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恭亲王府介绍
恭王府(Prince kung’s Mansion),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欣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三代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28年完成,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座对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清室覆亡后,府邸的产权曾归属辅仁大学,八十年代初的恭王府已成为被8家单位割据、数百住户聚居的大杂院,有200余住户。要修复恭王府,首要任务是搬迁。1988年,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2008年恭王府完成府邸修缮工程后,全面对外开放。2017年,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扩展资料:历史恭王府及花园原是固伦和孝公主在和珅作为二品户部侍郎邸的规制基础上,花六年增建的公主府,相当于郡王府规制,西路建筑是大臣和珅的府邸以一品大员建造,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和珅赐死,四月“和珅之宅,赏给庆郡王永璘居住;和珅之园,赏给成亲王永瑆居住。咸丰元年后由于庆亲王的孙子奕劻世袭降低为辅国将军,换至得定府大街原大学士琦善宅,原王府由内务府收回,后于咸丰年间赐予奕䜣作为府邸,称为恭王府。1921年,恭亲王奕䜣的孙子溥伟、 溥儒(溥心畲)将恭王府和花园抵押给天主教会,后由辅仁大学买去作为校舍,后先后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的校舍。恭王府建筑曾部分为北京空调机厂占用,1980年代腾退。1996年10月起,恭王府花园作为旅游景点供公众参观。2008年8月20日,修复后的恭王府全部对外开放。建筑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恭王府王府在南,花园在北,由高高的后罩楼将王府与花园分开。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过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恭王府花园也分为三路。中路是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及左右配殿明道堂,棣华轩,福字碑,邀月台,蝠厅。东路是怡神所垂花门,大戏楼,芭蕉院,西路是湖心亭,澄怀撷秀。此外还有龙王庙、榆关、妙香亭、流杯亭、艺蔬圃。
代王府的王府简介
代王府,位于大同市中心,东西宽260米,南北长690米,面积达17万平方米,内有宫殿屋宇约800间左右,是明朝规模较大的亲王王府和古建筑群。始建于1392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作为明朝的藩王府邸先后有11个亲王在此生活起居。代王府并无明显的王城、萧墙之分。代王府的建筑布局严格分成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有以承运殿、存心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其中承运殿最为高大、辉煌,承运殿的规制,按《大明会典》所载为面阔七间,青绿色琉璃瓦覆顶,墙柱涂以红色。“宫殿窠拱攒顶、中画蟠螭、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殿中亲王宝座“用红漆金蟠螭。帐、用红销金蟠螭。”承运殿殿基为汉白玉筑,高六尺九寸,分为两层。内廷包括长春宫、东西三所、世子所、书堂、退殿等,是亲王和与王妃、世子起居生活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代王府正门即端礼门,它与南面的裕门构成了一个南北狭长的前庭。代王府北门是广智门,东为体仁门,西为遵义门。代王府外朝部分建筑高大威严,内廷则是精巧别致,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代王府以其豪华壮丽、气势磅礴的东方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和保存的九龙壁而闻名于世。
清朝王府的修建规格是什么标准?
在如今的北京,仍然保存着很多王府的旧址,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北京在近现代的政治地位是非常高的,相比长安洛阳这些古代大都市,北京崛起的时间有些晚,从元朝在这里定都之后,才渐渐成为国内的政治中心,后来明清都在此定都,这也让北京的城市规划要比一般城市强太多,也保留了众多的古迹。王府在古代也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王爵是封建王朝里面最高的爵位,仅次于皇帝,在待遇上自然就要比其他的爵位更好一些。像红楼里面描述宁荣两府那么大,可他们也只是公爵府邸,王府要比他们更高一档,清朝初期就封过一批宗室王。同样是王爷,亲王与郡王这些还是存在着差距,在王府规制上自然也有一些区别。清朝对于爵位的赏赐还是有着一些严格要求,他们国内的亲王数量并不是非常多,还有著名的铁帽子王,不用承受降级的风险,自己的权益能一直得到保障,得到这种荣誉的也只有12个人。不过由于清朝距离我们现在要更近一些,因此这些王爷生前居住的场所,还是有很多都被保留下来,像后来解放北京的时候,这些王府旧址都被专门保护起来,如今像恭亲王这些著名王爷的府邸,都已经成为景点供人观赏,去过这些王府的人,会觉得这些王府虽然不如故宫那么大,但也别具特色,而且这些王府规模并不是非常小。清朝王府的修建规格到底有什么样的标准呢?亲王与郡王之间有何不同?光是走遍王府,也是非常累人的事情,那么清朝王府的修建规格到底有什么样的标准呢?由于清朝是取代明朝建立的,在很多制度上也是沿袭明朝的制度,对于王府的规格要求,与明朝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亲王在宫殿的要求上,亲王可以拥有正殿为七间,后殿五间,正门5间,在布局上,正门与正殿后殿都是处一条中轴线上,通常我们将皇帝称为九五至尊,九五数是只有皇家才可以用,亲王要比皇帝低一档,因此他们的府邸就用七五数。除了中路这些主要建筑外,东西两侧翼楼各9间,神殿7间,后楼7间,还有东西侧是五进七进的四合院落。后面有专门的寝宫,花园这些标配,花园虽然不如皇家园林那么大,但也小不到哪去。像保留非常完整的醇亲王府,单单花园就占地40亩,由于爵位世袭,通常王府都会专门来修建家庙,还有马号,毕竟是满族的王爷,入关之后也没有舍弃这些原本的爱好,养马是很多王爷们共同的特点。