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国公主

时间:2024-03-24 15:36:11编辑:coo君

隋朝哪个公主最漂亮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隋炀帝杨广的女儿究竟有多少个,不过从各处零散的史料可以得知,杨广唯一明确有封号的女儿是长女南阳公主,而在杨广被弑后跟随嫡母萧皇后去了突厥的至少有3个女儿,杨广下江都前留在长安的又有数女,其中一位由于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得以在史书中留下6个字的记载。

首先来看南阳公主。隋文帝开皇年间,杨广被封为晋王,为了将自己的哥哥杨勇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杨广费尽心机讨好自己的母亲独孤皇后。而独孤皇后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悍妇+妒妇,不仅不准自己的丈夫纳妾,就连朝中大臣和自己的儿子宠爱家中的小妾,都会遭到她的诋毁。杨广正是摸准了自己老妈的这个心理,于是“后庭有子,皆不育之”——他的后院中姬妾虽然众多,却只有嫡妻萧氏能够生儿育女,杨广以此来取媚独孤后。而鉴于南阳公主正是于开皇年间出生的,此时的杨广为了自己的夺嫡大计并无庶子庶女出生,所以南阳公主为萧皇后嫡出,是确凿无疑的。

杨广对自己的这个长女是宠爱非常,这一点从南阳公主能够时时跟随父亲一起出游巡幸便能看出来。

同时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杨广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可见南阳公主能够与父母一同出游而不是被留在长安,的确是深得父亲的宠爱的。这于南阳而言是一件幸事,正因为如此,后来李渊在长安称帝,南阳公主才没有同其他那些被父亲遗忘在长安的女儿孙子般,沦为战利品被李唐王朝随意打发。

开皇十九年,南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初为人妇的南阳公主并没有恃宠生骄,而是孝顺非常,公公宇文述病重,南阳不仅亲自打理饮食,还侍奉汤药亲力亲为。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为禅师。只可惜世事难料,亲手将南阳挚爱的父亲缢杀的不是别人,正是驸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许是因为有着如此沉痛的国仇家恨,也或许是在南阳心中最为念及的始终是父女情深,所以当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后,窦建德要将宇文家的人斩草除根,只不过考虑到禅师是南阳公主之子,于是窦建章表示“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然而南阳却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来,任由窦建章将其杀害。

国破家亡,夫离子丧,南阳在重重打击之下,心灰意冷削发为尼。关于南阳公主本人的事迹便就此戛然而止,史书中并没有明说她晚景如何,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已经无亲无故孑然一身的南阳,除了皈依佛门外再无别路可寻,这样的景况将是何等的凄凉。既然有正面,就会有反面,与南阳公主烈女般的节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广那群犹如荡妇一般的荒淫女儿。这些公主虽然具体封号不详,也无更详细的生平事迹,却完美继承了老爹杨广荒淫无度的特质,更显得她们那节烈的姐妹南阳公主如同基因突变一般与众不同。而这群荒唐的公主们之所以为人所知,完全是拜一桩荒唐的淫乱后宫事件所赐。

话说这场淫乱后宫事件中的男主角宇文皛也是极品一个,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人家宇文皛,毕竟要是皇帝作风正派洁身自好的话,当臣子的也绝对不敢这么放肆胡来。杨广当上皇帝后沉湎于女色之中,成天就知道享乐,不管是下了朝还是在外巡游,经常在林苑山亭间举行大型的宴饮,身边不仅要有后宫嫔妃相伴,甚至还将父亲隋文帝死后那群本该出家清修的嫔妃一起带出来吃喝玩乐。

正所谓是上行下效,当皇帝的都这么以身作则了,这些臭味相投的宠臣们自然晓得紧跟杨广的步伐,宇文皛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备受杨广的宠爱,出入宫廷完全没有限制,于是宇文皛经常到后宫中与杨广的嫔妃淫乱,甚至还借机勾引了不少公主,如此嚣张的行为传到萧后的耳里,萧后忍无可忍之下就告诉了杨广,结果杨广完全不当回事,根本没有怪罪宇文皛。

随着杨广的身死国灭,这群曾经肆意张扬的公主们一夕之间彻底沦为了亡国女,只能跟着嫡母萧后在宇文化及、窦建章等人手中辗转,最后又被掳到了突厥。大唐贞观4年,李靖大破突厥,萧后带着嫡孙杨政道回到长安。去突厥的时候萧后是带着孙子和一群女儿一起去的,结果回来的时候只见孙子不见女儿,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灭亡时,一群嫔妃公主被掳到金朝惨遭众多宗室、将领的蹂躏后,绝大部分也是就此杳无音讯。

