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墓

时间:2024-03-29 14:04:44编辑:coo君

曹休墓的与高陵差别

就在安阳西高穴曹操墓成为国内外舆论焦点的时候,曹操族子曹休之墓也在洛阳“横空出世”。关于二者的异同,安阳曹魏墓的发掘主持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最有发言权,而且他真的“有话要说”。潘文斌说,通过实地考察,他认为曹休墓和曹操墓在许多地方都存在着相同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两个墓葬方向一致,均为东西走向,至于原因目前还不好判断。此外,两个墓葬的模型构造也基本一致,两者均为多墓室砖石大墓,都是斜坡墓道,均为七层台阶,随葬器物都有四系罐等显示时代特征的物品。还有一点不得不说,曹操墓和曹休墓都没有特别的防盗设施。尽管曹操墓和曹休墓在大的层面存在着许多相同点,但仔细观察两个墓葬的内部构造,还是可以发现不少差别:曹休墓比曹操墓的规格要小一个等级。曹操墓的规模相当宏大,墓葬东西全长有60多米,而曹休墓的东西全长为50.6米;曹操墓的墓顶高达6.5米,曹休墓的墓顶为4.5米。此外,曹操墓与曹休墓的内部结构也存在许多不同,具体来讲,曹操墓有前后两个墓室,前室近似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两个侧室。墓室地板非常大,长是95米,宽是90米,非常的规整。而曹休墓的墓室由前室、后室、耳室和北侧室以及南双侧室组成,两侧不对称。不仅如此,在曹休墓中还发现,在墓室和墓道之间,垒砌有一道砖墙作为分割,这是中国早期墓葬中的照壁,而曹操墓中没有照壁。此外,曹操墓的墓道两侧从上到下有九对对称的坑,而曹休墓的墓道不存在这一现象。同时,在曹休墓的墓砖上出现了一些数字和戳记,但由于曹操墓保存比较完好,被发掘时仍有白灰覆墙,因此对其墓砖无法进行鉴定。综合这些异同点,潘伟斌认为,曹休墓的出现对了解曹魏时期的墓葬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魏晋时期丧葬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薄葬,这一制度起始于曹操,完善于曹丕。但在曹休墓未出现前,由于没有充足的证据,魏晋时期的薄葬制度历来困扰着考古学界,而此次挖掘的曹休墓,从出土的器物看,也恰好印证了这一制度。潘伟斌认为,由于目前考古界发现的曹魏墓葬非常有限,曹操墓只能作为东汉墓葬的代表,而曹休墓的出现恰好为东汉和曹魏时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标尺。此外,两座墓葬从墓制结构和出土器物上都存在着很多相同点,这些对判断两座墓葬墓主人的身份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印证作用 。

曹休墓的结构特征

曹休墓墓葬形制为东西向、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部分组成。墓葬东西长50.6米,南北宽21.1米,深10.5米,构筑方法为明券。墓砖可分为条形砖和楔形砖两种,在楔形砖上发现朱书“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等文字,且位置排列有序,应为预制,有些砖上还发现有戳记。据墓道、墓室填土分析,该墓葬系采用多次挖开墓道的方式,实施合葬。墓室内壁涂有白灰,边沿用红色彩带装饰,不过已大部脱落。前室和侧室内均发现散乱的人骨,经鉴定为一男一女两个个体,男性50岁左右,身高约171厘米;女性40岁左右。北侧室见棺椁痕迹,亦见骨痕。初步判断,整个墓葬合葬三个个体。

曹操墓到底找到没有?

很久以前被人找到了,不过那人是司马家族的。早在千八百年前就给人端了。现在连地址都说不清了,参考地址是西门豹祠,但是,河南河北都有西门豹祠,而且,貌似河北的那个还更加早。所以,基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曹操墓早就被司马家族端了,现在来找也是无济于事。现在,河南河北都争着曹操墓,说白了这只是政府又一次的周老虎事件,争的是经济效应。这年头,最不可信的就是专家,为了经济利益,什么话都说得出,甚至离谱的让人不敢相信,比如说汽车行业请来的某个专家得出惊人结论:“其实空气污染与汽车废气无关,事实证明自行车产生的废气比汽车还多!”这话估计有常识的人不会相信,但它确实处于某权威专家之口。所以,曹操墓找到没有并不能由政府或者几个专家说了算,因为这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什么话说得出,什么事也做得出。楼主应该多看看相关书籍,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就像袁腾飞那样,别人云亦云。


真的发现曹操墓了吗?

