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鸣

时间:2024-03-23 05:20:17编辑:coo君

千古风流谈笑间的人物简介

1 任逍遥——潇洒倜傥、风度翩翩,以“人不风流枉少年”为座右铭的“风流盗侠”,他的身世之迷足以左右整个武林的兴衰。绝世无双的轻功身法、凌厉无伦的内家掌力使他方及弱冠便已名扬天下,而飞扬俊秀的神采、自信昂然的微笑则为他带来了无数怀春少女祈求情郎的渴望。“忠肝义胆名四方,侠骨柔情动八荒,剑指灵霄通天下,独步武林称无双。”他的一生注定将创造一个流芳百世、名垂青史的武林神话。2 玄清秋——风华绝代、丽质天成世间任何言语都无法形容的倾城佳人。身为修罗教第九代圣女,她身上值得称到的不仅仅是一身超凡绝伦的绝顶武功而且还有那颗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少女之心。3 叶知秋——初出江湖便即败尽绿林群豪,力夺十三省绿林盟主,如此波澜壮阔的英雄事迹拉开了他的义勇豪侠的壮丽人生。同样是英雄侠客,同样是年少轻狂,但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却与风流倜傥的任逍遥相异迥然。4 熊啸天——当世罕有的武学奇才,十五岁习练翔龙十八掌,二十岁即大成,同年接亡父丐帮帮主之位,百日后尽得打狗棒法之精髓,江湖群豪因此共推其为丐帮建帮数百年来第一文武全才。5 肖星尘——父亲是昔日的天下第二高手,师傅堪称武林一代宗匠,尽管五岁之时痛失双亲,但根骨精奇、天资秉异的他仍就成为了中原武林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尚在弱冠之年他便被定为泰山派掌门继承人,携震山之宝紫电、青霜二剑行侠江湖因而被武林同道誉为“铁剑秋霜”。6 龙菲芸——如果说天下间有一个人曾经令文武双修、六艺皆通的任逍遥自愧不如,那么她一定就是天极教教主龙吟啸的爱女——龙菲芸。过耳不忘、博闻强识,江湖虽大却没有她不知道的武林典故;慧质兰心、妙手天成,冠绝当世的易容之术连化身千万的风流盗侠都找不出一丝破绽。7 真宫寺美奈——扶桑第一高手、北辰一刀流掌门真宫寺明之女,清丽明媚、温婉动人,一身忍术亦为不俗,是扶桑七大派中无数少年英豪爱慕的对象。因为母亲是宋人的缘故使她自小就仰慕中原文化,学得了一口流利的汉语为日后她与任逍遥相遇、相知、相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8 林毓秀——很难想象天下一高手唯一的外孙女竟会是林毓秀这样一个淘气、任性的小姑娘。就像名字中包含的“钟灵毓秀”四字一样她的一颦一笑、一肌一容仿佛纳尽了天地之间的灵秀之气。除了与人斗嘴和饲养小动物之外她还有一个令人头痛的小毛病——爱哭,不过也正是这特殊的一点牵绊住了任逍遥那颗风流倜傥的心。9 苏涵碧——中原武林八大高手之一“潇湘剑仙”付龙渊之义女,足以令任何青年才俊心驰神往的人间绝色,幼时她曾机缘巧合得到了上古名医扁鹊所遗的《青囊医经》,自此发奋苦读、用心研习,故疗伤解毒之能堪称天下第一,无人敢出其右。10 水芙蓉——烟波浩渺的东海孕育出了无数晶莹剔透的珍珠,烟霞岛上的一方水土却滋养出了这个在任逍遥眼中比世上所有珍珠还要宝贵的娉婷朱颜。明艳动人,风姿绰约,仅管时不时的爱喝干醋,但她的娇憨与率真依旧令人无法忘怀。11 南宫凤仪——西子湖畔的听雨轩所以能名扬天下、声振四海不是因为他富可敌国掌握着整个大宋的经济命脉,也不是因为他历代英雄辈出位居四大世家之首,而是以为百多年来听雨轩生养了一个又一个受尽世人追捧的大家闺秀。娇美玲珑、楚楚动人,系出名门的她从未向任何男子展露出自己的心斐。12 南宫凤姿——和温婉贤淑的南宫凤仪不同,身为听雨轩二小姐的她骨子总是透着几许刁蛮与叛逆,天真可爱、清秀伶俐,还是豆蔻年华的她早已迷倒了无数世家子弟。女人爱哭,她却是例外,因为在乐天派的南宫凤姿心里根本就没有“愁”字可言。13 赵雨诗——宋太宗赵光义最疼爱的女儿,多愁善感、冰清玉洁,受封为华玉公主。赵光义仙逝之时特赐其尚方宝剑足表其对此女怜爱之深。真宗继位后为与辽国通好欲将亲妹远嫁蕃帮,赵晴翠宁死不从,在大将军呼延赞的帮助之下逃离皇宫踏上了寻找真爱的漫漫长路。14 孟如烟——中原武林八大高手之一“银翼铁掌”孟飞之女,妩媚不失清秀,刁蛮不失娴静,一身武功尽得其父真传。值得一提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任逍遥独独惹不起她这个师姐着实叫人颇感意外。15 柳纤云——天极教白虎堂堂主,大宋武威公柳宁涛之女,气韵秀美、文静恬雅,天极教上下莫不视其为掌上明珠。16 独孤宇——中原武林盟前盟主,衡山派前掌门,江湖公认的天下第一高手,他四岁学剑,二十五岁小成,三十岁接任掌门,四十六岁创创出衡山七绝剑,自此成为一代宗师。莫说江湖豪杰、武林志士便是大宋开国君主赵匡胤,太宗皇帝赵光义一样对他推崇备至礼敬有加。17 任憔悴——任逍遥之父,二十年前纵横江湖的一代名侠。英俊不凡、气宇轩昂的他本应红颜相伴笑傲江湖。奈何江湖风云乱,情义两难全,为了维护武林正道,他不顾个人安危在修罗教入侵中原之时挺身而出,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江湖久违的安宁。18 梅若雪——修罗教上代圣女,姿容堪称闭月羞花、倾国倾城。对爱情极端执着的她在面对终身幸福的抉择之时宁可叛教出走也不愿下嫁被自己视为兄长的师兄。惟有任憔悴这样百世难逢的武学奇才、风流情圣才有资格俘获她的芳心。19 鬼冥神君——修罗教教主,原本是一个心地善良、志向远大的英俊少年,只因痴恋多年的师妹梅若雪下嫁任憔悴,而自己又非其敌手故尔心态大变,立誓血洗武林一统江湖。20 恨天——神秘杀手组织“绝杀”的首领,身份、来历无从知晓。心狠手辣、奸滑狡诈,是个为达目的不惜一切的大魔头。21 龙吟啸——智比诸葛、勇冠天下,身为宋太祖赵匡胤义子的他不但是朝庭之中位高权重的一字并肩王,更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 “风云剑圣”。昔日曾随太祖、太宗皇帝南征北讨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继任天极教教主之后更是任贤用才、励精图治,堪称大宋国之栋梁!22 南宫不败——听雨轩轩主、古往今来天下第一商业奇才,纵横商场二十余年未逢一败。身为四大世家的首领他义薄云天爱“才”如命,兼之一身武功超凡脱俗、出神入化因而被江湖中人称为“武孟尝”。23 孟飞——任逍遥之师,以轻功掌法文明天下,二十五岁之时即身列中原武林八大高手,堪称一代武学奇才。24 诸葛文杰——诸葛武侯第二十世八代孙,智计百出、算无遗策,南宫不败得以驰骋商界、所向披靡数十载,身为听雨轩谋主的他功不可没。25 林非凡——独孤宇之婿、衡山派现任掌门,昔日曾以流星十三式剑法闯荡江湖力败当世剑术高手二十余人,江湖好汉称其为“流星剑客”。26 晓尘——少林寺罗汉堂首座,中原武林八大高手之一,其武功超群、德高望重,精通十三门少林绝技,人称“十三绝罗汉。27 易天寒——江湖人称“逆天独行”乃中原武林八大高手之一,一手逆天神掌纵横天下,罕逢敌手。  28 付龙渊——江湖人称“潇湘剑仙”亦乃中原武林八大高手之一,其“御龙九决”气势辉宏、凌厉无伦,堪称当世无双。29 鬼见愁——高丽鬼愁府府主,阴险冷酷、不苟言笑,其独门绝学“鬼府神功”一旦全力施展犹若鬼魅附体、人神难御。30 段澄——大理镇南王,点苍派名宿,天龙门门主,曾融段氏“天阙剑气”、点苍“惊神笔法”于一体,自创“无忧剑指”,足堪与鬼冥神君匹敌。人物设定天极教教主:龙吟啸,男,52岁,宋太祖赵匡胤义子,江湖人称“风云剑圣”副教主:秦怀玉,男,46岁,天极五剑之首,江湖人称“玄天剑客”副教主:张劲宏,男,48岁,天极五剑之次,江湖人称“舞月剑客”麒麟堂堂主:龙飞云,男,19岁,龙吟啸之子,江湖人称“千变麒麟”青龙堂堂主:柳凝涛,男,45岁,天极五剑之三,江湖人称“惊涛剑客”白虎堂堂主:朱顺武,男,47岁,天极五剑之四,江湖人称“追风剑客”朱雀堂堂主:刘清平,男,43岁,天极五剑之五,江湖人称“摘星剑客”玄武堂堂主:秦天羽,男,40岁,秦怀玉亲弟,江湖人称:“天羽奇剑”少林寺方丈:晓明,男,68岁,有道高僧,江湖人称“寂灭如来”罗汉堂首座:晓尘,男,65岁,有道高僧,江湖人称“十三绝罗汉”达摩堂首座:晓玄,男,70岁,有道高僧,江湖人称“降龙罗汉”戒律院首座:晓空,男,60岁,有道高僧,江湖人称“伏虎罗汉”波若堂首座:晓净,男,64岁,有道高僧,江湖人称“笑弥勒”丐帮帮主:熊啸天,男,25岁,江湖人称“九州神丐”副帮主:邓涛,男,53岁,江湖人称“单掌开山”传功长老:王重义,男,60岁,江湖人称“指天神棍”执法长老:丁松强,男,56岁,江湖人称“刀王”四大长老:徐英华,男,48岁,江湖人称“君山剑猿”四大长老:李晗,男,52岁,江湖人称“醉八仙”四大长老:张锦超,男,45岁,江湖人称“莲花圣使”四大长老:陈鹏,男,49岁,江湖人称“万胜刀”五大剑派衡山派前掌门:独孤宇,男,88岁,天下第一高手掌门:林非凡,男,42岁,独孤宇之婿,江湖人称“流星剑客”衡山三剑:独孤虹,女,35岁,独孤宇之女,江湖人称“芙蓉仙子”衡山三剑:周凯,男,39岁,江湖人称“回风剑”衡山三剑:李良斌,男,41岁,江湖人称“落雁剑”泰山派掌门:玉虚,男,47岁,江湖人称“玉皇剑尊”泰山四老:玉空,男,50岁,江湖人称“日观剑客”泰山四老:玉凌,男,49岁,江湖人称“月观剑客”泰山四老:玉凤,男,46岁,江湖人称“松涛掌”泰山四老:玉空,男,51岁,江湖人称“鹰愁掌”掌门继承人:肖星辰,男,22岁,江湖人称“铁剑秋霜”华山派掌门:刘振欣,男,48岁,江湖人称“一剑夺命”大护法:张志钧,男,52岁,江湖人称“惊雷掌”嵩山派掌门:郑观寿,男,47岁,江湖人称“嵩阳剑”副掌门:涂海亮,男,39岁,江湖人称“太室神掌”黄山派掌门:黄武,男,36岁,江湖人称“天都一剑”副掌门:罗先洪,男,39岁,江湖人称“雾里松”四大世家听雨轩宗主:南宫不败,男,42岁,江湖人称“武孟尝”宗主夫人:慕容若蓉,女,35岁,江湖人称“火凤凰”首席谋主:诸葛文杰,男,31岁,江湖人称“再世诸葛”大管家:南宫无伤,男,38岁,江湖人称“铁算盘”总执事:南宫林,男,47岁,江湖人称“听雨剑”外宅总管:南宫天阔,男,40岁,江湖人称“海阔天空”邀月楼宗主:慕容天锋,男,45岁,江湖人称“威震两湖”宗主夫人:司徒梅凤,女,39岁,江湖人称“玉面罗刹”大管家:慕容拜剑,男,56岁,江湖人称“三招夺命”大少爷:慕容武,男,27岁,江湖人称“血杀剑”凤鸣阁宗主:上官青云,男,41岁,江湖人称“一剑震三川”神火堂宗主:司徒长空,男,53岁,江湖人称“霹雳王”大公子:司徒尚明,男,23岁,江湖人称“白龙飞剑”蜀中唐门门主:唐云鹤,男,37岁,江湖人称“暗器之王”门主夫人:尹双双,女,34岁,江湖人称“红袖刀”四大护法:唐天鹰,男,68岁四大护法:唐立昂,男,49岁四大护法:唐孝忠,男,56岁四大护法:唐宛若,女,39岁六阁长老:唐朝晖,男,54岁六阁长老:唐炎祥,男,47岁六阁长老:唐仲麟,男,51岁六阁长老:唐瑞庆,男,41岁六阁长老:唐沛琢,女,42岁六阁长老:唐茂林,男,38岁唐门三少:唐定南,男,28岁唐门三少:唐安西,男,24岁唐门三少:唐镇北,男,22岁

