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sia

时间:2024-03-25 17:53:09编辑:coo君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五个标准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例如,在说明一个个别人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说某某是“人”或说某某是“动物”。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只有“第一实体”存在,其他性质,属性才能存在。他对“有”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有好几种意义,“有”是指一样东西的那个“什么”,或一个“这个”;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指一个性质或数量等等。“有”固然有这一切意义,但是最基本的“有”却是指那个“什么”,这是标志一样东西的“实体”的,这是因为当我们说一样东西是什么时,我们不说它是“自的”“热的”或“三尺长”,而说它是“一个人”。
    三、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运用“实体”概念来概括一切特殊具体事物的共同本质是客观独立的存在,这表明他在寻求物质的一般概念。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把“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区分开来,认为“种”“属”等东西是一种共相,是不能离开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第二实体”是后于“第一实体”的。在这里,他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一般的东西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不能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柏拉图理念论唯物主义的克服。

  亚里士多德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谁是最根本的问题出发,来揭示“实体”的意义和实质,认为根本事物是第一实体,它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根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用具体物质形态来说明事物本源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也包含了一些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作为实体本身是不变的,但是实体的性质可以变化。例如:同时一个人可以有时白,有时黑;有时冷,有时热:有时好,有时坏等等。实体所以会发生这种相反性质的变化,是由于一个实体在自身里面包含着相反的东西,比如一个人本身就存在健康和疾病,黑和白,好和坏。而且他还认为,通过实体变化过程,使先前白的现在变成黑的,先前热的变成冷的,先前好的变成坏的等等。亚里士多德还把实体的变化看成是由对立东西中的一方变成另一方,而不能发生在互相不是对立的事物之中,例如白能变成黑,但声音不能变成白,因为声音和白不是互为对立的东西。因此,亚里士多德不仅把“实体”同事物的运动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而且从“实体”的变化中多少看到了对立面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这些思想虽然是偶然出现的,但毕竟是可贵的。

  四 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范畴的论述也有极大的混乱和错误的观点。首先,他错误地认为质料是“潜在实体”,只有形式才是“现实实体”。他把“形式”看成是实体的最根本的对象。其次,他在对于“第二性实体”的理解上,“陷入稚气的混乱状态”。他虽然承认“第一性实体”是一切对象的基础,“第二性实体”离不开“第一实体”而存在,但有时又认为“第二实体”可以脱离“第一实体”而独立自存。有时他甚至提出“第二实体”比“第一实体”更实在,更应该称为“实体”,这样他实际上又把“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割裂开来,甚至把它们颠倒过来。再次,他提出了“第三种实体”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三实体”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永恒不动的精神“实体”,而且这种“实体”是没有质料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对象而存在,它就是精神“实体”。第二,它是宇宙万物的推动者。这种“实体”是宇宙万物的灵魂。第三,它就是神。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没有质料的永恒不动的“实体”,所以能成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推动者,就是由于它是一种“理性”的东西,这种“理性”总是要求并达到善,因此善就是“理性”的对象,其实理性本身就是善,就是永恒不朽的生命,是“自在白为”的东西,这就是神。可见,亚里士多德第三种“实体”的理论,完全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是他“实体”学说中的糟粕。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是一切属性的承担者,从语言和逻辑上说它处于主词地位,其他表示数量、性质的范畴依附于实体,处于宾词的地位,只能用来说明主词。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如这个人、这匹马,才是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意义而言的“实体”,它们是所有其他东西的基础和主体。“人”、“动物”这些一般的“属”和“种”则是第二实体。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实体的主要特征是:它是独立的;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由于自身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性质,例如,同一个人可以有时健康,有时生病,但仍是这一个人;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对此,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这是实体的最突出的标志”。扩展资料实体观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为基督教神学作论证,贬抑人和自然界,认为上帝是最圆满的实体。近代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哲学家们总结新兴科学的成就,在批判经院哲学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实体观。G-W-莱布尼茨认为实体有内在的活力,不是僵死的东西,不同意用机械论观点来看待实体。他非常重视个别事物的多样性,把实体规定为无限众多的精神性的“单子”,认为单子是独立自存的“单纯实体”,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象能力,在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思想中,也包含着辩证法观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体

请问哲学里的“实体”指的是什么?