不过尽管被杨广带在身边的这些女儿身为公主品行不够端正,行为举止也放荡得很,但话又说回来,比起被杨广丢在长安不闻不问的那些女儿,这些公主至少也算是曾经幸福过的。

岑仲勉先生曾统计过,杨广登基14年,待在在长安的时间仅有186天,就连册封嫡长子杨昭为太子时,杨广都没回长安,只派了个使者带了封诏书回去。不过好在杨昭是太子,父亲不想见他他可以主动前往洛阳求见父亲,而那些被丢在长安的公主就凄凉了,生母不得宠,自己也没本事跟在父亲身边,嫡母萧后在杨广面前一是说不上话,二也是根本管不了丈夫的事,想要玩得乐不思蜀的杨广自己记起还有这么群女儿,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李渊在长安称帝后,这些被丢在长安的隋朝公主就通通被归为战利品一类,对照一下隋灭陈时隋文帝将一大群陈朝公主进行了欢乐大派送:留下最绝色的侍奉自己,赏几个去伺候太子和亲王,再赏几个给大臣做妾,李渊也有样学样,处理了这些前朝公主。其中就有一位因为有幸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的杨妃,只不过虽然同样号称为隋炀帝女,但史书中对这位杨妃的记载却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次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也并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就直接记载了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杨妃生前并非四妃之一,不过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才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贞观13年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隋朝有哪些公主?????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隋武元帝
杨忠 安成长公主 不详 不详 窦荣定 隋文帝杨坚之姊
隋文帝
杨坚 独孤伽罗 乐平公主 杨丽华 561年—609年 宇文赟 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
独孤伽罗 兰陵公主 杨阿五 573年—604年 1.王奉孝
2.柳述 第五女
广平公主 不详 不详 宇文静礼
襄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李长稚
隋炀帝
杨广 南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宇文士及
不详 杨氏 不详 唐太宗 唐太宗妃
光化公主 不详 不详 伏允 吐谷浑王后,宗女
安义公主 不详 不详 启民可汗 宗女
义成公主 不详 不详 1.启民可汗
2.始毕可汗
3.处罗可汗
4.颉利可汗 宗女
信义公主 不详 不详 泥厥处罗可汗 宗女
华容公主 不详 不详 曲伯雅 宗女


隋朝最美的公主 杨广之女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隋炀帝杨广的女儿究竟有多少个,不过从各处零散的史料可以得知,杨广唯一明确有封号的女儿是长女南阳公主,而在杨广被弑后跟随嫡母萧皇后去了突厥的至少有3个女儿,杨广下江都前留在长安的又有数女,其中一位由于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得以在史书中留下6个字的记载。

首先来看南阳公主。南阳公主,不仅是隋炀帝唯一记载有封号的女儿,同样也是隋炀帝诸女中唯一在史书中成传的女儿。南阳公主出生于开皇六年,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南阳的生母为谁,但是从其出生的时间来看,南阳当为萧皇后嫡出的女儿。

杨广对自己的这个长女是宠爱非常,这一点从南阳公主能够时时跟随父亲一起出游巡幸便能看出来。

根据《马夫人墓志铭并序》上的介绍,这位马夫人是南阳公主的女师,与公主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所以大业十年四月杨广为了征高丽驾幸北平郡时,马夫人也“扈从銮驾往北平郡”,跟随南阳公主的銮驾一同上了前线。等到义宁二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时,南阳公主也与萧皇后一同被宇文化及带到了聊城。由此可见杨广无论是东征还是南巡,都将自己的爱女带在了身边,否则南阳也不会在杨广死后被宇文化及带走。

同时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杨广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可见南阳公主能够与父母一同出游而不是被留在长安,的确是深得父亲的宠爱的。这于南阳而言是一件幸事,正因为如此,后来李渊在长安称帝,南阳公主才没有同其他那些被父亲遗忘在长安的女儿孙子般,沦为战利品被李唐王朝随意打发。然而和父亲一起出游,同样也是南阳半生凄凉的肇始。

开皇十九年,南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为禅师。只可惜世事难料,亲手将南阳挚爱的父亲缢杀的不是别人,正是驸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许是因为有着如此沉痛的国仇家恨,也或许是在南阳心中最为念及的始终是父女情深,所以当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后,窦建德要将宇文家的人斩草除根,只不过考虑到禅师是南阳公主之子,于是窦建章表示“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然而南阳却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来,任由窦建章将其杀害。

既然有正面,就会有反面,与南阳公主烈女般的节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广那群犹如荡妇一般的荒淫女儿。这些公主虽然具体封号不详,也无更详细的生平事迹,却完美继承了老爹杨广荒淫无度的特质,更显得她们那节烈的姐妹南阳公主如同基因突变一般与众不同。而这群荒唐的公主们之所以为人所知,完全是拜一桩荒唐的淫乱后宫事件所赐。

话说这场淫乱后宫事件中的男主角宇文皛也是极品一个,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人家宇文皛,毕竟要是皇帝作风正派洁身自好的话,当臣子的也绝对不敢这么放肆胡来。杨广当上皇帝后沉湎于女色之中,成天就知道享乐,不管是下了朝还是在外巡游,经常在林苑山亭间举行大型的宴饮,身边不仅要有后宫嫔妃相伴,甚至还将父亲隋文帝死后那群本该出家清修的嫔妃一起带出来吃喝玩乐。

