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简介

时间:2024-03-22 10:37:08编辑:coo君

名人传中米开朗琪罗的简要概括~~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普雷塞出生。他的父亲是地方法官,脾气暴躁,母亲在他六岁时去世。米开朗琪罗幼时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了这位未来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从小迷恋绘画,在学校里总是画素描,为此他经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为他的父亲认为从事艺术是可耻的。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当时的意大利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风气下,他潜心学习模仿古希腊艺术,这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展资料:一、作品描述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基罗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传播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二、创作过程1886年,罗曼·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于是他给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并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他制订了详细的创作计划,并先后写成《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人传

《名人传》里的米开朗基罗的简介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ounaroti,1475.3.6-1564.2.1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时兴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名我会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米开朗基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们挣脱自己的肉体束缚一样,获得存在的形式。这正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教条。扩展资料:在《米开朗基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并不认为一般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巅。但不妨一年一度登高礼拜。他们可以在那儿更新肺部的气息和脉管中的血液。在高处,他们会感到更加接近永恒。待回到人生的平原,他们将满怀勇气面对日常的搏斗。”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成就。毕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 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们来说,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崇尚平庸的社会《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罗曼·罗兰(法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20世纪的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作为作家,他创作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等作品,除此之外还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人传

《名人传》中《米开朗基罗转》梗概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
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米开朗基罗的人物简介

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博纳罗蒂·西蒙尼,又译“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通才、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圣齐奥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美第奇家族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罗曼·罗兰写过《米开朗琪罗传》,归入《名人传》中。米开朗基罗是《大卫》,《创世纪》的作者。扩展资料1498 年,年仅 23 岁的米开朗基罗开始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两年后即告完成。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人们不相信它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为此,米开朗基罗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米开朗基罗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上得到充分体现的象征。它赞美人体,讴歌正义和力量。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亦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1508 年,教皇朱利奥二世要求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绘制穹顶画。米开朗基罗本来不愿从命,但他一旦接受就追求完美,决不“亵渎”艺术。历经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传世巨作穹顶画《创世纪》。《创世纪》取材于《旧约全书・创始纪》,整幅作品 511 平方米,中心画面由《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园》等 9 个场面组成,大画面的四周画有先知和其他有关的故事,共绘了 343 个人物,其中有 100 多个比真人大两倍的巨人形象,他们极富立体感和重量感。

米开朗琪罗生平简介及成就是什么?

1、生平简介
1475 年 3 月 6 日生于现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他父亲是法官。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米开朗基罗 13 岁时进入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Ghirlandaio)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触终生所从事的神圣事业,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后又跟随多纳泰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之后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美第奇学院)”,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给了他极大影响。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496 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等。23 岁的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
1501 年,26 岁的米开朗基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 年应尤利乌斯二世邀请,米开朗基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内建造陵墓,米开朗基罗的建造才华,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米开朗基罗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基罗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记》。
1513 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历尽艰辛磨难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1534 年,41 岁的大师又重回到佛罗伦萨,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基罗为其祖宗圣洛伦佐陵墓制作雕像,他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著名的雕像《昼》、《夜》、《晨》、《暮》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
1562 年受其门生,著名画家、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之邀成为迪亚诺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1536 年,已经 61 岁的米开朗基罗被召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在 25 年前完成的《创世记》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 1564 年 2 月 18 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2、个人成就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又译“米开朗基罗”、“米高安哲罗”。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小行星 3001 以他的名字命名来表达后人作为对他的尊敬。
3、代表作
哀悼基督、大卫、“凿出你心中的大卫”、《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摩西》、 《布鲁特斯胸像》


