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沁

时间:2024-03-26 04:51:32编辑:coo君

鲁克沁镇的历史文化

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全镇现有16处历史文化古迹, 其中柳中城遗址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哈尼力克买的力斯清真寺为新疆第二大清真寺,再加上鳞次栉比的葡萄园、清水环绕的坎尔井,香甜甘美的哈密瓜,独具特色的经济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使鲁克沁镇成为吐鲁番旅游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鲁克沁汉代为柳中城,唐为柳中县。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王朝在轮台城墙西域都护府时,曾一度在此屯田。公元123年,东汉西域长史府设置于此,西域长史班勇曾率五百兵士进驻柳中城屯垦戍边。 柳中城在历史上所处地位相当重要。它是唐代西州(高昌)的东大门,是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城墙周围还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在内城南端,现存有汉城墙,长30米,高20余米;在内城正西,有清代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郡王府遗迹,大约建于1758年,当地人称王爷台。台长五十七米,宽四十米,高二十米,全是用黄粘土夯筑而成。

鲁克沁镇的旅游景点

鲁克沁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景点的保护、管理和开发,非常注重建筑与历史、文化、民俗以及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十二木卡姆艺术文化这一优势,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方筹资,于2006年9月建成面积1500平方米的全疆第一个木卡姆传承中心。整体建筑立足于鲁克沁郡王夏府的基本风格,在造型上,独出心裁,别有新意,尤其是44根高大的立柱,线条流畅,雕刻精细,色彩绚丽,图案秀美。前厅为600平方米的凉棚,由4排11根高8.5米的白色立柱构成;后厅为半地下室的上下两层,共900平方米,内精外拙,古朴自然,保留了吐鲁番民居黄黏土建筑的风貌和特点。中国第一个木卡姆传承中心——新疆吐鲁番木卡姆传承中心在鲁克沁镇落成,使鲁克沁镇的文化建设迅速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投入最多,建设最快的时期,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把鲁克沁镇的文化事业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弘扬了独具特色的古镇文化,逐步形成十二木卡姆艺术文化品牌,为鲁克沁镇建设文化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琅岐镇的历史沿革

琅岐岛古称“琅琦岛”、“琅琦山”、“嘉登岛”,因刘姓人家较早迁居岛上,俗称“刘岐”。唐代属闽县晋安乡海畔里。宋代属闽县晋安东乡,里名不变。元代,海畔里与海曲里(壶江、川石岛,现属连江县琯头镇)合并为嘉登海曲里。明代,改为嘉登里。清代,为闽县东南二区嘉屿区。民国23年(1934年)属闽侯县四区。民国24年改属闽侯县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8月17日琅岐设闽江口军民办事处。同年12月琅岐属闽侯县二区。1954年11月,二区辖闽琅镇和衙前、三平、吴庄、海屿、云龙、金砂、凤窝、龙台、公婆等乡。1956年6月,琅岐划归连江县,同年,10月又划归闽侯县。1958年8月,琅岐拆区并乡,改为琅岐镇;同年11月成立琅岐人民公社。1961年11月,琅岐由闽侯县划入福州市郊区。1963年6月,琅岐设区公所,辖10个人民公社、36个生产大队。1970年,琅岐从福州市郊区划入连江县。1975年12月,从连江县划归福州市郊区。1984年,琅岐人民公社改为琅岐乡。1991年10月,琅岐乡改为琅岐镇,辖9个管理区,3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995年11月,琅岐镇划入福州市马尾区。1997年,琅岐镇辖26个村委会(农旗、光辉、星辉、光明、勤耕、群星、星光、红光、红星、劳丰、劳光、争丰、乐村、建光、劳团、东红、荣光、吴庄、海屿、云龙、龙台、后水、院前、南兜、董安、凤窝)和1个居民委员会(闽琅居委会),全镇人口7.23万人。扩展资料:琅岐镇位于闽江入海口,东经119‘33’,北纬26’5’,为闽江口冲积平原。全岛总面积92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五大岛。岛三面环江,东临大海,土地平坦肥沃,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周边无工业废水、废气污染,是一块无公害的净土,是福州著名的葡萄之乡。著名人物:1、王祖道王祖道(1039~1108年),字若惠,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进士,出任韩城尉,知松阳、白马两县。入任司农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迁监察御史裹行,因论时政,文辞激烈,改司封员外郎,出知汀州,移知泉州。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祖道改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不久,权发遣江东路提典刑狱,后又发遣福州。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祖道以朝请郎知福州。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祖道入京,为户部员外郎,又转吏部员外郎。后升为左司谏。北宋徽宗立(1101年),加祖道直龙图阁,知桂州。因招抚黎人有功,被升为显谟阁待制,进龙图阁直学士,召为兵部尚书。后黎人复叛,祖道被降为端明殿学士。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祖道复知福州,关心南台浮桥。当时,中州涌出,南台江已分为3港,祖道又重修浮桥,于北港置舟16只,中港置舟73只,南港(江南桥)置舟13只,共以舟102只为梁。适朝廷令诸州建天宁寺,祖道就在浮桥之南建寺(即今天安寺),并置田产12顷72亩,归作修桥经费,命天宁寺主僧为三十六院部置,护持浮桥。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祖道又被调入京,为刑部尚书,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病故,享年69岁。2、林存林存师从真德秀,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嘉熙二年(1238年),词科,授吏部侍郎,中书舍人,兼直学院侍讲。宝祐元年(1253年),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县)。宝祐五年(1257年)秋,明堂执绥备顾问,称旨,除礼部尚书兼侍读提纲事,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翌年,以资政殿学士知建宁府,不赴,遂提举洞霄宫,不久,任湖南安抚使,知湖州。3、陈文肃陈文肃,原名大观、陈肃 ,闽县凤窝乡(今福州马尾区琅岐镇凤窝村)人,元天历元年(1326年)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文肃以“孝悌力田”被推荐入京取士。皇帝朱元璋见他身材魁异,才识非凡,感叹说:“真是人才,出何晚也”,问他,“卿欲何官?”答曰:“爵位惟上所与,臣下不敢自专”。帝大喜,遂持笔改其名为“文肃”,授淮安(今江苏淮安县)知府。陈文肃在淮安任内兴修水利,力除盗贼,大得人心。皇帝察问淮安儒生钱受禄:“淮安何官能体朕心”?答曰:“唯知府陈文肃”。于是升陈文肃为四川提刑按察使,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为礼部尚书,但在赴任途中,病逝于南京竹桥官舍,年58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琅岐镇

鄯善县的风土人情

在鄯善这片土地上,历史上有众多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上下几千年,形成了独具异彩的浓郁的西域风情。   以维吾尔、汉、回为主体的民族音乐、歌舞、习俗、手工艺品,构成了丰富的民俗资源。尤其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维吾尔族艺术瑰宝《十二木卡姆》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该县已将它整理出来,鲁克沁镇还享有“艺术之乡”的美誉。


上一篇:mm?

下一篇:赤壁梁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