正所谓是上行下效,当皇帝的都这么以身作则了,这些臭味相投的宠臣们自然晓得紧跟杨广的步伐,宇文皛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备受杨广的宠爱,出入宫廷完全没有限制,于是宇文皛经常到后宫中与杨广的嫔妃淫乱,甚至还借机勾引了不少公主,如此嚣张的行为传到萧后的耳里,萧后忍无可忍之下就告诉了杨广,结果杨广完全不当回事,根本没有怪罪宇文皛。

也正因为杨广的默许,这些与宇文皛大胆通奸的公主们一时间相安无事,而且这样一来也有好处,日后跟着萧后去了突厥,这些公主面对突厥最流行的兄终弟及的风俗也能适应得很快。

随着杨广的身死国灭,这群曾经肆意张扬的公主们一夕之间彻底沦为了亡国女,只能跟着嫡母萧后在宇文化及、窦建章等人手中辗转,最后又被掳到了突厥。大唐贞观4年,李靖大破突厥,萧后带着嫡孙杨政道回到长安。去突厥的时候萧后是带着孙子和一群女儿一起去的,结果回来的时候只见孙子不见女儿,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灭亡时,一群嫔妃公主被掳到金朝惨遭众多宗室、将领的蹂躏后,绝大部分也是就此杳无音讯。

不过尽管被杨广带在身边的这些女儿身为公主品行不够端正,行为举止也放荡得很,但话又说回来,比起被杨广丢在长安不闻不问的那些女儿,这些公主至少也算是曾经幸福过的。

岑仲勉先生曾统计过,杨广登基14年,待在在长安的时间仅有186天,就连册封嫡长子杨昭为太子时,杨广都没回长安,只派了个使者带了封诏书回去。不过好在杨昭是太子,父亲不想见他他可以主动前往洛阳求见父亲,而那些被丢在长安的公主就凄凉了,生母不得宠,自己也没本事跟在父亲身边,嫡母萧后在杨广面前一是说不上话,二也是根本管不了丈夫的事,想要玩得乐不思蜀的杨广自己记起还有这么群女儿,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李渊在长安称帝后,这些被丢在长安的隋朝公主就通通被归为战利品一类,对照一下隋灭陈时隋文帝将一大群陈朝公主进行了欢乐大派送:留下最绝色的侍奉自己,赏几个去伺候太子和亲王,再赏几个给大臣做妾,李渊也有样学样,处理了这些前朝公主。其中就有一位因为有幸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的杨妃,只不过虽然同样号称为隋炀帝女,但史书中对这位杨妃的记载却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政绩,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次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杨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贞观13年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隋朝的名人有哪些?

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

展子虔:(约550-604)隋代杰出画家。渤海(今河北河间县)人。历北齐、北周,入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曾在洛阳、长安、扬州等地的寺院画过许多壁画。善画故事、人马、山水、楼台;人物的描法细致,后再用色晕开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极为深致。展子虔所非《游春图》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最古的一幅。《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山水画比起六朝前山水画那种“水不溶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画法要成熟得多。据记载,他的《仙山楼阁图》以青绿勾勒为主,笔调甚为细密,后人称他为“唐画之祖”。
单田芳《隋唐演义》排名:
十三杰:
1、李元霸 西府赵王李元霸,李元霸胯下千里一盏灯,手中一对擂鼓瓮金锤谁也惹不起,为头一条好汉;
2、宇文成都 天宝大将宇文成都,胯下赛龙五斑驹,掌中凤翅镏金镗,勇贯三军,是大隋朝的顶梁柱;
3、裴元庆 银锤太保裴元庆裴三公子,胯下一字没角癞麒麟,掌中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是以后瓦岗山头号猛将;
4、雄阔海 紫面天王雄阔海,一根熟铜棍,压盖武林;
5、伍天锡 双镗无敌伍天锡,胯下青龙马,掌中一对短把凤翅镏金镗,英勇无比;
6、伍云召 南阳太守伍云召,跨下踏乌白雪马,掌中凤翅镏金镗,曾经大战过宇文成都;
7、罗成 少保罗成,又叫罗神枪,胯下一匹西方小白龙,掌中五钩神飞亮银枪!从没打过败仗,人称“常胜将军”;
8、杨林 靠山王杨林,胯下金睛兽,掌中一对囚龙双棒,老当益壮;
9、魏文通 花刀大将魏文通,跨下花斑马,一把花刀是隋营数一数二的大将;
10、秦用 银面韦托秦用,秦琼的干儿子,胯下赤炭火龙驹,掌中八棱紫金降魔杵,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11、尚师徒 四宝大将尚师徒,胯下宝马呼雷豹,掌中乌龙提泸枪,山马关大帅;
12、梁师泰?
13、秦琼/尉迟恭 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神拳太保秦琼秦叔宝,跨下一匹黄骠马,掌中一对虎头锫棱金装锏,擅使一把虎头造金枪;
皂袍大将尉迟恭,武艺和秦琼不分上下,胯下一匹乌骓马,掌中单鞭,擅使丈八蛇矛枪;
四猛:
1.罗士信 第一猛是河间府罗士信,出身放牛娃,他手使镔铁枪;
2.来护儿 第四猛是镇台唐壁手下的中军官来护儿,手使镔铁枪,人称铁枪将,胯下骑卧槽大黑马。
3.新文礼
4.王伯超
四绝:
1.罗成
2.尚师徒
3.侯君集
4.程咬金

望采纳啊。。。做任务呢!!!帮忙哈


隋朝的义成公主,为何要嫁父子四人?