但亲王府邸的规制并非是不能改变的,亲王在清朝是非常特殊的群体,很多皇帝的儿子被封为亲王,那么有些亲王就能做皇帝,比如雍正就是从亲王入主大内,还有像醇亲王,恭亲王,清朝中后期,一些皇帝根本没有子嗣,这就必须要从宗室里面挑选,溥仪就是醇亲王的儿子,还有一些亲王是掌握实权,像恭亲王,他们就被称为摄政王。要是亲王直接继承皇位,那他原本的王府规制就要朝着皇宫靠拢,也不能被称为是王府了,比如现在的雍和宫,本身就是雍正皇帝做亲王时候居住的王府,后来乾隆帝也是在这里出生的,一下子它就从王府上升到了皇宫,规制自然也是不断升级,它就拥有殿宇千余间。而恭亲王、醇亲王的府邸,也是由于他们地位的上升,因此在正常规制上又不断来扩建,像恭王府占地6万多平方米,内部的宫殿房屋众多,规制上已经不断接近皇家标准,它就与一般王府有了一定的区别。不得势的王爷规制就要差了些,像多尔衮他的睿亲王府,屋舍五百多间,与前面几个王府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还有一些亲王,是不断来降爵,并非是所有的亲王都是世袭下来,非铁帽子王的人,在世代沿袭的过程中自己的爵位会不断降低,有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爵位与府邸规制不符,还有被剥夺王府的情况。当然,还有一类是犯了事的王爷,这点无论你是不是铁帽子王,都有可能剥夺王府,像多尔衮这些人,在死后就被剥夺了一切权益,自己的王府当然也就被剥夺了。郡王除了亲王之外,郡王府也是非常大的,不过他们的品阶要低一档,在规制上自然也无法与亲王府相比,郡王府的规制是正门5间,正殿、翼楼、后楼各5间,东西两边附着五进以上的院落,同时也能拥有花园这样的配置,不过在规模上要比亲王府更小一些。总得来看,王府主体是中西东三路布局,每路有着不同的建筑,府内主体还是四合院的形式,除了个别的大殿外,王府的房屋众多,样式也都是按照正常规制打造。有的王府会选择在东路或者西路来修建自己的花园,也有的王府是在东西两路修建一些小殿,翼楼或者厢房,通常王府的房屋都是成百上千间,分布也很有讲究。由于清朝后期的一些变故,有些王府就被改造,像淳亲王府在后来就修建了一些西洋小楼,正常规制是不会允许有这类建筑出现的,不过不在主要部位修建,也就没有人会去管这些事情。如今北京保存完好的王府数量还不算非常多,有很多王府是有很多缺失。清朝王府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完全世袭,清朝的王府转赐情况很常见,比如原来一个王爷他是世袭在这里居住,自己不断来修建,可他或者自己的后代出了事,他们这一系就被剥夺爵位,那样的话王府就有可能转赐给其他得到王爵的人。还有一些王府更加特殊,本身就不是按照王府修建的,比如恭亲王府,这原本是和珅他的府邸,但他有足够的财力,在加上自己在朝中有着很大的权势,自然就有这个权力来建造更加豪华的府邸,他在朝中也敢占皇帝的便宜,修建自己府邸也不是非常注意,后来恭亲王掌握辅政大权,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势更是不断来扩建,这才有了恭王府现在这么大的规模。他们属于是利用自己的职权便利,还有像醇亲王府,原本是纳兰明珠家的府邸,并不属于王府,后来他们家出了事,自然府邸也就被剥夺,后来转送给其他亲王。北京城的这些王府,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过多次换主的事情,这也导致很多王府有着一些矛盾的情况,比如一开始它地位没有那么高,在选址上也没有这么多的讲究,地位上来了就不断扩建,搞得自己有些不伦不类。还有一些王府明显已经是超过一般规制,出现过多次扩建和拆除的情况,这就与清朝复杂的政治环境有着一些关系,这些王府也是清朝兴亡的见证者。清朝的王府并非是建立在明王府的基础上,因此在修建风格上,更多还是具备了自己国家的特点。明朝的宗室政策不一样,王爷们是在自己外面的封地居住,没有办法在北京内居住。不过像明朝的一些权贵,他们的府邸也成了清王府的模板,很多的王府本身就是在一些私宅基础上扩建出来的,北京内部用地也是非常紧张,清朝后来这些宗室不断繁衍,拥有王爵的人就越来越多,原本的这些府邸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因此越往后转赠,新建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渐渐就形成了现在一些王府聚集某个区域的情况。参考文献:《清会典》《清史稿》
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恭亲王府,为什么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一、见证了清朝历史恭亲王府存在的时间非常久,可以说在清朝建立的时候,以及从兴盛时期到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可以说恭亲王府见证了清朝的发展历史,而且这座王府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到宫廷王府里面能够感受到清朝时期王府里面的建筑,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而且恭亲王府里面居住过的人都非常的有地位。二、恭亲王府装饰非常豪华恭亲王府自打建成以来,在里面居住过了很多地位高的人士,所以里面的建筑装饰都非常的豪华。最有典型代表的就是和珅,他地位非常高,可以说在当时的朝代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所居住的王府里面建设更加辉煌,因为和珅有很多的钱财里面装饰的用品都是1等1的,可以说丝毫比不比皇宫差到哪里去。三、恭王府里面有三绝在恭王府里面有一块儿御赐的福字碑,据说这块儿石碑非常的神奇,花园的门也是按照西洋门来制作的,而且在王府当中还有一个大戏楼,这个戏楼在当时的京城当中独一无二,能够在这个戏楼里演出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在一座王府当中能够有这三样,足可以看出这个王府的特殊性,以及在这个王府当中居住的人,全市地位都非常的高。这下大家应该知道恭亲王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对这个王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到这里参观一下,感受一下浓厚的历史气息。
中国古代王爷府的构造有没有特别规定
答案是有的。请采纳,爱你哦亲。
王府建筑品级高,规模大,一般由中、东、西三路组成。中轴线上有府门、正殿、后殿、后楼等。王府有严格的定制。《大清会典》规定:
亲王府制为正门5间,正殿7间,前夕护以石栏,殿内设屏风和宝座。两侧翼楼各9间,神殿7间,后楼7间,凡正门殿秦均覆盖绿琉璃瓦。正殿脊安吻兽、压脊7种。门钉9纵7横63枚。其余楼房旁庑均用筒瓦。