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实体——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首先实体的存在,是不依赖主管意识的存在而存在。其次,实体是客观实在的东西。举个例子,一个铁球,一个桌子,一根棍子,这都是属于实体范畴。从除了弦论物理学之外的物理学来说,一个分子、一个原子、一个质子或者又这些微观基本粒子构成的物质,被称作实体。但这些概念有待于被新的物理学理论所打破,那就是弦理论,弦理论认为,小至微观粒子、大至星系宇宙,都是由震动的能量线构成的,这些能量线以不同的频率、振幅震动的时候,就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在这种物理学理论中,这种震动的能量线或者由这些震动的能量线构成的物质就是实体。实体表象——也就是实体表现形式,你所说的颜色、长度、质量等内容,就是实体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性质。比如说颜色,物质本质是没有颜色的,但物质会反射或放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人类对这种电磁波的主观反映就是颜色,你知道红色在自己的眼里是什么样的,但不会知道在别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但大家都把对这种频率的电磁波的主观反映叫做红色。尺寸单位,更是一个人为定义的概念,同一个实体,用英尺和用米来度量,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字,但这个实体不会因为度量时所采用的单位不同就改变大小。因此,这些性质只是实体的表现形式,他们依赖实体而存在,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如何理解古希腊哲学家的“把握了世界的本原,就把握了自由的本质”?

这个我不太懂,搜到一篇文章希望能有帮助。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0826
节选:
古希腊人同样遵循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以拟人化的思想实践检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目的论的联结中,并指向一个更为高级的生命形式。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机体,并具有活力、灵魂和理智,是最为高级的生命形式,他们因此把“自然中心的存在当作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在这种目的论体系中,世界存在一个充满等级的秩序,任何事物只有在其最高级的形式中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本质。人类的公共生活——城邦政治,从家庭、村坊发展而来,是自然演化而来的人类共同体的最高级形态,因而它应该在人类生活中占据核心的位置,是人实现其本性的最佳场所。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因此把古希腊人共同的喜怒哀乐——交织着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自由精神(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探讨没有能够超出古希腊人的这种自由实践)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希腊哲学对客观世界本质是如何探究的?

人类最初的文化是宗教和神话。而古希腊哲学就是从宗教思想中被解放出来的。泰勒斯的自然主义哲学宣布了古代神话宇宙观的结束。所以黑格尔说: “从泰勒斯起,我们才真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理性主义的产生:从神话宇宙论到自然宇宙论的转变前哲学时代的人们也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世界地本源问题,在古希腊的神话创世说中同样如此。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神谱》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这种宇宙观。由于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压迫而屈从于自然力量的人们,
正是他们的探索引起了思维领域的奇迹发生——哲学的诞生。这也正是理性思维对感性猜测的伟大胜利。他们开始对诸神创世说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泰勒斯坚定地说: “水是万物的本原(始基)”时,这无疑做出了一个打破了神话垄断思维的走向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抛弃了感性的神话色彩,不仅包含了一个抽象的哲学基本范畴— —本原(始基),而且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他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论的秩序:世界是由无数的具体事物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而且这个无限多样的统一的基础和落脚点是水。水是构成世间万物的本原和产生的原因。这一判断总结和概括了以往人们所有对自然界的具体观察和感觉经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因此,这一理性判断也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这也正是理性思维的根本特征。
在尼采看来,自然主义者们的思维特点可以这样来概括, “试图倾听世界交响乐在自己心中的回响,然后以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投放出来。” 理性主义这面旗帜自泰勒斯开始后,又一路被自然主义者们高高地举起。无论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限体”,还是阿那克西米尼的“气”,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继续沿着自然主义的理性之路前进。米利都的三代贤人都在致力于从可感知的物质元素水、气或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定限体”中探求万物之源。并由此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范畴“始基(本原)”。哲学的理性发展不仅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在阿那克西曼德那里更是收获了理性的科学产物:世界上第一张地图和计时器。
但是泰勒斯及其弟子以及他们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在探索世界的本原、万物始基的理性思辨中,心中还留有感性的神的杂念,还没有彻底划清与神灵意志的界限。比如泰勒斯在研究磁石行为时,还是固执地宣称“磁石有灵魂”,他的意思是说磁铁有运动别的物体的能力而自身却不被任何物体所运动 是有灵魂地物体的特性。万物有灵的观念仍然在泰勒斯的思想深处存在和徘徊。黑格尔对此批判地说到: “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于是,就发生了水究竟是感觉的普遍性还是概念的普遍性的争执。” 作为解释万物产生的原因和世界本原的普遍哲学范畴的“水”,应当是脱离具体的个别事物而上升到高度抽象的层次上对世界进行整体地把握,从而具有思辨性、普遍性和超越性。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泰勒斯的那个“水”不管怎样仍具有其“确定性或形式”,仍然没有摆脱感陛的个别,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仍然浮现着水的观念”。于是,就出现了“水是普遍概念和它的存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哲学的早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即使是在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理性规律面前,也是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当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巴门尼德用“存在”这一抽象的哲学范畴代替了色诺芬尼的“神”的时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由以自然主义为研究中心转向为以存在或本质为研究中心。列宁对此评价说“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之间的对立”。 此前的自然哲学,巴门尼德提出的三对哲学基本范畴,即存在与非存在、思想和感悟、真理和意见成为哲学新的研究中心。思想和感觉在巴门尼德看来是不能等同、完全对立的,思想和存在却是同一的。所以以感觉看存在,存在是非存在;以思想去想非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凡肯定存在者存在,而且不可能不存在地走向真理之路,因为它依靠健全地理智来判断,凭思维来推论,由此获得关于存在的真理。基于这种存在论的观点,巴门尼德把哲学分为了两类: “一类是关于意见的哲学,一类是关于真理的哲学。” 关于意见的哲学就是从感性的具体事物中去寻找万物本原的认识论秩序,当然巴门尼德认为这种秩序和方式所得到的知识是不真实的。关于真理的哲学就是运用理性思维去思考“存在” 的哲学。这种方式提供给人们的知识则是真是的和确定的,因而也是存在的。 “存在论”学说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在追求知识的确定性,而坚决反对感性事物的不确定性。爱利亚学派是古希腊哲学较为彻底的理性主义的学派。当与巴门尼德同时代的阿那克萨哥拉以其粒子化的物质结构来阐述世界的本原问题的时候,对理性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按照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论,既然存在不能从非存在中产生,那么在每一复合体中包含着一切种类的许多东西,也即包含着万物的种子在理性的作用下引起了运动,使一些种子结合起来,也会使一些种子分离开来,世间万物在种子的分离与结合中运动、变化。理性在阿那克萨哥拉那里就成为了引起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而“不是从外面安排世界的精神实体”。德谟克利特师承利了这一原子论学说,他认为感性知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只有真理『生的认识(理陛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确定了理性在认识论中的地位。爱利亚学派的存在与非存在、真理和意见、思想和感悟等范畴成为了后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重要环节并得到了改造和发展。 “爱利亚学派终结了,而哲学却大踏步向前发展了”。