凤于九天的人物简介

容恬 西雷大王 外貌刚毅 性格强硬 很喜欢凤鸣来着。一心想完成统一大业。但是是个明君。

凤鸣 穿越人物,穿越后样貌改变,话说是很美来着,性格善良有点软弱但有执着 开始不喜欢容恬,后来爱的死去活来。开始是假的太子,真的太子是容恬。真实的身份是摇曳夫人和萧主的孩子,也就是萧家少主,萧家掌管十一国的航运,富可敌国,加上萧主的天下无敌的剑术,更是无人敢冒犯萧家。干由于痴迷剑术的萧主觉得凤鸣的手不适合练剑就把他无情的抛弃了。摇曳夫人是个拥堵高手,样貌鱼凤鸣一模一样,但是做事心狠手辣,但是还是喜欢自己儿子的,虽然表面上对他不亲。

妙光 离国公主 长相一般但是聪明有心计..是个很角色..有点喜欢凤鸣的意思,但始终不敢违背她的王兄

若言 离国大王,外貌英俊,城府极深,有点变态的喜欢着凤鸣,但最爱的还是自己,不容许任何人违背他的意思,也想统一12国..和容恬是死对头。

子言 容恬的近侍,书上描写说皮肤有点黑,线条刚毅,被容恬派去训练水军,后来单林王子喜欢上他,对他死缠烂打,对容恬忠心耿耿。

烈儿 容恬近侍,从小被派出去做卧底,样子很可爱但很有心机,是容虎的弟弟..因和余浪以段过往受尽伤害,后来终于遇到这真心喜欢自己的永逸王子。

鹿丹 东凡国师,长得惊为天人,十分美丽(好像这样形容男的,有点...)聪明有心计..把凤鸣骗到东凡其实是为了保护深爱的东凡大王。最后还用自己的生命就了凤鸣..和凤鸣,容恬的感情很特殊,以至于后来容恬统一后对东凡也特别不同。

罗登 肖家的管家..个子矮小但是做事仔细。

洛云 萧家的剑手,其实凤鸣同父异母的兄弟,母亲洛芊芊执迷萧主,但是萧主并不喜欢她,所以对摇曳夫人和凤鸣恨之入骨,想整死他们。但是洛云是个正直的人,对母亲很孝顺。开始对凤鸣不屑一顾,但是终于被凤鸣的执着打动。后来喜欢上凤鸣的侍女秋月。