米开朗琪罗,生平简介,WHO有?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傅雷译为“翡冷翠”)的卡普雷塞出生。他的父亲是地方法官,脾气暴躁,母亲在他六岁时去世。米开朗琪罗幼时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了这位未来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从小迷恋绘画,在学校里总是画素描,为此他经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为他的父亲认为从事艺术是可耻的。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当时的意大利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风气下,他潜心学习模仿古希腊艺术,这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的宗教矛盾和党派斗争非常复杂,有人还预言佛罗伦萨要遭大难,为了逃避这一切真真假假的谣言和矛盾,1494年米开朗琪罗离开佛罗伦萨,先后去了威尼斯和罗马,沉浸在他的雕塑艺术中。他在这期间完成了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一举成名。
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并开始他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的创作。1504年,完工后的《大卫》却遭到当时群众的误解,大卫圣洁的**使封建意识顽固的人们感到局促不安,有人甚至向雕塑投掷石子。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召赴罗马,从此开始了他生涯中的英雄时代。教皇要他造一个能够和古罗马相称的陵墓,这一宏伟的构想令米开朗琪罗激动不已。为了这庞大的工程,米开朗琪罗仅仅选料就花费了八个多月,运到罗马的石料堆得像座山,无论是群众还是教皇都为之欣喜若狂。但由于米开朗琪罗的仇敌的挑唆,教皇突然放弃建造陵墓的计划,而决定重建圣彼得教堂。米开朗琪罗为此债台高筑,又失去教皇的宠爱,最后他不顾教皇的命令,离开罗马。
1506年11月,尤利乌斯二世攻陷博洛尼亚,米开朗琪罗屈身前往,两人和好。教皇要他雕一座铜像,虽然他不懂铸铜的事,但米开朗琪罗还是接受了任务,在艰苦的条件下耗去两年的时间才完成。
回到罗马后,尤利乌斯二世又命令他去作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当时拉斐尔已经完成了他在梵蒂冈的壁画,并获得极高的赞誉,这无疑对米开朗琪罗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无法逃避的米开朗琪罗同样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开始了这项巨大的工作。从1508年到1512年,米开朗琪罗成年累月地仰着头画西斯廷的天顶,他的身子因此受尽了折磨,其间他的父亲、弟弟还不断地向他索要钱财,浪掷他的血汗所得。
自由的米开朗琪罗,终身只是从一个羁绊转到另一个羁绊,从一个主人转到另一个主人的手中。尤利乌斯二世死后,新任教皇利奥十世要他为自己服务,下令让他建造梅迪契家庙。大主教梅迪契不久成为教皇克雷芒七世,也就是成了米开朗琪罗新的统治者。与以前的教皇相比,克雷芒七世是非常仁慈的,他关心爱护米开朗琪罗,了解他意志薄弱的缺点,时时鼓励他振奋精神,但要医治米开朗琪罗内心的烦躁、狂乱、悲观、哀愁,却不是他的权力所能为的事。克雷芒七世委托他主持梅迪契家庙和坟墓的建筑,劝他加入教派,按月送他薪金。米开朗琪罗突然改变主意,拒绝教皇的薪俸,想丢下手里的工作。在反反复复之中,从1520年到1527年,米开朗琪罗没有完成一件作品。
1527年佛罗伦萨爆发革命,米开朗琪罗做了守城工程的总领导。而当城市被教皇的军队围困时,米开朗琪罗又匆忙出逃。克雷芒七世饶恕了他,但他必须继续为教皇服务。1530到1531年间,他先后完成《夜》、《晨》等作品。
1534年,重返罗马,他以后的全部岁月就是在罗马度过的。他先后与几个女子热恋。1536年到1541年他完成《最后之审判》。1547年,他又被任命为圣彼得大寺的建筑师兼总监。他认为这是神圣的事业,因此拒绝任何薪俸。但他的敌人百般刁难,以至米开朗琪罗最终未能完成。
他的晚年是在极其孤独的境况下度过的。1564年2月18日下午,日落时分,米开朗琪罗在度过了他漫长而苦痛的一生后,在死亡中获得了永远的平静。


