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而战

时间:2024-03-22 19:35:44编辑:coo君

理财沥青传销

是不是传销,要根据其具体的运营、操作模式才可以进行判断。以入会员的模式,再介绍朋友入会员,公司给返现金,这种情况就是拿亲朋好友下手 ,因此需要谨慎。
  根据《禁止传销条例》中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传销行为:
  (1)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2)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


我们为什么而战?————《黑鹰坠落》

我想我自己就已经看了不下50遍了,本来我就喜欢战争题材的影片,而像这样和《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可以载入史册的电影我更不会错过了。每次看这部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感想。但是提笔想写下这些感想时候,却无处下口,因为思绪太多太乱,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源于心底的感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很少有机会和自己的亲人爱人在一起,他们可能不会留下名字,他们没有希望别人去感激他们,但是他们却做着这个世界上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战士。一个士兵。国家的暴力机构组成部分,国家政权的维护者。同时战士也是被人们所误解的一个群体,还记得美国越战归来的士兵们被自己的人民所排斥吗? 史泰龙的《第一滴血》就已经从侧面描述出了这些士兵的苦衷,就连《狙击电话亭》里的狙击手也以越战归来的士兵的口吻说出了报怨的台词。人们把这些士兵当成是没有大脑的人体武器,只是政府的暴力工具。但是事实是这样吗?在伊拉克的战场上那些牺牲的美国士兵难道不知道家里有自己的父母在等待他们凯旋吗?难道士兵就是喜欢杀戮的快感吗?这些事情都不是我们能够说的清楚的。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纷乱情感。对于世界,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对于政府,对于亲人,对于自己。。。。。我想《黑鹰坠落》给了我们其中的一个答案。影片开始就向观众展现了军旅生活里的士兵们的打打闹闹,模仿上级说话,搞怪,看电视说笑,宛如兄弟,当然也有一些纠纷,但是哪有没有纠纷的兄弟呢?何况对游骑兵有些瞧不起的三角部队的一个成员A其实挽救了很多游骑兵的战友,他一共三进三出,解救自己的同胞。那么那些个说法还能叫做是成见吗?最后片尾也正是A说出了给了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力的一段台词————每当我回到家乡,总会有人问我:“嘿,你到底为了什么打仗?”对于这样的狗屁问题我根本不给予回答,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体会我们的同袍情谊,我们是为了战友而战,为了我们能够一起回家。简简单单的一段话,我想这就是答案。《黑鹰坠落》电影处处体现着这样的同袍主题。黑鹰行动开始前,盖司令亲自对战士们说:“绝对不放弃任何一个兄弟”,也正是这样的同袍情谊使两名狙击手为了营救一名飞行员两次请求司令部前往实施营救最后壮烈牺牲。正是这样的同袍情谊使这名飞行员被俘后美军依然派直升机在战区上空盘旋不断喊着“***(那名飞行员的名字)我们不会放弃你!”。正是这样的同袍情谊让美军坚决的抬走每一具美军士兵的尸体,连司令也再次重申“我们决不放弃任何一名兄弟”。正是这样的同袍情谊让这次失败的行动牺牲了更多的人。但是,正是这样的同袍情谊让我们记住了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和英勇奋战的英雄们。他们代表的不是国家,不是自己,而是兄弟。我们是为了兄弟而战!!!


