》卷三·品藻:“《虞韶》九奏,非瑞马之至音;荆玉三投,伫良工之必鉴。且洪钟《韶》击,瓦缶雷鸣;荣辱扎绳,复何定分!”
明·王阳明《秋声》:“洗心真已空千谷?倾耳谁能辨九成?徒使清风传吕律,人间瓦缶正雷鸣。”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试诵我诗一篇或一联,以见黄钟瓦缶,声调同异,则工拙两存乎心,所论公平,靡不服矣。”
明·澹归《遍行堂》续集卷十三《酬陆旷庵》:“老僧欲行殊未行。每念当潮格外情。彼此须偿文字债。坐令瓦缶如雷鸣。”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噫!鼠辈邸张,其若是哉!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蠢兹幺么,毒害乃尔。”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之选剧第一:“吾谓《春秋》之法,责备贤者,当今瓦缶雷鸣,金石绝响,非歌者投胎之误,优师指路之迷,皆顾曲周郎之过也。”
清·汤鹏《浮邱子》卷八:“黄钟毁弃而瓦缶雷鸣乎,闻者其有忧乎?”
清·弘仁《偈外诗》:“瓦缶雷鸣可唱酬,不如归去任扁舟。驱毫吮墨披襟坐,梦裏名山笔下求。”
清·寅半生《自述诗》:“不飞亦不鸣,终年伏户牅。黄钟拼长弃,雷鸣惊瓦缶。”
清·李宗渭《瓦缶集》三卷,康熙丁亥年自编。宗渭殁后,其婿高衡乃裒其遗诗,编为《乐府》一卷,《古体》九卷,《近体》二卷,仍以“瓦缶”为名,从其初称也。
清·黄家骥《瓦缶雷鸣,欵乃馀曲,三隧剧谈》石印本,绍文书局, 清光绪23年(1897)
转自朱大可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47e9e0100d3z0.html
缶的资料,不要奥运的那个片段,就一个介绍
(1) 汉语拼音:fǒu
(2) 注音符号:ㄈㄡˇ
(3) 郑码:MAEZ,U:7F36,GBK:F3BE
(4) 笔画数:6,部首:缶,笔顺编号:311252
右图展示的是鎏金铜缶,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编辑本段]注解
(一)作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2) 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 [earthen jar with big belly and small mouth]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说文》
盎谓之缶。——《尔雅》
(3)乐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那么,演员们击奏的乐器——缶,是一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
先说“缶”这个字,“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所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汉字的“罄”,也是一种打击乐器。
再说缶这种乐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见图)。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如,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如图)。
方形的青铜缶有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小冰箱(如图)。这次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的“缶”就是仿照这种方形样式制作而成的
贰用缶。——《易·坎》
以二缶钟惑。——《庄子·天地》。按,钟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郑注:“汲器。”
坎其击缶。——《诗·陈风·宛丘》
击瓮叩缶。——《史记·李斯传》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礼记·礼器》
(3) 汲水的瓦器 [earthware for sucking water]
具绠缶,备水器。——《左传·襄公九年》
(4) 一种陶制乐器 [fou,a clay musical instrument]
不鼓缶而歌。——《易·离》
(5)盛酒器。也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这里的缶是指尊缶,而不是浴缶。古人用缶多是陶质。考古发掘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经节?,象形。”可见,青铜缶的祖型当是陶缶。
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6)盛食物或饮料的器皿。右图为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即曾侯乙铜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冷藏设备。
(二)作量词:
(1) 一种古容量单位,等于十六斗。一说三十二斗 [fou]
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小尔雅》
(2) 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
[编辑本段]关于"缶"的史料记载
(一)“渑池之会”中的缶(《史记》)
在历史上,关于缶的记载并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相会,名为促进两国友好,实则想要挟赵王,赵王知道秦王脆计多端,担心秦国暗算故借故不去,但谋臣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等考虑再三,却主张赵王赴会为上,如果不去,反而被秦国笑话,灭了自己的威风。赵王认为二位大臣说得有理,决定应约去渑池会见秦王,并命令蔺相如同行,大将廉颇在边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测。宴会上,秦王盛气凌人,并假装酒醉,旁敲侧击,戏弄赵王,说道:"寡人听说赵王善于弹瑟(一种古代弦乐器),今日盛会,请赵王弹一曲助兴"。赵王不敢不依,勉强弹了一曲。哪知,赵王正中圈套,秦国的史官赶快把这位事记载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此情景,非常气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击缶,今日胜会,也请大王击缶助兴。"秦王不肯,厉色拒绝,蔺相如再次相请,说道:"大王如果一定不依,在这五步之内,我愿意以颈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立即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面不改色,大声喝斥,众人吓得口瞪目呆,空气异常紧张,秦王为了解除眼前的危机,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立即命令赵国的史官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里秦王所击的缶,就是窑字里面的缶,它是古代的一种陶器,用来盛酒的。春秋战国时候曾经拿它当作乐器。
