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田丰之死概括
一部《三国》,往往被人们看作教科书。据说,满洲八旗的悍将没学过什么兵法,打胜仗就靠《三国演义》,用小说作为智库,夺取了大明天下。
即便是教科书,也各有各的读法。例如,从袁绍的谋士田丰之死,不同的人就能读出不同的经验和教训。很多人往往拿袁绍的心胸说事,这似乎有点隔靴搔痒。
田丰之死的过程缘由我们就不说它了。问题是,对于这样一个杰出人才,袁绍为什么要杀他?更重要的是,田丰自己预见到,如果袁绍在官渡胜利,自己错了,那还能活命;如果自己正确而袁绍失败,那就非死不可。这里面显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尽管这种逻辑上不了台面。
我们不可苛求古人,但不可不具现代眼光。如果用现代眼光来看,田丰之死,实际上是一种制度缺陷。在古代的那种制度体系下,谋士实际是很难当的。作为谋士,既要有超出领导人的智慧,又不能表现出胜过领导人的高明。这种制度的假设是组织层级的上层肯定要比下层强,如果没有超出下级的能耐,你将无法驾驭下级。所以,田丰表现出超过袁绍的见识,那就对不起,你的死期就到了。如果阴差阳错田丰预言不准,使袁绍能够奚落一下田丰的弱智,那将是袁绍表现大度的良机。田丰运气不好处就是战事的进展没有给袁绍留下展示自己能耐的余地。所以,这种体制,说好听一点是柏拉图的哲学王体制,说难听点就是一种武大郎开店体制。尽管哲学王和武大郎不可同日而语,但下属不能高过自己是一样的。
长松“企业操盘手” 企业快速发展的秘诀,中国最实操的系统管理课程。两者相辅相成,建设组织系统的方法,操盘的能力及操盘的方法尽在其中。
如果仅仅把这种弊端归结为袁绍的个人素质问题,就容易使人看不到体制缺陷。袁绍的素质固然不足取,然而,就拿战胜了袁绍的曹操来说,如果拿肚量和人品说事,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耳。人们常常说曹操的大度和容人,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只有在曹操认为自己比他人高明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大度。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强,就会难以容忍。聪明人杨修,不正是因为聪明才招来杀身之祸么?
对这种不能容人的制度缺陷,过去往往归之于个人品质。然而,如果仔细翻翻史书,不难发现,即便史上称道的明君,也必须比他的下属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容人云云,必须是上司具有绝对优势才能表现出来。汉初刘邦能用三杰,是因为他表现出更高明的“将将”,所以韩信的“将兵”不妨一笑容之。如果他不能“将将”,那么,刘邦恐怕比袁绍更狭隘。曹操能哭郭嘉,从另一种含义上讲,是嘲笑他的部下没有他欣赏郭嘉的眼光。诸葛亮服事刘备,也需要刘备表现出超越诸葛亮的识鉴。也就是说,制度允许下属提出上司考虑不周的疑问,但不允许下属在整体智能上高于上司。
对于袁绍式的不能容人,过去有一个流行的解释,就是“骄傲”。实际上,所谓骄傲是文不对题的。骄傲是个人修养不够,而这种体制下的不能容人是权力的专横。所以,田丰的悲剧不仅是修养问题,而是制度问题。专横要纠正,就要“文死谏武死战”,培育魏徵海瑞;专横要保持,就要阿谀奉承,培育易牙竖刁。杨修的绝妙好辞和鸡肋之解,则会招致杀身之祸。即便是怀念郭嘉的曹操,杀起杨修来也毫不手软。
这个难题的出路,恐怕非现代科层组织莫属。古代的等级制是人的等级制,现代的等级制是组织的等级制。只有权威不属于个人而属于组织,才有可能使智力低于部下的领导人能正常发号施令,下属才会服从技术能力不如自己的上司。反过来,没有人格的平等,仅仅靠领导者的大度,这种软约束的后果往往是悲剧性的。
当然,领导人的修养、人品、胸怀,绝不是不重要,但这应当分开论述。田丰的悲剧对现代管理的警示就是:一个组织,在制度和机制设计上能否实现人员智能层次与组织等级层次的分离,是传统组织与现代组织的原则性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田丰是怎么死的?