隋朝的义成公主,嫁父子四人的原因是因为突厥野蛮的“胡俗”,过程如下:
1、隋朝的义成公主是隋文帝宗室女,被作为和亲的公主,下嫁给突厥的启民可汗的。
2、启民可汗于609年去世,始毕可汗继位,根据“胡俗”,在没有血缘的前提下,儿子可以继承父辈的女人,弟弟能够再娶兄长的妻妾。所以义成公主又嫁给了始毕可汗(内容出自《隋书 列传第四十九》)
3、始毕可汗又于619年去世,处罗可汗继位,又根据“胡俗”,义成公主又嫁给了处罗可汗(内容出自《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4、处罗可汗比皇帝命比较短,于620年去世,颉利可汗继位,又根据“胡俗”,义成公主又嫁给了颉利可汗(内容出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
5、因此,义成公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其中后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


义成公主为何四嫁突厥可汗,三次还是自己的儿子,最终为复国而死?

义成公主四嫁突厥可汗,但是草原上的传统是父死子承,所以三次都嫁给自己的儿子了。义成公主一生没有放弃自己,反而一直为隋朝的繁荣兴旺做出贡献,最后也是英勇就义,被唐朝大将李靖所杀死。隋朝有一位和亲公主叫义成公主,而我们都知道,隋朝不过持续了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这期间,虽然为后世留下来不少东西,给历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隋朝的军事实力却比较弱,而远方的突厥实力雄厚,在多年间累积了很强大的实力,一个小小的隋朝自然敌不过强大的突厥。所以隋炀帝为了国家大局,派出义成公主去合亲,也就是没有任何感情的联姻。但是义成公主去和亲之后,存在感依然是很高,因为她一直在帮助隋朝的“边疆事业”,维系着隋朝的安定统治,所以史书对她的评价一直很高。这么一来,她一生几乎都呆在突厥可汗身边,从父亲到儿子,从哥哥到弟弟,她一生嫁了四人,这就是突厥的习俗,并不是她的意愿。而在后来,她也救过隋炀帝,在隋朝和突厥发生的一次冲突中,隋朝实在无力抵抗,隋炀帝请求义成公主救自己,她便去对可汗说突厥后方有情况,这才缓解了隋朝的压力。隋炀帝死后,义成公主还在不断努力复国,只是最后被李靖所杀死。