郡王府制为正门5间,正殿、翼楼、后楼各5间,正殿内不设平座,门钉45枚,压脊5种。王府东西两路没有一定之规,可自由配置,一般每路各有五至七进院落,在住宅后面或侧面附有花园,有的还有马号和家庙。
贝勒府和贝子府的定制略低,王府属于皇产,由内务府统一管理,一但撤爵,就会被收归内务府。清代诸王有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袭爵者如因罪削爵,可选同宗承继,爵位始终不变。世袭帝将者爵位与其王府不符时,王府会被收回,需另择别府居住。因此,这种王府便存在一府多主的变化。
如果王府中出了皇帝,王府就成为潜龙邸,要改建成宫殿,不能再居住,原王府主人由内务府另赐新府。西城区的王府中有8座世袭罔替的王府,为清代早期封的礼王府、郑王府、桩王府、可秦郡王府、庆王府;2座潜龙邸,即光绪帝的出生地醇亲王府和宣统帝的出生地摄政王府。北京共有3座潜龙邸,还有1座是东城区的雍和宫。西城区内有3座蒙古王府:土默特王府、阿拉善王府、达么苏王府。
我想知道 古代王府构造 就是 有哪些东西啊 比如 花园 主厅 之类的 谢谢大家了
我们常见到的有:
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
其余
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清式建筑的通则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
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
1、 面宽与进深
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面宽(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考虑实际需要(即所谓适用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间面宽的确定还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用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2、 柱高与柱径
古建筑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筑,如长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定径寸。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根椐这些规定,就可以进行推算,已知面宽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径。相反,已知柱高、柱径也可以推算出面阔。
3、 收分、侧脚
中国古建筑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粗,顶部(柱头)略细。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稳定又轻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各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为27厘米,那么,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营造算例》规定为7/1000。
4、 上出、下出(出水、回水)
中国古建筑出檐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清式则例规定: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如无飞檐至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檐出”,简称“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无斗拱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则上檐出尺寸分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头占2份,飞椽出头占一份。
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5、 步架、举架
步架:清式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双脊檩卷棚建筑,最上面居中一步则称为“顶步”。在同一幢建筑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顶步在尺度上有所变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各步一般为4D,顶步架尺寸一般都小于金步架尺寸,以四檩卷棚为例,确定顶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将四架梁两端檩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顶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二份,顶步架尺寸最小不应小于2D,最大不应大于3D,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调整。
举架:所谓举架,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中的垂直距离(举高)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清代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等。表示举高与步架之比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为五举,称为“五举拿头”。小式房屋或园林亭榭,檐步也有采用四五举或五五举的,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过八五举。大式建筑脊步一般不超过十举,古建筑屋面举架的变化决定着屋面曲线的优劣,所以在运用举架时应十分讲究,要注意屋面曲线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缓。千百年来,古建筑匠师们在举架运用上已积累了一套成功经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檩房,一般为檐步五举、脊步七举。七檩房,各步分别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大式建筑各步可依次为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