田丰用力反对袁绍攻伐曹操。领导不听,反将田丰打入大牢,结果在官渡被打得惨败。溃败的消息传到冀州,狱卒向田丰报喜说,好了,领导回来你必受重用。田丰说,坏了,领导败了我也该死了。果然,袁绍还在路上,先差宝剑回来杀了田丰。田丰此人聪明透顶、料事如神,只可惜他对袁绍的事业太过忠诚,反而耽误了他的才能。身为臣子,不能反对领导的意思。领导说鹿为马,臣子就当计白当黑;领导说要官渡,臣子只管官渡就是了,当然为了报答领导的豢养之恩,还要帮助领导如何官渡,却不去说破那是死路的一条。帮助官渡之外,臣子还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溃军中保存,做好投靠曹操的准备。这一点,许攸比田丰做得好,所以他死在了田丰的后面。
袁绍掩饰过错杀田丰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决战的前夕,田丰对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通晓变化,他的兵众虽少,但不可轻视。不如采取持久战的办法。您据有险要的地势,又有众多的兵马,可以外结英雄,内修农事,然后以精锐为奇兵,不断骚扰曹操。他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让他疲于奔命,民不安业,不出二年就可以打败他。现在您不采取长胜之策,与曹操决胜败于一战,万一不如意,后悔就晚了。」袁绍不但不听,反而认为田丰是在涣散军心,把他囚禁起来。
后来,官渡之战中袁绍果然大败而归,有人对田丰说:「先生真有远见。袁绍一定会对您加以重用。」田丰说:「袁绍心地狭窄,他如果取胜,我还能活;现在他打了败仗,证实了我对他错,我恐怕活不成了。」果然,袁绍回来后,对左右说:「我不听田丰的话,现在要受他的耻笑了。」便将田丰杀害。
三国里的田丰
田丰在袁绍的谋士里很拔尖,当初消灭公孙瓒就是他的计策。到了官渡之战的时候,田丰看到了曹操的危险性,提出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可惜不被采纳。到了曹操东击刘备之时,前线空虚,田丰提出让袁绍出奇兵进行突袭,又被袁绍拒绝。对他比较公正的记述,在《三国志.袁绍传》和裴松之注里。由于他在袁绍的派系里是个悲剧型的人物,而袁绍也是个悲剧型的人物,所以在《三国演义》里的出场比较少。没记错的话,拿下公孙瓒都没有大篇幅的写,所以他的辉煌就被完全的抹杀了。但是他刚直不阿的性格、足智多谋的大脑,在袁绍的派系里边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三国当中田丰是个何许人物?需详细介绍
冀州别驾·田丰田丰(?-200)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 史籍记载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及裴松之注
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太祖至,击破备;备奔绍。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觽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觽,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觽,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待御史。阉宦□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逢纪惮丰亮直,数谗之于绍,绍遂忌丰。绍军之败也,土崩奔北,师徒略尽,军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丰在此,不至于是也。”绍谓逢纪曰:“冀州人闻吾军败,皆当念吾,惟田别驾前谏止吾,与觽不同,吾亦惭见之。”纪复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绍于是有害丰之意。初,太祖闻丰不从戎,喜曰:“绍必败矣。”及绍奔遁,复曰:“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孙盛曰: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闇后,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历史传记 田丰,冀州巨鹿人,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袁绍不能从。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但在曹操东击刘备时,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错失良机。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建安五年,袁绍官渡战败,因羞见田丰而将其杀害。 演义传记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田丰(张连仲饰)袁绍领冀州,以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袁绍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便欲与曹操争霸,田丰建议先通王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然后稳打稳扎,逐步取胜,袁绍恃其强盛,执意兴师,但在曹操东征刘备时,却以幼子生病为由,不听田丰的趁虚袭许之计,坐失良机,田丰只得跌地长叹。曹操击败刘备,回到官渡,袁绍反而要在此时攻曹,田丰坚决劝阻,竟被囚禁狱中,绍军大举南下,田丰又从狱中上书谏阻,几被斩首。官渡之战,袁绍大败,羞见田丰,听从逢纪的谗言,遣人赉宝剑先行杀之,田丰听闻败训,亦知必死,遂自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