从罗杰斯怎么教女儿理财 看投资大师投资哲学

吉姆· 罗杰斯 (Jim.Rogers) 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他具有传奇般的投资经历。从他与金融大鳄索罗斯创立的令人闻之色变的量子基金到牛气十足的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从两次环球投资到被Jon Train’s Money Masters of Our Time,Jack Schwager’s Market Wizards等著名年鉴收录,无不令世人为之叹服。 ▲ 1942年吉姆·罗杰斯(Jim.Rogers)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 ▲ 196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 1964年到1966年,就读于牛津大学 ▲ 1970年与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 1980年离开量子基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学 ▲ 1989-1990年完成了第一次环球旅行,并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 ▲ 1998年创立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到2003年11月该指数已达119.73%的升幅,超过同期主要指数 ▲ 1999年第二次环球旅行时,投资上海B股,同样获得巨大成功,时代(Time)称其为金融界的印第安纳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 finance) 时代(Time)、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巴龙( Barron’s)、福布斯( Forbes)、财富( Fortune)、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长期撰稿人 传奇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吉姆·罗杰斯的中国之行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位曾经被巴菲特称为“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的投资大师,传奇性不仅是他的投资历史,还有那些足以让人们为之激动的环球考察旅行。 当罗杰斯缓缓走来,给大家一个态度谦和的微笑的时候,很难想象他名字背后一连串的传奇:和索罗斯共同建立量子基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两次环游地球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被《时代周刊》称金融界的印地安那·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 finance)。拨开缭绕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奋、谦虚、有激情、热爱生活又风趣幽默的罗杰斯,“投资不是投机。”--这即是他投资的原则,也是他做人的准则。 [编辑]环游地球为投资铺路 “当我和太太在玻利维亚的候,我们遇见那里最顶的巫师。我们给了她5美元。只要给她5美元,她就会帮助你达成愿望,而我们的愿望就是能活着回到美国。”已然60多岁的罗杰斯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时半开玩笑地说,“以后到玻利维亚一定要记着给那位巫师5美元啊--我活到现在就是最好的例子。” 罗杰斯说起自己环球旅行的时候快乐得像个小孩子,手舞足蹈、连比带划。“环游世界是我从小的梦想!”这句话他强调了很多遍。 他曾经两次环游世界,第一次在1990年,骑着摩托车,去50多个国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第二次是1999年,开着奔驰旅行车,历时三年,途经116个国家,从冰岛出发经过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非洲、南极、澳大利亚、南美洲然后回到美国,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我和太太的环球旅行有两个成果,一个是Adventure Capitalist正式出版,另一个成果就是我第一个女儿的出生,她现在只有11个月,我觉得非常幸福。” “ADVENTURE CAPITALIST”是罗杰斯的旅行手记,他用投资家的眼光洞察所到之处的投资机会。通常,他认为进入一个国家后,只要兑换这个国家的货币,使用这个国家的货币时没有问题,在开车的过程中只要这个国家的道路交通条件良好,那这个国家就是可以投资的。 “货币确实非常重要。很多国家都实行外汇管制,所以我们为了钱的问题伤透了脑筋,有时候出于无奈还必须走私现金,然后在黑市上兑换。这些国家显然还不太适合投资。”罗杰斯不无感慨地说起他和太太在某国的遭遇--当他在当地的ATM机上取钱时,正准备拿回信用卡的当口,却不料钱被ATM机鬼神差地“吃”了进去。无处伸冤的罗杰斯最后只能找到当地的黑手党,把吃进ATM机里的钱硬生生地掏了出来。 在非洲的博茨瓦纳,他惊讶地发现城市中到处是高级轿车,当地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个国家有三年的外汇储备,政府预算和外贸都是顺差,而股票市场只有7名职员和7只股票,股价很低还有现金红利。罗杰斯当即购买了全部股票,并委托经纪人买下以后上市的每一只股票。结果,2002年博茨瓦纳被《商业周刊》评为10年来增长最快的国家。 这些故事让罗杰斯很兴奋:“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尽量和当地人同吃同住,用他们的生活方式体会他们的生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包括发现很多投资机会。”环游世界的浪漫梦想就这样和金融投资考察实现了无缝连接,就像他自己说的,“赚钱和理想融合是最美妙的事情。” [编辑]投资哲学:脚踏实地 “我人生中最成功的投资是我11个大的女儿,我有过很多成功的、失败的投资经验,但从成功中学到的东西远不及从失败中学到的多。”当记者问及他辉煌的投资历史时,罗杰斯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他举了个例子。“在我非常年轻的时候,有一年,我判断股市将要崩盘。在美国,你可以通过卖空来赚钱。后来确实如我所料,股市大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一瞬间我的资金翻了三倍,当时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尝了甜头后,罗杰斯判断市场将近一步下跌,于是集中了自己所有的资金大力卖空,而股市却极不合作地上涨了“最后只能斩仓,账户里一分不剩。我当时穷得把自己的摩托车都卖掉了。”事后,他发觉自己当时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对股市继续下跌的判断其实没有任何研究做支撑,于是他翻然醒悟,“获得成功后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这种时候尤其需要平静的思考。” 事实上,罗杰斯一直成功地扮演着传奇投资家的角色,这一点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当时他获准在青年联赛上出售软饮料和花生,于是罗杰斯向爸爸借了100美元买了个烘花生的设备,五年后,他不仅归还了当初借来的“启动资金”100美元,还获得了100美元的利润。