公主的中国公主制度

黄帝时代至商朝为止,有关于君王女儿的封号及制度皆不明。周朝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周王室为姬姓,因此周天子之女被称作王姬,但这不是正式的封号,仅是称谓,因为其他和周室同姓的诸侯国,亦称女子为某姬。周天子嫁女,并不亲自主婚,王姬的婚礼由姬姓诸侯中的公、侯,如鲁、晋等国国君主持婚仪;《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此乃后世公主的词源。之后东周战国时期,诸侯之女称公主(亦称君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称王姬。秦灭周后,王姬之名遂废。 西汉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册封、晋封、待遇逐渐形成制度,皇女称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或称王主)。 同时,由于史料的缺乏,对公主的境遇很难有全面的了解。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女儿被称为鲁元公主。“鲁元”二字做何解,未有定论。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秩律》有“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主家丞秩各三百石”的记载,整理小组认为是“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公】主”(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公主)。有认为她们分别是李姓、申徒姓、荣姓、傅姓的刘邦或汉惠帝刘盈姬妾所生的女儿。这是以“从母姓”的方式,对公主进行区分。但此时,如何册封公主,仍不可知。公主的食邑又称汤沐邑。鲁元公主的食邑有数城,她的异母长兄齐王刘肥的封地则有七十余城,两者相距甚远。到了汉文帝时,史书对皇女有更多的记载,亦可知此后对公主的册封已较为规范。从汉文帝嫡长女刘嫖起,公主的封号通常是“某某公主”,“某某”即“某某县”,可能是她们食邑所在的县,这体现了正式的册封程序。以刘嫖为例,她的封号是馆陶公主,馆陶即馆陶县。汉文帝时,刘嫖为公主。在其兄汉景帝登基后,则为长公主。到了她的侄子汉武帝时,又晋大长公主。但由于史料缺乏,仅知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或大长公主,是否形成定制则不得而知。此时,公主的丈夫大多是列侯,因此公主会随丈夫的封号改称。如汉景帝女儿阳信公主,在下嫁平阳侯曹时后又称平阳公主。同时,由于公主非世袭的爵位,因此会有相同封号的公主。如两位不同时代的馆陶公主——刘嫖和刘施。有时,她们的封号也会与列侯重复,如阳信公主和阳信侯刘中意。王莽建新朝后,改公主为室主,并封嫡长女孝平皇后为黄皇室主,但王莽另两女王晔、王捷,则依序被封为睦脩任、睦逮任。 东汉以后,翁主一号不复见。东汉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县公主,仪服同列侯,诸王之女以乡、亭之名为封号,称乡公主或亭公主。 此外,和西汉相同,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仪服相当于各刘姓藩王。 三国时期,由于《三国志》仅有人物纪传而无志书、体制等记载,史料缺损严重,未能确定各国体制。曹魏大致沿用东汉仪制,如有平原懿公主、德阳乡主、长乐亭主、升迁亭公主等等。东吴公主则冠以夫姓称呼,如吴大帝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三女孙鲁育分别冠以夫姓全姓和朱姓,分别称为“全公主”和“朱公主”,没有汤沐邑。蜀汉则无相关记载。三国的皇女或皇姊妹未必全部皆封公主,如魏文帝曹丕三位曾为汉献帝刘协后妃的妹妹曹宪、曹节、曹华,在曹丕称帝、刘协降为山阳公后,只封为山阳公夫人。孙权两位姐姐以及妹妹孙夫人皆没有被封为公主的纪录。 帝姑祖母为两国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改以国名为封号。 北宋宋徽宗于政和三年(1113年),应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号为帝姬,同时将封号从国名改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并改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北宋亡后,帝姬、宗姬、族姬等号遂废。 生父 生母 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子女备注 汉高祖刘邦 吕雉 鲁元公主 不详 ?—前187年 宣平侯张敖 张偃、孝惠皇后张嫣  女张嫣为其弟惠帝皇后 汉文帝刘恒 窦漪房 馆陶公主/堂邑公主 刘嫖 不详 堂邑侯陈午 陈须、陈蟜、孝武皇后陈阿娇又称窦太主,女陈阿娇为武帝皇后 不详 绛邑公主不详 不详 绛侯周胜之  周胜之为周勃之子,柏杨认为封号是昌平公主, 无确实的证据 因为嫁给绛侯,按照西汉惯例称“绛邑公主” 汉景帝刘启王娡平阳公主阳信公主 平阳侯曹时汝阴侯夏侯颇平阳侯卫青 南宫公主南宫侯张坐张侯耏申 隆虑公主隆虑侯陈蟜汉武帝刘彻   卫子夫 卫长公主/当利公主 不详 不详 1.平阳侯曹襄  2.栾大 曹宗 卫子夫 诸邑公主 不详 ?—前91年   坐巫蛊之祸而死 卫子夫 石邑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鄂邑公主 不详 ?