常见古建筑的构造方式
1、硬山建筑
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硬山建筑以小式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七檩小式、六檩小式、五檩小式几种小式硬山建筑的例子,这几种也是硬山建筑常见的形式。七檩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体量最大,地位最显赫的建筑,常用它来作主房,有时也用做过厅。六檩前出廊式用作带廊子的厢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后无廊式的正房或后罩房。五檩无廊式建筑多用于无廊厢房、后罩房、倒座房等。
硬山建筑,也有不少大式的实例,如宫殿、寺庙中的附属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大式硬山建筑有带斗拱和无斗栱两种做法,带斗栱硬山实例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叶不出踩斗栱。无斗栱大式硬山实例较多,它与小式硬山的区别主要在建筑尺度(如面宽、柱高、进深均大于一般的小式建筑)、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饰吻兽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装饰(如梁枋多施油彩画,不似小式建筑装饰简单素雅)等诸方面。
2、悬山式建筑
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悬山建筑可分为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大屋脊悬山前后屋面相交处有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为两坡。常见者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以及五檩中柱式、七檩中柱式悬山(后两种多用作门庑)。卷棚悬山脊部置双檩,屋面无正脊,前后两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常见者有四檩卷棚、六檩卷棚、八檩卷棚等。还有一种将两种悬山结合起来,勾连搭接,称为一殿一卷,这种形式常用于垂花门。
3、庑殿建筑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4、歇山建筑
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无论帝王宫阙、王公府邸、城垣敌楼、坛壝寺庙、古典园林及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就连古今最有名的复合式建筑,诸如黄鹤楼、滕王阁、故宫角楼等,也都是以歇山为主要形式组合而成的,足见歇山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因之,它兼有悬山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无论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尽管歇山式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外形的内部构架却有许多特殊的处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种构造形式。这些不同的构造与建筑物自身的柱网分布有直接关系,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及檩架分配有一定关系。
5、 攒尖建筑
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在古建筑中大量存在。古典园林中各种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亭等都属攒尖建筑。在宫殿、坛庙中也有大量的攒尖建筑,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国子监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观音殿,都是四角攒尖宫殿式建筑。而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则是典型的圆形攒尖坛庙建筑。在全国其它地方的坛庙园林中,也有大量攒尖建筑。
北京有几个王府
从明永乐19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拓城开始,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就按照公、侯、伯、子、男和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的等级差别建造了许多王府、宅邸。其中清代王府有数十处,无论从建筑风格、文物价值、旅游景观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不同爵位居住着不同等级的府第。在北京的清王府中最为著名的,至今尚未完全毁弃的有八家大"铁帽子"王府和清同治以后封赐修建的四大家王府。
八家大"铁帽子"王府是:
一、 礼亲王府:在今西黄城根南街路西大酱坊胡同东口。
二、 睿亲王府:有两处,一在东华门池南普度寺,另一在外交部街今124中学。
三、 豫亲王府:在东单三条今协和医院处。
四、 肃亲王府:原在东交民巷,《辛丑条约》签订后划为使馆界,王府迁至北新桥南船板胡同。
五、 郑亲王府:在西城大木仓胡同。
六、 庄亲王府:在"西四牌楼毛家湾"。该府老建筑现基本无存。
七、 顺承郡王府:在西城太平桥大街,现全国政协所在地。
八、 克勤郡王府:在宣内新文化街中部路北。
以上六家亲王府和两家郡王府,即"八大家",均系"世袭罔替"。在清朝,一般的世袭爵位都是降一级承袭,如亲王之子袭郡王,郡王之子袭贝勒�1�7"世袭罔替 "只限于被认为有"特殊功劳"的,如清初参加"开国"战争的八大家铁帽子王。还有四家王府也是世袭罔替,但赐封年代较晚。它们是:
一、 怡亲王府:在朝内大街路北科学出版社所在地。
二、 庆亲王府:在西城定阜街。
三、 醇亲王府:有两处,一是西城太平湖,另一是后海北沿
四、 恭亲王府:有两处,一在铁狮子胡同,另一在前海西街17号,是目前王府中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一座王府。经修缮目前已部分对外开放。
除上述王府外,目前在北京还有一些殿宇外观尚好,尚有一定规模的王府。以及许多目前仍有名称但已无建筑或尚有部分遗址,遗迹的王府。
北京不止有故宫,还有3个王府,分别在哪里?