从耶鲁和牛津毕业后,罗杰斯和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在1970至1980年的十年里,量子基金的复合收高达37%,超过了同期巴菲特的29%和彼得林奇的30%。索罗斯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罗杰斯最重要的构想应该是国防工业类股,当时国防工业完全被人忽略,从上次国防工业景气结束后,只残留一两位分析师继续研究这个行业。1980年和索罗斯分道扬镳后,1982年,罗杰斯开始分批买入当时的西德股票,1985年与1986年分批出,获得3倍利润。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从1961年一直到1982年8月,西德市从来没有出现过多头市场,完全无视这21年来西德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因此,罗杰斯认为,西德股市已经具备介入的价值,如果投资西德股市的话,可以确保不会亏损。在确认总体具备投资价值以后,罗杰斯也看到了当时的西德股市腾飞的契机--西德大选。结果,在基督教民主党赢得大选的当天,西德股市就告大涨,罗杰斯取得了巨大成功。 1984年,外界极少关注、极少了解的奥地利股市暴跌到1961年的一半时,罗杰斯亲往奥地利实地考查。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后,他认定机会到来,于是大量购买了奥地利企业的股票、债券。第二年,奥地利股市起死回生,奥地利股市指数在暴涨中上升了145%,罗杰斯大有所获,因此美名远播,人敬称为“奥地利股市之父”。 对于投资,罗杰斯给大家的建议是,“每个人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我本人比较喜欢那些无人关注的、股价便宜的股票。但是做出背离大众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研究和分析。”他一再强调“如果想要长期地赚大钱,一定要脚踏实地。” [编辑]买中国B股赚了大钱 罗杰斯在ADVENTURE CAPITALIST的中文版序言中写到:“在我游历的这116个国家中,我最喜欢中国,很想在中国上海定居。”他也曾经在很多个场合中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罗杰斯显然并不只是说说已。1999年途径上海时,他特地去海通证券营业部开立了B股账户。“之前,所有的朋友都说,绝对不要投资中国B股。但我知道,如果他们那样说的话,我就应该去投资。”事实是,B股之后确实连续上涨,罗杰斯获了500%的利润。 他认为,最近尽管有宏观调控的忧虑,中国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比如期货、旅游或者交通行业。“我接下去会考察一下上海商品交易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为下一轮的投资做准备。我还会为我女儿开立一个中国的股票交易账户,虽然她才11个月。”面对大家的惊讶表情,罗杰斯补充说,“我已经准备让我女儿学习中文了,我要让她了解中国。” [编辑]罗杰斯七条投资法则 1.勤奋。 “我并不觉得自己聪明,但我确实非常、非常、非常勤奋地工作。如果你能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就有成功的可能”。这一点,索罗斯也加以证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索罗斯说,“罗杰斯是杰出的分析师,而且特别勤劳,一个人做六个人的工作”。 评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也要注意看“场所”。勤奋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每次行动之先,是慎密的思考和研究:是“精打细算之后准确地出击”! 2.独立思考。 “我总是发现自己埋头苦读很有用处。我发现,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图,而不是要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罗杰斯从来都不重视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家。他认为,这些人随大流,而事实上没有人能靠随大流而发财。“我可以保证,市场永远是错的。必须独立思考,必须抛开羊群心理。” 评价:“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成功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政府所引导的,也不是任何咨询机构所能提供的,必须自己去寻找。”-吉姆-罗杰斯 3.别进商学院。 “学习历史和哲学吧,干什么都比进商学院好;当服务员,去远东旅行。”罗杰斯在哥伦比亚经济学院教书时,总是对所有的学生说,不应该来读经济学院,这是浪费时间,因为算上机会成本,读书期间要花掉大约10万美元,这笔钱与其用来上学,还不如用来投资做生意,虽然可能赚也可能赔,但无论赚赔都比坐在教室里两三年,听那些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资深教授”对此大放厥词地空谈要学到的东西多。 评价: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行为能力。哲学能使人聪明,而历史使人温故而知新,更加明智。 4.绝不赔钱法则。 “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否则什么也别做。假如你在两年内靠投资赚了50%的利润,然而在第三年却亏了50%,那么,你还不如把资金投入国债市场。 你应该耐心等待好时机,赚了钱获利了结,然后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如此,你才可以战胜别人。”“所以,我的忠告就是绝不赔钱,做自己熟悉的事,等到发现大好机会才投钱下去。” 评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打无准备之仗! 5.价值投资法则。 如果你是因为商品具有实际价值而买进,即使买进的时机不对,你也不至于遭到重大亏损。“平常时间,最好静坐,愈少买卖愈好,永远耐心地等候投资机会的来临。”“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炒家,我只是一位机会主义者,等候机会出现,在十足信心的情形下才出击”罗杰斯如是说。 评价:“错过时机”胜于“搞错对象”:不会全军复没!当然,最好是恰到好处契准目标! 6.等待催化因素的出现。 市场走势时常会呈现长期的低迷不振。为了避免使资金陷入如一潭死水的市场中,你就应该等待能够改变市场走势的催化因素出现。 评价:“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耐心等待时机和契机! 7.静若处子法则。 “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不管,除非真有重大事情发生。大部分的投资人总喜欢进进出出,找些事情做。他们可能会说‘看看我有多高明,又赚了3倍。’然后他们又去做别的事情,他们就是没有办法坐下来等待大势的自然发展。”罗杰斯对“试试手气”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这实际上是导致投资者倾家荡产的绝路。若干在股市遭到亏损的人会说:‘赔了一笔,我一定要设法把它赚回来。’越是遭遇这种情况,就越应该平心静气,等到市场有新状况发生时才采取行动。”