是的,这是相关报道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这座墓葬是怎样被发现的?墓主人又是如何确定的?  抢救性考古的意外发现  墓葬占地约740平方米,出土器物250余件  据出席发布会的专家、学者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为及时有效地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发掘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枕、刻铭石牌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  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咸阳令”、“纪梁”、“侍郎”等文字,堪称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六大依据锁定墓主人  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墓室或藏曹操遗骨  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  首先,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其次,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综合这些因素考虑,专家们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树立汉魏考古年代标尺  发掘工作仍在继续,保护规划着手进行  有关专家介绍说,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  千百年来,这些问题扑朔迷离,异说种种,疑雾重重,并由此产生了对曹操的许多怀疑和曲解。  曹操高陵的确认,解决了诸多历史悬案。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也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目前,曹操高陵的发掘,尚有许多工作仍在进行,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调查等。同时,保护展示规划也已开始着手进行。  河南省文物局供图  曹操陵墓不会进行商业开发  就此次考古重大发现的发掘过程、意义及下一步的研究保护规划,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英民。  记者:曹操高陵是怎样被发现的?  孙英民:曹操高陵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最近被发现,是当地村民在给当地砖瓦厂取土时,挖掘暴露出墓葬顶部,当地文物部门才发现了这座墓葬。  记者:墓葬被破坏的情况怎样?  孙英民: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盗墓主要造成了一些汉画像石的破坏;此外,还造成了一些文物的丢失和位置改变——具体丢失的情况,目前还没有统计。  记者:这次曹操高陵的发现,在考古学界占据怎样的地位?  孙英民: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考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次曹操高陵的发现,应该说是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的历史人物考古发掘方面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记者:下一步,针对墓葬的研究保护会采取哪些措施?会否进行商业开发?  孙英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进行考古发掘。目前,我们对整个地葬结构、陵园范围以及是否有随葬墓等情况还不能完全掌握,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继续进行,将会有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其次,将尽快制定保护规划,当地政府将根据考古发掘情况建设永久性的博物馆,更好地进行保护;并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展开一系列历史研究。  曹操高陵的发掘,以保护和研究为目的,不会用于商业开发,也不会允许进行任何商业活动。


查找关于曹操墓的争议,写出你的观点,不少于300字的一篇论文

  关于曹操陵墓,在历史上有太多的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曹操在生前并没有称帝,在死后被其子孙追封为魏武帝。从这一角度来讲,他的陵墓不能称为皇陵,但曹操的一生所为是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曹操墓也当做是一座皇陵。
  简办的丧事,被视为耗资巨大的骗局;移风易俗的改革,成了奸诈的证明。但史料终究未被民间传说、文学作品所淹没,曹操墓千百年来的遭际,显示出史实的无奈与顽强,见证了在人言、道德、时间重压下,历史真实之"轻"与"重"。

  曹操墓本不是个谜,相对于众多生前就开始大造陵墓的帝王而言,曹操对自己的墓地问题并不是特别重视,不过还是能找到较明确的"说法"。《三国志.武帝纪》中收录曹操死前一年多作的《终令》,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主张葬在贫瘠土地上,并选择了自己的墓址在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不建封土堆,也不种树,可以说是丧葬从简。在他临终前作的《遗令》中,更是明确了"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要穿着平时的衣服入葬,且不要珠宝陪葬,他还要求葬仪从简,不设墓祭。

  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的落实。他的儿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诔文》中都描述了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不仅交代了葬在邺城之西,而且写到曹操入殓时穿的是补过的衣服。晋代文人陆机、陆云兄弟的《吊魏武帝文(并序)》等作品中,都有关于曹操丧葬和墓田情况的介绍。在《三国志》、《晋书》等史书中司马懿、贾逵、夏侯尚等人的传记里也都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可以说明曹操是公开葬在邺城的史料还有,如果一定要说曹操设疑冢的话,那他就是在留给后人的这么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仅在生前,死后还有儿子、大臣以及改朝换代后的文人、史家出力,且在随后的几百年间无人发现,之后却被人没有多少切实依据而指出来,这似乎有些荒诞。

  根据有关记载显示的情况是,由于丧葬从简,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过了没几年,陵上的祭殿就毁坏了,因"殿皆毁坏"曹丕下诏令"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对曹操墓的官方保护在他死后没几年,曹魏政权尚可称盛期就结束了,理由是要"俭"。因为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也没有植树,过了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史料显示,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过曹操墓,作文为祭。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在实际的地理环境中就没有人知道其真实的所在了。
  也是从北宋开始,因为多种原因,曹操奸雄形象开始定型,其墓址不详就成了反映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并从口头传说逐渐进入诗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传说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传说成了"遗命",显示出曹操一息尚存就要行诈,渲染了其奸雄形象。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并将地点从邺城扩大到许昌城外,位置从地下扩大到水底,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

  但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中仍有曹操葬于高陵的记载,元人胡三省的注中更是指出高陵在邺城之西。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曹操的丧事和墓葬,在史书记载中没有多少疑问。但所谓三人成虎,在众口相传的民间舆论面前,史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依据"也最"充分",因为曹操确实葬在这一地区,且当地确有众多古墓,但这属北朝墓群,葬有北魏皇帝元善见、北齐兰陵王等人,这些人在历史上并非默默无闻,墓地也有碑刻等,弄清究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但就是这不难廓清的流言却在千百年里广泛地传播,且越传越丰富。《三国志》等史书,对于文人来说并不陌生。罗贯中写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是其所本,平添了原书中没有的内容,显然是有意为之。曹操做了许多大事,在其当世就对之褒贬不一,北宋以后曹操就开始被定位为奸雄,愈应符《曹操疑冢》诗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计到丘陇。""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苏轼说"曹操阴贼险艰",陆游说"天心大讨曹",饱读史书的文人都如此否定曹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更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这种情况下,有关曹操的史实受道德评判左右,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时间流逝,历史的情况、史书的记载距现实越来越远。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是为大众所熟知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记者长大的地方距所谓七十二疑冢所在的磁县不远,知道这一传说的时间比知道历史上有三国还要早,前几天在出租车上听广播里播评书《三国演义》,还在讲曹操死前,令在讲武城外设七十二疑冢。在时间的不断冲刷下,历史的痕迹越来越淡,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古今多少事"虽会在笑谈中轻舞飞扬,但终没有随风而逝


上一篇:程壁

下一篇:赛尔号超能nono