关于被人误解的句子

被人误解的句子1、误会我可以,再次信任就没那么容易了。2、爱情,是种误解,比睡觉危险一点。3、被误解多了就成了千古罪人。4、我只当一切都是误会,不想再去责问谁。5、你可能误会了吧,只是被误会的感觉,我早就习惯了。6、我一路走过来,就是一直被人家误会,我知道这样反而比较好。不,不对,应该说我只知道这种生活方式。7、你以为是爱,其实只是一个误会。8、信任不是指没有误会,而是总会给对方把误会解释清楚的机会。有些人事,看不清会纠结,看清了会心痛。9、总有被误解所以学会了不解释的习惯。10、被在乎的人误解和出卖的滋味硬是有多难受。11、我和他单纯的只是朋友,却被他对象误解了,所以彼此都不说话。12、被堵住嘴,憋屈在心里,被背叛,被误解,解释变得无效了。13、被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解释了,他依旧固执已见。14、你误会了,不是我在远处,而是天空离你太近。


描写被人误解的句子?

1、误解,对人生是一种残酷的考验,对生活是一种可怕的威胁。2、被在乎的人误解和出卖的滋味硬是有多难受。3、我们擦亮理解之窗,敞开包容之门,聆听心灵之音,从而洞悉生活之真,弘扬人性之善,回归生命之美!让我们永存虔诚之心,共同追求没有误解的人生境界!4、不要因为害怕被人误解,而把自己过得很卑微!5、误解是一种心智的愚昧,它与理解水火不容。心智的愚昧导致了误解,也延伸着怨恨。执迷不悟于事实的真相,津津乐道于偏执的误解,曲解了生活的本义。愚昧远离理解,昭示着误解的杀伤力,带来伤害和错过。6、被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解释了,他依旧固执已见。7、有时候即使被误解,也不去解释,因为再多的解释,在你眼里也只是掩盖事实。8、害怕被误解所以一直掩盖着直到知道其他人心里其实也有伤口...9、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误解扮演着消极的角色,增添着生活的的烦恼,使本应精彩的人生变得千疮百孔,为生活平添几多曲折,几多艰辛。10、被误解多了就成了千古罪人。11、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会因为误解而成为罪犯,一个充满正义的人会因为误解而错怪了好人,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会因为误解而变得冷酷无情。12、有时候宁愿被误解也不想去解释,因为我知道解释代表徒劳挽回不了你的信任。13、百般被伤,被误解之后,终于明白,与其一个人成熟,不如两个人一起幼稚任性,至少不懂如何爱,就不会那么痛。14、被误解到从不去解释的酷炫性格都是被解释了也听不懂的傻们培养出来的。15、误解折断了多少感情之帆,使爱情的航船无法如愿到达对岸;误解抹杀了多少亲情的温馨,使本应精彩的生活变得痛苦不堪;误解扼杀了多少人性中真诚,善良和美好的本性,使本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坠入黑暗的无底深渊!16、哪怕被误解得多么丑陋、也算是我的错。17、被堵住嘴,憋屈在心里,被背叛,被误解,解释变得无效了。18、真心话说再多也没人明白。做得再好却还是被误解。19、误解折磨着人的心灵,使人无法心平气和,也使人际不再和谐。20、总有被误解所以学会了不解释的习惯。21、所有的东西,都无所谓了。那些坚持和决断,像一个笑话。22、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时发生碰撞和接触会产生一定的火花,但这火花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误解。23、爱情,是种误解,比咖啡因危险一点。24、没人能理解我,即使有,不是奇迹就是误解。25、误解往往给人带来痛苦和委屈,甚至乎绝望。26、太多的误解,消耗了生命肌体的元气,也掩盖了生活本来的真实面目。