—前80年 盖侯王受 王文信又称盖主或鄂盖主。意图谋反被发觉,自杀 不详 夷安公主 不详 不详 昭平君   不详 阳石公主/德邑公主 不详 ?—前91年   坐巫蛊之祸而死 汉宣帝刘询   馆陶公主刘施 于永   敬武公主 ?—公元3年张临、赵钦、薛宣   汉元帝刘奭卫婕妤 平阳公主/阳阿公主 不详 不详    傅昭仪平都公主     不详颍邑公主 不详 不详 建平侯杜业  无子而薨 南朝南朝宋 父亲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宋武帝刘裕 臧爱亲 会稽公主 刘兴弟 不详 徐逵之 长女  吴兴长公主 刘荣男 不详 王偃  张阙 义兴恭长公主 刘惠媛     宣城德公主 不详 不详 周矫   新安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景深 离婚  吴郡宣公主 不详 ?-476年 褚湛之 妹始安公主早逝,嫁褚湛之为继室,生褚澄  始安哀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湛之  符氏(修仪) 广德公主 不详 不详    豫章康长公主 刘欣男 ?-464年 徐乔、何瑀  宋文帝刘义隆 袁齐妫 东阳献公主 刘英娥 不详 王僧绰 长女 蒋氏(美人) 海盐公主 不详 不详 赵倩 第四女。与兄始兴王刘濬私通,和赵倩离婚  长城公主 不详 不详 谢纬 第五女。其子为著名诗人谢朓  临川长公主 刘英媛 不详 王藻 陷害王藻下狱死,离婚  临海惠公主 不详 不详 何颙之   琅邪贞长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授   南郡献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渊 褚渊为褚湛之之子,公主入南朝齐称巴西主  庐江公主 不详 不详 褚澄 褚澄为褚湛之与吴郡公主之子,女儿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皇后褚令璩  淮阳长公主 不详 不详 江凭 第九女  新蔡公主 刘英媚 不详 何迈、刘子业 第十女。先嫁何迈,后被其侄刘子业纳为贵嫔,伪称谢氏  南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徐恒之 第十五女  寻阳公主 不详 不详 郗烨 梁武帝萧衍皇后郗徽之母,南朝齐降为松滋县君 宋孝武帝刘骏 王宪嫄 山阴公主 刘楚玉 446年-465年 何戢 长女,废帝之姊。后被宋明帝刘彧赐死  安固公主 不详 不详 王志 王志为王僧虔之子  临汝公主 不详 不详 江𢽾 江𢽾曾作辞婚表退婚  安吉公主 不详 不详 蔡约  王宪嫄 临淮康哀公主 刘楚佩 不详 王莹  王宪嫄 皇女 刘楚琇 不详   王宪嫄 康乐公主 刘修明 不详 徐孝嗣  殷淑仪 县公主 不详 ?-465年  第十二皇女,与同母兄弟刘子鸾、刘子师同被兄刘子业杀死 宋明帝刘彧  阳羡公主 不详 不详 王俭 王俭为王僧绰之子 王贞风 晋陵长公主 刘伯姒 不详   王贞风 建安长公主 刘伯媛 不详   南朝齐 父亲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齐高帝萧道成  义兴宪公主 不详 不详 沈文和   淮南长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暕   临海长公主 不详 不详 王彬  齐武帝萧赜  吴县公主 不详 不详 王观   武康公主 不详 不详 徐演   长城公主 不详 不详 何敬容  齐明帝萧鸾  山阴公主 不详 不详 徐况    钱塘公主 不详 不详 谢览  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 潘玉儿 公主 不详 不详  夭折 南朝梁 父亲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梁太祖萧顺之 张尚柔 义兴昭长公主 萧令嫕 不详 王琳    新安穆公主 不详 不详 王茂璋 武帝妹,卒于齐朝时,子王冲 梁武帝萧衍 郗徽 永兴公主 萧玉姚 不详 殷钧  永世公主 萧玉婉 不详 谢谟  永康公主 萧玉嬛 不详    富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张缵 女儿张氏是西梁明帝的皇后  长城公主 不详 不详 柳偃 女柳敬言为陈宣帝皇后  永嘉公主 不详 不详 王铨   临安恭公主 不详 不详    安吉公主 不详 不详 王实  梁简文帝萧纲 王灵宾 长山公主 萧妙挈 不详    南沙公主 不详 不详 袁宪  范淑妃 溧阳公主 不详 不详 侯景   余姚公主 不详 不详 王溥   海盐公主 不详 不详 张希 第九女。张希为张缵之子  安阳公主 不详 不详 张交 第十一女,又称定阳公主 梁元帝萧绎 徐昭佩 益昌公主 萧含贞 不详     萧含芷 不详     萧含介 不详    安昌公主  不详 徐彻  临川王萧宏  长乐公主 不详 不详 谢禧  始兴王萧亮  繁昌公主 不详 不详 王琮  南康王萧绩  安固公主 不详 不详   当阳王(寻阳王)萧大心 安固公主郑译后废帝萧纪    淮南公主 萧妙瑜 不详   杨敷    西梁明帝萧岿  不详 萧氏 567年-648年 隋炀帝杨广  建昌公主/晋安长公主 王衮河间王萧岑  玉山公主 萧(女惠)媄 不详 (柳姓人家)  南朝陈 父亲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生卒年 丈夫 备注 陈武帝陈霸先  永世公主 不详 不详 钱蒇 生子钱岊。