洛宁 洛芊芊的兄长,萧家剑队的领头人。对外人称是洛云的父亲。

秋星 凤鸣的侍女,与秋月是孪生姐妹。活泼好动。

秋月 同上

秋蓝 凤鸣大侍女,做事细心稳重。后来与容恬成婚。

容虎 容恬心腹,从小一起长大,正直不阿。做事细心。

贺狄 单林国王子,有一只海盗队,做事心狠手辣,而且独树一帜,有一次子言从他手中逃走之后就对他产生了兴趣,后来喜欢上子言,用尽各种办法想让子言城府与他。

余浪 离国人,外貌英俊,做事心狠手辣,喜欢列儿,但是任务最重要,曾把烈儿折磨得死去活来,最后烈儿逃出魔掌。

思蔷 离王的男宠,长得有几分像凤鸣,所以离王总在想起凤鸣的时候折磨他,但是他是真心喜欢离王,又觉得自己太卑微。

瞳剑悯 西雷的大将军,开始对容恬忠心耿耿,后来因为均恩令与容恬闹翻。

瞳儿 西雷王室成员,西雷王位第二即位人。做过短期的西雷大王。

采青 是凤鸣还没有穿越之前的假太子安荷的儿子,与凤鸣的身体有血缘关系,因为骨骼惊奇,被萧主选中练剑。

永逸 原永罂太子,后为烈儿放弃太子之位。

话说亲~~~~~~~这可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打的啊,绝对原创,如有雷同,绝对盗版。但是《凤于九天》人物众多,干系复杂,不是这么三两句话就说得清的,建议去看原书,我看过,虽然有点长,但是还是很有意思的,写得很好。


中秋节的传说、来历、习俗

一、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的习俗就流传开了。二、来历中秋节的来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三、习俗1、祭月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少数民族祭月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壮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2、吃月饼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扩展资料:中秋节的假期: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放假3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月

百年沧桑话馆藏——《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编撰始末

陈俊岚(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经过数十年南下北上,西迁东回的战乱时期,公元2011年迎来建馆95周年,更迎来中国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馆藏也由建馆时藏书仅4000余册,发展到目前的纸介质印本70余万册,囊括了近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约200年间的国内外宝贵地学文献;世界各国地质图件一万余套。正是几代地质图书馆人的辛勤努力,日积月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倦追求,使得地质图书馆书海浩瀚,犹如地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瑰宝。一、编撰《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背景及经过2003年,由张尔平主编的《鸿印雪泥》一书出版,将地质图书馆90年的藏书印章辑录成册,首次揭开了地质图书馆发展历程的面纱。然而有关地质图书馆近百年珍贵文献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为融地质图书馆藏书之精粹,展我国地学文化之宏博,填补近百年来地质图书馆珍贵文献研究的空白,2011年中国地质图书馆顾晓华馆长设立馆长研究基金,“编撰〈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立项,拟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地质图书馆珍贵文献汇集成册,呈现于世人面前。第一步,课题组制定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工作思路。课题组在参考国内图书馆界对特藏文献界定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征求专家学者对界定地学珍贵文献标准的意见。通过对馆藏纸本文献进行排查摸底,核定馆藏珍本文献的种册数,最终确定入选《图录》的目录。第二步,通过上网、到国家图书馆、西安交大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对入选珍本图录的百种文献的历史背景、专业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进行探考,完成文献的属性描述工作。第三步,征求专家意见,对属性描述文字进行修改和完善。在馆内召开专家研讨会,对图录的相关内容和编辑文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修缮。二、《图录》的基本情况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最终共筛选出中外文图书106种、中外文期刊13种、地质图件9幅入选图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辑成册。1.界定地学珍本文献的标准我国近代地质事业是在地质学会成立,有了专门的地质研究部门和教育机构以后,才有了卓越的发展。这些地质事业起步阶段的地学文献对中国的地质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卓越的贡献,承载了地质前辈的丰功伟绩和地质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因此我们在界定标准的时候参考了以下几个原则:时间界定的原则、有重要学术价值原则、以手稿待印本为主的原则、以装帧精美特殊材质为主的原则。中国地质图书馆珍本文献的标准:1949年以前的文献(以民国期间出版物为代表)为本馆的特藏文献,1937年以前的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献、近代著名地质学家的著作(以地质学家的手稿、待印本、抄写本为代表)、装帧精美,特殊材质(宣纸线装及特殊印刷,以1912年以前外译本为代表)的文献界定为本馆的珍本文献。2.入选图录的文献情况本书分为图书篇、期刊篇和图件篇三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的精华。入选《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文献既有我国地质事业泰斗章鸿钊、翁文灏、黄汲清、谢家荣、杨遵仪等先生的大作,也有极其珍贵的地质图件、图片,以及早期译自国外的地学专著,刊本有宣纸线装、宣纸铅印、油印本,以及世人难得一见的珍贵手稿。装帧有卷轴装、折装、线装、精装及简装等形式。文献涵盖了中国学者翻译国外地质著作、外国学者到中国进行地质考察、国人自己进行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内容包括近代地质事业的发展、地质考察、游记、矿物矿产及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专著。每件作品都凝聚地质前辈的汗水和心血(有关文献请见图1至图5)。内附32张彭县铜矿局(图5)矿景、采矿、冶炼及人们劳作的真实情景,是了解彭县铜矿局历史的非常珍贵的史料。3.珍本文献的属性描述以《井矿工程》一书为例,聘请专业摄影师为文献进行拍照,并配以文字介绍(图6)。该书属矿学类。主要介绍了造自涌水井及奴而敦造自涌井的方法;开地取矿之法、今凿转动之法、凿孔常遇难事、孔内补管为衬、开石之器具、白而格斯脱落所设开石之器具、马太与布拉特两人所设凿孔之器;用火药拉开土石之法、平路与火药膛得光之法、开裂土石所用之别种药料等内容。附图140幅。在属性描述中我们对重要项别作了说明和介绍:书名项,包括书籍的卷数、期数;著者项,包括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者、版本类别;稽核项,包括册数、函数、图、表等;图1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丁文江撰,1913年成文)图2 章鸿钊先生手稿(宣纸线装)与张印堂先生科考报告(手写、实地拍摄照片)附注项,为以上各个事项的补充与说明,包括所附的附录材料;如题签、藏章,刻印流传及关于这本书的特殊说明等;提要项,向读者提供书籍的内容概要和评介知识,需概括地介绍本书内容大意、著者生平事迹、著作经过以及版刻流传情况等。序及前言,承蒙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为本书作序,馆长顾晓华撰写前言。三、编辑《图录》的目的及意义顾晓华馆长在前言中对编撰本书的目的及意义进行了介绍。图3 《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章鸿钊、翁文灏合撰,1916年)图4 《南浔铁路规划图》本馆珍藏的唯一的缣帛手绘铁路图分3卷,总长27.7m,1906年完。2000年经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认定该图对我国早期铁路建造史、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展示与弘扬入选图录的文献是在数十万册图书中遴选出来的,每件作品都凝聚了我国地质前辈的心血,见证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坎坷而又光辉的历程,弘扬了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的地质精神。图5 《彭县铜矿局写真》(1909年,照片写真集)图6 《井矿工程》[英]白尔捺辑,[英]傅兰雅口译,赵元益笔述,曹钟秀绘图,光绪五年(1879)江南制造总局编译。本书共二册三卷,宣纸线装本2.追思与缅怀中国地质图书馆从“有馆尤贵有书,有书尤贵有用”到成为亚洲最大的地学专业图书馆,它的建立与发展凝聚了几代图书馆人的呕心沥血。透过这些作品,让人感念地质先辈的聪明才智和为国家身先士卒的爱国情操。3.希望与勉励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走进地质图书馆,走进中国近代地质发展史,阅读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地质前辈的丰硕地学理论,对那些为了中国地质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作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地质图书馆也愿意迎接改革发展的挑战,建设现代化数字图书馆,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而作出更大的贡献。四、问题和不足1)由于课题组成员缺乏对珍本文献知识及早期地质学理论发展的系统认识,尤其对部分文献版本的鉴定上存在困难,因此在珍本的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2)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我馆大部分特藏文献(尤以民国正式出版文献)损毁严重,又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得这些文献的使用受到严重影响,建议加大对馆藏文献的保护和修缮工作。3)在对馆藏纸本文献摸底中发现,很多珍贵的早期地学文献我馆并没有收藏。在我馆收集的文献中,部分出现缺少附图或者有图无书的情况。例如,周树人的《中国矿产志》有书无图,闻齐、赵志新的《徐霞客游记附图》有图无书,等等,严重影响了文献的完整性和价值评价的界定。对这些文献的收集工作是保证我馆地学文献系统完整性的工作之一,也恳请各位专家为我馆的文献采访工作提供线索和帮助。4)在馆藏珍本文献中有很多文献为未出版的手稿,其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学术价值的参考文献非常少,使得研究工作遇到不少障碍,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时间进行调研,也希望得到专家的帮助。

