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屠格涅夫青春的呼唤赏析
人生要读的美文——青春的呼唤——[俄国]屠格涅夫
啊,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你仿佛拥有宇宙间的一切的宝藏,连忧愁也给你安慰,连悲哀也对你4有帮助,你自信而大胆,你说:“瞧吧,只有我才活着。”可是你的日子也在时时刻刻地飞走了,不留一点痕迹,白白消失了,而且你身上的一切都像太阳下蜡一样,雪一样地消失了。……也许你的扭力的整个秘密,并不在乎你能够做任何事情,而感动你能够想你做得到任何事情—正在于你浪费尽了你自己不知道怎样用到别处去的力量﹔正在于我们中间每个人都认真地以为自己是个浪子,认真地认为他有权利:“啊,倘使我不白白的耗费时间,我什么都办得到!”
我也是这样……那个时候,我用一声叹息,一种凄凉的感情送走了我那昙花一现的初恋的幻影的时候,我希望过什么,我期待过什么,我预见了什么光明灿烂的前途呢?
然而我希望过的一切,有什么实现了呢?
现在黄昏的阴影已经开始笼罩到我的生命上来了,在这个时候,我还有什么比一瞬间消逝的春潮雷雨的回忆更新鲜,更可宝贵呢?
请问哪个版本的屠格涅夫《初恋》翻译地最好?
不知道就看出版社
你说的三个出版社都不错 不过漓江越来越堕落了
译林的设计是不咋地 但是译者都是很好的
译文的书应该都很漂亮啊 要说最不好看的书应该是漓江吧
通常情况:译文>译林>漓江
我看的是老版本的人民文学还是译文的 特别旧的那种 要说收藏 这个还不错
实在不行 都买了
再不行 挑你第一次看的那个译本 你基本已经接受那种翻译了
屠格涅夫简介。名言
长篇小说
《罗亭》(1856)
《阿霞》(1858)
《贵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与子》(1862)
《烟》(1867)
《处女地》(1877年),
中短篇小说
《初恋》(1860)
《春潮》〔1872〕
《普宁和巴布林》(1874)
[编辑本段]剧本
《贵族长的早餐》(1846)
《一著不慎,满盘皆输》Где тонко, там и рвется (1847)
《单身汉》(1849)
《村居一月》(1850)
[编辑本段]作品翻拍
《春潮》〔1989〕
《猎人笔记》
[编辑本段]名言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了。
初恋如雨的名言名句
初恋:初恋不过是一分傻气加上九分好奇而已
初恋是青春的第一朵花,不能随便掷弃。——(中国作家)老舍
初恋——那是一场革命:单调、正规的生活方式刹那间摧毁和破坏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
初恋的芬芳在于它是热烈的友情。——(俄国哲学家)赫尔岑
初萌的爱情看到的仅是生命,持续的爱情看到的是永恒。——(法国作家)雨果
初期的爱情只需要极少的养料!只须彼此见到,走过的时候轻轻碰一下,心中就会涌出一股幻想的力量,创造出她的爱情。一点极无聊的小事就能使人销魂荡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一见钟情的事确实是有的。这种爱情到后来不是在逐渐熄灭,就是在逐渐燃烧起来。——(前苏联作家)普里列扎耶娃
一见钟情是惟一真正的爱情,稍有犹豫就不是真爱了。——(英国小说家)赞格威尔
毫无经验的初恋是迷人的,但经受得起考验的爱情是元价的。——(俄国作家)马尔林斯基
初恋的名言名句:
普通的花卉必须经过相当时间的栽培才会吐露芬芳,爱情的花朵更不会突然开放,所以一见钟情的爱是靠不住的。——(法国作家)莫泊桑
与其在无望的相思中熬受着长期的痛苦,不如采取一种干脆爽快的行动。——(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初恋总是很羞怯的。——(英国诗人)拜伦
人们这所以对初恋感到神秘,是因为不知道爱情迟早要终止。——(英国作家)本·迪斯累利
幸好初恋的狂热不会发生第二次。那确实是种狂热;另外,不管诗人怎么描写,初恋同时又是一种负担。——(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头一回产生的爱情是最美妙的,也是最容易的。——(英国政论家)里德
初恋时,女人爱的是人,人生语录,而这以后,她们爱的只是情。——(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
初萌的爱情看到的仅是生命,持续的爱情看到的是永恒。——(法国作家)雨果
初恋是惟一的恋爱。——(德国诗人)歌德
屠格涅夫的代表作有哪些?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 1883)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Turgenev,Ivan Sergeevich
俄国作家。
生平 1818年11月9日生于奥勒尔省一贵族家庭,1883年9月3日卒于巴黎。父亲系一退职军官,母亲是个暴戾任性的女地主。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斯帕斯克田庄度过。1827年随全家迁居莫斯科。1833年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翌年转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1837年毕业。1838年出国在柏林大学进修哲学和古典语文。1841年归国,供职于内务部,1842年底认识了别林斯基,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对他的一生和文学事业有深远的影响。1847年初写了以后收入《猎人笔记》中的几篇特写 。1848年2月转往巴黎 ,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工人起义的血腥镇压,深感气愤。1850年回国。1852年果戈理逝世时,他发表了悼念文章,沙皇当局以“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他拘留一个月。被拘留期间,他写出了抗议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表达自己坚持斗争的心志。随后他被逐回原籍,继续受警方的监管,1853年底才获准回彼得堡。