关于这个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的原文如下: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二)《谏逐客书》提到的缶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可见,在秦始皇那个年代,秦国风俗上已经认为击瓮叩缶俗气了些,上不得台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当时筝也是很俗气的东西,也是被淘汰的对象。
[编辑本段]古代乐器分类中的缶
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根据乐器主要发声部分的制作材料来给乐器分类,《三字经》中就将“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缶,因为是由土烧制而成,也就是土类乐器。当然,这种分类方法是很原始的。
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乐典》对此记道: 缶, 说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尔雅云:“盎谓之缶”,注云:“盆也”,坎其击缶。渑池会,秦王为赵王击缶是也。”李斯云:“击瓮扣缶,真秦声。”并且明确地列缶在土音部。
[编辑本段]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在“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
在雷鸣般的击缶声中,全场观众随着数字的变换一起大声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欢呼声中,迎来了开幕式正式开始的时刻:20时整。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热烈欢迎。
从缶的发展演化来看,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的“缶”与“缶”的原貌有着一定的差别。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
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阵,听声音很像是在敲鼓,而这种乐器的形制,则源于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按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作为中国古代土乐器的缶,其音绝不会与作为革乐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与上述铜鉴缶完全不同。“鉴缶”不是缶,古乐文献中亦未见有“缶阵”的记载。
作为古乐器的缶,究竟是什么模样呢?近年的考古发现已经给出了答案。在2004年无锡鸿山的越国贵族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大墓甬道壁龛中发现了由五百多件组合乐器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状的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便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图片中的古乐器青瓷缶口径40厘米,通高24.2厘米,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两兽首状宽耳,另两侧有一对称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两前肢攀在沿上,口衔缶沿,造型夸张生动。
“缶阵”中那2008件乐器的原型——曾侯乙铜鉴缶,实为组合器,是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有专家将其称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当然也应是“暖箱”)。这种特制的青铜酒器,无论从形制到材质,都与陶土乐器缶风马牛不相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击缶是什么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时期本来并不是乐器,后来成为一种最低级的乐器。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埙、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地位之低。
长期以来,“击缶”或者说“鼓盆”,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娱乐,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
从第一个意思说,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鼓盆”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娱乐。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击缶这种娱乐形式逐渐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饭时的特殊表演形式——敲钵,还能略见当年下层社会人民击缶之遗韵了。
从第二个意思说,《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时的光辉下,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么垂暮老人会嗟叹的,这是一个凶兆。这反映了当时一个民间习俗:对即将去世的老人,人们要鼓缶唱歌,以安抚老人,祝愿将死者顺风顺路。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走向丧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北齐颜子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载:“闻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说,更为常见。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即今天许多农村的丧葬仪式中,那个孝子出殡时的摔瓦盆。
由于缶这个乐器具有上述两个特点,因此它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很多政治角色,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因此而流传至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战国时的“渑池会”: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个故事的政治要害,是秦王强迫赵王为其弹瑟,并命史官记录下来以辱赵王,蔺相如遂以血溅五步逼秦王击缶,相应地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级,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
“缶”是何物?奥运缶的拍卖价怎么这么高?