丰功伟绩永世长存———纪念杰出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诞辰周年

陈梦熊 ( 国土资源部)一在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道路上,丁文江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经过艰苦耕耘,播下了地质科学的种子,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开辟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园地。二民国元年 ( 1912 年) ,在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内,出现了一个陌生的新机构———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1913 年,中国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质研究所,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丁文江,被聘任为第一任所长,兼任地质科的科长,从此肩负开拓中国地质事业的重担。三为了在全国开展地质调查,开发丰富的地下宝藏,首要任务,是要培训一批地质人才;把新成立的地质研究所,暂时办成一个培训地质人才的讲习班。四三年紧张的教学活动,引进了国外地质科学的新教材、新理论。不仅狠抓基本课程,还要狠抓野外实习;为了苦练基本功,西山成了练功基地,亲自带领年轻一代,登山涉水,跑遍大江南北。五1916 年,18 名风华正茂的青年,共同庆祝正式完成学业;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由本国培养成才的地质学家,根据外国专家的评语,这批年轻学生的水平,并不低于留学归来的大学毕业生。事实证明,他们有的成为著名教授,有的成为各个不同学科的专家权威,为开拓中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六1916 年,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位地质界元老的积极倡导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设在政府机构内的地质调查所全面开始工作,丁文江光荣地被聘任为第一任所长。从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地质队伍,真正地成为自己大地的主人,扭转了长期以来只有外国地质学家独占天下的可悲局面。七丁文江是一位讲究实际、脚踏实地的地质学家;他十分重视野外调查,一再强调地质科学必须密切结合野外观察。1911 年,当他刚从欧洲回到祖国的大地上,他没有急忙赶回苦苦思念的家乡,去看望年迈体衰的爸爸妈妈,而是匆忙走向他所向往的云贵高原,在崇山峻岭中,开始他的地质生涯。八1913 年,当他刚刚上任不久,就把筹建地质培训班的工作安排妥当。他又急急忙忙前往山西,开展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的调查。他在 《农商公报》上,正式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被认为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学术性篇章。九1914 年,他再度远征西南边陲,单枪匹马,在荒山野岭进行探险式的野外考察。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初,他从西南到东南,从华北至东北,马不停蹄,跑遍了神州大地。特别是 1930 年前后,他组织了地调所的主要力量,开展了一次西南地区地质大考察。丁文江生前硕果累累,仅经后人整理编辑出版的地质调查报告,全书就达 746 页。他对煤田地质和地质构造造诣颇深,对地层学犹多建树,曾发表 《中国造山运动》、《丰宁系分层》等重要论文,其中对下石炭统的划分,至今仍被引用。十丁文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实业家和矿业开发家。他曾在龙烟铁矿、北票煤矿、中兴煤矿等矿业公司,以及石景山钢铁公司等,担任总经理、董事长,对促进中国采矿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 1917 年发表的 《中国矿产资源》,是中国最早发表的一篇介绍矿产资源的英文论文。由他编著的 《五十年中国之矿业》、《中国官办矿业史略》,以及 《中国矿产纪要》( 与翁文灏合著,1921) 等著作,都是有关中国矿业发展史的重要历史文献。十一丁文江博学多才,才华横溢。他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科学活动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曾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第二届中国地质学会会长,并兼任 《中国古生物志》主编 15 年。他还一度担任淞沪督办公署总办。“五四”运动时期,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科学与民主。他曾列席巴黎和会,并去苏联参观访问,对苏联的社会主义表示赞赏。“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片土地被侵占,他和胡适等创办 《独立评论》,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他积极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是一位真正爱国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十二1936 年元月 5 日,丁文江先生在湖南长沙不幸因煤气中毒,医治无效去世。英才早逝,全国地学界、学术界同仁,无不深感惋惜和悲痛!丁文江先生把毕生精力,献给他所热爱的地质事业,为推进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不愧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与奠基人。丁文江先生热爱祖国,毕生追求真理,为人光明磊落。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国地质事业的史册。我们永远怀念他!

中国古时候很有名的地质学家是?

徐霞客。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他以霞客自居。其故里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北四十里的南旸岐。在其故居建了纪念馆,以此纪念他。是明代地质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游历了30余年,足迹踏遍16个省份和100多座城市,游阅大半个中国。他以地为床,以天为盖,探索华夏江河山川之雄奇,留下了古今中外第一游记《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到处考察山川河流,溶洞地貌,风土人情,有几百万字的游记留给后人。经后人将其存世部分整理成书,成为中国古典地貌学、也是世界溶洞学的名著。这位旅行家的名字就叫徐霞客,他的名著被称为《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扩展资料:徐霞客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长江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徐霞客

中国近代为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有哪些?

1、钱学森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3、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4、邓小平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广安人,原名邓先圣,后由启蒙老师改名为邓希贤,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5、李四光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 ,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着作有《中国地质学》、《地 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那为知道老舍的代表长篇小说和剧本有什么

老舍的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以下几种: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这九部代表作,巧得很,全部是写北京的。可以说,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的。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扩展资料: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老舍的剧本还有作品有哪些?

老舍剧本有:《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主要作品:1、小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火葬》、《二马》、《猫城记》、《离婚》、《蜕》、《文博士》、《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正红旗下》、《牛天赐传》、《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长篇)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2、文艺合集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贫血集》、《东巴山集》、《赶集》、《火车集》中篇小说集:《月牙集》文学理论集:《文学概论讲义》杂感集:《老牛破车》、《小花朵集》文学语言论集:《出口成章》通俗文艺集:《三四一》汉语教材:《灵格风汉语教材》3、诗歌旧体诗约300首,12万字左右。新诗三首,皆为长诗,分别是:《鬼曲》(1934年)、《成渝路上》(1939年)、《剑北篇》(1939年)