北京作为我们的首都,也曾经是很多朝代的首都,在历史上这座古城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文化遗迹了,至于说王爷的府邸,也就是所谓的王府,更是数不胜数,绝对不止三座,最著名的当属恭亲王府,其他的比如说雍亲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这些都有着比较大的明显。宫亲王府是最为著名的,也可以说是与清朝整个历史息息相关的府邸,有这样一句话,一座宫廷府,半部清代史,因为这座宫亲王府在历史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了,现代的艺术王爷就曾经在宫亲王府居住,当然他都只是第三任主人,他最出名的主人要数和珅,然后第3代才传到了艺术的手里,艺术在清朝后期洋务运动等方面,它是比较支持变革的一方,但是说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单纯的支持就可以的,虽然说王爷确实拥有很大的权利,但主要还在当朝者。其他的雍亲王府也算是很有历史的文化感,因为它建立的时间也比较早,而且他的这种建制其实和皇宫是类似的,只不过在面积上在古代所讲究的一些礼节上是不太相同的,比如说故宫所使用的都是金融,而其他的王爷府基本上有使用蝙蝠的,有使用其他动物的,就是不能使用金龙,因为这是在古代的建制礼节上是必须有差别的,所以说除了志士不太相同之外,大致的外观都是相同的,建筑面积没有那么大。北京历史上曾经有十大亲王府,但是说随着时代的变更,随着上世纪的一些活动,很多王府没有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所以说现在最出名的就是恭亲王府,其他的王府虽然有保留下来的,但是景色上来讲,没有恭亲王府更壮观,因为恭亲王府占地6万平方米,无论是前院的庄正还是后院园林的景色都是相当值得一游的。
北京有几个王府?
王府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北京市西城区现存的王府均为清代所遗,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共4个等级。清代北京内城有满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东西两城。清顺治帝进关定都北京后,所封诸王和以后各朝所封的亲王、郡王在西城建立的王府达30座,其中有亲王府18座,郡王府9座,蒙古王府3座。肃亲王府肃亲王府位于东城区正义路东侧。顺治年间建,历代袭王俱以此为邸,光绪二十七年(1901)沦为日本使馆,只存垣墙。其地现为北京市政府。肃亲王名豪格,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太宗崇德元年(1636)以功晋封肃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因太宗死后,曾和多尔衮争皇位,当多尔衮得势后,倍受迫害,顺治五年(1648)将豪格削爵囚禁,害死于狱中,顺治皇帝亲政后,复肃王爵,追谥“武”。此后,豪格子孙均以显亲王袭封,至乾隆四十三(1778)恢复肃亲王封号世袭。王府睿亲王府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在东华门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带,一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睿亲王即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晋封睿亲王,是清初开国人大铁帽子王之一。进京后,选明南宫为王府,遗址在东华门大街南侧。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死后被迫夺爵位,王府废除。其子多尔博于顺治十四年(1657)封贝勒,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建立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位,其后裔嗣袭,贝勒府为睿亲王新府。原有房500余间,只留有瓦顶院墙一段,残缺石狮两座。王府顺承郡王府顺承郡王府位于西城区赵登禹路。顺承郡王名勒克德浑,系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林第二子。顺治五年(1648)晋封顺承郡王。成为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内分三路,中路是主要建筑,和其他王府形制一样,也是前殿后寝,有正门(宫门)、正殿和两侧翼楼、后殿、后寝(原后楼现已无存)。东西两路为生活居住区。张作霖入据北京时,占用王府作为大元帅府。1949年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设机构的办公地点。于王府正门外建起政协礼堂,中路主要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东路前后数层院仍保存原有格局。1984年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郑亲王府郑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是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顺治九年(1652)加封叔郑亲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王府创建于清代进关之初,清代王公大臣的宅第营建,均有定制,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皆属违法。郑王府今为国家教育委员会址,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庄亲王府庄亲王府原在西四北太平仓,向北直到麻状元胡同。