求教,柏拉图的上帝创世论怎么解释

很多人都知道《圣经》的上帝创世纪,却不知道在《圣经》成书之前,也有人写了一本上帝创世的专著,而且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它就是柏拉图的《蒂迈欧篇》。
《蒂迈欧篇》是人类第一部详细描述上帝创世纪的著作,起码比《圣经》的《旧约全书》成书时间早了两百年。在这部充满想象力的包罗万象的对话体著作中,柏拉图从地位和道德上,将上帝与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灵完全区别开来,成为高于自然的造物主。柏拉图称呼上帝为父,是理智的形象,是最伟大、最优秀、最美好、最善良的神,他既是宇宙的创造者,又是神话中诸神的制造者。柏拉图不仅向我们描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意图和过程,还讲述了大洪水和人类史前文明的毁灭、未来人类遭遇从天而降的天体火的浩劫、不同的人在来世遭受不同命运的情况。由于柏拉图不是以一个宗教人士的眼光描述上帝创世纪的,而是以一位哲学家的身份试图解释世界的来源,加之他又崇尚数学和几何学,所以,他的上帝创世论比之于后来《圣经》的上帝创世纪就多了很多哲学和科学的色彩,与其说是对上帝创世的描述,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医学上的对万物形成的大杂烩解释,尽管这些解释在今天看来错误百出。从这部柏拉图晚年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能感觉到,柏拉图在完成这部著述后,似乎得到了一种解脱——终于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一项跟上帝创世纪一样的浩大而艰巨的工作,可以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康德口中的智思体同人类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关系?

由于我的〈康德著作全集〉才看了一半,因此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准不准确也不好说。
我是学法律的,因此我觉得智思体就好比是法律研究中所说的自然法
也就是通过理性来为我们先天设置的一个完美的样本
就好比说 智思体或者自然法规定二加二等于四
而我们由于认识能力有限 总是算得二加二等于三 因此我们是错误的
然而理性又是推动我们进步的动力 因此从宏观上来理解 人类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在理性推动下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运动趋势
也就是说 在康德看来 二加二迟早是会被人们发现等于四的
到那时 我们也就成为了正确
从上面这个例子看 智思体是二加二等于四(仅指我们还未认识到的时候)
是人类对于“二加二等于几”这个具体问题的终极结果 而在被认识之前 它是超经验 超表象的

那么 把问题从“二加二等于几”换成“人类自由” 一切就清楚了
同样,法国大革命也是趋势中的一环,是向终极结果的前进。

另外,智思体只是不可能被直观认识,并不就是说连理性都无法认识它。其实智思体也只是理性本身异化出的固体,是主观上的客观,是存在于主观之中的客观。


请问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是什么

理论上灵魂是不是永恒是可以论证的。
首先确认一个问题,人是什么?
如果你认同人是那一百来斤的肉的话那么人和动物又怎么区分开呢?
如果你认可人和动物有不同性,请问人和动物的不同在那里?
因为人是智思体,这个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给予这个证明思路。
而这个智思体是什么?是物质吗?
假如是物质,物质会有善和恶的属性吗?
只有人才会规定善恶,只有人才是需要价值目标的,万物在那里就自然的在那里。
而人不同,人需要价值取向。
康德的绝对理性批判给予论证。
更有意思的是物质在变化中不同的时间我们会给予不同的命名。
而人从出生到死亡时间浩转流变,但是我们认定其老年和青年是同一个人。
这个人会腐朽,而这个个人的认同却不腐朽。
哪怕这个人死了几千年,我们依旧认同这个不朽的人的个体的人格。
于是法律有继承法。
如果不认同人格不朽的话,我们干嘛要有私人财产一说?
黑格尔逻辑学有此论证。
最后结论,西方的哲学是证明灵魂不朽的主观唯心学说。
他们论证了灵魂的不朽,只不过没有明白灵魂在死后去到哪里。


上一篇:五洲唱响乐团

下一篇:薛方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