文天祥是文人,为什么能领兵打仗

任用文人领兵,这是宋朝抑制藩镇割据的奇招,对于巩固政权、稳定江山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任用。不过,物极必反,好政策推行到一定的程度,便会露出种种弊端,文人带兵往往争论过多而决断太少,勇气不足而柔弱有余,从而导致军备削弱、组织涣散、战斗力缺乏,最后积重难返,没有一支能够抵御外来入侵的军队,外敌侵扰贯穿整个宋代数百年,便不是一件什么奇怪的事了。


1914年,德国对英国宣战。指出其决策机构(决策者)说明理由

从百度百科复制了一段!希望楼主有空开电脑到 http://baike.baidu.com/view/26747.htm看下1战的内容! 战争的过程  【西面战线】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6�1冯�6�1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中东为什么而战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 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 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9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 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和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建立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 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 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970年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 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在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 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著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为何美英仍然保持着特殊关系,而美法关系则逐步退化?

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但导致了一个政府的垮台,英法两国在全球的庞大帝国加速瓦解。此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对法国的戴高乐来说,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制造第三股平衡力量。此外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也让法国下定决心,必须研发自己的核武器。对埃及的纳塞尔来说,虽然埃及在军事战略上彻底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获得胜利,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并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
并且,战争结束,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也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遭到英法两国否决后又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另一方面,忙于匈牙利事件的苏联也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甚至警告英法两国,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虽然北约的情报显示苏联当时根本没有能够直接从本土袭击巴黎或伦敦的导弹)。美苏两国的介入动机各不相同:美国希望能够拉拢一批刚刚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统治底下独立出来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避免他们倒向苏联阵营;而苏联则能通过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淡化国际社会对其出兵匈牙利的关注。。。


1914年八月德,法两国为何而战

由于在此之前,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而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必须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914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并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德俄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法国拒绝、并进入总动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上一篇:sweety组合

下一篇:semi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