中国区域地质特征概述

马丽芳 闵隆瑞 丁孝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摘要 中国疆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40多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必要编制一张纵览全国地质总貌的大型挂图。1:250万《中国地质图》是6张超全开拼幅大挂图,分中、英文版出版,以促进国际交流。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40多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区域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除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志和新编的第二代《中国地质图集》为基础资料外,尽可能补充了1990年以来地学部门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资料,如地层清理和地层典的研究成果等[1,2],资料截止到1996年。因此,该图全面、清晰地展示我国各时代地质体的展布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的总貌。通过地质图的编制与研究不仅进一步系统总结和提高了对我国区域地质特征及地壳发展演化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国土整治与规划、资源调查、地质灾害事件预测和环境保护等项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地质资料。该图强调资料性与科学性的紧密结合,以新全球构造理论为主导学术思想,对不同区域的地层、火成岩、构造和变质作用等内容作了时空三维演变发展过程的总结,并汲取了世界各国地质编图的长处,选择说明区域构造发展关键性地层的沉积类型、火成岩的岩类和岩石组合、变质相组合以突出表示,使图面在表示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为增加与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全球变化有关的地质信息,改变以往地质图上只注重老地质体内容的做法,突出和加强第四纪以来的地质信息,反映第四纪地质体的形成过程和外动力条件。为反映上述内容,这次编图除划分时代外,还增加了成因类型代号和有关花纹,并标出第四系的等厚线及典型钻孔位置。图例是体现图幅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标志。该图打破了传统的表达方式,首次尝试按主要构造单元表示图例,以便更清晰、更全面地反映不同地区三大岩类和地壳运动在时空等三维方面演化的过程。该图采用区域地质综合分析和详细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手段,传统手工编图和计算机数字制图技术相结合的新工艺流程,确保了成图质量和水平;在工作站上采用先进的Intergraph软件进行地理、地质内容的编辑,使地质图信息化,并有利于图件的共享和更新。关键词 区域地质特征 前寒武系 侏罗系—白垩系 第四系 构造分区 板块构造褶皱区(系)1 区域地质编图概述区域地质研究是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区域地质图是衡量一个国家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的标志。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将地质图的编制作为地质调查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并且根据研究程度和新的进展定期地更新全国性的地质图件。60年代,我国曾在全国1∶100万套图编制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幅1∶2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后因涉及国界及其它原因未能公开发行。70年代曾编制和公开出版了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有了极大进展,全国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完成,1∶20万综合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也完成了陆地面积的70%。1981年起在地质矿产部统一部署下,各省区市都陆续总结和编写了《区域地质志》及与其相应的系列地质图件[3~30],而且在此基础上还综合编制了1∶500万《中国地质图》并出版了相应的说明书[31]。最近几年,各省区市的地质工作者又通过第二代《中国地质图集》的编制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研究程度[32]。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广泛应用,我国地学各领域也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许多重大的基础地质问题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认识。但是,至今还没有一幅纵览我国地质全貌的大型挂图。因此,编制一幅1∶250万比例尺的全国性地质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现在编制这样一幅图件也是有扎实基础的。2 1∶250万《中国地质图》编制特点在详细研究和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以准确、清晰、简明地反映我国区域地质特征总貌为准则,以新全球构造理论为主导学术思想,区域地质综合分析方法为手段,本次新版《中国地质图》编图工作对不同区域的地层、火成岩、构造和变质作用等内容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总结:(1)不同构造单元在各地质时期的沉积组合特点和古地理演化及其与构造的关系;(2)各区构造运动的发育过程、构造变动的类型及其构造演化的历程;(3)各区火成岩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及其与构造的关系;(4)各区变质作用的期次,变质相组合及变质相系的特点,及其与构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国性地层、火成岩、构造和变质作用的横向分析对比与总结。2.1 地层一般表示到统或阶(组),研究程度较低或紧密褶皱区可以表示到系或群,甚至跨统或跨系。地层的划分考虑了国际和国内的现状进行划分对比。地层的年龄值除国内已有比较确切的年龄值外,基本参照国际通用地质年代表。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一直是我国研究的重点,最近几年来相继在冀东发现了我国最古老的表壳岩曹庄群和鞍山附近花岗质古陆壳的残块。因此,将太古宇暂以3500Ma和3000Ma为界三分,包括古太古界、中太古界、新太古界。元古宇与太古宇以2500Ma分界。这些年龄数据只代表大致的分界年龄。本图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见表1。早寒武世仍以Anabarities trisulcatus带作为底界;奥陶系四分,宜昌统(O1)与扬子统(O2)的分界置于大湾阶含Azygograptus suecicus笔石带底界;志留系亦四分,将原上志留统中含牙形石Ozarkodina remscheidensis eosteinhornensis带的地层划归普里多利期,以S4表示,含Polygnathoides siluricus带的划归拉德洛期,以S3表示;石炭系二分,上、下统界线划在Eumorphoceras和Homoceras带之间;与二叠系的界线划在290Ma,即格舍尔期与阿瑟尔期之间;考虑国际上目前白垩系仍然二分,本图亦采用二分,界线仍在阿尔必阶和赛诺曼阶之间。具体到我国东部侏罗系—白垩系陆相地层的划分也是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最近,随着生物化石研究的进展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精度的提高,东部含热河动物群地层时代的归属逐渐明朗,辽西北票地区原始鸟类化石的发现,也为这些地层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证据,考虑到资料来源及认识的不统一,本图将九佛堂组—阜新组均划归下白垩统,有争议的义县组以J3-K1表示。详细划分对比见表2。表1 中国前寒武系划分对比简表第四系一般划分为更新统(Qp)和全新统(Qh),对大面积第四系发育区尽可能区分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第四系在我国非常发育,占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对全球变化、环境地质、青藏高原的抬升以及古人类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第四纪已有古人类的活动,根据最近的研究,其底界为2.48Ma。主要依据有:①华北泥河湾组中含Equus sanmeniensis(三门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is(长鼻三趾马)等和云南元谋组中含Rhinoceros sinensis(中国犀),Equus yunnansis(云南马)等均为早更新世典型代表分子;②中国黄土的底界年龄为2.48Ma。黄土和古土壤系列气候期可以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气候期对比(图1)。除太古宇、第四系和变质较深的地层外,为了有助于说明不同区域的研究程度和地壳发展历史,要求在图上选择以下几种关键性的、对说明区域构造发展有代表性的沉积类型加以表示:①代表稳定型的海绿石石英砂岩或碳酸盐台地沉积;②代表活动型放射虫硅质岩或深水浊积岩;③代表造山后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火山岩类物质是区分稳定型和非稳定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新世以前的火山岩由所属时代地层用岩相界线圈出再加不同花纹表示其岩石类型。为了更确切地反映第四纪地质体的形成过程和外动力条件,要求图面上除划分时代外,还需加成因类型代号。主要的成因类型有:残坡积(eld)、冰碛(g)、冰水沉积(gf)、洪积(P)、冲洪积(fp)、冲积(f)、湖积(1)、冲湖积(fl)、海积(m)、冲海积(fm)、黄土(L)、风积(e)、生物堆积(b)、化学沉积(c)。成因类型代号写在第四系代号右上角,如Qp1。在面积较大的第四纪地质体中要求表示与构造、气候关系密切的成因类型花纹,计有:冰碛、风成砂、黄土、冲洪积、洪积、海积、冲海积等。同时,为了反映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的基底概况,标出第四系的等厚线及典型钻孔位置,并在钻孔位置旁标出第四系厚度和下伏岩层时代,如 200m[33]。2.2 火成岩火成岩一般按岩石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划分成超镁铁质岩类、镁铁质岩类、中性岩类、酸性岩类和过碱性岩类等5大类,又按其产状分成深成岩、浅成岩、潜火山岩和火山岩4类。详细分类见火成岩分类表。潜火山岩一律按岩体处理,但为了突出其与火山岩的密切关系,再加相应火山岩类的花纹,这样也解决了我国南方一些与火山岩关系密切的、具潜火山岩的性质的酸性和中性超浅成岩体的表示方法问题。为了突出与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有关的信息,该图将上新世(含上新世)以来的火山岩及时代不明的火山岩均按岩体表示。2.3 变质岩在变质岩发育区要求在图面上区分出变质相。变质相划分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分别用三种花纹表示。总之,变质相的花纹方向代表该地区片理和片麻理方向。另外,根据现有研究资料尽可能表示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动力变质带和蓝闪石片岩带。2.4 构造以清晰地反映区域构造特征为目的,地质体的展布应符合客观实际,接触关系要表示清楚。对境内的主要断裂要区分其性质,是平移、逆冲还是拉张的;不同时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裂方向及其相互间的切割关系要充分注意,并在图上准确表示。为有助于全区地质构造的分析,对大型盆地、第四纪大面积覆盖区下的主要隐伏断裂亦加以表示。此外,在图上尽量表示出构造窗、飞来峰、韧性剪切带等。表2 中国东部侏罗系—白垩系划分对比简表图1 中国黄土-古土壤系列气候演化略图3 中国区域地质特征中国大陆是在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等长期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演化而成。其中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和华南板块是构成中国大陆的主体。根据沉积组合、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大陆大致又可以划分成地台区和褶皱区两大类。地台区有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褶皱区有准噶尔-内蒙古-兴安岭褶皱区、昆仑-秦岭褶皱系、青藏-滇西褶皱区、冈底斯-喜马拉雅褶皱区、华南褶皱区、完达山褶皱系、台湾褶皱系和南海褶皱区等(图2)。图2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1)华北地台:构成华北板块的主体,是吕梁运动后即已基本固结的稳定地块。其太古宇是目前我国出露最全和发育最完整的地区,并已证实此时已有一些陆核存在。中新元古界主要由海相碎屑岩和镁质碳酸盐岩组成,发育在地台内部的裂陷带内,在震旦纪晚期于地台西、南部发育冰碛岩。中奥陶世后,地台主体缺失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沉积物。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为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晚二叠世后进入陆相沉积。侏罗纪开始,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在太行山以东广泛发育燕山期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内蒙古南部苏尼特旗至西拉木伦河以南是华北地台的北缘,主要为加里东褶皱带。西南的柴达木地块可能是新元古代晚期从华北地台西南缘分裂出来的块体。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即是此时形成的海槽,于志留纪晚期褶皱隆起,中泥盆世堆积的磨拉石说明柴达木地块于此时已与华北地台形成统一的大陆地壳区。(2)塔里木地台:固结于850Ma的晋宁运动。第三纪以来,随着青藏高原和天山的大幅度隆升,塔里木相对下沉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其基底埋深约8~10km,西部隆起,东部为叠加式断陷。最老的岩层为中太古界—古元古界[34],震旦系以发育冰碛岩为特征,下古生界生物化石与扬子地台颇为接近,上二叠统全部为陆相沉积。中生界主要为山间盆地或山前坳陷型沉积,但盆地西部出现海相。老第三系在西部也为海相或潟湖相沉积,盆地四周有吕梁期和华力西期为主的中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类的侵入,南缘还有喜马拉雅期的火山喷发[35]。(3)扬子地台:以山阳-桐城断裂与秦岭褶皱系相邻,西以龙门山-红河断裂带与青藏-滇西褶皱区分界,东南则以绍兴-江山断裂与华南褶皱系相接。