太宗第五子硕塞于顺治元年被封为承泽郡王。顺治八年以功晋为亲王。硕塞第一子博果铎于顺治十二年(1655)袭亲王,改号曰庄。此后均以庄亲王承袭。庄亲王载勋曾在王府设立拳坛。八国联军入侵其府被焚。礼亲王府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西侧,即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代善崇德元年(1636)受封为和硕礼亲王。顺治十六年(1659)代善之孙杰书袭礼亲王爵,改封号为康亲王。此处府址是杰书袭封后择址新建的,亦称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王的封号,改称礼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毁于火,后在原址重建。王府的主要建筑,分前后两组。前部有正门(宫门)、正殿及其两侧翼楼,后殿及其两厢配殿。后部自成庭院,前为内门(二宫门)、前堂、后堂及其两厢配房,最后为后罩楼。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克勤郡王府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此府是顺治年间所建。原占地面积不大,平面布局与王府规制尚符。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民国后最后一代克王曼森将府售给了熊希龄为住宅,现后寝两山墙角柱石上尚存熊希龄和夫人朱其慧将财产交由北京救济会的刻字内容。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淳亲王府淳亲王府位于东交民巷正义路西侧。淳亲王名允祐,清康熙皇帝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为淳郡王,于雍正元年(1723)再晋封淳亲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咸丰十年(1860),王府成为英国使馆。原府邸街门面临御河,其建筑布局分为3路,中路是宫殿式绿琉璃瓦顶建筑,前为宫门5间,大殿5间,后为院落和配房,最后是英使馆占用时期所建的英式楼房。东路原有建筑已不存,有后建仿中国式古建筑楼房一座。西路原属花园,只存改建的四合院一所和添建的英式楼房。1949年后曾归英国代办处使用。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那王府那王府在宝钞胡同内国祥胡同甲2号。是蒙古喀尔喀赛因诺颜部扎萨克和硕亲王那彦图王府。国祥胡同甲2号的两个院落是原王府中路最北边的两个并排的院子。院中有2座太湖石,石座高1.85米。南房3问,西厢房3间,西厢为过厅,北房5间。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大公主府大公主府原位于东城区。乾隆二年(1737)建。为康熙皇帝第24子诚亲王允秘的王府,同治八年(1869),改做为咸丰皇帝女儿荣安固伦公主的府邸,后又转赐给荣寿固伦公主,荣寿公主是恭亲王的长女,故称“大公主府”。1985年按原格局迁建到密云县白河郊野公园,占地2.1万平方米,建房屋130多间,分门殿、正殿、寝宫门、寝殿、后罩楼五进院落。和敬公主府和敬公主府在东城区张自忠路7号(原铁狮子胡同)。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下嫁后的赐第。和敬公主(1731—1792)系孝贤纯皇后所生。乾隆十二年嫁蒙古科尔沁部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原府是王府建制,有正门、正殿、后寝、后楼和东西配房等附属建筑。中路主要厅堂均保存完好,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定亲王府定亲王府位于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以东、颁赏胡园以南。清高宗第一子,名永璜,死于乾隆十五年(1750),追封为定亲王。全府占地40余亩。西墙就是今沙锅居饭庄一带,东到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所在地,房屋400余间。府内设有管事处、买办处、庄园处、随侍处、回事处等,负责管理财政、征收地租、跟班等事务。此外还有马圈(今阜城门)。九三学社办公用房是王府仅存的部分建筑。循郡王府循郡王府在安定门内大街方家胡同13号、15号。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后来过继循郡王为嗣子的绵懿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西部正院(15号)是现存较少的贝勒府形制的府第,有正堂5间(已拆除),后院还有正房和配房,东跨院属花园和生活居住区。东部是一组完整的大型四合院落,分主院、中院和后院,布局相似,有北房和东西配房。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棍贝子府棍贝子府位于西城区新街口东街。先为诚亲王新府,即贝子弘景府。嘉庆年间,又赐给仁宗四女庄静公主,又称四公主府。后为棍贝子府。嘉庆年间引玉河水入府,在积水潭之南和西岸存有花厅,潭东有土一座。积水潭医院在此。醇亲王府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永瑆为成亲王,并将明珠府赐永瑆。随即按王府规制改建。此府传至毓橚时,被赐予醇亲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今中央音乐学院)。因光绪帝生于此府,成为潜邸,故光绪继位后醇王必须迁出。仪亲王府仪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长安街路北、府右街以西。乾隆四十四年(1779)封高宗第八子永璇为仪郡王,嘉庆四年(1799)晋仪亲王。能源部、北京市文化局等处是仪亲王府的旧址。