自1847年起屠格涅夫便开始为《现代人》杂志撰稿,50年代与它保持密切的合作。后由于自己的自由派观点与杂志负责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发生严重分歧而离开了《现代人》杂志。
1863年以后,他侨居巴登-巴登。1872年2月迁居巴黎 。在巴黎,他同福楼拜、左拉等法国作家交往甚密,并在向西欧宣传和介绍俄国文学成就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同时他还结交侨居国外的俄国民粹派拉夫罗夫、克鲁泡特金等人,并资助他们的刊物《前进》。后在巴黎去世,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在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
创作 屠格涅夫的创作生涯始于大学时代 。1834年写成处女作诗剧《斯杰诺》,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1843年发表的叙事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别林斯基从这部诗作中看出了作者“独特的才华”。此后他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它们已显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响。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50年代初发表的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剧本《村居一月》第一次反映出平民知识分子与贵族的矛盾。
给屠格涅夫 带来巨大声誉 的是他由22篇特 写和短篇小说组成的《猎人笔记》,全书有统一的主题,即对封建农奴制度的揭露和抗议。所写的众多人物,主要可分为截然对立的两大类:一类是作者“从以前没有任何人这样接近过的”视角去描写的农民形象,另一类则是作者怀着憎恶之情加以刻画的地主形象,通过对两类人物的不同态度和评价清楚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作品中对大自然富有诗意的描写和叙述中的抒情笔调,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
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 ,作家先后发表6部长篇小说,它们成了俄国19世纪40~70年代社会生活的艺术编年史。
《罗亭》,写贵族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主人公罗亭是他生活时代的“多余的人”。《贵族之家》,也是一部描写“多余的人”的小说。主人公拉夫列茨基最终无可奈何地退出了人生战场,表明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终结。《前夜》是作家转向以“新人”——平民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第一部小说,女主人公叶莲娜是追求自由和解放新女性形象。《父与子》着力描写俄国自己的“新人”。父辈指老一代贵族,“子”辈指新一代平民知识分子。小说深刻揭示了这两代人的矛盾和冲突。《烟》反映出农奴制改革的有名无实。《处女地》则直接反映70年代民粹派所发动的“到民间去”这一社会运动。作者以自己的渐进论观点去评价这一运动,而把希望寄托在改良主义者沙罗明身上。
屠格涅夫的作品 ,还有《浮士德》 、《阿霞》 、《初恋》、《春潮》等中篇小说以及晚期的《散文诗》等。
屠格涅夫是 19 世纪俄国有世界 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 ,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早在1917年就开始翻译介绍屠格涅夫的小说,现在几乎他所有的主要作品都有了中译本,一些名作还有多种译本。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屠格涅夫是个促进俄罗斯文学的大人物
屠格涅夫的作品有哪些?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他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屠格涅夫像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60年代后长期居住巴黎等地。他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特写集《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表现出浓郁的诗意。他的主要作品有戏剧《贵族长的早餐》、《村居一月》,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阿霞》《初恋》《处女地》等。屠格涅夫善于敏锐地把握时代特点,迅速反映俄国现实,对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也为俄罗斯语言规范化做出了贡献。
屠格涅夫有哪些作品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 1883)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Turgenev,Ivan Sergeevich