该地台形成于晋宁运动后,但根据最近资料,川南康定群有2957Ma的年龄值,另外还有一批大于1700Ma的年龄数据,说明其中有些是吕梁运动固结的稳定区。鄂西的崆岭群已解体为新太故界东冲河组和古元古界水月寺岩群。震旦系—中三叠统是典型盖层沉积,其中湖北三峡是震旦系—寒武系的层型剖面之一。地台边缘除有元古宙、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岩类侵入外,地台内部还有过碱性岩类侵入。(4)准噶尔-内蒙古-兴安岭褶皱区:是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占亚洲陆缘增生褶皱带的一部分,总体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其中还散布着准噶尔、锡林浩特、佳木斯、额尔古纳等小型地块。陆缘的增生演化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早期。阿尔泰-额尔古纳褶皱带即是一条加里东褶皱带。早石炭世,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华北板块碰撞对接,致使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类型复杂多样,构成我国重要的古生代构造岩浆带。华力西期以后,西段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挤压,形成山链与盆地相间的构造构局,并伴有一系列逆冲推覆与大型走滑断裂;东段除受西伯利亚板块影响外,还多次受来自东南太平洋板块的推挤,呈现EW向构造与NE、NNE向构造相互复合的构造格局。准噶尔属稳定型内陆盆地,地层发育较全,主要为河湖相碎屑和煤系沉积;松辽盆地是从晚侏罗世发展起来的裂陷盆地。该区东部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从燕山期开始发育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断陷型含煤盆地和沉积-火山岩盆地。燕山中期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位。(5)昆仑-秦岭褶皱系:是介于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一条消减带,也是上述南北两板块之间的结合带。因此,该系内部组成和构造非常复杂,尚有许多地质问题有待进一步查明。根据现有资料,它是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等造山运动所形成的复合造山带。东段被郯庐断裂带截切,且平移到胶南,走向转为NEE向;西段被阿尔金断裂所截。昆仑褶皱系可以康西瓦—中昆仑断裂划分成南北两部分。北昆仑是一条华力西褶皱带,南昆仑是一条华力西、印支褶皱带。伴随华力西期中昆仑的叠接有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岩类的侵入活动。中三叠统仍保持岛弧海环境,随着古特提斯洋北支在中三叠世的闭合、造山,上三叠统出现夹陆相火山岩的磨拉石堆积,并不整合在前期地层之上,生物群已属特提斯型。其后的侏罗系—白垩系均为陆相小型盆地沉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是其推覆、走滑和隆起的主要构造变动时期。秦岭褶皱系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以商丹断裂带作为南北秦岭的分界。北秦岭为加里东期造山带,基底由新太古界和古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其上被中新元古界深水火山-沉积岩所覆盖;寒武奥陶系仍为活动型火山-沉积岩系,含放射虫硅质岩,并有数条蛇绿岩带侵位于上述岩系之中。伴随加里东末期至华力西早期的造山作用,此带还有大量花岗岩类侵位。南秦岭是华力西、印支褶皱带。新太古界—中元古界构成该带的基底,近来研究证实,基底与盖层之间存在一条大的韧性滑脱剪切带,同时伴有大量印支期花岗岩类的侵入。晚三叠世以后受古太平洋板块向NNW方向的移动,致使秦岭到大别山一带继续发生逆冲、滑脱和推覆。并有人认为,大别山群之下有年轻地层存在。(6)青藏-滇西褶皱区:北以修沟—玛沁断裂与昆仑褶皱系分界,南以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与冈底斯-喜马拉雅褶皱区相接。该区由巴颜喀拉褶皱系和唐古拉褶皱系,以及若干中间地块、推覆构造、蛇绿岩带、混杂岩带和构造岩浆岩带所组成。两个褶皱系之间以可可西里—金沙江断裂带分界。巴颜喀拉褶皱系原属扬子板块西部边缘,是在晚古生代初期从扬子大陆开裂离散出来所形成的印支褶皱系。在巨厚的三叠系浊积岩之下有前古生代结晶基底的残块;震旦系—下古生界为一套夹火山岩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其生物特征接近扬子区;泥盆系为稳定型碳酸盐台地和台地边缘沉积为主,晚石炭世开始受古特提斯洋的影响靠近东昆仑和金沙江一带发育活动型火山-沉积岩系,其余广大地区仍属稳定型沉积。二叠纪开始由稳定逐渐转为活动,并有大量中基性火山喷发。早中三叠世该区随着金沙江带的打开而向北推移,同时接受了一套浊流沉积和混杂堆积;晚三叠世该区与北面的欧亚大陆拼合而褶皱成山。唐古拉褶皱系主要由上三叠统—侏罗系构成的褶皱带、逆冲断裂带和蛇绿岩带组成,并有一系列花岗岩类岩体贯穿其中。在巨厚的盖层之下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晚三叠世金沙江向南俯冲、闭合,唐古拉褶皱系与巴颜喀拉褶皱系拼接在一起。侏罗纪时,南部为陆相沉积,北部为海相沉积。陆相沉积的白垩系不整合其上。(7)冈底斯-喜马拉雅褶皱区:是冈瓦纳大陆北缘分离出来的一部分,可以雅鲁藏布江带为界划分成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和喜马拉雅褶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是燕山晚期褶皱系。其基底为元古宇的变质岩群,奥陶系—志留系为陆表海碳酸盐和碎屑沉积,在云南变质岩系之上直接被泥盆系所覆盖。晚古生代出现具冈瓦纳特征的冰海沉积和冷水动物群。中生代分异明显,三叠系具大陆边缘裂陷槽特点,侏罗纪开始出现沟-弧-盆体系,沉积了巨厚的浊积岩,含大量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混杂岩块。著名的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形成于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喜马拉雅褶皱系是新生代褶皱系,南以主边界断裂与印度地台相接。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为一大套古生代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的地台盖层沉积。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随着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海域的打开,在雅鲁藏布江一带发育活动型沉积,并有火山岩和外来岩块。侏罗纪—早白垩世在喜马拉雅一带仍以陆棚细碎屑-碳酸盐沉积为主,而至雅鲁藏布江处则为深海洋盆的火山岩-含放射虫硅质岩。晚白垩世印度板块向北漂移,特提斯海逐渐关闭出现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8)华南褶皱区:主体属加里东褶皱系,但受到华力西期、印支期,特别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强烈影响,呈现多期构造相互叠加的复合构造格局。最早的岩石有中新元古界陈蔡群,震旦系—志留系以浊流沉积为主,经加里东运动褶皱和变质,伴有花岗岩类的侵入,与中新元古界一起形成了褶皱系的基底。泥盆系—中三叠统为地台型碳酸盐岩夹砂页岩和煤系地层,印支运动使其褶皱,并伴有花岗岩类的侵入,晚三叠世到新第三纪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NE或NNE方向的断陷盆地,伴有强烈的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9)完达山褶皱系:属锡霍特阿林褶皱带的一部分,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沿亚洲大陆东缘形成的陆缘增生带。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的灰岩和绿片岩、中上三叠统含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混杂岩,以及下中侏罗统的碎屑岩和火山岩组成。这些岩层有的以外来岩块出现在晚侏罗世地层中。该区逆冲、推覆构造十分复杂,并有印支期和燕山期的花岗岩类侵位。(10)台湾褶皱系:是西太平洋岛弧褶皱系的组成部分。该系可以台东大纵谷带为界划分成台西中央山脉褶皱带和台东的海岸山脉褶皱带。后者与菲律宾的吕宋岛弧相联,属菲律宾海板块;前者的中央山脉与北面的钓鱼岛隆起相接,属欧亚板块,大纵谷带是一条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地壳对接带。中央山脉褶皱带包括台湾岛大部分和台湾海峡东部。主要为厚达万米的第三纪浊积岩沉积。在大南澳变质带中有玉里和太鲁阁为代表的双变质带,前者有多期蛇绿混杂岩分布,后者卷入有属于华南区的石炭系—二叠系岩块。该带西部是第三纪晚期—第四纪初期形成的坳陷带,大部分为第四系所覆盖。海岸山脉带主要为第三纪碎屑岩、岛弧火山岩组成,又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主要由中新世奇美火山岩和上新世至更新世浊积岩组成。东南侧上新世的利吉蛇绿混杂岩带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碰撞时带来的洋壳物质[36]。(11)南海褶皱区:属印支地块的一部分,曾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多次拼贴增生和新生代解体离散的复杂过程。海南岛三亚地区的寒武系—奥陶系为稳定型碎屑和碳酸盐沉积,中寒武统所含三叶虫等化石与澳大利亚的Currant Bush组所含化石极其相似,同时在西沙群岛曾钻遇到前寒武系基底,这些资料说明早古生代时期该区曾与澳大利亚同属于南大陆,具地块性质。华力西期—印支期是南大陆解体离散和北大陆拼贴增生阶段,从该区晚古生代的生物群已具冈瓦纳冷水生物区与特提斯暖水生物区之间的过渡生物区性质可表明此时已从南大陆裂离出来。印支运动实质上反映了古特提斯海的消亡和滇-缅-泰与印支及华南陆块三者碰撞过程,印支期后整个东亚已拼合成统一陆块。南海的扩张起始于白垩纪末—古新世早期(63~70Ma),与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密切相关,南海中部即中央海盆地区,具一般大洋地壳的三层结构(沉积层、大洋层2和大洋层3),北纬14°30′~15°30′之间近东西向分布的海山链即为残留中心,直到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南海才与太平洋完全分开,形成现今的边缘海性质。参考文献[1]程裕淇等.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地质出版社,1994.[2]《中国地层典》编委会.《中国地层典》.地质出版社,1996.[3]江苏省地质矿产局.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4.[4]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4.[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4.[6]福建省地质矿产局.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5.[7]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7.[8]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7.[9]湖南省地质矿产局.湖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8.[10]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8.[11]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8.[12]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13]陕西省地质矿产局.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14]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宁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15]河北省地质矿产局.河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16]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17]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山西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18]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甘肃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19]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0.[20]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0.[2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0.[22]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23]青海省地质矿产局.青海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24]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25]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山东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26]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27]福建省地质矿产局.台湾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2.[28]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3.[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3.[30]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3.[31]程裕淇等.1∶500万《中国地质图》(附《说明书》).地质出版社,1990.[32]马丽芳等.中国地质图集,地质出版社(出版中).[33]张宗祜主编.1:25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34]胡蔼琴,格雷姆·罗杰斯.新疆塔里木北缘首次发现30亿年的岩石.科学通报,1992,37,7.[35]陈哲夫,吴乃元等.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图.地质出版社,1985.[36]何春荪.台湾地质概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出版,1986.