富兰克林的一生简介?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顿。他出身寒微。10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岁时他到哥哥经营的小印刷厂当学徒,自此他当了10年的印刷工人。1723年富兰克林离开了波士顿,到费城的基未尔印刷所和英国伦敦的帕尔未和瓦茨印刷厂当工人。1726年秋,富兰克林回到费城,这时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术,开始独立经营印刷所,印刷和发行《宾夕尼亚报》,并出版了《可怜的李查历书》,当时被译成十二种文字,销行于欧美各国。1727年秋,在费城他和几个青年创办了“共读社”。组织了小型图书馆,帮助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进行自学。富兰克林还通过刻苦自修,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在北美的声誉日益提高。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住了,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后来他想到了雷电,在经过反复思考后,他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但没有人关注。富兰克林在一场暴风雨中做了一次实验。他制作一个带有金属杆的风筝,然后把风筝放上高空。在闪电闪过的那一刻,电流顺着风筝上的铁丝丽下,富兰克林用手触摸,感觉被电击的麻木。他瞬即将电流引入莱顾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他根据这个原理研制出了避雷针。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外交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为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毅然断绝了同英国的一切联系,把自己的财产支援革命战争。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受“大陆会议”的委派,作为外交特使出访欧洲,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独立战争胜利后,富兰克林又肩负同英国和谈的重任。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迫使英国在1783年签订了美英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与世长辞。在他出殡的那一天,为他送葬的人数多达两万,充分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他的痛悼之情。同时,不仅美国国会决定为他服丧一个月,法国国民议会也决议为他哀悼,表明了他不仅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世界。

达尔文的一生简介?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的进化论与能量守恒、能量转化定律和细胞学说被誉为是19世纪的三大发现。达尔文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16岁的时候进入爱丁堡大学学医,后又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但达尔文的兴趣是研究生物,他从小就喜欢花、鸟、草、虫,搜集各种动植物标本。在这段时间里,他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植物方面,经常去听一位叫亨斯罗教授的植物课。1831年,达尔文大学毕业。经亨斯罗的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政府组织的“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达尔文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了很多新物种以及化石,观察到了物种演化现象。1836年10月,环球考察活动结束。回到英国后,达尔文开始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苦心研究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正式出版。《物种起源》的全称是《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即物竞天撵适者生存》。书中提出,一切生物之间都存在着生存竞争,能适应环境的就能生存下去,这就是“适者生存”。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一切生物也随之变化,从一个种类演变到另一个种类。这种进化的过程叫“自然选择”。同时他又指出,人类培养新的动植物品种,关键在于选择。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一出台便遭到宗教界与保守派的抨击。1860年在牛津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以赫胥黎为首的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勇敢地起来捍卫达尔文的学说。在一次次的论战中,他们不仅赢得了论战的胜利,而且使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在此影响下,《物种起源》很快被翻译成世界上几种最主要的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使进化论思想获得了世界科学家的承认。《物种起源》的出版,对生物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生物学继物理学、天文学及化学之后,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他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从而完成了生物学的伟大革命,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他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进行了科学地阐释。促动人们按照自然法则去进一步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和进化过程,它大大推动了种系发生分类学、进化形态学等19世纪生物科学各个分科的形成与发展。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家中逝世,享年73岁,英国为他举行了国葬。他临终时说的一句话是:“我一点也不怕死。我难过的只是我已经没有力气把我的研究继续下去了。”