俄国作家。
生平 1818年11月9日生于奥勒尔省一贵族家庭,1883年9月3日卒于巴黎。父亲系一退职军官,母亲是个暴戾任性的女地主。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斯帕斯克田庄度过。1827年随全家迁居莫斯科。1833年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翌年转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1837年毕业。1838年出国在柏林大学进修哲学和古典语文。1841年归国,供职于内务部,1842年底认识了别林斯基,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对他的一生和文学事业有深远的影响。1847年初写了以后收入《猎人笔记》中的几篇特写 。1848年2月转往巴黎 ,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工人起义的血腥镇压,深感气愤。1850年回国。1852年果戈理逝世时,他发表了悼念文章,沙皇当局以“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他拘留一个月。被拘留期间,他写出了抗议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表达自己坚持斗争的心志。随后他被逐回原籍,继续受警方的监管,1853年底才获准回彼得堡。
自1847年起屠格涅夫便开始为《现代人》杂志撰稿,50年代与它保持密切的合作。后由于自己的自由派观点与杂志负责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发生严重分歧而离开了《现代人》杂志。
1863年以后,他侨居巴登-巴登。1872年2月迁居巴黎 。在巴黎,他同福楼拜、左拉等法国作家交往甚密,并在向西欧宣传和介绍俄国文学成就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同时他还结交侨居国外的俄国民粹派拉夫罗夫、克鲁泡特金等人,并资助他们的刊物《前进》。后在巴黎去世,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在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
创作 屠格涅夫的创作生涯始于大学时代 。1834年写成处女作诗剧《斯杰诺》,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1843年发表的叙事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别林斯基从这部诗作中看出了作者“独特的才华”。此后他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它们已显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响。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50年代初发表的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剧本《村居一月》第一次反映出平民知识分子与贵族的矛盾。
给屠格涅夫 带来巨大声誉 的是他由22篇特 写和短篇小说组成的《猎人笔记》,全书有统一的主题,即对封建农奴制度的揭露和抗议。所写的众多人物,主要可分为截然对立的两大类:一类是作者“从以前没有任何人这样接近过的”视角去描写的农民形象,另一类则是作者怀着憎恶之情加以刻画的地主形象,通过对两类人物的不同态度和评价清楚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作品中对大自然富有诗意的描写和叙述中的抒情笔调,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
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 ,作家先后发表6部长篇小说,它们成了俄国19世纪40~70年代社会生活的艺术编年史。
《罗亭》,写贵族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主人公罗亭是他生活时代的“多余的人”。《贵族之家》,也是一部描写“多余的人”的小说。主人公拉夫列茨基最终无可奈何地退出了人生战场,表明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终结。《前夜》是作家转向以“新人”——平民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第一部小说,女主人公叶莲娜是追求自由和解放新女性形象。《父与子》着力描写俄国自己的“新人”。父辈指老一代贵族,“子”辈指新一代平民知识分子。小说深刻揭示了这两代人的矛盾和冲突。《烟》反映出农奴制改革的有名无实。《处女地》则直接反映70年代民粹派所发动的“到民间去”这一社会运动。作者以自己的渐进论观点去评价这一运动,而把希望寄托在改良主义者沙罗明身上。
屠格涅夫的作品 ,还有《浮士德》 、《阿霞》 、《初恋》、《春潮》等中篇小说以及晚期的《散文诗》等。
屠格涅夫是 19 世纪俄国有世界 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 ,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早在1917年就开始翻译介绍屠格涅夫的小说,现在几乎他所有的主要作品都有了中译本,一些名作还有多种译本。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屠格涅夫是个促进俄罗斯文学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