奥运的缶有2008个 而且是中国第一次办的, 作为开幕式最大规模的表演 这个东西拍到很高的价也就不奇怪了
基本介绍
(1) 汉语拼音:fǒu
(2) 注音符号:ㄈㄡˇ
(3) 郑码:MAEZ,U:7F36,GBK:F3BE
(4) 笔画数:6,部首:缶,笔顺编号:311252
右图展示的是鎏金铜缶,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编辑本段]注解
(一)作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2) 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 [earthen jar with big belly and small mouth]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说文》
盎谓之缶。——《尔雅》
(3)乐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那么,演员们击奏的乐器——缶,是一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
先说“缶”这个字,“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所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汉字的“罄”,也是一种打击乐器。
再说缶这种乐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见图)。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如,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如图)。
方形的青铜缶有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小冰箱(如图)。这次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的“缶”就是仿照这种方形样式制作而成的
贰用缶。——《易·坎》
以二缶钟惑。——《庄子·天地》。按,钟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郑注:“汲器。”
坎其击缶。——《诗·陈风·宛丘》
击瓮叩缶。——《史记·李斯传》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礼记·礼器》
(3) 汲水的瓦器 [earthware for sucking water]
具绠缶,备水器。——《左传·襄公九年》
(4) 一种陶制乐器 [fou,a clay musical instrument]
不鼓缶而歌。——《易·离》
(5)盛酒器。也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这里的缶是指尊缶,而不是浴缶。古人用缶多是陶质。考古发掘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经节?,象形。”可见,青铜缶的祖型当是陶缶。
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6)盛食物或饮料的器皿。右图为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即曾侯乙铜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冷藏设备。
(二)作量词:
(1) 一种古容量单位,等于十六斗。一说三十二斗 [fou]
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小尔雅》
(2) 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
奥运缶的拍卖程序
这1000个“奥运缶”的拍卖工作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现场拍卖和网络竞拍。其中现场拍卖的数量为910个,本周日将在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首次现场拍卖会。在拍卖当天,“奥运缶”将被打包分成53个标的包裹,每个标代表10个、20个、30个或者50个缶。10个缶的包裹参考价在11000到13000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单个缶的起拍价约为1000元人民币左右。虽然单价不贵,但由于是打包拍卖,再加上缶的制作基本相似,买10个缶收藏显然毫无必要。对此,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按相关部门规定,“奥运缶”的拍卖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因此确定打包形式,也是技术方面的安排。想去拍卖会现场的市民,也可以采用团购的方式,选出一名代表竞拍,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支出。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个人买家的需求,北交所还专门拿出90个“奥运缶”在网上“零卖”。这90个“奥运缶”都有特殊编号,或者是像10、100这样的整数,或者是像6、8这样深受国人喜爱的吉祥数字,更具收藏价值。2009年3月13日上午10时,网上拍卖会将在北交所专门开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金马甲网站上进行。“奥运缶”现场拍卖程序:预展:即日起,在北京产权交易所预展。登记:3月6日16时前,持有效身份证明前往办理,将10万元竞买保证金汇入北京产权交易所指定账户(以到账时间为准),并持保证金收据到拍卖公司办理竞买手续。拍卖:3月8日10时在北京产权交易所(西城区金融大街甲17号)拍卖大厅举行。“奥运缶”网络竞拍程序:有意参与竞拍的人须在本月3日至10日之间,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指定的金马甲网站点击“奥运资产处置专题”,进行在线注册,然后就能进入“竞价大厅”申请竞价,注册成功后还须到指定银行交纳1.8万元竞买保证金。3月13日上午10时,90个缶将在金马甲网站上逐一竞价。