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文学是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从专业定义上讲,所谓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而所谓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从属关系上讲,文学是一门艺术,但艺术绝不仅仅是文学。如果说艺术是一条宽广长流的大河,那么文学就是其中的一条分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文学就是语言文化的艺术,扮演着艺术生活的主角,艺术的产生往往就需要坚实的文学做基础,就比如一部好的戏剧文化,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需要有一本好的剧本,一部好的著作等等。自然,要想拍出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就需要一个优秀的剧作家、编剧、导演和演员。但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它却包含广泛,我的个人理解就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与事物都是艺术。艺术本身就包含褒义,它可以说是人们精神和思想上的一种向往,是用行为和行动去美化一种事物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太多的艺术了。行为艺术;思想艺术;物体艺术...总之,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艺术,生活中存在着太多太多的艺术了,只不过我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去表演它罢了!从表现方式上讲,文学通常借助于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认为,文学有“写,说,唱!”三种表现方式,“写”包含写小说,写诗歌,写论文等!“说”包括相声,小品,演讲,辩论等!而“唱”则有京剧,粤剧及诗词歌赋类的颂涌等!文学在社会运用中其实就是一种生产力。比如说推销产品,要对方喜欢你的商品,你必定会在对方了解的基础上加以说服,这就是语言的说服性,而要达到对方购买的目的,必要有语言的激发性和鼓动性!而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包含文字和语言,它还包括各种可以表达个性的形式。比如在墙壁上信手涂鸦,在树根上雕刻绘画,在舞台上灵身一跃,这些都是不借助于语言和文字的表现形式,说不定你一个不经意间的回眸,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无心的举手投足,都是艺术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认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比文学的表现形式丰富而精彩得多了。从来源角度来讲,文学和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都是由人和物而引起的,都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学的产生似乎应该产生于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个人觉得与其说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如说是在能够反观自身的神秘存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文学在最初的时候,更应该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这也适合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观照的基本定义。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极为讨厌课堂上讲授的系统分析法,毕竟这种方法没有揭示文学自身的本质特征。仅仅其中关于审美观照的一点还值得思考。如果仅仅认识到文学作为劳动的产物,文学的生命力就不存在了。因为对于物质的生产,艺术是没有起到任何直接作用的。只有当人类在反观自身存在时,产生了对这个世界的神秘感受,发出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的疑问,或者我是怎么来的等等,文学就产生了。最初的“杭育杭育”也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最无意识的运用而已。扩展资料: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表达形式: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神、呼吸、肢体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艺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

  其实,文艺跟社会科学都是以一定经济作为基础的社会上层建筑,都是源于经济发展,也都作用于经济发展~~~~
  比如,文艺复兴啊~~~就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要求把人们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解放人性,人们开始学习科学知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自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文艺复兴时期也涌现了很多的艺术家,诗人,作家,科学家这些~~~
  文艺是比较具象的一种思维的表现形式,比如,人们用文章,书画来表现他们的新思想,很直观;而社会科学,则是抽象的思维表现形式,主要是对人类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的东西是平时感觉摸不到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又是实实在在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
  鲁迅曾经以“杭育杭育”诠释文学的起源,当然鲁迅先生并没有把这“杭育杭育”作为真正的文学作品,但“杭育杭育”似乎并不能称为文学,否则文学的概念似乎就陷于宽泛,陷于普罗大众化了。毕竟“杭育杭育”并不能揭示文学的本质属性,而且也仅仅是一种人类不自觉的对语言的运用而已。
  文学的产生似乎应该产生于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个人觉得与其说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如说是在能够反观自身的神秘存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文学在最初的时候,更应该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这也适合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观照的基本定义。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极为讨厌课堂上讲授的系统分析法,毕竟这种方法没有揭示文学自身的本质特征。仅仅其中关于审美观照的一点还值得思考。
  如果仅仅认识到文学作为劳动的产物,文学的生命力就不存在了。因为对于物质的生产,艺术是没有起到任何直接作用的。只有当人类在反观自身存在时,产生了对这个世界的神秘感受,发出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的疑问,或者我是怎么来的等等,文学就产生了。最初的“杭育杭育”也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最无意识的运用而已。
  从科学于文学(艺术)的对照中,我们似乎也能得到一个认识:科学和艺术分属于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基于生存需要的,一个则是基于享受需要的。两种需要以前者为基础,只有当前者获得满足之后,后者才会发挥作用。不同的人对两者的需要层次不一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差别。
  但从我们现时中却发现,目前人们似乎已经不再热衷于艺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相对的,这个富裕也和周围的人比较得出的)。因此,尽管国人在智商方面非常出色,但已经缺乏足够的艺术想像力,这直接进一步恶化了物质带来的恶果。当物质足够富裕的时候,艺术气质的缺乏导致了精神世界的空虚。
  因此,只有把文学艺术的起源定位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会精神空虚的现实。