公主和钱岊在陈霸先称帝前就已经逝世,追封  会稽穆公主 不详 不详 沈君理 女儿沈婺华为陈后主之皇后 始兴王陈道谭  信义公主 不详 不详 到郁  陈文帝陈蒨  丰安公主 不详 不详 留贞臣   富阳公主 不详 不详 1.侯净藏  2.柳盼  陈宣帝陈顼  信义公主 不详 不详 蔡凝   义兴公主 不详 不详 钱肃  施姬 宁远公主 不详 不详 隋文帝杨坚 亡国后,宁远公主被隋文帝收入后宫,为宣华夫人,后被隋炀帝杨广霸占,南宋《嘉泰吴兴志》称其为第十四女  不详 不详 不详 贺若弼 陈叔宝妹妹,亡国后,被赐为贺若弼的妾室 曾美人 临川长公主 不详 不详 隋文帝杨坚 第二十四女,隋文帝的弘政夫人,见于《嘉泰吴兴志》,亦不确定与宁远公主是否为同一人 吴妃(吴太妃) 武成公主 不详 不详 不详 见于《嘉泰吴兴志》  乐昌公主 不详 不详 徐德言、杨素 正史无载,见于《本事诗》和《两京新记》。亡国后为杨素姬妾,后与徐德言复婚 陈后主陈叔宝 高昭仪 广德公主 不详 不详 隋炀帝杨广 第四女,隋炀帝妃,见于《嘉泰吴兴志》。与陈婤是否为同一人,无考 谢昭仪 临成公主 不详 不详 隋秦王 第五女,隋秦王嫔,见于《嘉泰吴兴志》。“隋秦王”当是隋文帝三子秦王杨俊  不详 陈婤 不详 隋炀帝杨广 第六女,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收入后宫封为贵人 父亲生母公主封号本名生卒年丈夫备注宋太祖赵匡胤  昭庆公主 不详 ?—1008年 王承衍 历封郑国、秦国、魏国公主(贤肃帝姬)  延庆公主 不详 ?—1009年 石保吉 历封许国、晋国、鲁国公主(贤肃帝姬)  永庆公主 不详 ?—999年 魏咸信 历封虢国、齐国、许国、陈国公主(贤惠帝姬)  申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成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永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宋太宗赵光义 不详 滕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徐国公主 不详 ?—990年 吴元扆 历封蔡国、魏国、燕国公主(英惠帝姬)  邠国公主 不详 ?—983年  初封曹国公主,982年出家为尼,法号员明大师  扬国公主 不详 ?—1033年 柴宗庆 历封宣慈、鲁国、韩国、魏国、徐国、福国、邓国、晋国公主(和靖帝姬)  雍国公主 不详 ?—1004年 王贻永 历封贤懿、郑国、韩国公主(懿顺帝姬)  卫国公主 不详 ?—1024年  历封寿昌、陈国、吴国、楚国、邠国、建国、申国公主(慈明帝姬)  荆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李遵勖 历封万寿、隋国、越国、宿国、邓国、冀国、魏国、齐国公主(献穆帝姬) 宋真宗赵恒 李宸妃 惠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杜贵妃 升国大长公主 不详 不详  出家为道,历封卫国、鲁国公主,法号清虚灵照大师 宋仁宗赵祯  周陈国公主 不详 1038年—1070年 李玮 历封福康、衮国、沂国、越国、楚国、秦国公主(庄孝明懿帝姬)  秦鲁国公主 不详 1047年-1133年 钱景臻 历封庆寿、惠国、鲁国、韩国、周国、燕国、秦魏国公主(令德景行帝姬),寿八十六 冯贤妃 衮国公主 不详 1060年—1083年 曹诗 历封永寿、荣国、祁国、鲁国、荆国公主(贤懿恭穆帝姬),子曹晔、曹旻  燕舒国公主 不详 ?—1112年 郭献卿 历封宝寿、顺国、冀国、魏国、楚国、吴国、秦衮国公主(懿穆帝姬)  邓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镇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陈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鲁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徐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楚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商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唐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豫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宋英宗赵曙  魏楚国公主 不详 ?—1085年 王师约 历封德宁、徐国、陈国、燕国、秦国、魏国公主(惠和帝姬)  魏国公主 不详 1051年—1080年 王诜 历封宝安、舒国、蜀国、越国、秦国、荆国公主  韩魏国公主 不详 ?—1123年 张敦礼 历封寿康、祁国、卫国、冀国、秦国、越国、楚国公主(贤德懿行帝姬)  舒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宋神宗赵顼 不详 周国公主 不详 不详  历封延禧、燕国公主,卒年十二  唐国公主 不详 ?—1111年 韩嘉彦 历封淑寿、温国、曹国、冀国、雍国、越国、燕国公主,韩嘉彦是韩琦之子  潭国公主 不详 ?