奥运缶拍卖在什么时间,奥运缶拍卖的流程是什么啊
这1000个“奥运缶”的拍卖工作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现场拍卖和网络竞拍。其中现场拍卖的数量为910个,本周日将在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首次现场拍卖会。
在拍卖当天,“奥运缶”将被打包分成53个标的包裹,每个标代表10个、20个、30个或者50个缶。10个缶的包裹参考价在11000到13000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单个缶的起拍价约为1000元人民币左右。
虽然单价不贵,但由于是打包拍卖,再加上缶的制作基本相似,买10个缶收藏显然毫无必要。对此,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按相关部门规定,“奥运缶”的拍卖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因此确定打包形式,也是技术方面的安排。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个人买家的需求,北交所还专门拿出90个“奥运缶”在网上“零卖”。
据了解,这90个“奥运缶”都有特殊编号,或者是像10、100这样的整数,或者是像6、8这样深受国人喜爱的吉祥数字,更具收藏价值。
3月13日上午10时,网上拍卖会将在北交所专门开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金马甲网站(www.jinmajia.com)上进行,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登录金马甲网站,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参与竞拍。
要特别提醒的是,参加现场拍卖会的买家,需要交纳10万元保证金,而参加网络竞拍的市民,也需要提前支付1.8万元保证金。
奥运开幕式上的“缶”是什么来历?
来历如下: “缶阵”中那2008件乐器的原型——曾侯乙铜鉴缶,实为组合器,是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有专家将其称为 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当然也应是“暖箱”)。 缶的简介: 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缶是古代汉族的陶制乐器,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
C 试题分析: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也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因此①②④正确。故选C。礼乐文明形成后,绵延于古代社会,对今天也有很大影响,故③的表述是错误的。 点评: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它详细的规定了不同的等级行不同的礼,奏不同的乐。西周时期除了礼乐制度外,最容易考的还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需要在这个地方多多关注。
什么是缶?
缶这个字,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单独使用了。它的读音同“否”,是古代一种大腹小口、平底带盖的大型容器,外形很像坛子或者大水壶,有些在器身两旁还有两只把手。最早的缶是先人们用泥土烧造而成的,所以又叫瓦缶,古书上也写作“缻”。缶出现的时间较早,是许多坛坛罐罐的祖型,也是古代陶容器的泛称,所以汉字中出现了很多带“缶”边旁的字,它们都和缶有关。比如我们常用的“缸”字,就是比“缶”大的容器,在“缶”旁加上音旁“工”就成了“缸”。类似的,“罐”、“罄”、“窑”、“陶”等字,都与陶瓦制品“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缺”字,就是从残破的“缶”引申出“缺少”、“缺损”的意思。可见,虽然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不再使用“缶”这个字了,但是这个物体却融入了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历史遗产。
缶是什么?
缶 拼音: fǒu, 笔划: 6 部首: 缶 五笔输入法: rmk 基本解释:缶 fǒu 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 笔画数:6; 部首:缶; 笔顺编号:311252 详细解释:缶 fǒu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earthenjarwithbigbellyandsmallmouth〗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说文》 盎谓之缶。——《尔雅》 贰用缶。——《易·坎》 以二缶钟惑。——《庄子·天地》。按,钟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郑注:“汲器。” 坎其击缶。——《诗·陈风·宛丘》 击瓮叩缶。——《史记·李斯传》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礼记·礼器》 汲水的瓦器〖earthwareforsuckingwater〗 具绠缶,备水器。——《左传·襄公九年》 〖考古〗∶一种陶瓷乐器〖fou,aclaymusicalinstrument〗 不鼓缶而歌。——《易·离》 缶 fǒu 【量】 一种古容量单位,等于十六斗。一说三十二斗〖fou〗 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小尔雅》 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