端郡王府端郡王府位于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路北,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所在地。此地先有诚亲王府和果亲王府东西并列。诚亲王为清圣祖第三子允祉,果亲王为清圣祖第十七子允礼。诚亲王府雍正年间改赐慎郡王允禧。慎郡王为清圣祖二十一子,其嗣子永瑢封质亲王,又为质王府。光绪时,尚存其后裔镇国公溥龄。其府可能和端王府同时被焚。果亲王府,于嘉庆年间改赐瑞亲王绵忻为邸,其嗣.孙载漪封端王,八国联军入侵时府遭焚毁,府址后改为北京师范学校,北京工业学校,后又改为北大工学院。恭王府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恭王府的建筑,可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46.5亩,分为中东西三路,各由多进四合院组成,后面环抱着长160余米的通脊二层后罩楼。楼后为花园,占地38.6亩,园内建筑也约略形成中东西三路,园中散置了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由于恭王府及花园设计富丽堂皇,因此传闻认为这里是《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和大观园的原型。和珅(1750—1799),满洲正红旗人,纽枯禄人。嘉庆帝把和珅府第改成王府,赐给庆郡王永璘。咸丰初年,恭王奕欣分府,此府给奕欣作为恭王府。奕欣(1833—1898),爱新觉罗氏,宣宗六子。同治元年(1862)任议政王,后任军机大臣,参与慈禧辛酉政变。英法联军之役,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和议,也是奕欣主持的。府邸恭王居住时期,王府的总出入门在东侧院落的东墙上。桂公府桂公府在东城区朝阳门内芳嘉园十一号。明代时名方家园,园废后建净业庵。清代将领胜保在净业底旧址上盖此宅第。后来清廷转赐给慈禧之弟承恩公桂祥,故称桂公府。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庆亲王府庆亲王府西城区定阜街三号。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奕劻是原庆亲王永璘的嗣孙,道光三十年(1850)袭辅国将军。咸丰元年(1851)奕劻迁至定阜大街原大学士琦善的宅第。咸丰年间奕劻由辅国将军而贝子、而贝勒,光绪十年晋庆郡王,二十年晋庆亲王,二十四年封世袭罔替亲王。辛亥革命后,奕劻于1912年逃天津英租界作寓公,1918年亡故。孚郡王府孚郡王府在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最初是怡亲王的新府。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死后,舍原府改建成贤良寺,皇帝又另赐此地给第二代嗣王弘晓,为和旧府有别,习惯称其为怡亲王新府。当传至第六代袭王载垣,与郑亲王端华等同为顾命大臣,被慈禧皇太后夺爵赐死,府邸被朝廷收回。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迁出皇宫居住于此称孚郡王府。霱公府霱公府在西绒线胡同51号。霱公即溥霱贝子绵勋之曾孙。公府是贝子绵勋于同治八年(1869)自安定门内宽街迁出后的新府。是现存较为完整的贝子级府第。分中路和东、西两路,在中路南北纵轴线上有府门,由五进院落组成。1959年在此开办四川饭店。洵贝勒府编洵贝勒府在西单北大街110号。宅第坐北朝南,西界临西单北大街。现宅路北的垣墙和一组四合院均保存完整。洵贝勒即载洵,本醇亲王奕澴第六子,出继给瑞郡王奕志为嗣,袭贝勒,光绪三十四年加郡王衔。宣统皇帝即位后,协助其兄摄政王参赞中枢出任海军大臣。涛贝勒府涛贝勒府在西城区柳荫街27号。现已定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这里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于愉王府,作为贝勒府,称涛贝勒府。绵德府绵德府在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绵德是清高宗第一子定亲王永璜之长子,乾隆十五年(1750)袭王爵,乾隆四十二年封镇国公,此处是封镇国公以后的住宅。府坐北朝南,三进院落。第三进院后院有石制元太祖成吉思汗纪念碑l座,是蒙藏专门学校为纪念元太祖建立的。碑身为方柱形,下为石须弥座,通高2.92米。院内还有l棵树干周长2.7米的古枣树。
北京现存的王府有哪些?
编号 王府名称及府主 转赐王府名称及府主 府址 现在使用单位 备注
名称 府主 关系 名称 府主
1 成亲王 永瑆 高宗11子 醇亲王 奕譞 西城後海北沿 宋庆龄故居、卫生部 保存完好。
2 诚亲王 允祉 圣祖3子 庄静公主 新街口东街 积水谭医院
3 惠郡王 博翁果诺 承泽亲王硕塞次子 西直门大街 新街口影院
4 多罗贝勒 永琪 高宗5子 西直门大街 机关宿舍
5 恂郡王 允禵 圣祖14子 寿庄公主 西直门内南草厂胡同 北京提琴厂等
6 泰郡王 弘明 恂郡王允禵次子 西直门内北大安胡同 西直门消防中队等
7 庆亲王 永璘 高宗17子 恭亲王 奕欣 前海西街 中国音乐学院等 花园部分开放,保存完好。
8 愉郡王 允 (示禺) 圣祖15子 锺郡王 奕詥 西城柳荫街 北京十三中学
9 庆亲王 奕劻 定阜大街 解放军机关 存後殿
10 庄亲王 硕塞 太平仓胡同 机关宿舍
11 果亲王 允礼 圣祖17子 瑞(端)亲王 绵忻 平安裏西大街 中国少儿活动中心 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只留下端王府夹道(今育幼胡同)旧称。
12 诚亲王 允祉 圣祖3子 慎郡王 允禧 平安裏西大街 中国少儿活动中心
13 礼亲王 代善 太祖次子 大酱房胡同 国务院机关 存正殿、配殿、後殿
14 巽亲王 满达海 代善7子 定亲王 永璜 缸瓦市 北京市九三学社等 残存府墙
15 顺承郡王 勒克德浑 锦什坊街 全国政协
16 郑亲王 济尔哈朗 舒尔哈齐5子 大木仓胡同 国家教委 存正门、正殿、房舍
17 仪亲王 永璿 西长安街 市文化局等