新中国成立前地质调查所的历史发展与优良传统

陈梦熊(国土资源部)一、前言前地质调查所成立于1916年,是旧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声誉的一个全国性地质机构。它对新中国地质科学与地质事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199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七届全体院士大会时,地学部部分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的院士,在随意聊天时,都深感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与前地质调查所有密切的承前启后的关系,因此提出倡议要编写一本有关地质调查所发展历史的文集,得到大家的赞同。由于大家的积极支持,该书在1996年就顺利完稿出版,书名为《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全书共有54万字,篇幅较大,为了便于了解全书概貌,作者对内容精心调整压缩,写成一篇比较详细的节要,供同行参考。二、发展时期划分地质调查所从1916年正式开始工作,到1950年宣告撤销,一共经历了35年的时间,其整个发展过程,约可划分为4个时期:①萌芽时期(1900~1916),地质学知识开始从国外引入国内;②奠基时期(1916~1930),开始在全国展开地质矿产调查;③发展时期(1930~1940),各研究室先后建立,机构逐渐健全,工作有所扩大;④成熟时期(1940~1950),机构趋于稳定,科技力量有所增强,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如果按所址的迁移,也可划分为:①北京(北平)时代(1916~1935);②南京时代(1935~1937);③北碚时代(1938~1945);④南京复员时代(1946~1950)。新中国成立后,地质调查所的历史虽然告一结束,但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新中国的地质事业获得空前巨大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三、主要特色与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建所的35年时间内,为前期中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与它严格的管理制度、严谨的学术风气,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分不开的,分述如下:1.机构精简、任人唯贤从建所开始,就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每年通过考试,招收2~3名地质人员,所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地质调查所的规模虽自然已有很大发展,但连同两个分所的总人数仍不过200余人。关于地质调查所的考试制度,几十年来除极个别的人是通过特别推荐入所的外,几乎没有例外,即使是北大地质系第一批的毕业生,如著名古生物学家孙云铸,也毫不例外的是通过考试进所的。孙老到了晚年,谈起当年参加考试的经过,仍然津津乐道。著名新生代地质专家、“北京猿人”的发现者裴文中,1927年从北大毕业,满怀希望地投考地质调查所,不料因成绩不佳而落选。裴文中并不因此而灰心,第二年继续参加考试,终于被录取。不仅地质技术人员入所要通过考试,对一般新招收的职员,同样要通过考试。如“抗战”胜利后,图书馆需要增加几位管理员,都是通过黄汲清亲自面试以后,才被录用为正式职员的。地质调查所从建所开始,不论是机构的设置还是人员的编制,都是按照机构精简的原则,由小而大,由少而多,逐渐地稳步发展。即使在十分艰难的“抗战”时期,不仅没有裁减人员,相反还有所扩大,如在兰州建立了西北分所。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新生代研究室最为兴旺的时期,当时的研究人员,包括外国专家在内,不过六七个人,外加修理标本和制作模型等技术人员,总共不超出20人,但却作出了惊人的成绩。“抗战”胜利后,作为所内最大的一个研究室——区域地质研究室,大概也不到20人,但却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完成了14幅1:100万分幅地质图与一幅1:300万中国地质图的编图工作。在建所的30多年时间内,所长和各研究室的领导成员,基本保持稳定,很少有重大变动,因此各研究室均有相对固定的努力目标,各项业务能按计划逐步完成。各个研究室的领导成员,也相对保持稳定。除上述区域地质室与古生物研究室以外,如杨钟健始终担任新生代与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程裕淇长期担任岩石矿物研究室主任,李善邦从建室开始就担任地震及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曾世英一直担任测绘室主任,熊毅、马溶之、李庆逵等都长期担任土壤研究室主任,等等。他们既是国内各个专业的权威专家,在国际上也是知名学者,这是各个研究室在业务上都能分别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领导成员中,值得一提的是副所长周赞衡,他是唯一的一位副所长,同时也是唯一一位从建所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始终坚持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岗位上的人。另一位值得赞扬的是图书馆馆长钱声骏,他是1920年北大地质系的第一批毕业生,与孙云铸同时进入调查所,工作勤勤恳恳,前后担任馆长近20年,把图书馆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对图书馆的藏书与资料了如指掌,就像一本活字典。地质调查所还有其他许多值得称颂的人,特别是一批担任辅助性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多半一专多能,技艺精湛,并有一手绝活,非他人所能顶替。如测量专家颜惠敏,他用平板仪测图,速度之快与精度之高,非一般人可比拟。胡宝琳是一位技艺出众的能工巧匠,“抗战”期间,协助秦馨菱用土办法竟制造出一台灵敏度很高的地震仪。李时俊是一位出色的照相专家,余国钧是所内著名的切片、磨片专家。新生代研究室的胡承志,是一位模型制作专家,在国内称得上是权威。此外,图书馆的打字能手韩文蔚,绘制古生物模拟图的画家蔡一,以及清绘中国地质图的绘图员鲁巨川、白耆彬、李子平等,他们的高超技术都是有目共睹的。总之,地质调查所在地质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与二线人物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分不开的,他们是地质调查所的无名英雄。2.学术空气浓厚、治学环境相对稳定不论在北碚,还是在南京,到晚上大多数办公室总是灯光通明。他们夜以继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这并不是强迫加班,而是自动地到办公室钻研业务,或撰写论文,已经形成风气。尽管如此,每天上午上班,进门首先要签到,还要写上到所时间;这是建所以来的老规矩,不论职位高低,都要严格遵守。每周第一天的上午,照例全体人员要聚集在会议厅开周会,实际是学术报告会,由所长主持,主要请出差回来或项目工作告一段落的人,介绍野外调查的收获与体会或阶段性或最终成果的主要内容;因此也相当于工作汇报会,讲完以后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对所内年轻地质人员来说,这些活动都是最好的学习机会,而且无形中受到了学术空气的熏陶。同时各不同专业,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互相交流,扩大知识领域。新入所的地质人员称为实习员,对外称调查员,一般要经过两年的实习,才能升到技佐(相当技术员);再经3~5年的实际锻炼,才能升到技士(相当工程师),一般只有升到技士以后,才有可能单独承担任务。所以入所后一般头五六年的时间,大多基本上都是跟班学习,练基本功,当好助手,可以称为学徒阶段。地质调查所十分重视野外工作,所以必须首先在野外工作中经受锻炼。总之要培养成一位多面手,只有真正的徒满出师,才能算得上一位够资格的地质工作者。3.人才辈出、重在培养地质调查所多年来人才辈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条,是重视人才培养。在地质调查所成立之前,3位创始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高瞻远瞩,首先举办名为地质研究所的培训班,并亲自担任教职,经过3年的严格训练,把这批学生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代的地质学家。这第一代的地质学家,又培养出第二代的地质学家;如此代代相传,一代比一代强,所谓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确实是一条真理。培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前所述,入所后首先要度过约5年严格的学徒生涯,主要目标是通过跟班学习,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功。地质调查所的一项主要优势,就是每个研究室都有一位或多位的权威专家,他们总是毫无保留地主动把知识传授给年轻人。不仅是在工作中言传身教,而且还带领年轻地质人员到野外实习。例如,在北碚时代,黄汲清就曾带领一批入所不久的年轻人,到天府煤矿学习如何绘划剖面;在威远地区,带领一批年轻人,练习如何测绘地质图。在室内,老一代指导新一代如何写论文,并且亲自一句一句地进行修改,就像老师修改小学生的作文一样认真。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位创始人都曾留学国外,他们十分重视选派留学生到国外深造,作为培训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地质研究所毕业的我国第一代的地质学家中,就有叶良辅、王竹泉、谢家荣、周赞衡、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等,通过不同途径,在历届所长的积极支持下,出国留学,并在国外取得优异成绩。他们学成回国后,都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重视地质出版事业,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按专业划分的出版系列主要包括汇报、专报、古生物志、专刊或特刊及地质图等五大类,其中专报还分地质、土壤、地震等类别,古生物志又分为甲、乙、丙、丁四大类等等。