  文学与艺术的区别
  作者: 才子盼佳人 联系作者
  孟子曾说过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现。孟子总结的是孟子以前的社会历史经验,孟子以前,伏羲、女娲、炎帝、黄帝、仓颉、尧、舜、禹、文王、周公、老子、孔子,那确实是一个圣贤辈出、星汉灿烂的历史时期。
  正是有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才缔造了世界人类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
  孟子说过那句话之后,很不幸,孟子以后的两千年间,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圣人。
  这是汉代以后形成的文化框架与社会政治制度造成的。
  读孔子留下的书,说孔子说过的话,思想上必尊孔孟,言行上不许越轨,两千年间,千万文人,一个腔调,就是孔腔孔调,儒腔儒调,否则就是不尊孔,就是冒犯圣人。
  汉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学而优则仕和唐代创造的科举制度,又对文人诱之以利。两千年间的文人全成了动物园中笼子中的动物,喂之以食,束之以笼,驯而化之,去其本性,使之忘记本性,忘掉了文人本来应该有的面目,忘掉了文人本来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使命。
  两千年可不是个短日子,若不是中间有佛教西来,有道家变身为宗教性的道教,中国人在精神旅途上早就饿死在了路上。
  中国必须再度产生圣人,再开创一个圣人辈出的历史时期。这是复兴汉文化的基石。否则,当代人文界叫唤的复兴汉文化,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等等,就只是空叫唤,就只是做梦。
  像我们经常讲的要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批判与扬弃一样,我们同样需要对“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化传统进行批判与扬弃。两千年间的文化正好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该革除的一定要革除,该洗涤的一定要洗涤,该继承的一定要继承。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优秀文化遗产,什么是封建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提倡恢复汉文化,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但决不能打着这一旗号继承封建文化的糟粕。
  复兴汉文化,需要在文化上实现与孔子历史时期的直接对接,在文化上实现与远古圣贤文化时期的直接对接。就是说需要跳过、摔开整个封建历史时期,跳过这不出圣人的漫长的两千年的历史岁月,与奠定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远古历史时期的文化实现对接。
  不需讳言,那是奴隶社会时期,甚至更远古,是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原始社会历史时期与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早已经死亡,不会在对现实社会制度造成影响与渗透。不会像我们审视封建历史时期的文化时一样,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阴影总还在试图侵入我们的现代社会机体。
  西方文艺复兴有过一个复兴对象,即复兴传统中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艺,他们选择了古老的希腊文明,古老,模糊,有再创造的可能。历史证明了他们在选择上的正确性。
  重开中华文化盛世,这已是国家与民族的人心所向,是民族精神的渴望,谁也不可能阻挡。
  向往中国也有一次文艺复兴,希望也以文艺复兴的形式,实现再创中华文化盛世的目标,也是“五四”以来文化上只破不立,破后必立的历史发展规律。
  我们选择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作为复兴对象?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两千年来人们公认的三大文化高峰。准确地讲是三大文学高峰。文学与文化,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我们今天更要强调它的区别之处。文学属于文化,但只是文化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文学的兴衰不能代表整体文化的兴衰。
  有这样一种解释,远古时候,有一块石头,石头上有字迹或刻画之痕,后来字迹模糊了,被风蚀掉了,没有人知道石头的价值了。再后来,石头旁边长出了花草,花草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吸引了人们的着眼点即审美点,造成了人类审美价值及观念的转移,使石头成了陪衬,甚至被遮盖。石头是文化,是文化的主体。文学是花草,是旁出部分、边缘部分、后出部分。文学的过分繁荣会遮盖文化主体,会遮盖文化的本来面目与价值。