18 敬瑾亲王 尼堪 褚英次子 西城教育街 北京武警总部 存正门、东路房舍
19 荣亲王 永琪 高宗5子 醇亲王 奕譞 太平湖东街 中央音乐学院 存正门、正殿、後殿
20 克勤郡王 岳托 礼亲王代善长子 新文化街 新文化街小学等 存影壁院落。
21 履亲王 允祹 圣祖12子 东直门内羊管胡同 蘇联大使馆
22 多罗贝勒 允祁 圣祖23子 东直门内羊管胡同 蘇联大使馆 原府址在朝内北小街,後迁至此。
23 理亲王 弘(日为) 其父允礽为圣祖次子 北新桥三条(王大人东口) 国务院侨办
24 肃亲王 善耆 东四十四条 北京袜厂等
25 多罗贝勒 允祜 圣祖22子 南门仓仓南胡同 住宅
26 恒亲王 允祺 圣祖5子 惇亲王 绵恺 烧酒胡同 化纤研究所等 存几间房
27 怡亲王 允祥 圣祖13子 孚郡王 奕譓 朝阳门内北小街 科学出版社等 存府门、正殿、配殿、後殿
28 饶余亲王 阿巴泰 太祖7子 睿亲王 淳颖 外交部街 北京124中学等
29 甯郡王 弘晈 怡亲王允祥4子 怡亲王 载敦 东单北极阁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等 存正殿、配殿、後殿
30 循郡王 永璋 高宗3子 方家胡同 工厂 存正门、後殿、影壁
31 诚亲王 允秘 圣祖24子 荣寿公主 美术馆後街 北京中医医院
32 和亲王 弘昼 世宗4子 张自忠路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存正门
33 恭亲王 常颖(宁) 世祖5子 张自忠路 机关宿舍
34 惠亲王 绵愉 仁宗5子 灯市口西街 国务院机关 存正殿
35 豫亲王 多铎 太祖15子 东单三条胡同 协和医院
36 温郡王 猛娥 肃亲王豪格5子 霞公府街 北京饭店东部
37 肃亲王 豪格 太宗长子 正义路 市政府机关
38 淳亲王 允祐 圣祖7子 正义路 最高人民法院
39 饶余亲王 阿巴泰 太祖7子 廉亲王 允禩 东长安街台基厂头条 外贸部
40 裕亲王 福全 世祖次子 东长安街台基厂头条 外贸部
41 雍亲王 胤禛 圣祖4子 雍和宫 雍和宫大街 雍和宫 今雍和宫
42 睿亲王 多尔衮 太祖14子 吗噶喇庙 缎库胡同 南池子小学等
43 英亲王 阿济格 太祖12子 光禄寺 东华门大街 北京二十七中学
44 怡亲王 允祥 圣祖13子 贤良寺 东城煤渣胡同 校尉小学
45 敦郡王 允(衤我) 圣祖10子 西城官房胡同 住宅
46 多罗贝勒 允禕 圣祖20子 西城王府仓胡同 北京三十八中学
47 直郡王 允禔 圣祖长子 西直门大街 住宅
48 谦郡王 瓦克达 代善4子 西四羊肉胡同 住宅
清朝王爷府中有太监吗?
清朝王爷府中有太监。一、清朝初期清初宦官的整体数量一直保持在1000人左右,但各王府的旗下太监数量众多。因此,清廷也做出了很多的限制。康熙十四(1675)年规定:亲王府中可以使用太监25名,世子或郡王20名,贝子8名,入八分公6名,公主10名,郡主5名,县主4名,郡君及不入八分公3名,公、侯、伯和一品大臣2名,二品大臣1名。这一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皇宫和王府太监的使用量较小,太监的征用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故而雍正朝以前宫中太监和旗下太监互不干涉,处在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之中。二、清朝中期乾隆时期,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皇室宫苑空前扩大,宫中对太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按照当时的规定,宫中使用太监数量为3000名,但实际上宫中太监却从没有达到过这个数目,宫中太监严重不足。因此,乾隆趁机以宫中太监数量不够为理由,强制性地要求各王公宗室大臣定期或不定期地无偿向宫中进献太监,规定每次亲王进太监8名,郡王6名,贝勒5名,贝子4名。仅乾隆四十六(1781)年十一月一次就从各私府挑选了154名旗下太监入宫。嘉庆十四(1809)年,嘉庆帝又以宫中太监实不敷使用为借口,让和硕礼亲王等27家进献了65名太监。此后王公大臣向宫中进献太监成为定例。三、清朝后期宦官制度较为稳定以后,嘉庆四(1799)年三月规定,以后亲王准用七品首领太监1名,太监40名;郡王准用八品首领1名,太监30名;贝勒准用太监20名;贝子10名;入八分公准用8名;一品以上文武大臣准用4名;公主、额附准用10名;公爵准用6名。不入八分公及二品以下官员全部不准私用太监。如果超过规定数额,就以违制论罪,从重处罚。扩展资料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古代宫廷里受过宫刑的寺人便是宦官。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清初模仿明朝制度,设立十三衙门(明为“二十四衙门”)统管太监事务。顺治末期一度出现权监吴良辅,深为皇帝倚重。顺治皇帝驾崩后,孝庄太后裁撤十三衙门。故在康熙朝后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称宫殿监办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成四品。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过此数。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尤禁其干政。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这些措施得到较好贯彻。虽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等屡犯例禁,朝臣为之侧目,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的专权现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监 (宦官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