此外还包括地质学会主编的《地质论评》与《地质学会志》。以上各类出版物对外开放,即所外人士的研究成果,也可列入系列出版。由于重视地质出版事业,使大量调研成果能及时传播于世,这也是地质调查所能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声誉的重要原因之一。5.学习外国经验,注重国际合作丁文江、翁文灏十分重视学习外国经验,聘请了不少外国著名专家来华担任顾问。例如,聘请美国葛利普担任古生物室主任,瑞典安特生从事新生代与西北史前文化考古研究。丁格兰从事矿床学研究,著有《中国铁矿志》、《中国汞矿纪要》等重要专著。加拿大学者步达生、法国学者德日进、瑞典古脊椎动物专家布林等,参与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与研究工作。此外,还有美国土壤专家梭颇、瑞典古植物专家赫勒等来华协助工作。他们对提高我国地质科学的理论水平,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6.地质调查所的地质图书馆与地质陈列馆,被称为地质调查所的两大宝库新中国成立前夕图书馆存书77732册,是我国地学方面存书最齐全的图书馆,特别是存有大量珍贵图件。该所图书馆与陈列馆成为地学工作者最向往的地方,能提供各类其他机构难以找到的资料。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地质事业进入到一个大发展时期,虽然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少痛苦的教训。目前我国地质机构正在进行重大改革,如何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面向新世纪的挑战,重新回顾20世纪地质科学的发展历史,对今后地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仍有重要意义。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质调查所从1916年正式成立,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地质矿产调查,至l950年由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改组和分流,前后仅35年时间。在此短短35年的时间内,该所在地质矿产调查和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如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学、矿床学、大地构造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对新理论、新学科与新技术的创立与开拓,成就尤为突出,为新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区域地质方面,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幅1:300万中国地质图和15幅1:100万分幅地质图。地层古生物学方面,完成了大量古生物研究成果,比较完整地建立了中国的地层系统。在大地构造方面,划分了中国的造山期,提出了多旋回构造理论、应用地质力学理论,构成了中国的大地构造体系。岩石矿物学方面结合造山运动,深入研究了各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包括火山活动)与岩性特征。在矿床学研究方面,如北方煤田地质的调查研究,长江中、下游铁矿床与成矿带的研究,江西钨矿、湖南铅锌矿的调查研究,以及西北陕、甘、新等省与四川盆地油气田地质的调查研究等,都为新中国地质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除上述地质科学传统项目的理论研究以外,努力开拓创立地学范畴的新领域,是地质调查所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主要包括:1)创立我国最早的地震研究室(1930),并在北京西山鹫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震台,称为鹫峰地震台,又称鹫峰地震研究室。“抗战”期间改称“地球物理研究室”,把研究内容扩大到除地震外的物理探矿与地磁测量等方面,奠定了我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基础。2)创立我国第一个土壤研究室(1930),开展全国性的土壤调查,结合野外工作,完成大量研究成果,为新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3)创立我国第一个新生代研究室(1929),后改称“新生代及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除研究新生代地层外,还重点研究古人类、古脊椎动物、古植物及史前文化考古等内容。“北京人”的发现惊动了全世界。4)创立我国第一个燃料研究室(1930),命名为“沁园燃料研究室”,主要从事石油及煤岩的研究,建立了煤岩学的基本理论。该室还附设一个设备比较完善的化验室,担任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工作,是我国第一个岩矿化学分析室。5)创立我国最早的制图研究室(1930),1934年编制出版我国第一本按等高线分层设色的《中华民国新地图》,即著名的申报分省地图集,开创了具有三维特征的地图制图法。6)创立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研究室。五、结束语地质调查所从l916年正式成立和开始工作,到l950年由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所接管,前后仅有35年的历史。但老一辈的地质学家,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热爱中国地质事业、热爱科学,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成绩显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虽饱经战乱,工作条件十分艰难,但始终坚守岗位,艰苦创业,为发展中国的地学、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中国的地学、地质事业,奠定了较好基础。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对中国地层系统的划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中国各类矿床的基本类型与成矿规律,以及中国造山运动与岩浆活动的相互关系等,通过地质调查工作,也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为新中国大规模开展地质科学研究与地质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地质调查所的陈列馆与图书馆完整地移交给地质部,为进一步发展新中国的地质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力量。地质调查所传统的刻苦钻研、治学严谨与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对新一代的地质学家,也有较深远的影响。地质调查所对新中国地质事业最重要的贡献,是输送了一批比较成熟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一部分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声誉的知名学者,他们在新中国地学和地质科学的有关领域以及各个不同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地质调查所(包括兰州、北京两个分所)经过约一年的军管和内部调整,即由1950年成立的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并进行全面的改组和分流。其中,土壤研究室和新生代研究室分别演变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性研究室(地震、地球物理室)构成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个组成部分,地质陈列馆与地质图书馆基本上成建制全部转移为地质部的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图书馆。原有其他科技人员,绝大部分成为1952年成立的地质部系统各有关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的地质骨干力量。据统计,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的地质科技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共有47位,他们都分别在各有关部门担任重要职务。

老舍的话剧有哪些

《茶馆》、《西望长安》、《龙须沟》、《残雾》、《谁先到了重庆》等。1、《茶馆》《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2、《西望长安》《西望长安》是老舍所著的一部四幕话剧,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会的时候,公安部长罗瑞卿同志在他的发言中介绍了一个反革命大骗子的活动史。这个政治骗子从1951年起,四年当中跑过十几个城市,闯过十几个重要机关,而且钻进了共产党内;不但冒充了战斗英雄,而且在我们的国家机关内窃踞了重要职位。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事件,对我们是个极为辛辣的讽刺。《西望长安》这个剧本写的就是这件大骗局和它被揭露的经过。3、《龙须沟》3幕话剧《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龙须沟》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该剧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4、《残雾》老舍4幕话剧《残雾》写于1939年,取材于重庆的社会现实,剧中的洗局长一面高喊抗战,道貌岸然,一面贪财、好色、弄权,他不仅利用职权玩弄女性,还与汉奸勾结,为其窃取情报,后来事败被俘,使他身陷囹圄。他不得已供出了女汉奸,而此时这位神通广大的女子,却公然到一位政府要员家中赴宴去了。老舍的喜剧,意在拂去笼罩在抗战形势下的“残雾”,把讽刺的锋芒直刺腐

上一篇:中国海图

下一篇:锡剧双珠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