  思想,哲学,文化,三位一体。文化是对思想与哲学的文而化之。思想与哲学离不开文化,也不存在完全脱离思想与哲学的文化。漂离思想与哲学的那一部分文化,表现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对于文化主体来说,是漂离部分,旁出部分,溢出部分,边缘部分。
  我们需要对2000年以来,孔子以后,中华民族不发展哲学思想文化,只畸形地发展文化的漂离与旁出的那部分文学这一现象给以深刻反省。我们需要适当地铲除文学与文人。铲除文学,为突出文化主体。铲除掉非文化意义上的文学,缺少文化含量与品质的文学。这类文学正是产生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滥溢于明清,末流于当代。铲除文人,就是铲除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们之中相当一大部分人根本上缺少文化素养,根本不懂得文化的真实含义。他们同他们写作的作品,是文化的旁出者,是文化的私生子,是非文化意义上的花草的产生地。要做文人,就做远古文人,恢复远古文人的本来面目,本来责任担当。否则皆在铲除之列,屈原、李白,杜甫在铲除之列,罗贯中,曹雪芹等等在铲除之列,当代所谓文人全在铲除之列。
  即使认为我们的文艺复兴只是文学艺术的复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也由于历史距离较近,过于清晰,其艺术成就过于完整,不再具有再创造的可能。况且我们需要的是汉文化整体上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同时是思想和哲学上的复兴。从后者着眼,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汉代文化唐代文化宋代文化,都从根本处欠缺用来复兴的基础。
  复兴汉文化,选择出一个复兴对应**,我选择周代或商代,更倾向商代。商代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和神秘的甲骨文化。青铜以象胜,甲骨以《易》胜。这里的“易”,是指《易经》。有象有《易》,重象重《易》,是今天复兴商代文化的特有条件。
  不选择周代文化。商文化尚祖,周文化尚天。有相信人类自己还是相信天命的区别。商文化粗犷,周文化细腻,风格上的差异显示出商文化的创生性、原生性,商文化处在创生阶段;周文化处在完成阶段。商、周文化一脉而有异。
  不选择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文化哲学百家争鸣**,很适合原创思想、文化、哲学产生,但以孔子、老子为主的儒、道两家文化,已经有了影响其后2000年历史的巨大的结果。我们需要的不是重复与模仿,而是再度创造与创新。我们更需要研究老子是怎样成为老子的,孔子是怎样成为孔子的,他们学术思想源泉在哪里,是什么,惟有这样才能够再度产生圣人。我提出复兴商文化,正是看出孔子思想源头是商代。孔子身前曾经长期游历中原寻求商文化,没有寻到,退一步才研究周文化。当今商代文物大量出土,足够成为产生并形成思想哲学文化的材料和源头。况且我们提出复兴商文化,只是以商文化做一个代表,它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与文化发祥过程,实质是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创造性。
  中华民族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0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们以预言家的姿态向国人预言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这是什么预言?与儿童的天真幻想一样。21世纪将是什么世纪?不错,是一个文化世纪。是一个权力文化世纪,是一个文化发展受权力操纵的世纪。是一个以强权为背景为依托的文化侵略世纪。由于以强权为背景,不可能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互补,在强权背景下,只会是东方文化失语。由此可以断言,21世纪不仅不是东方文化世纪,反而是东方文化加速西化的世纪。已经过去的20世纪,20世纪之前的几个世纪,只是这场西化的序曲。21世纪与22世纪才将是全盘西化的时候。要到23世纪,东方文化才有出头之日。300年,时间很短也很长,清朝300年就是一闪过去的。时至今日,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早已结束了,结束100年了,仍有多少人多少文人多少学者多少文学作品、影视剧作品在为其延续香火似的歌功颂德。汉文化被同化到这种地步?一个民族的文化脆弱到这种地步?经历过21和22世纪之后,西方文化进入到中国的时间也将是300年500年,到那时候汉文化会是什么情景?
  再创圣贤辈出**,恢复汉文化根本,才能够恢复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东方永不倒下的文化巨人的特性。这是现代中国数代文化人必须肩负的责任。
  开创圣贤辈出**,与上古文明实现对接,就需要在思想哲学文化等方面跨越孔子与老子这两个圣人,跨越这两坐文化高峰。首先要敢于与他们站齐,与他们并立,有这样的胆略与勇气,有等高的学识与成就。并且要能够高于他们,才能够跨越他们。西方一代一代文化圣贤,都这么做,才创造并保持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思想哲学文化上的不断进步。中国圣人已经断代了2000年,要再出圣人,就需要付出更多更艰巨的努力。


上一篇:吉祥三宝小品

下一篇:大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