—1108年 王遇 历封康国、韩国、鲁国、隋国、郓国公主  徐国公主 不详 1085年—1115年 郑王潘美曾孙 历封庆国、益国、冀国、蜀国、徐国公主(柔惠帝姬)  楚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郓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潞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邢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邠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衮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宋哲宗赵煦  陈国公主 不详 ?—1117年 石端礼 历封德康、瀛国、荣国公主(淑和帝姬) 孟皇后 邓国公主 不详 不详  早卒  秦国公主 不详 ?—1164年 潘正夫 历封康懿、嘉国、庆国、韩国、吴国公主(淑慎帝姬) 宋徽宗赵佶  嘉德帝姬 赵玉盘 1100年—1140年 曹夤 历封德庆、嘉福公主 显恭皇后王氏 荣德帝姬 赵金奴 1103年—? 曹晟 历封永庆、荣福公主  顺淑帝姬 不详 不详  历封顺庆、益国公主  安德帝姬 赵金罗 1106年—1127年 宋邦光 历封淑庆、安福公主  茂德帝姬 赵福金 1106年—1128年 蔡鞗 历封延庆、康福公主  寿淑帝姬 不详 不详  历封寿庆、豫国公主 懿肃贵妃王氏 惠淑帝姬 不详 不详  历封惠庆、邓国公主  安淑帝姬 不详 不详  历封安庆、隆福、蜀国公主  崇德帝姬 不详 ?—1120年 曹湜 历封和庆、崇福公主 懿肃贵妃王氏 康淑帝姬 不详 不详  历封康庆、承福、商国公主  荣淑帝姬 不详 不详  历封崇庆、懿福、蔡国公主  保淑帝姬 不详 不详  历封保庆、鲁国公主  成德帝姬 赵瑚儿 1110年—? 向子房 初封昌福公主  洵德帝姬 赵富金 1110年—? 田丕 初封衍国公主  悼穆帝姬 赵金仙 不详  初封徽福公主  显德帝姬 赵巧云 1111年—? 刘文彦 初封显福公主  熙淑帝姬 不详 不详  历封熙福、华国公主  敦淑帝姬 赵三金 不详  历封寿福、泾国公主 懿肃贵妃王氏 顺德帝姬 赵缨络 1111年—1137年 向子扆、习古国王 初封顺德公主  仪福帝姬 赵圆珠 1111年—?   懿肃贵妃王氏 柔福帝姬 赵多富 1111年—1142年  历封柔福、和国公主  申福帝姬 不详 不详    保福帝姬 赵仙郎 1112年—1127年    仁福帝姬 赵香云 1112年—1127年    永福帝姬 赵佛保 1112年—?    惠福帝姬 赵珠珠 1112年—?    贤福帝姬 赵金儿 1112年—1127年    宁福帝姬 赵串珠 1114年—?   贵妃刘氏 和福帝姬 赵金珠 1116年—?    令福帝姬 赵金印 1118年—?    华福帝姬 赵赛月 1119年—?    庆福帝姬 赵金姑 1121年—?    纯福帝姬 赵金铃 1124年—?    恭福帝姬 赵小金 1127年—1129年  改封隋国公主 宋钦宗赵桓 不详 柔嘉公主 不详 不详  靖康之难随钦宗到五国城 君主 生母 公主封号 本名 丈夫 丈夫职位 备注 朱世珍 淳皇后陈氏 太原公主 朱 王七一 荣禄大夫 夫妇俱早卒 淳皇后陈氏 曹国公主 朱 李贞 右柱国曹国公 早卒,子李文忠 朱元璋 成穆贵妃孙氏 临安公主 朱 李祺 韩国公李善长子 1403年李祺卒 孝慈皇后 宁国公主 朱 梅殷 淮安总兵官 兄为三任帝朱棣,公主卒年八十一 - 崇宁公主 朱 牛城 -  孝慈皇后 安庆公主 朱 欧阳伦 -  - 汝宁公主 朱 陆贾 吉安侯陆仲亨子  成穆贵妃孙氏 怀庆公主 朱 王宁 永春侯 子王贞亮 - 大名公主 朱 李坚 滦城侯 子李庄 安妃郑氏 福清公主 朱 张麟 凤翔侯张龙子  - 寿春公主 朱 傅忠 颍国公傅友德子  - 十公主 朱 - - 早卒 - 南康公主 朱 胡观 东川侯胡海子 丈夫胡观自缢而亡 美人张玄妙 宝庆公主 朱 赵辉 南京都督 1398年父卒时年方三岁 惠妃郭氏 永嘉公主 朱 郭镇 武定侯郭英子  - 十三公主 朱 - - 早卒 贵妃郭氏 汝阳公主 朱 谢达 前府都督佥事  妃韩氏 含山公主 朱 尹清 掌后府都督事 卒年八十二 朱兴隆 - 福成公主 朱 王克恭 福州卫指挥使 叔父一任帝朱元璋 朱重四 - 庆阳公主 朱 黄琛 淮安卫指挥使 蒙城王为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朱五一之子 朱标 - 江都公主 朱 耿璇 长兴侯耿炳文子 贬为郡主,愤死 - 宜伦郡主 朱 于礼 - 贬为郡主 - 南平郡主 朱 - - 贬为郡主,早卒 朱棣 - 永安公主 朱玉英 袁容 广平侯 子袁贞 - 永平公主 朱 李让 富阳侯 子李茂芳 仁孝文皇后徐氏 安成公主 朱 宋琥 西宁侯宋晟子  仁孝文皇后徐氏 咸宁公主 朱 宋瑛 西宁侯宋晟子  - 常宁公主 朱 沐昕 西平侯沐英子 卒年二十二 朱高炽 诚孝昭皇后张氏 嘉兴公主 朱 井源 -  惠妃赵氏 庆都公主 朱圆通 焦敬 -  - 清河公主 朱 李铭 -  贤妃李氏 真定公主 朱 王谊 -  - 德安公主 朱 - - 早卒,谥号悼简 - 延平公主 朱 - - 早卒 - 德庆公主 朱 - - 早卒 朱瞻基 恭让章皇后胡善祥 顺德公主 朱 石璟 -  - 永清公主 朱 - -  孝恭章皇后孙氏 常德公主 朱 薛桓 -  朱祁镇 孝肃太后周氏 重庆公主 朱 周景 - 卒年五十四 惠妃王氏 嘉善公主 朱 王增 兵部尚书王骥孙  宸妃万氏 淳安公主 朱 蔡震 -  安妃杨氏 崇德公主 朱 杨伟 兴济伯杨善孙  宸妃万氏 广德公主 朱延祥 樊凯 -  德妃魏氏 宜兴公主 朱 马诚 -  淑妃高氏 隆庆公主 朱 游泰145

上一篇:win-tc

下一篇:魅族mini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